陈景润的故事(7篇)

| 刘慧

陈景润事迹你了解多少?接触过后,还要多加学习其中精神。事迹是真实记录工作或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或先进集体的事迹材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陈景润的故事(精选7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陈景润的故事(7篇)

陈景润的故事精选篇1

陈景润不爱逛公园,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就应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必须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谁明白,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高兴兴地往理发店走去。但是他飘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向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陈景润的故事精选篇2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

陈景润于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原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1996年,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陈景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激励青年勇攀科学高峰的典范。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陈景润在逆境中潜心学习,忘我钻研,取得解析数论研究领域多项重大成果。1973年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引起世界巨大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故事:

1、工作勤奋每天工作12个小时

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数学奇才陈景润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1973年3月2日,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他有着超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数学研究,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在遭受疾病折磨时,他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追求,为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事迹和拼搏献身的精神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目中传奇式的人物和学习楷模。

2、一句话打动女医生喜结连理

1977年,陈景润因病住进309医院,见到了从武汉军区刚派来医院进修的由昆。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沾,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男朋友、有没有成家?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

终于有一天,由昆对身边的数学家提出了疑问:“你是大数学家,有好多人崇拜你,你为什么偏偏选中我呢?”面对心爱的姑娘,陈景润急得满脸通红,他不会年轻人的山盟海誓,许久,陈景润才说出一句话:“我想过了,如果你不同意,我这一辈子就不结婚了。”正是这一句,使由昆不再犹豫,她坦然接受陈景润的感情,并且相依相扶,共同走过了16个春秋。

陈景润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

陈景润的故事精选篇3

他蜗居在6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研究着世界著名数学难题;他总会在枯燥乏味的数学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快乐;他一生都在付出,却从未有过后悔、懊恼的状态;数学是他的朋友,也是他人生的乐趣所在。

我是“连理女博”—小辰姐,今天教育人物纪实的主人公是连走路都要不断研究和学习的数学奇才——陈景润。

“荣誉”的前奏是付出和努力,陈景润用时间和才能证明自己的优秀,也证明了自己对于数学的钟情和热爱。

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的小职员家庭,父亲是邮政局局长,母亲照顾整个家庭,在陈景润出生之前,他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小时候的陈景润非常瘦弱,性格也比较内向,他的兴趣爱好就是看书和捉迷藏,平日里陈景润就会呆在无人的地方看书。长大后的陈景润,会在日常生活的空闲时间里,将自己的整体状态投入到演算数学题的过程当中。

由于时代的变化,陈景润需要跟随家庭的变动转移,在他上小学后,本以为生活会平淡如初,没想到优异的成绩和较高的才能,让他直接跳级。

现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都是处于比较玩闹的过程中,陈景润小时候的生活不是看书,就是将英语翻译成福州方言,编纂顺口溜让其他朋友开怀大笑。

进入高中后的陈景润还和小时候一样不爱讲话,只是他因为看书近视的眼镜,能够彰显他的“好学”精神。

高中和小学不同,科目逐渐变多,思想和生活也随着年龄的成长变得不同。

陈景润高中的成绩并没有特别突出,只是他对数学的钟爱依旧存在,就连去图书馆看书,都会借《达夫物理学》、《高等代数引论》等书籍。

优异的成绩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让陈景润还没毕业,就被老师推荐去往厦门大学数理系。

大学时光本就稍纵即逝,陈景润的知识补充还没有结束,就被安排到北京四中任教,陈景润也就在这个时候因为口齿不清被停职回家养病。

优秀的人群终究不会被时代和时间抹灭,只会在一个契机中持续发光发热。

厦门大学校长安排陈景润回归母校进行数论的研究,《塔内问题》发表后,陈景润顺利进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研究不同于学习,一些研究需要结合生活才能进行,陈景润本就喜欢数学,在高中的时候,就因喜爱数学,不愿意放松自己的头脑,每天抱着书本随意在校园里走动,现在有专门的地方可以进行数学研究,陈景润似乎开启了“忘记时间”模式,将自己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

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陈景润在关于数学的各项研究中随意奔波。

科学家的成功永远都会伴随着其他事情的出现变得奇妙,陈景润也没想到,在耗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数学研究时,自己身体情况也逐渐变得不好了起来。

陈景润更也没有想到是,在一次生病的时候遇上了携手一生的爱人。

由于长时间将自己的思想和精力投入到数学研究当中,陈景润的生活自然没有实质的开始和进展,面对一见钟情的由昆,陈景润转速较快的思想也会处于停顿状态。

事业有了起步,爱情也随之到来,陈景润没有投入幸福的生活和环境中,而是将生活和事业区分清楚,该奋斗努力的时候,就继续付出;该照顾家庭的时候,就投入家庭。

事业和家庭有一定的区分,在选择事业的时候,也要用空闲时间照顾家庭;在选择家庭的时候,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有意义。

陈景润从小就聪明,在得知自身聪明之后,他没有选择自傲,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能力的提升和钻研,最终是否得到想要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陈景润对研究的坚持,对自身的认知清晰。

不要羡慕他人的优秀成果,人生道路本就许多条,珍惜当下的荣誉比什么都重要。

陈景润的故事精选篇4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6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他从小是个瘦弱、内向的孩子,却独独爱上了数学。演算数学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使他充满了幸福感。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上世纪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曾吸引了各国成千上万位数学家的注意,而真正能对这一难题提出挑战的人却很少。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陈景润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

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此外,陈景润还在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表了科学论文70余篇,并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著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

陈景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他毫不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19日,在患帕金森氏综合症20__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2岁。

陈景润的故事精选篇5

中国的数学史上,有太多的数学家留下过浓墨重彩的痕迹。新中国建立之后,为了能够发展壮大这个新建立的国家,无数的数学家们孜孜不倦的献身于数学研究,凭借超强的毅力为数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正是因为这些数学家们的贡献,中国的数学事业才能有今天的璀璨,他们的付出和努力值得今天的学子们学习。

刻苦钻研 全心投入数学

厦门大学海韵校区的校园里,摆放着一个数学伟人的雕像,经常引来学子们的瞻仰,这是“最美奋斗者”陈景润的雕像。

陈景润就毕业于厦门大学,他为中国的数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校园里放置一座他的雕像,希望可以激励更多的学子们热爱数学,研究数学。

1933年,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他的父亲是省里邮政局的局长,母亲负责操持家事,因为家中算上陈景润一共有三个孩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家中的三个孩子里,陈景润是最安静的,比起姐姐,他反而更加不喜欢说话。陈景润喜欢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捧着一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书,在外人看来,他十分沉默寡言。

到学校读书以后,陈景润的家里人意外的发现每一次考试他的成绩都特别的优异,特别是他的数学成绩。

1948年2月,陈景润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福州英华高中上春季班,即现在的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这期间,陈景润的家里人发现他的确在数学上很有天赋,而且他自己也愿意花最多的时间在数学这个科目的学习上。

沉默寡言的性格使得陈景润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们有些不一样,不过这也并不影响他的生活。

休闲的时候陈景润会一个人去学校的图书馆看书,只不过他看的书也大多都和数学有关系,像是《高等代数引论》和《达夫物理学》这一类的书籍,这些反而是让其他同龄孩子们感到头疼的书籍。

优异的成绩很快让陈景润在一众学生中脱颖而出,特别是他遥遥领先的数学成绩和对数学独到的理解。陈景润读高三的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就向厦门大学数理系引荐了他,很快,他就被厦门大学数理系破格提前录取了。

不同于高中,在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的几年里,更让陈景润受益匪浅。浓厚的数学学习环境,以及和自己有着同样兴趣的同学们,这让陈景润的数学知识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大学生活里陈景润更是将自己几乎所有的时间拿来研究数学,他不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翻阅有关于数学的资料,就是在和同专业的同学们一遍又一遍的演算数学题。

本以为可以在大学四年里继续研究自己所热爱的数学,但是还没有完成学业,陈景润就被派到了北京四中去教书了。

专攻学术 终遇一生挚爱

陈景润被整个数学界熟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恩师华罗庚的介绍。

在厦门大学学习期间,陈景润发表过很多篇发人深省的论文,他的数学老师都屡次被震撼到,甚至很多的问题都不知该如何解答,后来陈景润就将一些论文拿去给华罗庚看。

陈景润对数学独到的见解立刻就引起了华罗庚的注意,两个人在互相交流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陈景润一直称呼华罗庚为老师。

华罗庚好像在陈景润的身上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什么都不在乎,一门心思都放在了研究数学问题上。拿着一本数学资料,可以一整天什么都不做,看的如痴如醉,废寝忘食。

1957年9月,因为华罗庚的介绍,陈景润去到了中科院进行研究工作。在中科院的这段时间里,陈景润的研究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1965年,陈景润发表了一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数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来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的这一发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所有人的眼里陈景润都显得有些过分木讷了,只有在研究数学的时候才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在中科院的几年里,陈景润更是将每天大量的时间用来演算数学题,研究数学题,经常是昼夜颠倒,或者就依靠着那个昏暗的煤油灯,一学就是一整夜。就是这样高强度的研究工作,拖垮了他的身体。

但是谁都没想到,这次住院的经历,反而让陈景润遇到了一身的挚爱。

1978年,陈景润因为过度劳累来到309医院进行身体调理,就是在这期间,遇到了来309医院实习的由昆。

匆匆一眼,陈景润似乎就体会到了一见钟情的感觉,这对于他这个一门心思放在数学上的人来说简直是终生难忘。

随即,陈景润开始追求由昆。虽然陈景润从来没有过追求女孩子的经验,有的时候支支吾吾半天都说不出来一句话,但是他真的把自己研究数学题的韧性都用在了由昆的身上。

只不过,一开始都被由昆委婉的拒绝了,也许是二人的年纪、工作等有太大的差距。

后来,陈景润便很直接的和由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还是会继续追求你的,如果你一直不打算答应,那我就一辈子都不结婚。”

由昆自己都没有料到这个沉默寡言的书呆子会说出这样感人肺腑的话,就算是再冰冷的心也会被感动的,就这样,她答应了陈景润的追求。

在陈景润47岁的时候,他和由昆成婚了。从前把研究数学当作一生的使命的陈景润也终于有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

然而,陈景润与由昆成婚后第三年,陈景润遭遇了一场车祸,自那以后便患上了帕金森综合征,且病情一直不见好。

育有一子 也有数学天赋

1981年,陈景润和由昆的儿子出生了,一家人欢喜得不得了。陈景润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叫陈由伟,取自己的姓“陈”,再取由昆的姓“由”,足以看出陈景润对妻子由昆的爱和对儿子的寄托。

陈由伟在性格上和陈景润很不一样,活泼开朗,也有自己的想法。也许是遗传了父亲陈景润的一些数学天赋,陈由伟在学数学上也很有天赋,但是少年陈由伟并不想变得和父亲一样,他想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陈由伟说,因为父亲是数学家的缘故,常常会有人打探自己的数学成绩。经常会有人问他,“你的数学成绩一定很好吧?你的父亲是数学家陈景润。”

还会有人问,“你以后也要研究数学吧,和你的父亲一样……”或者是:“学校里的数学题对你来说都很简单吧。”常常有人问陈由伟这些问题,让他觉得有些难以回答。

陈由伟确实在数学上很有天赋,但是他还想选择一些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不像因为父亲陈景润是数学家,自己就也要成为数学家。

陈由伟少年的时候,由昆和陈景润还给他报过一个数学补习班,但是陈由伟非常排斥这种强制性的学习。后来在陈由伟自己的选择之下,他报了一些有关于音乐和艺术的学习班,他不想被强制要求学数学。

对于陈由伟的这些选择,陈景润表示并不生气,他非常尊重儿子的选择,他也希望儿子可以成为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后来,陈由伟选择的是文科专业,去加拿大留学之后陈由伟选择了学习商科。

1996年,陈由伟15岁的时候,陈景润因为帕金森综合征而离开了人世。

而陈由伟只能带着丧父之痛继续升学读书,去加拿大学习了一年商科以后,他发现自己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且数学成绩也很优异,他决定转去学习数学。

和母亲由昆商量了一番以后,陈由伟便转了专业,和父亲陈景润一样,他也是整日都泡在图书馆,翻阅数学资料。

虽然在数学上比一般的学生们要更有天赋一些,但是真正的把它当作一门专业来学习,还是有很大的困难。

每次考试复习之前,陈由伟都会拿出来一本《数论》慢慢翻阅,就好像父亲陈景润还坐在他的旁边给他悉心指导。

那里面记录了父亲的“陈氏定理”,透过文字似乎还能看到陈景润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埋头演算,每当这个时候,陈由伟就会感到无比的温暖,在异国他乡又充满了力量。

在加拿大学习数学的这段时间,对陈由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但是好在时常可以在图书馆受到启发。终于在陈由伟的坚持下,他拿到了数学专业的硕士文凭。

父亲陈景润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无数个努力的深夜里,似乎还能感受到他的叮咛和教导。

归国创业 选择其他行业

回国以后的陈由伟并没有继续深造他的数学专业,他想尝试去做更多不一样的事情,后来陈由伟还有过在银行工作的经历。

2019年,厦门大学88级的校友们举办了校友节,陈由伟也受邀前去参加,再一次来到父亲陈景润的母校,他内心颇有触动。

看到数学专业的同学们穿着写有“景润青年”四个字的志愿者红马甲,陈由伟更加感动,他也立刻加入其中,成为了志愿者的一员。

2006年,厦门大学在海韵校区放置了一个陈景润的铜像,以此来激励学子们以陈景润为榜样,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

看着那个摆放在一侧的铜像,陈由伟就好像真的看见了父亲在对着自己微笑,他坐在铜像旁,把手搭在上面,和“父亲”合了一张影。

从加拿大回国之后,陈由伟起先一直在银行工作,之后又选择自己创业。因为由昆退休之前一直在北京的309医院工作,所以陈由伟认为自己创办医疗公司似乎是冥冥之中早有注定一般。

而且,有任何医疗方面的问题,由昆都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2021年9月30日,陈由伟在“美亚柏科智慧大讲堂”上发表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演讲,讲述了自己归国以后的创业之路,以及自己是如何决定加入美亚柏科的,又是如何将美亚柏科建设的越来越好的。

很多人都知道,陈由伟是数学家陈景润的儿子,他也希望能凭借这个身份给听众带来更多的收获,这场演讲的主题叫《从哥德巴赫猜想到我的美亚情怀》。

陈由伟谈到,“我的父亲教会了我太多,那个年代的艰辛显而易见,搞科研事业比今天要辛苦太多,能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可即便如此,我的父亲还是将研究数学当成了他一生要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也真的坚持了下来,这一点,令我受益匪浅。”

因为在陈景润身上学到了这种坚持和敬业的精神,陈由伟才一直在他的创业之路上走了下去。

另外,在陈景润和由昆的教导之下,陈由伟从小就知道要爱国,为国家做贡献。一直到今天,陈由伟都主张要实业兴国,坚持要用科技创新报国,用科技创新影响整个世界。这一点,陈由伟会告诉每一个加入美亚柏科大家庭的员工们。

科技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陈由伟也一直坚持要紧跟时代潮流。近几年来,美亚柏科紧紧的抓住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将它们投入研发,且发展效果甚好。

早在2021年,美亚柏科就成功跻身了福建省创新型民营企业100强和中国网络安全企业100强。在2022年的时候,美亚柏科还跻身“科技改革示范性企业”的名单。

结语:

陈由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既要学习自己父母身上的亮点,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陈景润和由昆教会了他要有恒心,有毅力,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思考问题,更要有一颗爱国之心。但更重要的是,陈由伟自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陈景润的故事精选篇6

要问起读书时期,记忆最深刻的人物是谁,肯定会毫不犹豫地说出第一个名字,那就是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

当年,阅读了著名作家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真的是热血沸腾,这位可敬的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他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陈景润因此也成为我们心目中最有分量的典范和英雄。

因此,在这个清明期间,特意来到北京门头沟万佛华侨公墓内,瞻仰最崇敬的科学家陈景润先的安息之地。

清明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期间,无数人缅怀先贤,静心感受前辈的精神,寄托着对先人的崇敬和哀思,正是这每一年的缅怀,都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哀思;每一年的祭奠,都能让人们在这土壤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春天的万佛华侨陵园景色秀丽,湖光山色,人称此地凭禀戒台之威严,遥承潭柘之涵秀,常有紫雾生腾环绕,陈景润的墓碑非常有特色,两块非常大的大理石,一红一白,分别铸成的两个大大的数字白色的“1”和红色的“2”。

代表的是陈景润在1973年3月2日发表了著名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引起轰动,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200多年悬而未决的世界级数学难题,被誉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是陈景润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有一个关于他忘我钻研数学问题的故事广为流传:陈景润走路边想边走,有一次他碰到路旁的大树上,连忙道歉,可是并没有反应,他仔细一看,才知道自己碰的是一棵白杨树。因此,在他墓后面,种有一颗这样的树。

陈景润先生出生在战乱时期的1933年,福建省的一个小职员的家庭, 在那个时期养育一个孩子是非常不容易的,陈景润的父母靠着微薄的收入,养活着一大家子。在这样的一种环境里,小小的陈景润性格内向。生活沉闷也就养成了他沉闷的性格。

陈景润从小就很喜欢数学,而且天赋很高,高中时期就因为突出的数学理科成绩被当时有名的厦门大学成功录取了,陈景润就顺利进入了厦门大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后来就遇见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当年蜗居于6平方米小屋,借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发愤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1+2”详细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有数学家给他写信:“你移动了群山。”他的研究成果,国际数学界称之为“陈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陈景润后来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尽管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自己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高峰还没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1996年3月,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陈景润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终年63岁,带着对“1+1”冲刺而未竟的遗憾走了。

1999年10月,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把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7681”的小行星(第一颗编号为素数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数学家。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安德烈·韦伊称赞他:“陈景润先生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危险,但是一旦成功,必定影响世人。”

陈景润的学术成就在今天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他为了数学研究,甘于清贫、耐受寂寞,他醉心科学探索、执著追求真理,他的科学精神仍激励着大家奋发前进。每到清明节期间,许多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他的墓前,缅怀这位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数学家。

陈景润的故事精选篇7

陈景润进了图书馆,真好比掉进了蜜糖罐,怎样也舍不得离开。可不,又有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他一向看到中午,觉得肚子有点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但是陈景润根本没听见,还是一个劲地在看书呐。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心里说:这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看着看着,忽然,他站了起来。原先,他看了一天书,开窍了。此刻,他要赶回宿舍去,把昨日没做完的那道题目,继续做下去。陈景润把书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图书馆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哎,管理员上哪儿去了呢?来看书的人怎样一个也没了呢?陈景润看了一下手表,啊,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他推推大门,大门锁着;他朝门外大声喊叫:“请开门!请开门!”但是没有人回答。要是在平时,陈景润就会走回座位,继续看书,一向看到第二天早上。但是,这天不行啊!他要赶回宿舍,做那道没有做完的题目呢!他走到电话机旁边,给办公室打电话。但是没人来接,只有嘟嘟的声音。他又拨了几次号码,还是没有人来接。怎样办呢?这时候,他想起了党委书记,立刻给党委书记拨了电话。“陈景润?”党委书记接到电话,感到很奇怪。他问清楚是怎样一回事,高兴得不得了。笑着说:“陈景润!陈景润!你辛苦了,你真是个好同志。”党委书记立刻派了几个同志,去找图书馆的管理员。图书馆的大门打开了。陈景润向管理员说:“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他一边说一边跑下楼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他打开灯,立刻做起那道题目起来。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那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搞笑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样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之后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期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4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