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健夫感动中国事迹7篇

| 吴泽

罗健夫感动中国事迹篇1

罗健夫是渊博的知识分子、技术卓越的科研人员,也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知识分子的楷模。在他的家乡湖南湘乡,久久传颂着他忘我工作、勇于攻关的事迹。罗健夫曾经就读的湘乡一中,多次举办纪念活动,号召师生们学习他甘于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罗健夫,1935年9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城关镇南正街。1948年考入湘乡一中。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考入西北大学原子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

1959年4月14日,罗健夫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电子计算机技术所、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工作。

1965年,罗健夫开始研究微电子技术。1968年,参加北京电机厂技术攻关协作。次年,主持国家空白项目———图形发生器攻关。“_”期间,他力排干扰,以顽强的毅力,攻读电子线路、自动控制、精密机械、应用数学、集成电路等多门课程,并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第二外语。有时,他整日不出工作室,饿了啃块馒头,困了就躺在地板打个盹。1972年,他研制出了第一台图形发生器。1975年,他又研制成功了“Ⅱ型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Ⅱ型图形发生器”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面对荣誉和奖励,罗健夫想得最多的是其他同志。在Ⅱ型图形发生器申报国家科技成果时,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他对职务、名利看得很淡,甘愿当“普通一兵”,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1980年和1981年两次评定高级职称时,他都没有申报,认为自己的水平还不够。“Ⅱ型图形发生器”研制成功后,他再接再厉,继续研制Ⅲ型图形发生器,至1981年10月已独立完成全部电控设计。

正当罗健夫积极投身Ⅲ型图形发生器的改良工作时,病魔却悄然向他袭来。一次调试设备时,他突然病倒。1982年2月,罗健夫被确诊为癌症晚期。面对沉重的打击,他想得最多的仍然是手头的科研工作不能停,为此,他请求医生不要将病情告诉家人。面对绝症,他看得很开,不止一次对主治医生说:“死后我的身体捐献给国家,你们可以解剖好好分析一下,希望对以后其他人的治疗有帮助。”

罗健夫去世时年仅47岁。1983年2月,他被国务院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2007年是罗健夫逝世25周年,771研究所为他塑像,号召新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罗健夫忘我工作、勇于攻关的精神。

湘潭市地方史志研究学者何歌劲说,罗健夫同志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多次主动放弃评聘高级职称和提升干部的机会,他在得知自己身患癌症之后,更加奋不顾身地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为中国科研事业做了伟大贡献。他的精神激励着家乡人民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书写爱国奋斗的时代答卷。

罗健夫感动中国事迹篇2

罗健夫,1935年9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城关镇南正街。1948年考入湘乡一中。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考入西北大学原子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

1959年4月14日,罗健夫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电子计算机技术所、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工作。

1965年,罗健夫开始研究微电子技术。1968年,参加北京电机厂技术攻关协作。次年,主持国家空白项目——图形发生器攻关。有时,他整日不出工作室,饿了啃块馒头,困了就躺在地板打个盹。1972年,他研制出了第一台图形发生器。1975年,他又研制成功了“Ⅱ型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Ⅱ型图形发生器”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面对荣誉和奖励,罗健夫想得最多的是其他同志。在Ⅱ型图形发生器申报国家科技成果时,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他对职务、名利看得很淡,甘愿当“普通一兵”,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Ⅱ型图形发生器”研制成功后,他再接再厉,继续研制Ⅲ型图形发生器,至1981年10月已独立完成全部电控设计。

1982年2月,罗健夫被确诊为癌症晚期。面对绝症,他对主治医生说:“死后我的身体捐献给国家,你们可以解剖好好分析一下,希望对以后其他人的治疗有帮助。”罗健夫去世时年仅47岁。

罗健夫感动中国事迹篇3

图形发生器,这个承载了我国电子工业发展一段辛酸历史的电子设备,在今天看来,已显粗笨,但在30多年前,它的研制成功,却填补了我国电子工业的一个空白,让中国人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图形发生器!从此,在中国航天电子工业发展史上,也永远地镌刻下了一位英年早逝的科技工作者的名字—罗健夫。

“中国式保尔”的罗健夫

“罗健夫学习刻苦,工作忘我,道德情操高尚。”曾与罗健夫共事过的胡培德老人至今依旧不能忘怀罗健夫昔日的一幕幕往事。

1969年,罗健夫主持开展国家空白项目——“图形发生器”的科研攻关。

面对填补国家空白技术的艰巨任务,罗健夫没有退缩。多年间,他的周末都是在书店和图书资料室度过的。胡培德至今仍清晰地记得,任何时候见到罗健夫,都见他腋下夹着或怀里抱着学习资料。有时,他整日不出工作室,饿了啃块馒头,困了就躺在地板上打个盹。

正是在罗健夫这种刻苦钻研精神的引领和感召下,1972年771研究所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填补了国内电子工业的一项技术空白,为我国航天电子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罗健夫并未就此停下脚步,为了提高图形发生器运行的精度和速度,他决定继续向“Ⅱ型图形发生器”和“Ⅲ型图形发生器”冲刺。到1975年,他带领团队又研制成功了“Ⅱ型图形发生器”,并继续研制“Ⅲ型图形发生器”。

1982年6月16日,罗健夫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时年47岁。1983年2月,罗健夫被国务院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生前,他多次自动放弃评聘高级职称和提升干部的机会,颁发奖金分文不受,被同事誉为“中国式保尔”。

激励后人交出爱国奋斗新答卷

在罗健夫忙于Ⅲ型图形发生器的改良工作时,1982年2月,他被医院确诊为“癌症晚期”。面对病情,罗健夫选择了隐瞒,并更废寝忘食忘我的工作。而除了工作,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别人,他不止一次告诉主治医生可以在他身上做实验,死后可以把他的身体捐献给国家,以解剖分析希望对以后其他人的治疗有帮助。

同时,在Ⅱ型图形发生器申报国家科技成果时,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罗健夫却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并多次主动放弃评聘高级职称和提升干部的机会……在职务、名利面前,罗健夫甘愿当“普通一兵”,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直至罗健夫去世多年后的今天,曾与罗健夫共事过的胡培德老人都还不能忘怀其昔日的一幕幕往事:“罗健夫学习刻苦,工作忘我,道德情操高尚。”

虽然去世多年,但罗健夫所凝聚的精神却代代相传。作为新一辈的科研人员,刘芳和他的同事们表示,罗健夫为中国科研事业做了伟大贡献,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交出爱国奋斗新答卷。

罗健夫感动中国事迹篇4

三四十多年前,图形发生器的研制成功,为我国航天电子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与一位英年早逝的科技工作者分不开,他就是罗健夫。

1935年,罗健夫出生于湖南湘乡。1950年,罗健夫带头报名参军。1956年,他考入西北大学原子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1959年4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在原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771研究所)工作。1969年,罗健夫担任图形发生器任务课题组组长。研制图形发生器需要电子线路、自动控制、精密机械、应用光学等多方面知识,罗健夫只能一切从头学起,他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搜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

当时的科研环境十分艰苦,1970年,罗健夫领导的科研组受到冲击,他们只有晚上才有时间搞科研。当年的同事回忆:“罗健夫这种身处逆境仍然投身科研工作的精神,一直鼓舞着大家。”

历时3年,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罗健夫团队终于研发出第一台图形发生器,填补了我国电子工业的一个空白。又过了3年,性能改进的Ⅱ型图形发生器研制成功,为研制大型集成电路微处理机奠定了基础。这一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

然而,正当罗健夫积极投身Ⅲ型图形发生器的改良工作时,病魔却向他袭来。为了Ⅲ型图形发生器能早日投入使用,他以惊人的毅力,一直坚持工作。1982年2月,罗健夫被确诊为癌症晚期。面对这样的沉重打击,罗健夫想得最多的仍然是手头的科研工作,要求医生不要将病情告诉家人。

1982年6月16日,罗健夫因病去世。1983年2月,罗健夫被国务院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2007年,771研究所为他塑像,号召新一代航天科技工作者学习罗健夫忘我工作、勇于攻关的精神。2009年,罗健夫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罗健夫生前对职务、名利看得很淡,他说:“作为一名党员,自己搞技术比当领导更合适。”

如今,在湘乡一中校史陈列馆里,还存放着当年的《关于开展向模范共产党员罗健夫同志学习的决定》文件。每年开学第一课,学校就会组织学生走进校史馆,学先辈高尚情操,立笃学报国之志。

罗健夫感动中国事迹篇5

罗健夫(1935—1982)航天工业科学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湖南省湘乡县(今湘乡市)人,1935年9月21日出生于湘乡县城关镇南正街。1948年入湘乡一中读书。1950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初中三年二期及高中三年的全部课程。1956年考入西北大学原子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1959年4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电子计算机技术所、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工作。1965年开始研究微电子。1968年参加北京电机厂技术攻关协作。1970年主持国家空白项目——图形发生器攻关。图形发生器是中国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关键设备之一,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他在较短的时间内,以顽强的毅力学会了两门外语,先后攻读了电子线路、自动控制、精密机械、应用数学、集成电路等多门课程,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他经常整日不出工作室,饿了啃块馍,困了躺在地板上打个盹,带领研制组人员克服了许多困难,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1975年又研制成功Ⅱ型图形发生器,为中国航天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一年,他又带领研制组成员技入了皿型图形发生器的研制工作。1981年10月完成了全部电控设计,进入调试阶段。1982年6月18日因患晚期淋巴癌不幸逝世,年仅47岁。

他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平时酷爱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以保尔的志趣行为作榜样,身体力行,忘我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出了成果从不表现自己,发了奖金分文不取,多次放弃评聘高级工程师和升任领导干部的机会,连去香港考察的机会也让给别人,专心致志完成科研任务。因此,他被人们誉为"中国式保尔"。1981年10月,他正带领研制组人员试制皿型图形发生器时,突然感到胸口阵阵作痛,仍不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告诉同事,只抓了几副中草药吃,照常拚命工作。1982年春节后,病情恶化,医院诊断为低分化恶性淋巴瘤。他知道后保持镇静,更加奋不顾身地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的事业。

他临终前交待,将其遗体献给医学事业。1982年9月16日,航天工业部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11月11日,中共陕西省委追授他为省特等劳动模范。1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发出通知,号召向他学习。《工人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性报刊连续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他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1983年2月12日,国务院追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掀起了向科技先进人物罗健夫学习的热潮。

罗健夫感动中国事迹篇6

他被誉为“中国式保尔”,他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他是“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2019年,被中央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罗健夫。

1935年,罗健夫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城市贫民的家庭。1956年7月考入西北大学物理系,1963年初从西北大学调到西北计算所,从事电子管交流稳压电源的研究工作。1965年7月,调到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1所前身——中国科学院156工程处工作,被分配在半导体非标准设备组并担任组长。

隔年他们便承担起了超声压焊机的研制任务。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但是他并没有畏难情绪,相反,学习更加刻苦,钻研的劲头更足。

罗健夫的学习总是和自己的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既重视书本,又重视实践,既有高度的热情,又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他们搞超声压焊机所用的锆钛酸铅压电陶瓷换能器,是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协作试制的。声学所不仅提供了两批不同配方的换能器,还介绍了设计公式和频率特性。有的同志高兴地说:“这下好了,我们按设计公式干,省事多了。”罗健夫坐在旁边,左手托着下颌,摇摇头说:“不,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还是仔细测试验证一下。”

“那,多麻烦……”

罗健夫耐心地说:“搞科学,哪能怕麻烦呢!”

在他的带动下,组里同志把三十多个换能器逐一编号,按加工过程中的两个主要阶段,对频率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并绘出四十多张特性曲线图。由于做了这项工作,使大家对这种器件有了较深的认识,掌握了它的特点,在以后避免了盲目性,少走了弯路。后来,北京电机厂的一位老工程师指着罗健夫画出的一张张曲线图,向几个青年技术人员赞叹地说:“这才叫搞科学研究,严格、严肃、严密,我们都应该学习老罗这种科学态度、科学作风。”

经过近三年的苦战,国家急需的超声压焊机终于研制成功了。

1969年底,他负责的非标准设备研制组又承担了图形发生器的研制任务。图形发生器是用电子计算机控制,制作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掩膜版的专用设备。这种掩膜版,是一种高精度、分辨率要求很高的底版。如果用人工,要放大几百倍,画图、刻版、照相、再初缩、精缩成1:1,制作周期须用半年到一年,且质量无法保证。若图形发生器试制出来,只需要给计算机输入设计好的版图对角两点的坐标,按程序曝光形成图形,几小时后,就可以制出需要的初缩掩膜版。在微电子学领域,其意义是重大的。没有它,要研制和发展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时,要研制它,一无图纸、资料,二无样机,不仅需要尽快掌握电子线路、自动控制、精密机械、应用光学、集成电路工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精通计算机。这些对于罗健夫来说,无疑是十分困难的。罗健夫在大学里曾学过原子核物理,后来只搞过电子管稳压电源、超声压焊机,对图形发生器,是很陌生的。况且,所在单位刚从北京搬到陕西临潼,许多人思想还不安定,科研和生产条件很差……但为了发展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填补中国电子工业的一项空白,他勇敢地带领全组同志承担了这项任务。

从此,他便踏上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开始渡过使他生命更加迸发光辉的四千个日日夜夜。在罗健夫的带动下,全组同志忍辱负重,干劲不减,日夜奋战,四个月就制成了控制用的计算机。又经过两年苦战,197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填补了我国微电子学领域的一项空白。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器的性能,他们于1975年又研制出Ⅱ型图形发生器。

1977年春节,当大家都在团聚的时候,罗健夫和他的几个战友,却守在机器旁。春节放假,动力车间停止送风,他们连续工作,常常感到胸闷、憋气,实在受不住了,便出来透透气,又进去接着干。

1978年,Ⅱ型图形发生器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的奖励。接着罗健夫又和组内的同志向“Ⅰ”型发起了进攻。

这完全是靠他对党的事业的满腔赤诚,在忘我工作的过程中,自修和钻研的结果。同志们敬佩地称他为“罗铁人”,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是个“一心装着工作,惟独忘了自己的人!”

罗健夫感动中国事迹篇7

罗健夫生前是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一名工程师。他短暂的一生都与图形发生器发生着关联。

图形发生器是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制版设备。没有它,研制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几乎不可能。这个在今天早已被CAD技术取代的笨重“家伙”,曾经却帮我国航天电子工业发展打开了一扇门,也承载了一段罗健夫个人的奉献史。

心中有家国,才会舍小为大、竭尽所能。

1970年,罗健夫受命研制图形发生器,并担任课题组组长。当时,图形发生器是国外“禁运”的设备,没有资料,没有样机。而且,研制图形发生器需要电子线路、自动控制、精密机械、应用光学等多方面知识,可罗健夫大学学的是核物理,这可怎么办呢?

一切从头学起。接到研制任务之后,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搜集所有能找到的相关资料,“恶补”有关专业知识。

研制过程中,课题组里负责计算机的技术员因有其他项目被抽调。无人负责计算机,对于罗健夫的研制工作来说,不亚于斩断了一条胳膊。当大家以为他就此会撂挑子时,他却坚持下来:“我们研制图形发生器,是国家急需,党的事业急需!作为一个党员,我为什么不替党着急?调走了一个人,没有人搞计算机了,我为什么没有承担起双份工作的勇气,自己顶上去?”

罗健夫是这样想的,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这就是科学家的真情实意。

1972年,罗健夫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填补了我国电子工业的一个空白。

3年后,他又成功研制出Ⅱ型图形发生器,为我国航天电子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8年,Ⅱ型图形发生器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励。当时申报奖项时,罗健夫把同事的名字写在前面,自己的名字则放在最后。

这是科学家的淡泊与超然。

在科研事业这条路上,罗健夫拼搏奋进,唯独忘了自己。1981年10月,他在进行Ⅲ型图形发生器的改良工作时,病魔向他袭来。为了Ⅲ型图形发生器能早日投入使用,他以惊人的毅力,一直坚持工作。

1982年2月,罗健夫被确诊为癌症晚期,面对这样沉重的打击,罗健夫异常镇定,他问医生:“我相信唯物主义,对癌症并不畏惧,请告诉我,我还有多少时间?”随后,他嘱咐同去的同志:“不要告诉我爱人,也别做切片检查了,现在,每分每秒对我都是宝贵的!”这个已知自己的寿命屈指可数的人,没有哀叹人生的短暂,没有眷恋小家庭的温暖,也没有考虑给妻儿留下什么遗言,他的心里只有一桩心事:“我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

胸腔的癌肿把胸骨顶起,皮肤如烧灼般剧痛,但他仍扎在资料堆里,修改Ⅲ型图形发生器的图纸。

癌细胞在急剧扩散,罗健夫承受着难以言状的折磨,但他心心念念的都是党的事业,他还忍着病痛对前来看望的同志详细讲解难题。除了工作,罗健夫想得最多的就是别人。在病房的49天中,他从未要求护土打过一次止疼针,从未拉过一次信号灯,甚至从未呻吟过一声。夜里上厕所,他从不叫人,也不开灯,总是自己一步一步的挪着去。他还不止一次对医生说,可以在他身上做实验,死后他的身体捐献给国家,可以解剖好好分析一下,希望对以后其他人的治疗有帮助。

1982年6月16日,罗健夫同志逝世了,终年47岁。按照他生前的遗愿,遗体做了病理解剖,医生们惊异地发现:他周身布满癌瘤,胸腔里的肿瘤比心脏还大;胸骨已酥脆,一碰就碎了。经过化验:“低分化恶性淋巴瘤”,是癌症中最凶的一种,潜伏期已经在两年以上。医护人员们都哭了,他们说:“很少见这样的病,更少见罗健夫这样的人,他真是特殊材料制成的!”

罗健夫去世时年仅47岁。1983年2月,他被国务院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2009年,罗健夫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4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