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电影《谷魂》观后感10篇
为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讴歌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情系“三农”、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7月15日,__省矿产监测中心组织全体职工观看电影《谷魂》。
民族魂,中国粮。一粒谷子的前世今生,一位当代神农的使命担当。影片《谷魂》以“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科研团队先进事迹为原型,全方位、多角度讲述优秀共产党员赵治海带领杂交谷子研究团队,历经40年坚守“谷子杂交”科研事业,攻克世界性科研难题——谷子杂交优势利用的关键技术,成功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旱、节水的“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品种,使我国杂交谷子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故事。这项技术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对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该影片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民族大义、时代重任面前,心忧天下的宏大抱负、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影片感人的事迹鼓舞着每位观影人,全体职工讨论热烈,纷纷表示要持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站位,要在本职岗位上发扬工匠精神,发挥各自专长,切实履职尽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资源资源服务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大局中,推动中心事业高效有序运行。
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电影《谷魂》观后感(篇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华夏民族先祖炎帝神农氏之所以为后人敬仰,正如孟子所言,为了使命他无怨无悔。赵二生的人生传奇也闪烁着华夏文明的光茫。
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该片总制片人张李林身为福建长汀人却如此看重河北“杂交谷之父”这一题材并投资拍成电影,献礼建党__年,足以见出其作为影视工作者志存高远的使命意识和博大情怀。
老一代科学家心忧天下的宏伟抱负、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是当代人学习的榜样。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从榜样事迹中汲取前进力量,脚踏实地,发扬谷魂”精神,攻坚克难,努力拼搏,为中国复兴百年大计贡献力量。
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电影《谷魂》观后感(篇3)
为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争做时代先锋的热情和敢为人先、为民服务的情怀,近日,合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巢湖分中心组织职工集体观看了电影《谷魂》,这是一部以张家口农科院享誉世界的谷子专家赵治海团队研发“张杂谷”事迹为基础创作的传记影片,讲述了赵治海带领杂交谷子研究团队40余年坚持自主创新,助力脱贫攻坚的真实故事。影片内容客观真实生动,再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勇于担当、情系大地、为民服务的情怀,以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精神。
观影后,大家深受触动,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观影为契机,以《谷魂》事迹为榜样,忆苦思甜、奋发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本职岗位,结合工作实际,踔厉奋发、迎难而上,为公积金事业发展添砖加瓦,再创佳绩。
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电影《谷魂》观后感(篇4)
为大力弘扬中国科学家践行初心使命的崇高精神,进一步激发广大干警干事创业、锐意进取、争做时代先锋的热情,4月11日上午,应县人民法院组织干警集中观看电影《谷魂》。
电影《谷魂》用大量生动鲜活的事迹,讲述了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科技扶贫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治海一生献身农业科研事业的真实故事,塑造了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新时代农业科学家形象。
民族魂,中国粮。一粒谷子的前世今生,一位当代神农的使命担当。赵治海同志及其团队屡败屡试、永不言弃的精神感动着观影的每一位干警。观影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以赵治海同志为榜样,发扬“谷魂”精神,践行初心使命,把个人的“小我”融入法院事业的“大我”,始终坚持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信仰,怀揣“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工作信条勤勉工作、无私奉献,努力为人民法院事业添砖加瓦,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勇前进。
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电影《谷魂》观后感(篇5)
“把雄蕊去掉,剩下雌蕊,再授上狗尾巴草花粉,这就是杂交了。”2月13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梅东村的一处谷子实验基地,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内谷子研究知名专家赵治海,一边说一边近距离盯着一个谷穗,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雄蕊一颗颗掐掉,然后授粉,完成一个谷穗的杂交。
为了能够多种一季的谷子,每年冬天,65岁的赵治海都要飞往海南,到那里的谷子实验基地开展研究,今年也不例外。记者与他视频连线时,赵治海正和同事们在海南的基地忙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捏着一株谷穗,赵治海语重心长地说,谷子是我国传统的农作物,是咱正经八百的“中国粮”。
2008年,赵治海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此后,每年全国__,他的建议都与谷子有关。赵治海告诉记者,今年的建议基本完成了,一个建议是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广“张杂谷”及谷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种植,另一个是建议加大对小米营养价值的宣传,以增加其在居民饮食结构中的消费占比。
“去年,我们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十四团种植的‘张杂谷’,一个种植季只浇一次水,亩产就可达到400公斤。”赵治海说,“现在国家在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张杂谷’的耐旱、高产性能恰恰与之相契合。我国现在有大量的不适宜种植其他农作物的干旱地区,种植‘张杂谷’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这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种植“张杂谷”还可产谷草,产量十分可观。近几年,赵治海与河北巡天农业有限公司开展的谷草饲喂牛羊的实验项目证明,通过喂养谷草的牛羊,其肉质品质高、味道更加鲜美。赵治海说,“藏粮于畜”同样也是对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作为我国的传统作物,谷子脱壳后生产出的小米一直是老百姓的主粮。小米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可以将小米面掺入白面做馒头,也可以做二米饭,这对当下高血糖人群十分有益。”赵治海说,他希望中国人能够重新认识几千年来一直占主粮地位的小米的价值。
“居民的消费量上去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张杂谷’高产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赵治海认为,“张杂谷”科研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这远远不够,让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切实作出贡献才算是真正的成功,“作为一名来自农业科研战线的人大代表,有责任更有义务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落地。”
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电影《谷魂》观后感(篇6)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谷魂》的出现再次让我们感受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前只知道袁隆平院士是新中国粮食高产的奠基人,看完《谷魂》让我又认识到了一位“杂交谷之父”赵治海。电影《谷魂》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专家赵治海为原型,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了赵治海团队研发“张杂谷”的艰难历程和不懈追求,这一成果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又一重大贡献。
影片充分表现了现代科学家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质朴精神,但是感动我的却是好几个细节:连日的干旱导致谷苗的枯萎,为了让谷苗正常的生长,赵老师团队研究员们拿着水筒、提着水壶,从田埂到水塘一步步来回跑着给谷苗浇水,当数十日的干旱之后天空下起了大雨,赵老师在谷田里手捧雨水喜极而泣的时候,我感动地哭了,以前的科学家们真不容易,条件那么艰苦,烈日、酷暑,没有现代化的工具,一切都只是为了心中那个简单的信念,让每个人“腹里有食,碗里有饭”。“你所谓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无数的科研人员在为人民谋利益的道路上前赴后继。
遇到推广难题。巡天种子公司的温君与农科院合作,大面积种植“张杂谷1号”,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遭遇“卡脖旱”,给农民造成颗粒无收的损失,赵老师赶到现场,步履踉跄,眼里充满了惋惜和心疼,有对杂谷无收的遗憾,更有对农民损失的愧疚,坚持要个人掏钱赔偿农民的损失,这些细节来源于人物真实的故事原型,更加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家们与生俱来的悲天悯人的使命感。
在飞机上邂逅华大基因的研究员,没有客套,没有寒暄,得知对方跟自己从事的领域中有相通的东西,恨不得立刻在机舱里进行学术交流,搞科学研究,用人物的表情神态勾勒了科学家朴实无华,执着敬业的精神面貌。不光赵治海,袁隆平、李保国等农业专家都具有这样的优秀品质,他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脊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他们这样的人。
综合了上述的各种性格特点才刻画得人物的完整生动,才让人感受到科学家们独特的魅力,同时也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谷魂》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着力塑造了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新时代农业科学家形象,彰显了他们的使命担当,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人生坐标:“谷子是道光,我愿意为追寻光奋斗一生,贡献一切。”
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电影《谷魂》观后感(篇7)
肩负使命参会,满载收获归来。全国__闭幕后,全国人大代表、省杂交谷子创新技术中心主任、市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赵治海返回市里。
回来后,赵治海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在河北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谷子实验基地里指导育种,带领新华社记者深入实验基地、养殖基地采风,参加省科协工作会议……
“马上就要到北方春耕春播的季节了,种子的好坏决定了一年的收成,马虎不得。”赵治海说,粮食种业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全国__关注的热词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作为科研工作者,将把全国__精神宣传好、落实好,带领团队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为粮食种业安全贡献张家口力量。
会上,赵治海带去了《全力做好保障粮食安全的工作》等建议,积极建言献策,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全国__期间,我在接受采访和参与讨论时,谈及最多的话题就是粮食种业安全,这是党中央和社会各界对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信任和期待。我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光荣,也感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他表示,目前,国民需求正从吃饱转向吃好的阶段,建议从发展杂粮、实施“藏粮于畜”、合理利用盐碱地、推广节水粮食作物新品种、支持育种新技术的开发利用五方面入手,稳定粮食生产,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现阶段营养健康的提升需求。
全国__精神如春风一般吹遍神州大地,也吹进了每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心坎。3月17日,参加完省科协工作会议后,赵治海连夜赶回海南谷子实验基地。
“海南的实验基地到了收获季节,我们团队培育的杂交谷子新品种产量,决定了是否能够推广种植,现在正是关键时期,必须得到现场调研。”赵治海表示,回到工作岗位上的第一件事就是贯彻落实好全国__精神,将一如既往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听取反馈,继续改进品种,提高产量。同时,把更多精力用于科研,面向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探索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创新理论方法。
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电影《谷魂》观后感(篇8)
电影《谷魂》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专家赵治海为原型,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了赵治海团队研发“张杂谷”的艰难历程和不懈追求,这一成果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又一重大贡献。
被称为“五谷”的稻、黍、稷、麦、菽,乃是中国古代耕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中国自古以来即有“民以食为天”之说。所谓江山社稷,有谷为安,粮食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影片开篇便依历史年代次序推出“黍”的甲骨文、籀文、小篆、隶书、楷书,由“黍”叠化为今天的汉字“谷”,并用一段中英文标出题旨:“黍,又名稷,俗称谷子,为五谷之神。它起源于黄河流域,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影片以跨越五千年历史的镜头开篇,有其深厚意味。从精神层面说,谷子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生物学特性,映衬出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而粟文化也深深烙印在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人文情怀。
进入新时代,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央把解决好种子问题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谷魂》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着力塑造了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新时代农业科学家形象,彰显了他们的使命担当。主人公赵二生(原型为赵治海)大学毕业后来到谷子专家崔文生门下,学习培育杂交谷种技术。为了追寻梦想,赵二生等人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奋斗在一线,研发出“张杂谷”系列高产新品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别人不愿意做的,我来做,人这辈子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的诺言。古时许多先贤圣哲之所以为后人景仰,正是因为,他们为了使命不畏生死,无怨无悔。影片中赵二生的人生也闪烁着华夏文明的光芒。
影片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相统一的审美思维。曾出演过《士兵突击》《热血之共赴国难》《王大花的革命生涯》的演员高峰,用一句话诠释了他所饰演的赵治海:“谷子是道光,我愿意追寻光奋斗一生,贡献一切。”高峰形神兼备的表演打动了赵治海一家,赵治海的爱人说高峰“越来越像赵老师年轻的时候”,赵治海的女儿见了高峰也会开玩笑地问:“我是叫你爸爸,还是叫哥哥呢?”导演黄山表示,将一位享誉世界的农业科学家艺术化地呈现出来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编创、拍摄都是艰难的旅程。如何将赵治海身上那种平凡中透着伟大、朴实中透着无私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影片中,对主创人员来说是一种考验。在尽可能尊重人物原型的基础上,他们在创作中进行了艺术化加工与处理。电影用一种朴素、真实的手法,再现了赵治海研究谷子种植技术的心路历程。影片中有许多杂交谷子研究的专业性画面,观众可以从中真切体悟到农业科学家专注科研的奉献精神和无私情怀。
影片中我们多次看到主人公俯身于田间,脸贴在泥土与谷苗上仔细观察。为了解决演员身高和谷苗低矮的问题,导演专门为演员设计了下蹲姿势和俯身于地面观察的惯常动作。这个特意设定,让主人公贴近了土地,贴近了人物性格,贴近了农业科技,更贴近了广大观众。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共性和交融——对美的追求。《谷魂》并不是一部依靠商业元素博得票房的影片,而是一部需要用科学与艺术思维去获得审美体验的专业影片。
在科学与艺术的审美思维中,赵二生等科研小组人员在烈日炙烤下用放大镜观看籽粒成为一道风景。放大了数十倍的“真苗”“假苗”跳上画面是美的特写,系上红绳儿的不育株就像姑娘的发辫,而那排成巨阵的自动化收割机采集丰硕谷穗的壮阔场面、蒙古族姑娘在马头琴声中欢快旋舞的长镜头、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对“张杂谷”予以高度评价的场景,都是那么美妙,展现的不仅是丰收的美景,还有“张杂谷”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景。
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电影《谷魂》观后感(篇9)
赵治海:1958年生,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杂交谷子研究专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培育出世界上首例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张杂谷”系列品种在14个省份得到推广,占北方谷子播种面积的1/3左右,亩产由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节水效益良好。近年来,他积极参与援疆工作,指导当地群众,在天山南麓原本干旱贫瘠的戈壁滩上,推广种植超过2万亩“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
在河北张家口市农科院展示厅里,有一株名为“张杂谷1号”的杂交谷子标本。秆和穗长1米多,根系长两三米,细枝茂密。“根系发达,耐旱抗倒。”一旁,身着布衣、脚穿胶鞋的赵治海,手指着标本,黢黑的笑脸上露出一口白牙……
今年64岁的赵治海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杂交谷子研究专家,带领研究团队培育出“张杂谷”,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谷子亩产由3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张杂谷”还改变了谷子只适宜年降水400毫米以上半干旱地区的传统,在年降水200毫米的干旱地区也能生长。“谷子蒸腾系数远低于高粱、玉米、小麦,‘张杂谷’更加节水耐旱。”赵治海说。
“我当时就铆足干劲,想用知识为家乡父老做点事”
赵治海1958年生于张家口农村,年少时“地里刨食”。“除了锄地、拉石头,我还挖过地道、赶过牛车马车。”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从此与谷子研究结缘。
在学校,赵治海完成了谷子光温反应试验,得到河北省农科院指导老师的高度评价。凭着优异的成绩,赵治海本可以在大城市找到理想工作;可毕业后,他却选择回到家乡,研究杂交谷子……
谷子高产杂交种选育是世界性难题。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国30多家谷子研究单位先后开展杂交谷子研究来服务农业、提升产量。“张家口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很多百姓只能种谷子。我当时就铆足干劲,想用知识为家乡父老做点事。”
1982年,赵治海来到张家口坝下农科所。彼时,张家口种植谷子面积近200万亩,亩产不足140公斤。一些山区、半山区以种谷为生的农民急需高产新品种问世。
“前人受挫的原因是套用水稻、高粱的模式研究,没有按照谷子的物种特性研究。”刚走出大学校门没多久的赵治海,对谷子研究提出了新想法。在实验室,赵治海发现谷子长日照低温不育现象,想到在学校做过的试验,他和团队在80年代中后期提出走谷子光温敏“两系法”技术路线的设想。
问题来了,该路线所需的谷子光温敏不育株只是偶然出现在作物上,尚未发现规律,能否找到是个未知数。之后,赵治海奔波在研究室和试验田间。几十亩的谷子地,种着成百上千个品种,他一株株观察比较。“有时在研究室通宵达旦,有时在农户家、瓜棚里一住就是半个月……”妻子杨少青说。赵治海和团队经历了数以万计的试验,失败、失败、再失败,陆陆续续观察了几十万株谷穗。
终于,在1994年,赵治海团队成功选育出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填补了谷子光温敏不育系研究的空白。随后,他们成功总结了谷子光温敏不育技术与规律,经河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通过。2000年,“张杂谷1号”问世,目前,“张杂谷”系列衍生出20余个品种。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娃,农民的需要我懂”
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援疆安排部署,张家口对口援助新疆和硕县。和硕县地处天山南麓,长期以来,土地贫瘠沙化、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农业发展。
2011年,张家口首批援疆干部抵达和硕县后调研发现,尽管土地贫瘠,但当地光照强度高、时间长,适合“张杂谷”生长。因此,张家口援疆指挥部立即联系市农科院,尝试引进“张杂谷”系列品种。
“这谷子能喝得惯天山雪水?”刚把“张杂谷”引入新疆时,不少村民和当地干部有质疑。赵治海回忆,他来到和硕县,和援疆干部一起向大伙讲解:“张杂谷”根系发达、抗旱性强,适合当地干旱缺水的自然环境。“本地病虫害少,天山山脉矿产丰富,可以给‘张杂谷’更多的营养元素。”
一些村民把和硕县北部山区沉睡了几百年的数十亩戈壁开垦出来,种上了“张杂谷”。赵治海不顾几千公里奔波劳顿,在和硕县的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浇水……当年,“张杂谷”试种成功,亩产近200公斤。更重要的是,生产出的小米色泽金黄、口感香浓,让当地干部群众交口称赞。
趁热打铁,赵治海和援疆干部一道,又将抗旱能力更强的“张杂谷13号”“张杂谷19号”引入和硕县,依托当地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推广种植。“赵老师和团队为当地长期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培训,助力‘张杂谷’快速推广。”合作社负责人陈学亮说。
和硕县曲惠镇东台村村民耿云昕说:“刚开始,产量也就每亩380公斤。这些年我们改良品种、加强水肥一体化管理,去年平均产量在530公斤。”
10年来,“张杂谷”在和硕县种植规模超过2万亩;亩产也从两三百公斤提升到五百多公斤,受益农户达1000多户。“我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娃,农民的需要我懂。”赵治海说。当地生产的小米如今还在网络平台销售,远销北京、上海等地。
“发展循环经济,能为农民增加收入,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1983年5月1日,是赵治海和杨少青原定结婚的日子。可为了把握播种最佳时期,赵治海还在赤城县的试验田里忙碌着,不得不把婚期推迟……
张家口的气候难以满足需要,赵治海又将光温敏实验搬到海南的试验田里。为了争取更多的研究时间,赵治海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都要从寒冷的张家口地里“迁徙”到海南岛的田里。
“1984年到现在,每年冬季都是在海南的田间地头度过……”说到这些,赵治海总感觉有些自责,他觉得亏欠亲人太多了:他7岁丧母,但和弟弟没有挨过一次饿,源自于姥姥、奶奶的精心呵护。妻子已和他相伴了几十年,家里的事也从没拖累过他。
“老赵没一点架子,来了不是下地干活,就是挨家上门指导。到了谷子授粉的关键时期,我们一打电话,他准来。”张家口下花园一个谷子试验基地负责人这样说。
对于倾注了一辈子心血的谷子种植事业,赵治海说,谷子不只可以当原粮出售,还能作为企业深加工的原料;谷草还可以为畜牧业提供优质饲草,农民可以获得“双份”收益。
“搞谷子深加工、配套养殖等,发展循环经济,能为农民增加收入,为乡村振兴做贡献。”赵治海憧憬着。
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电影《谷魂》观后感(篇10)
1月15日,根据“杂交谷子”专家赵治海科研团队培育推广“张杂谷”先进事迹改编的人物传记电影《谷魂》在河北首映。民族魂、中国粮。一粒谷种的前世今生;一位当代神农的使命担当,都在这个冬天为观众娓娓道来。
影片讲述赵治海带领科研团队历经多年,攻克谷子杂交优势利用的关键技术,创造了“张杂谷”亩产811.9公斤高产纪录,填补了世界空白。这项技术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这部电影是怎样呼之欲出的?任全军,市农科院办公室主任,他介绍了这部电影的产生过程:现任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的刘须奎,曾在省科技厅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工作中和市农科院赵治海等都有过工作上的交集。
2017年,刘须奎参与中组部、科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优秀共产党员”专题片拍摄,他拍摄的专题片为《初心永驻、张杂谷香飘万里——共产党员、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研究员赵治海》。他到张家口、海南、内蒙古等地拍摄了半年多,电视专题片时长39分钟,现在还可以从中组部官网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精品党课上看到。 刘须奎在拍摄赵治海的过程中,对赵治海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他被当代神农赵治海一心为民搞科研的朴素情怀深深感动。
“张杂谷”让农民脱贫
作为省科技厅干部,2018年3月,刘须奎到阳原县要家庄乡小庄村驻村扶贫,2021年10月离开,期间在该村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
小庄村原是一个深度贫困村,有1064口人,耕地3000亩,人均耕地3亩。村里无水浇地,除了旱地就是白花花的盐碱地,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和葵花,种别的农作物生长不旺。前些年,玉米价格每斤0.7元,最近一两年才涨到每斤1元。村民种植玉米,除去成本,一亩地挣四五百元,且收入不稳定。
刘须奎来到小庄村后,和第一书记罗建祥商议,要在村委会的支持下积极发展小庄村的特色产业,为村民开拓脱贫增收新路。任全军是市农科院派驻小庄村的科技特派员,通过在该村走访调查和测试土壤、水质,发现该村适合种植“张杂谷”。
精准脱贫工作队租用20亩土地作为试验田,试验种植不同品种的“张杂谷”,最终选定了优质高产抗旱耐盐碱的“张杂谷13号”。
从2018年开始,市农科院联合巡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连续3年开展“五送一保”产业扶贫,“五送”即送种子、送除草剂、送地膜、送农机具、送技术;“一保”就是每斤1.5元保底价收购农民种植的“张杂谷”。
赵治海经常关注小庄村的“张杂谷”产业,每年都要在村委会给农民讲授“张杂谷”的种植技术,在播种期间到田间为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该村种植的“张杂谷”亩产八、九百斤,每斤价格2.3元至2.4元,种植“张杂谷”农民每亩可收入1000多元,比种植玉米效益高出1倍。在小庄村形成了“玉米——张杂谷”两年轮作的高效生产模式,村中3000亩土地,其中1300亩种植张杂谷、1500亩种植玉米,另外耕地种植其它农作物。
刘须奎说:“村中种植了1300亩张杂谷,最高亩产达到561.9公斤,依靠种植张杂谷,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该村实现了脱贫。”
与此同时,市农科院开展深松粉垄技术示范,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蓄纳雨雪能力,改良土壤解决干旱问题,与此同时,还引进微生物菌剂开展盐碱地改良技术试验。驻村期间,刘须奎对“张杂谷”给农民脱贫增收带来的好处体会得更加深刻。
将赵治海搬上荧屏
2020年春节,刘须奎回到石家庄。他的朋友张李林是五洲同聲河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老总,正月十四,刘须奎和张李林见了面,他向张李林讲述了赵治海的事迹,希望张李林做件有情怀的事,将赵治海搬上荧屏。两天后,张李林答应刘须奎拍摄这部电影。拍摄地点从内蒙古到张家口到石家庄到海南,9个月将电影拍摄完成。
在拍摄过程中,资金是最大难题,巡天公司提供赞助,张李林甚至贴钱最终将2个小时的影片《谷神》拍摄完成。 赵治海在工作间隙,来到剧组进行指导。影片从赵治海大学一毕业讲起,讲述了崔文生、赵治海等三代人接续奋斗从事杂交谷子培育和推广的艰难历程。
2021年1月,赵治海用手机与任全军视频通话,工作人员在笔记本上播放了《谷魂》的样片,任全军从手机上观看了两个小时。影片讲述的都是农科院科研人员真切的工作和生活,任全军深知科研育种面临的重重困难,作为第一观众观看电影后他特别感动。
电影中讲述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赵治海在海南育种时,将培育的杂交谷子材料分别装进不同的尼龙网袋里在外面晾晒。村中一个小孩看到了,想用网袋去河里捕鱼,于是扯上几个网袋就跑,科研人员赶紧去追,小孩将谷穗扔掉,手里只攥着网袋。他说:我就要网袋,谁稀罕你的谷子。原本不同的谷子品种是分开的,小孩这么一弄,将不同谷子品种混在了一起,辛辛苦苦的试验泡了汤。
在最初推广“张杂谷”时,农民在种植时出现了倒伏现象,认为是种子的问题,让赔偿20万元。赵治海感到压力很大,甚至想自己借钱去赔。巡天公司经过调查发现并不是种子的问题,但很快也承担了赔偿责任。
实际上真正倒伏原因是因后秋干旱,农民种植“张杂谷”密度大。此后赵治海开始研究“张杂谷”配套栽培技术,很快推广了稀植大穗技术,过去一亩地留苗3至4万株,用种量2斤;现留苗只有1万株,用种量不足半斤。
上世纪90年代,科研单位改革,科研项目希望不大的会被停掉科研经费。中断经费后,“张杂谷”课题组科研人员大都走了,只剩下赵治海一个人孤零零地蹲在谷子地头发呆。那一年在海南育种时,课题组科研经费只有500元,他们省吃俭用,自己垫付科研经费坚持培育杂交谷子。
电影《谷魂》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勇于担当、情系大地,为民服务的情怀,给观众讲述了一段农业科学家真实的奋斗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