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 实良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事迹吧,事迹是为了表扬先进、弘扬正气、推动工作,对工作、学习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如实记载和反映的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篇1】

富尔顿(1765~1815),美国著名工程师.1807年,他利用英国机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蒸汽机轮船“克莱蒙脱号”,是世界上轮船的首创者.他为世界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富尔顿出生于美国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读书很少,父母没有钱供他去学堂学习,他之后取得的成就,全凭个人的奋斗.小富尔顿从小就爱幻想,譬如,当他帮忙大人干完农活之后,常常一个人坐在农家阁楼上,在带有木格条的小窗户中,向田野望去,看蔚蓝色的天空,苦思冥想,一坐几个钟头.

有一天,天气晴朗,河水清澈.小富尔顿和邻居大叔一齐驾着小船到河的上游去找活干.他们开始悠闲地撑着篙,逆流而上.小富尔顿到离开自己村庄的外地去,情绪格外高兴,情不自禁地唱着美国乡村的民谣.河水的“哗哗”声和小富尔顿的悠扬、婉转的歌声交织在一齐,令人心醉.早晨的太阳愈升愈高了,阳光洒在水波中,像碎银洒在绿色的缎带上.突然,水流湍急,小船在河中打转,富尔顿和邻居大叔拼命地撑篙,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但船仅能艰难地移动.小富尔顿心里想:撑篙太费力了,假如有一种东西能让船自动行走,该多么好啊!他想象的翅膀在河中飞翔,他好像看见在河中出现了一只自动行驶的船.他的神思又回到现实中来,对邻居大叔说:“大叔,撑篙又费劲,又缓慢,如果有一种东西能让船自动行走,该多么好啊!”

邻居大叔正用力撑着篙,听了小富尔顿的话,情不自禁地笑了.他用手背擦擦自己脸上的汗水,笑着说:“假如有一种东西能让船自动行走,那这样东西是什么呢”

“是啊,这东西是什么呢”小富尔顿的脸刹那间红了起来,他用劲地撑了一下篙,低下了头,又陷入了沉思.

自此以后,“怎样使船自动行走”就成了小富尔顿苦思冥想的中心问题.致使他长大以后,努力奋斗,最后成为制造人类第一只蒸汽机轮船——“克莱蒙脱号”的著名科学家.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篇2】

人类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类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在地球上长期存活下去的。人类需要帮忙,人类需要交流,信息传递成了人类生存必需的基本活动之一。最初是打手势,之后发明了语言,用马拉松式的长跑传递口信。再以后发明了文字,开始书信传递,于是有了古代邮驿。

当时的邮资是按邮件运递路程和信件纸张数量逐件计算的,即“递进邮资制”,收费的标准也很高。如果遇到江河泛滥、桥梁坍塌,信件就得多走几百公里,总计下来,邮资高得吓人。如此昂贵的邮资,是平民百姓望而生畏,他们把寄信看成一件奢侈的事情。

19世纪30年代是改革的黄金年代,改革造就了一代英雄,罗兰希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世界邮政史上树起了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罗兰希尔经过多年的调查主张大幅度降低邮费,实行邮件不分远近、一律收费1便士的均一邮资,他还提出使用“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先支付邮资。这种纸的大小与邮资图样大小相仿,背面涂上一层薄胶,人们只要沾湿背胶就能够将其贴在信件上,这就是罗兰希尔关于邮票的最初创意。

为此,罗兰希尔上书政府,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推荐,1839年8月17日,维多利亚女王批准了这个议案,决定英国自1840年1月10日起实行1便士均一邮资法。罗兰希尔也被女王任命负责邮政改革工作。

为了把创意中的1便士邮票变成现实,罗兰希尔要求就应使用具有防伪性能并能在公众中取得信誉的图案作为邮票的图案,于是采用了威廉怀恩创作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侧面头像,这样既显示了发行邮票的权威性,又透过邮票宣传了英国,宣传了女王。邮票采用黑色油墨印刷,1840年4月15日,最后印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邮票――黑便士邮票。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篇3】

蔡伦在朝里做郎中,官大权大势也大,同僚们都有几分怕他,连皇上娘娘也不敢轻视他。为啥哩?因为他正直、公道,敢于硬碰硬,不怕得罪人。要说对待百姓,他可是一个大好人,从不依官仗势欺侮人,还经常微服私访,救贫济困做善事哩。

那时,纸还没有发明,公文案件都写在竹简上,他每天办公要翻阅几百斤重的竹,简直累得不行。由自己的苦累,他想到了很多人的苦累,由很多人的苦累,他想到了国家的利益,于是,他给自己提出了一项任务,要造出一种轻便、便宜、易于保存的写字材料。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上天还难哩。根本没影影的事,从哪儿下手呢?他苦思苦想,仍没一点儿思路。有一天,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剥桦树皮,里边那一层一层的薄树皮,光滑轻便,拾了几片,反复观看,越看越觉得是写字的好材料。于是他把桦树皮带回家中,研墨提笔,写了几行大字。过了几天,桦树皮干了,表层皱巴巴的,就像七八十岁老人额头上的纹路,有的字也跟着变了形样,他生气地把桦树皮扔到柴堆里去了。

但是,他没有失望,仍在继续寻找写字的材料。他为这事儿到底费了多少心,跑了多少路,谁也弄不清,只有他的好朋友张纸发现了一些异样情况,他的衣带渐渐宽了,他的语言更加少了,他很少谝闲,总是在凝神考虑什么。张纸问他,他笑一笑没说什么。

这一年春天,张纸回家给父亲过七十大寿,蔡伦也去了。张纸家住白水淮沟河,交通不便,山路难行。蔡伦为朋友肝胆相照,不辞劳苦,深受张家父子欢迎。祝寿已毕,蔡伦从下榻处出来,独自一人到村外去游玩,游到一个水池旁边,看见一群小娃从池里掏出稠稠的浆质,摊放在破席片上去晒,晒干了就揭下来玩。他问小娃们玩的是啥东西,说是棉花皮 。这名子真怪,蔡伦听也没听过。于是他从小娃手里要来棉花皮,左看右看,反看正看,看个没完,口里还独自念叨着什么。看了好久,他又向小娃要了几片,这才急匆匆向回走,回到下榻处,急忙研墨润笔,唰唰唰在棉花皮上写起大字,写着写着,他忽然大笑起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护卫的人吃了一惊,以为蔡大人犯了什么邪症,急忙围过来问长问短,问的结果,才知蔡大人为找到写字的好材料而高兴呢。众位刚放宽心,只见蔡大人向外跑去,到了小娃玩的池子畔,蔡伦稳住脚步,仔细察看了池子里的浆质,看了很久,仍不得要领,他便向村民打问。村民说这池子是一个死水潭,原先是饮牛的池子,后来,有人把弹花后剩下的烂棉花扔进池子,人们嫌脏,不再去饮牛,结果,大家都把烂鞋、臭袜子、绳头、烂皮片往里扔,扔的时间长了,水变成了浆糊状。小孩掏着晒干玩,大人也不知那叫什么。蔡伦听罢,心中暗暗打定注意,他叫护卫把池子里的浆质都弄来,晒成最薄的片片,然后他把这些片片裁成方形,摞成一摞,带回府中去了。

第二天,他奏明皇上,最好的写字材料找到了,并把带回的片片送给皇上试验。皇上试过后,把他夸奖了一番,并鼓励他试制。

他照村民的说法,把棉织物撂进自己挖好的池子,然后用水浸泡。这些棉织物不知咋搞的,好几个月也变不成浆质,他急得用棍子搅,用椽子捣,搅了几个月、捣了几个月,终于使棉织物变成了浆糊状。他像前边那样晾晒,终于又得到好几沓薄棉花皮片子。为了纪念在张纸家乡的这一发现,蔡伦把这些棉花皮片片起名为纸,并把每一片叫做一张。从此,世上才有了纸这一名称。

但是,初次试制出来的纸,粗糙得很,又不十分柔软光滑,这又成了蔡伦心中的疙瘩,于是他向皇上上了表章要求辞职,去专心试验造纸。皇上不准。蔡伦再上表章,陈说自己当官只能利于一代君王臣民,造纸可利百代子孙,坚决请求皇上答应他的请求。皇上舍不得这样忠心耿耿的好官,还是不准。蔡伦又上第三道表章,言说造纸成功后,他还要返回朝廷,继续为君王效命。皇上看蔡伦意志坚决,含泪批准了他的请求。

蔡伦辞职后,即刻来到白水淮沟河,他请了几个帮手,昼夜忙着造纸,造出的纸果然越来越好了。蔡伦名字也越来越响亮了。买纸的人络绎不绝,尽管蔡伦一帮人日夜苦干,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他看到这种情景,就把帮手打发出来,让各自都去设造纸厂培养学徒,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一技术。

后来,皇上要蔡伦回朝复职,蔡伦又上表章推辞。皇上没办法,只好让他常住民间造纸。后来蔡伦享尽了天年,就死在淮沟河里。村人给他举行了十分隆重的葬礼,还给他修了庙宇,立了碑子。这碑子后来不知咋搬到马家寨的大路边,至解放后还在那儿。至今还不知道被谁搬走了。至于他造纸的池子,如今仍在淮沟河。

有人还说,蔡伦是被玉皇大帝召到天宫去了,在天宫里,他开了一个很大的造纸厂,声名大得不得了。玉皇大帝怕他的名声压倒了自己,几百年后,就把他降到西方凡间,让他在那儿去造纸。因此,西方的造纸术比中国晚了几百年。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篇4】

彭奈迪脱斯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触发了他的灵感,使他研究制成了“安全玻璃”。

那是1907年的事,一天,彭奈迪脱斯正在实验室里整理仪器,不小心将一只玻璃瓶子打翻在地。这下可完了!实验室的地面是用石块铺的,玻璃瓶子摔下去还不破裂成碎片吗?然而,出乎意外的是,瓶子并没有裂成碎片,只是出现了一些裂痕,他随手又拿出一只洗净的瓶子,轻轻地向地上摔去。这次,玻璃瓶子却被摔得粉碎。两只瓶子的情况为何如此不同呢?彭奈迪脱斯一时难以找到答案。

时隔数天,报上注销了一起车祸,横飞的玻璃碎片击伤了乘客,使彭奈迪脱斯深感痛心。他不由得联想起那只破而不碎的瓶子,决心搞个水落石出。他重新找到那只瓶子,仔细观察,原来那是一只盛过某种药水的瓶子,药水蒸发后在瓶的内表面结下了一层坚韧透明的薄膜,看来,正是这层薄膜对瓶子起着保护作用。

“偶然”的发现促使他进一步研究玻璃涂膜,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找到了一种附着力强、透明度好的合适涂料。后来,他又用涂料将两层玻璃粘合在一起,发现其防止破碎的性能更好。这样,“安全玻璃”终于诞生了。

科学家简短的事迹材料【篇5】

金刚石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重物品,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重要象征。

在大自然中,金刚石以极少的矿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这种少得出奇的金刚石具有世界万物中独一无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种矿石。金刚石的这一特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用途:有人将它镶嵌在金光闪闪的戒指、耳环等首饰中,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有人把它制成锋利无比的金刚钻,用来切割钢铁、玻璃等等。

可是,储量如此稀缺的金刚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它的巨大需求。渴望拥有金刚石的人往往会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刚石能成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该多好!

1893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尴地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

片刻间,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讯传遍全法国,传遍全世界。人们轰动了,法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莫瓦桑一下成为新闻媒介的焦点,成为人们心目中巨额财富的生产者,在法国,甚至有人称他为“世界富翁”。

早在发明人造金刚石之前,莫瓦桑已经是法国一位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了。1886年,莫瓦桑首先制取了单质氟。6年后。他又发明了高温电炉。不过,莫瓦桑并没有被鲜花和荣誉绊住前进的步伐,在科学的道路上,他仍旧一如既往地孜孜进取。

有一次,莫瓦桑准备进行一项化学实验,需要用一种镶有金刚石的特殊器具。这种器具非常昂贵,因此实验室里的助手们倍加爱护。

早上,莫瓦桑来到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时,各项仪器都准备好了,讐找不到那镶有金刚石的昂贵器具。奇怪,怎么会突然不见了呢?

助手突然惊叫起来:“啊?门好像被撬过了!莫非有小偷光顾?”

莫瓦桑仔细一看,可不是,门锁很明显被人撬开过。进实验室前,谁也没有留意到。这么说,小偷看上那昂贵的金刚石了。

这桩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个念头:“天然金刚石如此稀少而昂贵,如果能人工制造金刚石,该有多好!”

可这谈何容易!作为化学家,莫瓦桑心里最清楚:“点石成金”这不过是美好的神话。要想制造金刚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刚石的主要万分并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

翻阅了许多资料这后,莫瓦桑了解到,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至于它是如何形成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紧接着莫瓦桑想到,要人工制造金刚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选什么材料才合适呢?还从未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看来,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

有一回,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个关于陨石研究的报告,莫瓦桑也参加了。

在报告中,查理·弗里德尔说:“陨石实际上是大铁块,它里面含有极先是的金刚石晶体。”

听到这儿,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矿中也常混有极微量的金刚石晶体,那么,在陨石和石墨矿的形成过程中,是否可以产生金刚石晶体呢?

想到这里,莫瓦桑头脑中出现了制取人造金刚石的设想。他对助手们说:“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陨石里含有向量金刚石,而陨石的主要万分是铁。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程序倒过去,把铁熔化,加进碳,使碳处在跔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刚石。”

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制取金刚石的实验开始了。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没有别人的指点,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样。第一次失败了,认真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次再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探索,莫瓦桑的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一阵激动的欢呼声,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成功了!

从此,人造金刚石诞生了,并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那坚不可摧的威力。

10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