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杰出劳动者优秀事迹1000字以上

| 福萍

新时代杰出劳动者优秀事迹1000字以上有哪些?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新时代杰出劳动者优秀事迹1000字以上,欢迎大家阅读。

新时代杰出劳动者优秀事迹1000字以上

新时代杰出劳动者优秀事迹1000字以上(精选篇1)

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个时代的杰出劳动者,都有着时代的烙印与各自的风采。新时代的劳动模范,又有哪些让人惊喜的风貌呢?也许,在00后孟凡东身上,我们能够找到最佳答案。

把劳动的种子种在内心最深处

2015年秋天,当还是懵懂少年的孟凡东,进入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第一次进入钳工实习车间,他便知道这就是自己要走的路。路的这头,是热爱、是着迷,而路的那头,是梦想、是目标。被台钳吸引的孟凡东,开始与之结缘。从初相见的惊喜,到后来的钟爱,孟凡东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尝试着制作各种工件。在少年壮志中,台钳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是通向未来的纽带。

劳动苦吗?孟凡东曾经很多次面对这个问题,他从不否认;但他更知道,劳动也会使人快乐。从那时起,成为一名优秀钳工的种子就埋到了他的内心深处,随着时间和不间断的努力生根发芽、而后变得茁壮。

孟凡东在技能训练时,有一种跟自己“较劲”的精神。第一次接触盲配件训练时,孟凡东已经满足课堂要求的作品一次次被自己否定,直到凌晨两点,他才制作出一个能让自己“看得上眼”的作品。

在孟凡东看到,这件事对他的成长之路至关重要。他知道,所谓热爱,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坚持到底。对于他来说,劳动的苦,都融化在进步的甜里。

让匠人精神浇灌青春的繁花

为备战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距离比赛还有8个月的时间里,孟凡东将12本指定教材,15300多道题目,背得滚瓜烂熟。2021年4月,孟凡东开始苦练技能。每天早晨5点起床背书,7点开始实操训练,一直训练到晚上12点,然后继续背题到凌晨2点休息。在训练期间,保持一个动作一站就是一天,干一整天下来腰酸背疼。可他没有叫苦,仍旧一如既往地坚持。正是因为这份坚持,他一路过关斩将,先后获得徐州市选拔赛第一名,江苏省选拔赛第三名,最终获得冲刺全国总决赛的资格。

在灯火通明的全国比赛现场,面对耀眼的灯光、围观的裁判、直播的镜头,表面淡定的孟凡东,心里开始有些紧张。虽然心理上有波动,但在技术上,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稳”。在台钳比日常训练高十公分的情况下,他一边快速打磨,一边积极适应。很快,在作业中习惯全身心投入的孟凡东,就忽略了灯光、镜头和围观,进入到了工具与工件交错的世界里。

尽管当时的气温只有13摄氏度,但长达6小时的比赛,让孟凡东的脸上、面前的工作台上,全都是大汗淋漓之后的痕迹。当比赛终于结束,孟凡东瘫坐在工具箱上十几分钟,缓过来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都忘不掉那种脱力的感觉。”凭借着赛前两百四十多个日夜的磨练,他以纯手工的方式制作了精度高达0.01MM的旋转组合体工件,出众的作品,赢得了评委的声声赞许,最终他以超第二名10.15分的好成绩获得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赛项第一名的荣誉。

让耀眼的荣誉照进日常工作的现实

在各种赛事中获得荣誉的同时,孟凡东总是想着,要把荣誉转化成动力,要把匠心融入到岗位。他说:“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就是人品、质量就是生命’,我想把竞赛的精神带到我的工作里,把起重机也做成我手中的工件。”这是他的初心,更是他的宣言。大吨位起重机结构复杂、零件多样、调试困难,但他从不畏惧,尤其在新产品调试上,一个工况一个工况试、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看、一点一滴进行总结,他根据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易错点制作出了10余套试卷,为大吨位调试新进人员的迅速培养提供了细致的测试基础。

年仅22岁的孟凡东,早早便成为省级李戈技能大师工作室骨干成员,参与了配重互换性、降低超早期压力调整反馈等攻关项目3项,他参与降低产品回转晃动等QC质量改进项目2项,其中1项获二O二一年度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一等奖。工作之余,他还配合工作室其他成员完成《回转减速机啮合间隙调整操作规范》等操作规范3项次。

对于00后的孟凡东来说,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启,他说,自己将点滴积累、不断精进,绝不虚度一寸光阴,并且将通过向身边的榜样看齐,不断在工作中作出更多的贡献!

新时代杰出劳动者优秀事迹1000字以上(精选篇2)

致敬劳模工匠|杨小虎:坚守工匠精神 “焊”亮职业人生

“优秀的焊工会把每一条焊缝都变成艺术品,焊缝要粗细均匀,细密美观。”用心焊接,是杨小虎的独门绝活。在他看来,要干好焊接这门手艺,不但要用眼用手,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焊接的表面就是焊工的脸面,每条焊缝都会永久地留在产品上面,容不得丝毫懈怠,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精益求精做到最好。”

在四川蜀道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内,一台焊接完美的设备零件前,杨小虎讲起了自己扎根金属焊接领域10余年,从一名学徒一步步成长为高级技工的匠心故事。

2011年2月,24岁的杨小虎进入成都深冷液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现四川蜀道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焊工学徒。彼时的他对焊工这个工种可谓是一问三不知,但看着师傅在四溅的火花中,如同裁缝一般将钢管裂缝“缝合”起来,他却突然对这份“钢铁裁缝”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杨小虎开始跟着师傅认真学习这门手艺。最开始,他边学边模仿,觉得当焊工不是难事。真正上手后,看着自己焊接的钢板表面粗糙、焊缝不齐,才发现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为尽快填补缺少的理论知识,他购买了专业书籍认真学习;为了提升动手能力,他利用午休时间练习焊接技术;下班后,他依旧蹲在车间研究焊接工艺……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眼睛被弧光刺伤、皮肤被烤得掉皮,衣服被烧成“乞丐服”、鞋子被烫成“洞洞鞋”,杨小虎从未退缩,一招一式地学、一项一项地练。通过多年的努力学习和钻研,他逐步掌握了多种金属的焊接技术,产品焊接探伤合格率高,那个刚进厂时的青涩小伙成了车间里的技术尖兵。

一次,公司接到一个重要的攻关项目。这个项目难点在于筒体直径较大、板厚,装配难度大,各种焊接位置难以操作,加之管路众多,装配焊接都非常困难。杨小虎主动请缨挑起大梁,带领全班人员仔细研究图纸,做好筹划。白班、夜班连轴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生产任务,赢得客户好评。

这次经历让杨小虎备受鼓舞,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成为焊接 “难题终结者”。第六届青年职工技能大赛焊工二等奖、2021年劳动竞赛焊工项目三等奖、2022年成都市百万职工技术大赛焊工组二等奖……一项项荣誉记录着杨小虎的一次次进步。

如今,杨小虎已经接过师傅的“接力棒”,成为公司模范带头的中坚力量,承担起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焊接业务骨干,也为行业内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我将继续__、凝练匠心,传授好焊接技能,带动更多年轻工人成长成才。”杨小虎表示。

新时代杰出劳动者优秀事迹1000字以上(精选篇3)

全国优秀教师宁征:朴素情怀育“幼苗”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教师、专业拔尖人才、市劳动模范……面对这些光环,宁征说:“我最大的成就是看到孩子们快乐地成长”。青岛实验幼儿园从上世纪90年代建园初期的51个孩子,到现如今的1600个孩子,从一个长满杂草的小院到如今7个分园的办园规模,每一天的变化她都亲历见证,每一步的成长她都如数家珍,唯一没变的却是她质朴的情怀。“我觉得我这份事业像自己的一个孩子,生了它,养了它,也越来越离不开它。”

—宁征

建园初期2000字评语感动家长

“我拿着一串钥匙和三个素不相识的老师,先把杂草丛生的幼儿园清理干净,用两个月的时间招了51个孩子。”1993年,在宁征从教的第12个年头,她接到教育局通知到市实验幼儿园做园长。实验幼儿园是什么概念?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是什么?这些没有人告诉过她,甚至连幼儿园都只是一所闲置多年的房子。清理卫生、筹备开园、宣传招生……两个月后,她们迎来了第一批入园的51个孩子。

“那时候在幼儿园孩子们的一日活动封闭单一,除了上课就是排队,盥洗排队,吃饭排队,上厕所排队,户外活动要排队……然而,孩子们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盥洗间。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得到自由,同伴间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嬉戏,说说悄悄话。”这是宁征对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幼儿园一个深刻的印象,但她认为这不是幼儿园本来的样子,孩子的天性需要得到释放。“我们带孩子走出幼儿园,去码头,游海港,孩子们变得快乐了。”为了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她带领孩子们走向社会,感受自然,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孩子们的话题也多了起来。在当时的年代,她大胆的创新,做出了和其他幼儿园不一样的改变,市实验幼儿园也很快成为全市优秀幼儿园的“样本”。“过完年,我们的孩子又增加了50多人,这也体现着家。 长的认可。”宁征说,从家长对新幼儿园的陌生到接受,用了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而这也得益于她当时很多创新的想法,比如每月一次敞开园门,邀请家长进园了解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不仅如此,她还要求老师在期末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方面为每一个孩子写一份2000字的评语,而每一个孩子的评语宁征都要看一遍,这些深深打动了家长,成为幼儿园早期“开放教育”的萌芽。

不断创新8本专著谈“开放教育”

“1995年,第二所幼儿园开园,由原来的4个班扩展为8个,在园的幼儿达到260人。”宁征说,既然“开放教育”回馈给她那么多惊喜,她就应该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因此,从“九五”到“十五”期间,正式确立了《幼儿园开放教育》研究课题,并与1998年和2000年先后编辑撰写出版了《开放教育文集》,至今,她已经出版了8本专著,而“开放教育”早已成为了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我们好不容易研究的成果让别人学去了,那我们还有什么 优势?”教师杨柳在实验幼儿园工作了10年,也见证了幼儿园的成长,她告诉记者,每学期都有挂职园长到幼儿园学习,但宁征却这样告诉她:如果能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我们就为这份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们不怕别人学东西,别人学了我们可以再研究,再创新。如果说宁征是教育家,那么她早在20年前就是了,但20年后,她却依然走在这个行业的前列,正是“创新”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春种秋实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

“如今,我们依然坚持开放教育,活动主题是与孩子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社区、家乡名胜,多彩的节日,社会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等。”据宁征介绍,现在幼儿园仍以“开放教育”为主线,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围绕季节、节日等话题开展,如《春天来了》、《美丽的秋天》、《冬天我不怕》、《我们的社区》、《好朋友》、《美丽的家乡》、《欢欢喜喜过大年》、《好妈妈》、《端午节》、《中秋节》、《我喜欢的海洋动物》、《海洋之舟》、《我要上学啦》等被列入“开放教育”各年龄班幼儿探究的主题活动中,引导孩子们自由、自主、开放、快乐的探究学习,并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比如《欢欢喜喜过大年》是大班孩子的一个常态主题,通过“喜迎年”、“年怎么过”、“我家过年”三条主线展开,到春联、年画、中国结等新年元素让孩子动手制作,再到邀请爸爸妈妈进园欣赏自己的作品……家园间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共度新春佳节的到来。

开放教育,很简单的几个字,宁征却没有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她还围绕着“开放教育”研究,除了先后编写出版了8部专著外,每年接待国内外来访者千余人,举行专题观摩研讨活动几十次,为国培、省培、市培班举办“开放教育”。

新时代杰出劳动者优秀事迹1000字以上(精选篇4)

致敬劳模工匠|90后张洪宇:在焊花飞溅中铺就成长之路

车间里“焊花四溅”,身上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透过刺眼的焊枪弧光,时不时能看到电焊保护面罩后面一张认真专注的脸庞。他就是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钢构分公司焊工的张洪宇。

2008年,进入中国十九冶高级技工学校就读高级焊工班;2012年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十九冶集团下属分公司从事电焊工作。今年30岁的张洪宇,是个90后,已经从业十余年了。

“焊接对手的稳定力要求非常高,也非常考验忍耐力和躯体承受力。”张洪宇一边告诉记者,一边不自觉地摸了摸手背上被焊花烫伤后的疤痕,“温度高达几百、上千摄氏度的焊花一旦飞溅到工作服上,可瞬间将其穿透,在皮肤上烫出水泡。留下疤痕是‘家常便饭’,这些都是技艺成长路上的‘礼花’。”

秉承“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作风,在李仁全焊工大师工作室的带领下,张洪宇刻苦钻研、大胆创新,攻克多项工艺难题。

在成都金融城三期河东片区锦言大桥项目中,与以往不同的是,锦言大桥不仅结构复杂、焊缝较多、操作空间狭小,而且其首次采用Q420qd板材,在此之前根本没有可借鉴的工艺。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及使用寿命,作为焊工大师工作室成员的张洪宇,反复进行试验,最终从焊材、焊剂、层间的温度控制、焊接参数,以及操作方法的选择制定了一套完整可靠的工艺,为后续的有序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填补了公司施工记录中的空白。

在成都市三环路扩能提升工程(三标段)项目中,钢箱梁跨度大、焊缝长、工期紧,内部大量的对接接头、坡口角接头、T型角接头等多种不同焊接位置,而且多种各类接头形式大多数要求熔透,焊缝要求级别高,因此如何保证钢箱梁焊接质量是该工程最大的难点。针对重重难点,张洪宇在以往的焊接工艺上进行了改进,从原来的手工焊接改变为焊接效率高焊缝质量稳定的埋弧自动焊。同时设计了合理、高效的工装胎具,使焊缝探伤合格率、外观成型又得以进一步的提高,从多方面对钢箱梁的焊接操作提供可靠的保障,确保焊接质量。

“我印象最深的是参与增援公司承建的G4216线屏山新市至金阳段高速公路溜筒河特大桥工程,该工程为上承钢管行架架拱,结构复杂,焊接难度大。”张洪宇回忆道,这些钢管市面上没有供货商,全靠自己焊接制作。业主要求达到一级探伤缝,外观成型宽度不能宽于20毫米、高度不能高于3毫米,且圆滑过渡。

“那时现场安装件较为恶劣,要一直保持弯腰蹲马步的姿势,蹲久了,腿也有些颤抖,但我不能停下。”为达到质量要求,必须要一次性完成焊接,一圈焊缝基本要40分钟左右才能完成。

自参加工作以来,张洪宇一直坚守在一线生产建设,在火车北站扩能改造配套设施工程商贸大道主线桥钢箱梁工程、G5京昆高速公路绵阳至成都段扩容项目等多个工程项目中也有他的身影。凭着能吃苦的劲头,张洪宇逐步成为焊接技术能手,仅2021年就拿下了郫都区第六届青年职工技能大赛一等奖、重庆“巴渝工匠”杯公路建设技能竞赛焊工组金牌,渝湘复线高速公路劳动技能竞赛第一名等佳绩。

“现在,技术和材料更新换代很快,作为平凡的一名焊工,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日常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前辈们取经,多多积累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焊接水平。”展望未来,张洪宇坚信道,“只要肯奋斗,人人都有出彩机会。”

新时代杰出劳动者优秀事迹1000字以上(精选篇5)

4月末的中车长客生产正忙,刚刚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的王丽萍和同事们正聚精会神地为一排圆柱形的待检件做“B超”检查。

“我们正在做的无损检测工作,也就是探伤工作,是在不破坏物体表面和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利用超声波、X射线等技术,对物体质量进行评价。”王丽萍告诉记者,就像医院利用超声波、B超等来为患者检查身体一样,他们是给高铁的转向架走行部位做检测。

作为中车长客的高级技师、一级操作师、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和中国中车无损检测资深技能专家,王丽萍是该公司无损检测系统的领军人物。在20年的工作中,她参加了自中国铁路大提速以来所有主型客车转向架零部件的无损检测任务,从未出现错探、漏探。

20年来,在探伤工作岗位上,王丽萍刻苦钻研无损检测基础理论知识,深度掌握探伤标准、工艺规程,对磁粉、超声波、X射线、渗透等探伤理论与操作技能游刃有余,善于利用各种探伤方式准确判定焊缝表面及内部缺陷。

凭借过硬技术和经验积累,王丽萍逐渐成长为转向架零部件的无损检测领域的领军人。她是中车长客第一批掌握欧洲标准并将此项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探伤人员;她是中车长客第一位运用美国GE公司X射线探伤机对时速300公里高铁构架横梁管进行检测的探伤人员;她自编程序,成为公司第一位将数字超声探伤仪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探伤人员;她还成功地将国际上最先进的相控阵超声波探伤技术运用到伊朗地铁转向架焊缝的探伤,填补了公司在环形焊缝超声波探伤技术领域的空白……

在国内轨道车辆制造行业首次运用激光电弧复合焊技术的试验过程中,王丽萍作为中车长客探伤第一人,承担了从未有人做过的任务。在没有资料、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她出色地完成新技术试验件的探伤任务,为激光电弧复合焊技术的推广使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数据和技术支持。

近几年,王丽萍承担了中国主型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的检测任务、各型城轨客车转向架的探伤任务和出口轨道客车转向架的无损检测工作。可以说从长客驶出的轨道车辆转向架,几乎每一个都有王丽萍的探伤印迹。几年来,王丽萍共有五十余项攻关成果获得奖励,并形成工艺文件,指导生产。

“探伤工作是一个贯穿性很强的工序,只要用心琢磨,总会有新的课题。”王丽萍说,她的工作就是要从长客驶出的所有轨道车辆更快、更稳,就是要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更加璀璨夺目。她不仅是高速动车组及城轨车转向架质量的最后把关者,而且还根据自己探伤时发现的问题,主动和上工序及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解决方案,探索工艺路线,从而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不仅执着于自身事业、钻研本职工作,作为焊接探伤组的组长,王丽萍还悉心传授技艺,做好薪火相传、技能接力的工作。截至目前,王丽萍利用工余时间,准备课题教案,组织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课时456课时,不仅公司内部的探伤工积极参加,兄弟单位的同行业也慕名而来。在王丽萍的努力下,班组及工作室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更使得中车长客无损检测系统人才梯队建设成效显现。

新时代杰出劳动者优秀事迹1000字以上(精选篇6)

吴洋同志担任天津通莎长途客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客运站支部书记,分管公司安全管理、车队运营及客运站党建工作,是一位年轻有为,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好干部。

一、勇于担当,带领团队创造安全管理骄人业绩

安全工作责任大、任务重,特别是在2015年度里,面对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吴洋同志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狠抓、严抓、细抓、实抓安全管理不放松,圆满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2015年度各项安全零事故的工作目标。在各项安全管理工作上,他坚持带头贯彻落实集团公司等上级部门召开的安全会议以及下发的安全文件精神,结合公司生产及变化,组织制定、修订完善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在日常工作中,一是积极组织落实安全生产会议制度,督促各部门落实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为员工宣讲安全生产法规知识,组织各部门开展“道路运输平安年、安全生产月”等安全活动;二是严格按照公司安全生产检查、隐患排查制度规定以及集团公司等上级部署组织开展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工作,公司经理班子带队开展的专项生产、消防安全检查、隐患排查,组织开展集团布署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春季安全大检查、夏季安全大检查、冬季安全大检查工作。

二、勇挑重担,工作不分份内份外

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吴洋同志立即组织并带领公司人员参加了由集团公司部署开展的'津滨客运班线旅客运输应急工作。尤其是在担任了应急指挥部副总指挥职务后,在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积极协调处理应急指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与站区办的工作协调问题、应急办公室人员防暑降温及办公需要的设施、应急车辆驾驶员的饮食,他都做了很好的协调解决。自开展应急运输工作以来,吴洋同志坚持每天提早来到单位,保障津滨三号线早班业务运行正常。在结束当日的正常工作后,再到津滨三号线应急办工作至当晚最后一班车结束。应急工作7个月以来,吴洋同志毫无怨言的放弃了全部公休日、节假日。受到全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

三、勇挑重担,为公司运营结构调整做贡献

在当前运营市场下滑的情况下,吴洋同志能够勇挑重担,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多年存在安全隐患的的内蒙古临河、东胜等线路车辆问题予以妥善解决。同时运营部线路开发工作中积极协调办理相关手续,拓展增收渠道。

四、 坚定理想信念, 带头接受“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中,吴洋同志积极落实支部书记主体责任,工作中时刻做到自重,自律,牢记党的宗旨,坚守理想信念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征求意见,查找问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合资企业的作用,让每位员工看到企业党组织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引领作用。时刻为员工着想,支部书记在工作中发挥模范作用,他的模范带头作用时刻在员工中闪光。

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相互批评,认真制定整改措施,确保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

在完成繁忙的业务工作的同时加强党建工作,严把发展党员质量关。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坚持质量至上,注重思想入党,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

总之,吴洋同志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执着敬业的奉献精神,感染着大家,激励着大家,是一位对待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的好干部、好领导,是一位处处以身作则,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领导干部,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值得称赞的工作楷模。

新时代杰出劳动者优秀事迹1000字以上(精选篇7)

__,满怀热忱扎根教育一线30余年,自20__年担任生环学院副院长以来,在承担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同时,不忘教育初心,坚守课堂,敬岗爱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敢挑重担,成绩显著、教科研成果丰硕,三次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天津市实验室建设十五投资先进个人、两次获技能鉴定优秀工作者称号、石油和化工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个人,学院连续9年被评为校优秀单位,主管的化工学训中心被市委教卫工委评为“十五”建设先进单位、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石化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

重学习,重实践,真抓实干任劳怨

__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及市委重要会议精神,研修教育理论、教育发展趋势。她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实际,努力改进工作技巧与方法,事无巨细,真抓实干。她做好统筹规划,围绕实训教学、技能鉴定、社会培训、技术开发,建成国内一流的“教研产服”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化工学训中心,实训面积达1万平米、设备近20__台套,年均承担29万人时数实训教学,为实现基于校内“教学工厂”的“做中学”和“学中做”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20__年至20__年,__ 组织并圆满完成七届全国骨干教师暑期培训班。培训教师达958人,涉及8个民族、21个省、35个城市、123所学校、12个工种的培训,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她两次获得中国化工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全国石油化工行业20__年“石油和化工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学校也因此获得“石油和化工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贡献单位”称号。

__ 积极支援西部,与新疆自治区职教中心签订培训协议,组织新疆骨干教师培训班8届,共计516人次;组织完成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宝石班60名学生在校学习和教师进修;连续三年为四川绵阳技术研究所员工进行培训,共计78人。__ 积极推进天津市劳动力输转项目,20__年引进西部地区8个学校和单位、132名学生来津接受培训并到津急需用工企业工作,组织天津市百万人才培养福利计划培训班20个,培训人数共计620人。

入一线,乐奉献,鞠躬尽瘁为教育

__ 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治学严谨,先后主讲《污水治理技术》、《环境微生物》、《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课程。她参照环境行业标准与操作标准规程、企业岗位需求,组织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将职业导向及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融入专业课程。作为班主任,她亲学生乐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外,都以最大付出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听学生心声、解学生困难、赢了学生的心。她多次指导学生在全国、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

重改革,勇创新,教学科研结硕果

在教科研方面,__ 始终坚持改革,不断探索,其主持完成天津市“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关于在高等院校加强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 “十二五”天津市高职高专教育规划课题《构建“四位一体”校园污水处理教学工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设计建成具备教学和生产功能的学校污水处理厂;主持完成反渗透(纯净水、去离子水生产)实训车间的建设和运行;主持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分项目《综合模拟实训》建设;作为“基于生产过程开发全玻璃化工仿真实训教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第二完成人,国内首创基于生产过程的全玻璃化工仿真装置,并成功获得天津市、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成果已经成功在20余个兄弟院校推广应用。她主持完成化工教指委精品课、校级精品课程各一门,参与局级教科研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和参编3部教材。

传帮带,促发展,甘做学校老黄牛

30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严以律己,甘为人梯,为促进学校学院建设与发展默默无闻的奉献个人的一份力量,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担负对年轻教师通的指导和帮助,无私地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授课资源,有力的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为学校建设的中坚力量。“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教师们对她最真实的评价。

新时代杰出劳动者优秀事迹1000字以上(精选篇8)

桐乡市崇福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虎啸分中心执业助理医师。2006年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2008年被评为嘉兴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被评为“感动浙江卫生十大人物”,2010年被评为嘉兴市“红船先锋”共产党员,2011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同年入选“中国好人榜”。2011年,被评为桐乡市首届道德模范,嘉兴市第三届道德模范。2016年,荣获“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

【先锋语录】为老百姓服务,没有天地大小之分。

10月15日,记者来到桐乡市崇福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虎啸分中心。时间已经接近中午12点,工作人员都已经下班,院内静悄悄的,只有左边走道上还传来一些说话声。走近一看,是排队的病人从诊室一直排到了走道上。

抬头一看门牌,正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许金良工作室。

今年59岁的许金良头发花白,戴着眼镜,尽管时间已经不早,病人还有很多,他依然不急不躁地望闻问切。

近10年来,他几乎每天都是这样的工作状态,一天要看的病人在100人左右。对他来说,一年365天有近330天都是这样的,从早上6点半到晚上6点给病人看病。在社区卫生站这个不起眼的天地里,凭借着出色的医术和对农民的真挚情感,带给一方百姓健康与幸福,也赢得了老百姓的心。

“不要忘记培养你的老百姓”

一句承诺记了一辈子

当时钟走过12点30分,许金良终于结束了上午的门诊。粗略一算,上午大概看了50号病人。

他来到附近的一家小饭店,就着两碟小菜,快速地扒完一碗米饭,然后又回到了中心。

此时,还不到下午1点——下午还有40多号病人等着他,如果不早点开始是看不完的。

这是许金良近十年来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感动浙江卫生十大人物、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这些年,大家给了我很多荣誉,但是在我看来,我不过是比别人每天多做几个小时而已。”许金良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病人冲着我来的,我必须给人家看好。”

在许金良的病人中,本村病人和外地病人的比例大约是1:4,每天都有大量的外地病人大老远地赶过来,有附近镇上的,也有很多来自余杭、湖州,甚至是上海的病人。当天早上,有三名50多岁的病人从嘉兴赶来,4点半就在中心门口等了,见到他的第一句话是“许医生,13年前你给我看过病,我又来了”。

由于名气大,多年来不少机构来挖过角,但都被他一一婉拒。为什么?因为一个承诺。

1980年,许金良高中毕业。那一年,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年纪大了,村委会选择了一名年轻人“接班”,这个人就是许金良。送他去学习之前,景卫村支部书记项千喜对他说:“村里培养你学医,学成以后可不能忘了本村老百姓,一定要为他们服务好。”

“当时的画面至今我都记得很清楚。我这辈子都记得,我是农民培养的医生,首先要为农民服务好。”

他被派到乡卫生院学习医疗技术,一年半学习期满后,回到了景卫村,正式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至今已经39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一心一意守护在当地老百姓的身边。

“乡村医生不能少”

父子搭档守护基层健康

目前,许金良所在的中心有3名医生,他的儿子许道行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来,许道行算是被老爸硬拉“入伙”的。

社区医生待遇低,工作条件差,中心里陆续来过几个年轻医生,但就是留不住。几年前,眼看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许金良越来越急着想找个“接班人”,儿子就成了他瞄上的目标:“愿意来农村的年轻人太少了,别人留不住,儿子总好说。”

当时,许道行初三毕业,妻子想让他上普高,将来读个大学。可许金良擅自做主,要让儿子去读卫校社区医生班,将来也做乡村医生,为此妻子气得要命。“她反对,主要是因为看我太累、太忙,她不想儿子将来跟我一样。”

不过,让许金良欣慰的是,或许是因为从小到大潜移默化的影响,儿子对他的想法很支持。经过两年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和规范化培训,许道行像父亲一样,正式成为了一名乡村医生。

起初,他坐在父亲的对面,父亲这边的病人排起长队,他这边却冷冷清清。之后,他默默努力,一边学习、消化着父亲的中医针灸技法,一边将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慢慢地,找他看病的人也多了起来,大家发现,这位小许医生其实也“有点水平”。

父亲的医术要学,医德更是儿子学习的榜样。“爸爸总是告诫我,能确定的病尽量找最便宜的方子开,自己不确定的一定不能逞强,如果不是急病、重病,尽可能帮农民代为向上级医院咨询,请他们隔天再来,因为农村不比城市,看病不方便,把病人推出去可能就耽误了他们的治疗机会。”

今年,许道行通过全科主治医师职称考试,已经正式成为一名执业医师。而许金良明年即将退休。

许道行说,他将接好父亲的接力棒,做基层老百姓的贴心人。

许金良说,如果身体还行,我还要多做几年,继续给老百姓看病!

110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