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指导老师奖”评选事迹材料

| 福萍

“优秀指导老师奖”评选事迹材料如何写?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迹材料了吧,事迹材料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关于“优秀指导老师奖”评选事迹材料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

“优秀指导老师奖”评选事迹材料

“优秀指导老师奖”评选事迹材料篇1

凌彬,女,汉族,1990年8月出生,江西省龙南市龙洲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兼语文老师。2011年毕业于江西教育学院,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教学能力。

2015-2016学年度荣获龙南市“百佳教师”荣誉称号;2019-2020学年度荣获龙南市“教坛新秀”荣誉称号;多次承担县级示范课和片区示范课,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市级比赛,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浅谈小学英语高效阅读策略》荣获国家级一等奖;《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策略》荣获省级二等奖。在关于开展龙南市小学语文“我与国家统编教材的故事”征文比赛活动中撰写的教育叙事《灵魂的工程师》荣获二等奖。

她是一名普通而又平凡的班主任,就像泰戈尔的《萤火虫》一诗中描述的那般,为世界绽放属于她的那一点光。她在辛苦而充实的过程中成长,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这几年,她一直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帮老师排忧解难,把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共同努力提高着六年级的教学成绩!

用爱浇灌,静待花开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在教育的路上才能收获一路花香。因此,凌彬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上不仅有“情”,还有“爱”。

凌老师班上有位叫赖金泉的孩子,爸爸残疾,家庭十分困难。在九月开学不久,凌老师了解情况后,就经常和赖金泉同学谈心,问他生活学习上是否有困难,还经常鼓励赖金泉同学要好好学习,回报自己亲人。凌老师假期里还亲自走访了赖金泉同学的家里,和赖金泉的爸爸分享赖金泉在学校的表现和进步,为这个困难的家庭带来了关爱。

锐意进取 不断超越

尽管语文教学工作琐细而繁重,但她始终把关心、爱护学生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则,她深挖所教教材的育人价值,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适时表扬、鼓励。对于后进生,她热心对待,从不放弃,循循诱导,把他们落下的知识补回来;有的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学习中遇到困难也不敢问老师,她就积极找这些学生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优秀指导老师奖”评选事迹材料篇2

路建秀:做学生成长的路人

职称/职务:讲师/美术学院团总支副书记

部门:美术学院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先进事迹简介:

路建秀自2016年起一直从事一线辅导员工作,七年的辅导员生涯里,学生在变,时代在变,工作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但唯一不变的是始终围绕学生,贴近学生,关爱学生,引领学生,不断提升育人温度,把爱心、奉献、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在辅导员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

想方法,求创新,她将教育管理理念,与大学生群体紧密结合,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坚定理想信念。她多次组织学生开展“百年__”“建团100周年”“喜迎党的__”“学习党的__”等主题画展,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她立足高校、服务社会,多次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文明城市创建、抗击新冠疫情等工作中。她促团学,强引领,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党建引领团建,所带领的团总支获得市、校荣誉称号。她挖潜力,提质量,总是给学生极大的鼓励,以沙里淘金的精神,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走进学生生活,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急学生之所急,念学生之所念。

她始终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把小我融入大我,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命运,在不断磨砺中见风雨。

荣誉称号:

2020年获贵州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优秀指导老师

2020年获贵州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指导老师

2021年获贵州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优秀指导老师

2019、2021年获得贵阳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

2020年被评为贵阳学院疫情防控先进个人

2022年度贵阳学院优秀教育工作

“优秀指导老师奖”评选事迹材料篇3

“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笑脸,看到他们努力拼搏之后一点一滴的进步,感觉自己当初的选择和29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刘建平说。

山东省教育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刘建平获得的荣誉很多,但对于她来说,这只是开始,教育是一个不断钻研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想学生之所想”

真正关爱学生

当记者见到刘建平时,她正在忙着备课。在她看来,无论是重复课还是新开课,都要认真准备每一堂课,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1992年,大学毕业的她选择了教师这份工作。正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从一开始只是当作一份工作到后来渐渐爱上这个职业,她坚信:“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她始终把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原则。

她既严格要求学生,同时又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用真心陪伴学生成长。土木2016级学生张成波家庭情况较为困难,家人迫切地盼望他能够用知识改变命运,这给了他很大的压力。在考研复习过程中,他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刘建平发现后,及时与他沟通谈心,并从经济上、生活上、思想上为他减压,还给他做全面的考研指导,为他量身定作了复试攻略。最终,张成波顺利考取长安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在刘建平看来,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是作为一名老师最重要的事情。

作为本科生班级导师,刘建平积极与每一个学生沟通、交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把课讲活”

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上,刘建平非常注重教学艺术,善于用声音、表情、以及多种体态语言创造生动的形象,把课讲“活”。她教过的学生对她的课评价很高,认为听她的课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她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主持参与20余项省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成效。

她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认可、尊重与爱戴,在每年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刘建平均为优秀,并连续17年获得校“教学质量奖”,连续六届获得校“教学优秀奖”,2017年获得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功夫在课堂之外”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刘建平深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课,功夫主要下在课堂之外。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研究型教师,多年来,她既注重学习业务知识,又持之以恒地阅读教研书籍;既向同行学习,又向专家学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她主持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获“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曾获山东省高校优秀课程案例一等奖,在校教学成果、教学设计等比赛中多次获奖。

刘建平在教学中勇挑重担,出色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虽然患有腿部静脉曲张,但仍然年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除了课堂教学,每年还承担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实习指导工作,从学生的选题、开题到毕业设计的完成,每个环节都悉心指导,严格要求,以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热爱专业,促使学生不断创新,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

“不忘教书初心,方得育人始终。”在三尺讲台上,刘建平默默地耕耘、守望,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每年都在变,而她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她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由衷地自豪和骄傲。

“优秀指导老师奖”评选事迹材料篇4

袁翠婷:用青春坚守,为折翼天使护航

青岛市城阳区特殊教育中心

袁翠婷

袁翠婷,城阳区特殊教育中心一级教师,工作11年以来,她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不忘育人使命。作为新时代青年教师,她甘于奉献,先后被评为城阳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第二届城阳区名师、“三八”红旗手,入选2021年青岛市“文明市民”候选人,被授予“2022年度感动城阳道德模范”称号,党员事迹《斑斓的爱》被“岛城先锋”公众号推送,荣获全国康复技能大赛二等奖,参加区公开课、市优质课、市基本功大赛等均取得优异成绩。

2012年8月,袁翠婷老师带着自己的教师梦踏进了城阳区特殊教育中心的校门。报道的第一天,她得知自己是学校里第一位美术专业的教师,有些受宠若惊,也充满期待,但当她备好课信心满满的站在讲台的那一刻,眼前的场景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学生们有的说话口齿不清,有的时哭时笑,她愣在讲台上,根本不知道课堂该如何进行下去,内心接近崩溃的她没忍住掉下了眼泪。她告诉自己,一定要认真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更好地了解这些特殊孩子,尽快让课堂进入正轨。通过向学校骨干教师请教及参加专业培训,让她对特殊教育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底,很快就在特殊教育课堂上崭露头角,她的课堂思路清晰,设计合理,形式创新,深受学生喜欢。为了更好地补偿孩子们在语言方面的缺陷,她主动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山东省康教结合培训班,归校后,她立即投入教学工作,将特殊教育专业康复知识与美术课堂相结合,并在青岛市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改革工作现场会进行了课堂展示,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

作为班主任,她甘于奉献,细心入微,对每一名学生都倾入了关心关爱,有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弱,她每天给她们梳头发、穿鞋子、清理着因没有控制住大小便而弄脏的裤子。有人问,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会有成就感吗?一辈子也培养不出来一个大学生,当老师的意义何在?她说:“我也曾迷茫彷徨过,但当我看到这些孩子们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学会系鞋带,学会做跳跃动作时,他们脸上流露出的纯洁笑容,让我觉得特殊教育是一项净化心灵的工作,或许我们不能拥有桃李天下的喜悦,但我们的努力付出,能让这些特殊孩子取得进步,让特殊家庭看到希望,这就值了。”在她的耐心教导下,学生进步都很大,所在的班级被评为城阳区先进班集体。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袁翠婷在校承担着多项工作任务,除了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还承担送教上门及随班就读工作。在学校开展送教上门工作之初,她就成为学校送教上门工作小组的一员,当她第一次到重度残疾儿童家中开展送教上门工作时,她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些孩子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到校参加学习,但他们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即使要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她也毫不犹豫、风雨无阻地开展送教工作。作为学校第一批随班就读巡回指导教师,她负责对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师进行培训,协助他们对普通学校里的特殊孩子进行评估与个别化指导,她的细心指导让资源教师们受益匪浅,对他们工作开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她时刻关心着每一名特殊孩子,关注着每一个特殊家庭的需求,她说:“我不能让任何孩子掉队,要用专业知识用心培养每一个孩子,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阳光下,接受知识的灌溉。”

她常说,作为特教老师,我们或许没有桃李满天下的喜悦,但特殊孩子们能够自立自强起来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用爱播撒希望”是我们对特殊教育事业无言的承诺,作为特教工作者,我们义无反顾,用真心、真情给这些折翼的天使们引路导航。作为奋战在特教一线的共产党员,一名青年教师,袁翠婷用知识和爱心点燃红烛事业,用青春坚守特教事业,用无私和大爱撑起折翼天使的希望之光。

“优秀指导老师奖”评选事迹材料篇5

康云,复旦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系教师。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导师是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2010-2011)。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分类学,对豆科黄耆属和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发育有着深入的研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12篇,其中SCI论文6篇,参与出版两部专著,发明专利一项。

主讲《药用植物学》、《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等课程。担任复旦上医公众号二十四节气科普文化系列文章的撰写者、药学院法莫西讲师团药膳组的指导老师、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成员(医药产业),复旦大学医学科普青年联盟理事等。

候选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刻苦钻研,善于将学科进展、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授课风格风趣幽默,对待学生耐心细致、认真负责,深受师生好评。

康云老师主讲的药学院专业课《药用植物学》于2017年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于2019年入选药学院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通识选修课《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则被评为“复旦本科生最难选上的课程之一”。课堂之外,康云老师通过担任书院导师、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积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以自己的学识和作风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强国奋斗。他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撰写了复旦上医公众号的二十四节气科普文化系列文章,相关作品获复旦大学2020年度“望道新传媒奖”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优秀新媒体作品类二等奖。作为药学院法莫西学生讲师团药膳养生组的指导老师,其指导的多位同学被评为讲师团优秀讲师。

受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先生的影响,康云老师说,真正成为一名教师的时候,才深刻体会到“老师”,一词背后的责任,才深刻理解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意义。教师,是康云老师最在意的身份之一。

01知识百草园的播种者

药学院本科生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包含多个学科的内容,为了讲好这门课,康云老师长时间积累和沉淀,学习了中医学、中药学和《伤寒杂病论》等,将中医药的知识与植物形态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使《药用植物学》课程具有鲜明的特色。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直贯穿着康老师的教学生涯:课上有争议的问题,他会引导同学查阅资料解决,课下发邮件跟进,让同学非常感动,同学下课问没搞懂的问题,他也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仔细讲解,就算花很长时间,仍然非常耐心、客气。河西学院的魏庆华教授评价到,“几十人的大教室,没有人开电脑、玩手机,同学们自发地为老师送上掌声,这两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植物学的知识,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为了方便同学们通过植物的发育过程理解相关术语,康云老师自己写脚本,联系动画制作公司制作了花和果实的发育等视频,为课程教学积累生动的素材。2017年,《药用植物学》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这门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也于2019年入选药学院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目前课程团队正准备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在线课程。

除此之外,康云老师主讲通识选修课《药膳与中国饮食文化》已有十余年,他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也将这门课打造成了“外行友好型”课程,越来越多的同学走入了这门课程。即使偶有涉及药理和中医理论的深奥之处,也能让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习基础的同学们耐下性子、沉浸其间。他还热心带教非药学专业学生的课外实践,担任“虞山本草行”项目的带队老师,激发了同学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康云老师讲到,“希望让我们的传统医学能够影响更多的人,能够让传统医学为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做更多的事情,至少支持的人更多一点。”

02活动百草园的呵护者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课外活动、微信、电子邮件等能扩展师生的接触,产生更多的互动和反馈。康云老师积极参与各类学生活动,带领各个专业同学参加野外采药实践,支持药学院知识实验技能大赛。在活动中寓教于乐,受到各方好评,已多年被评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好老师。

康云老师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撰写了复旦上医公众号的二十四节气科普文化系列文章和十二时辰养生科普文章,根据节气变化宣传养生文化,和上海医学院宣传部门的老师一起,通过发行明信片等方式进一步推广,增强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受益。“节气的含义在网络上都有,但我们要讲出自己的心得。”康云老师很看重这一点,“因为这不仅代表我个人,也代表着复旦上医教师的水准。”本着对整个团队的责任心,他将严谨的态度持之以恒,并且把一整年的节气都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者们纷纷留言期待接下来的推送更新,这份沉甸甸的期待鼓励着康云笔耕不辍。相关作品获复旦大学2020年度“望道新传媒奖”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优秀新媒体作品类二等奖。

药学院于2020年12月成立了法莫西学生讲师团,他受邀担任药膳养生组的指导老师,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空余时间,为入选讲师团的同学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2021年,药膳养生组的同学多次进入社区、枫林后勤以及药学院多个党支部,进行药膳和养生宣讲,康老师指导的多位同学被评为“优秀讲师”。

03精神百草园的传播者

讲授知识是课堂的基本任务,更应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王文采先生用他特有的谦逊、坦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成长,康云老师谦虚说道,“距离王先生我差得很远,但我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以无愧教师这个身份。”此外,他参加了复旦大学医学院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班,充分利用课程自身丰富的育人元素,如含药用植物的古诗词,以及张仲景,李时珍等医药学家的故事,以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康云老师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就必须切实提高自身修养,要钻研所教学科和相关学科的专业业务,同时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教师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一名称职的教师,既是对自己和学生负责,更是对学院和学校、对国家和社会负责。在康云老师看来,即使中西医的理论不尽相同,但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是相通的。他甚至将这种信念融入到对国家治理的理解当中,“古人治理国家和治病的原理是很类似的。就像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成为一代又一代医者心中更为崇高的快乐之源。也因此,每每谈到家国情怀的内容,他都能底气十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康云老师的一言一行,早已深深影响了百草园的各位“游客们”。

“优秀指导老师奖”评选事迹材料篇6

赵敏:播种爱 静待花开

赵敏是崂山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的老师,硕士毕业的她,选择来到幼儿园成为一名幼教人,她发挥自身学历的优势,在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一路前行。本期的最美教师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她。

这是今年3月初,赵敏带着小班的娃娃们一起种下的郁金香,每个孩子一人一朵,除了让他们体验自然种植的乐趣,提升观察和动手能力外,还另有一层深意。崂山区第二实验幼儿园老师赵敏说:“在孩子们心中可以种下一颗种子,爱的种子,我们就想母亲节的时候送出去,可以把自己心里这个爱的种子,通过自己的照顾自己用心的照料,给自己爱的人带回家。”

从小培养孩子们爱的能力,赵敏一直在努力做着,尤其当了妈妈后,她更是将爱的教育贯穿于班级的教学中,她通过“爱”来培育“爱”,在赵敏看来,能感受到被爱的人,也一定会去爱别人。崂山区第二实验幼儿园老师赵敏说:“我觉得自己现在从事的班级的教学,是比较接地气的,也比较适合孩子的,也是比较有爱的教育。每个孩子他都是不同的,他在不同的智力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会对每一个孩子根据他的年龄,根据他的心智成长给予不同的关注和照料,然后期待他们都能够获得自己的本领。”

以爱育爱,让教育变得自然,是赵敏的教学理念,硕士学历的她,受当幼师妈妈的影响,毕业后也选择了幼教行业。现在的赵敏,找到了和娃娃们相处的法宝,游戏中的伙伴,生活中的妈妈,学习中的老师,可回想刚入职的时候,赵敏并没有这么得心应手。崂山区第二实验幼儿园老师赵敏说:“我写了一个教育随笔叫洒奶风波,有一个孩子不小心把奶洒掉了,我看到奶流了满桌子,我就赶紧拿起抹布去擦,因为可能撒到他的身上了,我也去拿纸往他的衣服上擦,但是这个孩子第二天的时候就说不愿意来幼儿园了,妈妈跟我们沟通说孩子说的老师打他了。我当时一句话都没说,我就觉得挺委屈的。”

这件事让赵敏记忆了十年,这也时刻提醒着她,孩子的世界里无小事,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崂山区第二实验幼儿园老师赵敏说:“我仔细回想了这件事,我就想也许我当时非常匆忙的动作,给孩子小小的心里面就留下一个小小的影子,他觉得老师好像是着急了,那老师这个着急,也让他感觉到好像在他的心里面轻轻的打了他一下。从那件事之后我就觉得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我们用心的呵护,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有可能就在孩子的心里边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就是从那时起,赵敏养成了做随堂记录的习惯,她会把每天与孩子们之间发生的事情随手记下来,写上自己的感触,写出遇到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空闲的时候再去复盘。崂山区第二实验幼儿园老师赵敏说:“现在不都是讲究复盘吗,我也会定期的对自己班级内的事件,或者是自己教学过程的一些感悟进行反思和总结,我通常会对上课进行反思,然后也会对一周的活动进行反思,这样的本子,我现在已经教学有差不多10年了,那就是写了10年。”

十年间,赵敏遇到过各种类型和性格的孩子,她都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赵敏觉得,做好教育的前提便是平等与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崂山区第二实验幼儿园老师赵敏说:“今天那个孩子他就说了他想要做一碗石头汤,就因为他听了这个石头汤的故事,他知道这是一个爱的故事,他就说他做了一碗石头汤要给我们大家喝,我欣喜于他们的成长,你是每天都在辛勤的去耕耘去投入,但是有的时候有可能会没有什么成果,但是也许在某一个时刻不经意的时刻,他就会给你一个非常大的惊喜,然后就会让你热泪盈眶非常的感动。”每天的户外活动是赵敏和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光,身为班主任的赵敏会化身成为“孩子王”,带领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欢笑,她还会经常迸发出新的灵感,设计出不同的游戏场景,让孩子们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能提高自我意识的建立。崂山区第二实验幼儿园老师赵敏说:“我希望他们在幼儿园里边,首先应该是快乐的,然后还有就是能够学到一定的本领。孩子们到山坡上看见有土、看见有石头,他们就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也跟幼儿园进行了申请,说那个地方可以做成一个野炊区。其实就是锻炼孩子们这种社会交往能力,同伴之间互助协作、合作来做一个东西,还有就是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永葆一颗童心,是赵敏不断迸发创造能力的诀窍, 十年来,赵敏从配班到带班,再到年级级部组长,她一步一个脚印,在带领年轻教师一起成长的同时,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崂山区第二实验幼儿园老师张睿涵说:“像我是刚入这一行不是很久,在专业上的能力上或者说就是在指导孩子上,会有一些小小的不足,赵老师也不是很严厉的那种说我,她会引导我,相当于就是也拿我当她的孩子来看,来教导我应该怎么样,我很感谢赵老师,也很开心能和赵老师搭班。”赵敏用爱滋养了一个个稚嫩的梦想,点亮了金色的童年。她心甘情愿俯下身子,做娃娃人生路上的第一个引路人。崂山区第二实验幼儿园老师赵敏说:“因为有爱,喜欢热爱这份职业,喜欢孩子们,希望就是抱着一颗真心,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边得到发展,在这样美的环境里面得到熏陶,我也期待他们都像花儿一样能够美丽和绽放。”

“优秀指导老师奖”评选事迹材料篇7

张瑞:以译为业 服务技能中国的先锋

张瑞,共产党员,职业教育学博士,现任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天津市女科技工作者协会成员。受家庭影响,张瑞从小对教师职业有着强烈的向往。博士毕业后,怀着无限的憧憬和期待,张瑞入职我校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天津)研究中心,开启了职业技能竞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工作。2022年,张瑞获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最美女教师。

技能竞赛事业的先行者

我国于201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并于2011年起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应世赛备赛、参赛工作之需,2012年5月,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成立了我国首个世赛中国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之初,面对“世界技能大赛”这个新鲜事物,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怀有真挚情怀的张瑞,加入了中心工作。从信息检索、资料翻译、成绩分析等工作开始,张瑞边做边学,凭借职业教育学科班出身,加上英语优势,她迅速适应了新的研究领域。随着对世赛的不断了解,张瑞对这项工作的兴趣也愈加浓厚。

在工作中,张瑞承担了中心对人社部、人社局等上级部门的联络工作,经常主动加班加点,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参与世赛研究中心管理和建设,她肯下功夫钻研业务,有着敢于创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对任何工作都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力争完美,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协助中心研究工作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19年第45届世赛期间,张瑞克服孩子年幼、长期出差等个人困难,借调至国家人社部,参与备赛等一系列工作,正是这次借调的经历,使张瑞对这项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世赛选手在赛场上的高光时刻,不仅是选手和团队的辛勤努力,背后更凝聚了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管理者们的默默付出。在和领导同事们熬夜加班的日子里,张瑞见过人社部半夜三点办公室的灯光,也见过和平里街道五点微弱的星光,正是这些光使得每周奔波于双城之间的记忆变得不那么辛苦,反而温暖宁静又充满力量。

为国争光的同行者

作为中心研究团队的一员,张瑞积极参与中国代表团备赛、参赛研究工作,和同事们深入研究世赛技术理论,为我国参加世赛提供技术支持。张瑞先后参与世赛信息搜集翻译研究、世赛中国集训基地遴选评估技术咨询、世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遴选、评估与培训技术咨询等工作。第43届至第45届世赛期间,中心连续三次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彰为“为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每一届比赛,每一项工作,每一次荣誉,都倾注了张瑞和同事们的心血和汗水,也使得张瑞对这项工作更加热爱。

第44届世赛期间,张瑞被遴选确定为中国代表团翻译,先后在美发、管道与制暖项目团队工作,为专家组长、选手提供赛场技术翻译和参赛全面保障,助力我国选手在世赛舞台上创造佳绩。翻译,作为双语的使用者,在国际赛场上是信息接收量和输出量最大的人,因此,这要求翻译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熟悉专业英语,还要拥有相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不辱使命、为国争光,张瑞在接到任务的第一刻起,就进入了积极紧张的备战环节,深入学习世赛官方管理文件、竞赛技术文件,恶补项目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英语,向专家成员、翻译前辈请教,到项目集训基地实地见习、演练,几乎每个周末和假期都奔波在出差的旅途中。从美发的发型、产品、技术到管道的类型、工具、设备;从日常备战的日日夜夜到赛场上紧张工作的分分秒秒;从日常训练比赛的交流沟通到评分时与外国专家的周旋争辩,张瑞始终是团队行稳致远的“同行者”。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外国专家对她的称呼从最初的“China”,也逐渐演变成礼貌的“Chinese Lady”,再到比赛临近尾声的“Smart Chinese Lady”,而张瑞的翻译工作也并未因比赛结束画上句号,时至今日,她仍与项目团队成员、国外专家保持着良好的联系,继续为项目保驾护航。

技能青年成长的守护者

担任翻译期间,张瑞不仅深入了解项目团队工作,也更为具体地了解项目的选手,更为深刻认识了世赛这份工作的意义和肩负的责任。世赛选手不再是奖牌榜上一个个闪着光芒的抽象的名字,而是精益求精、吃苦耐劳、拼搏奋进的中国技能青年。在张瑞接触的选手里,有曾经细腻敏感的留守儿童,有调皮乖张的叛逆少年,而在赛场上,他们都成了钻研技术、咬牙坚持、拼命训练的技能精英。作为一名翻译,一名世赛研究工作者,张瑞竭尽所能为选手提供专业的帮助,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日常心态变化。训练中,她尽可能陪伴在基地,观察他们的学习训练;赛场上,她密切关注选手需求,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赛场外,她与专家伴随着日出和月光,照顾选手的训练和生活;生活中,她倾听选手的心声、为他们答疑解惑。在选手训练疲惫时,张瑞鼓励他们坚持,“世赛冠军首先就应该是吃苦冠军”;在选手对评判标准不理解时,张瑞鼓励选手精益求精,“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极致”;在选手想要放弃时,激励他们奋斗,“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厚爱凝聚厚望,张瑞对青年技能人才成长寄予厚望,使她能够始终和选手站在一起,陪伴鼓励他们成长,也使选手对她充满信任,不仅是赛场上,生活、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和她深入交流。

技能竞赛研究的耕耘者

中心是我国参与世赛工作的见证者、亲历者、记录者,更是研究者。作为中心一员,在世赛组委会指导下,张瑞参与编著我国第一本世赛研究性文献《中国世赛十年》,编写《世界技能大赛英语实用手册(第2版) 》,编译《世界技能大赛官方文件合集》;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天津市重点调研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及以上课题、人社部委派课题、横向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2项成果获“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2项成果获人社部肯定性批示,相关研究数据被中央电视台采纳,并先后与四川省、河南省、山东省人社厅合作成立世赛技术推广中心,开展世赛资源转化课题研究,面向全社会,无偿开展信息资源服务。

此外,张瑞发挥自身优势,参与中心“精准帮扶”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世赛专家助力提升内蒙古职业院校综合能力服务团”并赴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民族职业高级中学开展服务。

奋斗,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词语。张瑞是勇于开拓的“先行者”,是行稳致远的“同行者”,是温暖陪伴的“守护者”,是稳扎稳打的“耕耘者”。心怀大局、牢记使命,工作以来,张瑞始终走在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管理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前列,不断成长进步,不断爬坡过坎,带着先进的经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优秀指导老师奖”评选事迹材料篇8

王爱玲老师自从踏上了三尺讲台,就默默立下志向“一定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让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二十六年来,她一步步朝着这个简单而朴素的梦前行,成长为无限蓄能的充电宝、温暖照亮身边人的小太阳。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诗教校长、淄博市优秀教师、淄博市骨干教师、淄博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先后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次、淄博市社会成果奖两次,淄博市教科研一等奖两次......出版专著《小学中高年级共读共写指导书》《跟着经典童书共读共写》《主题诗读写》等十余本。

“王老师就像一个充满电的小马达,我们都被感染着不断向前、向前......”——做学生的小太阳

“很幸运能遇上她......”这样的感慨更多的来自于家长们。从2010年起,她先后带过三届学生,也带过三届家长,她跟老师们说,我们不但要带好“学生班”,也要带好“家长班”。她带领家长阅读《发现母亲》《朗读手册》......,很多年来不读书的家长又和孩子一起捧起书,一起捧起更加亲密的亲子关系。

她是孩子们为之骄傲的“妈妈老师”,他们骄傲的原因不是因为她是副校长,而是因为她是个“一直在变得更好的人”,书读得最多,诗写得最好,课上得最有意思,教学质量最高,关键脾气还最好。她善待每一个孩子,对待成绩特别弱的学生更是给予更多的关爱,经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给他们补课。即便是再弱的孩子,她都努力做到——“毕业时,一定让他们带走一个合格的分数,一个读书的习惯。”她认为带走的不只是分数和习惯,还是信心和希望。

带第一届学生,她刚刚转行教语文,从一个新手语文老师,变成研究型的阅读推广人,被多家学校邀请做阅读讲座。80余岁的童话作家张秋生先生打电话赞扬:“爱玲老师带领孩子们遨游书海,教会他们如何爱书、读书,从中吸取精神养料,这是非常值得称赞和尊敬的”。她的学生们开始在《东方少年》《故事作文》等报刊上崭露头角。

带第二届学生,她出版了十几本专著、教材,编写的整本书读写课程被全国四十多个班级选为班本课程。学生先后荣获“山东省首届青少年泰山奖”“冰心儿童青少年文学奖”“上海好童诗奖”“小李渔童诗奖”等奖项,有的孩子在她的引领下作品还登上《诗刊》。全班一多半同学在《全国优秀作文选》《意林》《作文指导报》各大报刊发表作文、童谣童诗100余篇。著名诗人、儿童诗文学泰斗王宜振老师说:“带孩子爱上读诗写诗,靠的不是说教,而是贴心的引导和陪伴,爱玲老师做到了!”

带第三届学生,她有了更高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教育的寻梦人,一直在路上,也一直在孩子们的心中。她获得过一些荣誉,但是在她心中最高的奖项是孩子们“脾气最好的老师”“最会推荐书的老师”,是家长心中“最有责任心的老师”“最懂孩子的老师”。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树品牌强特色,做教学科研的领头雁

王老师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情和出色的教育教学成绩,在区校长竞聘中脱颖而出,来到一所离城区近,教学却相对薄弱的农村学校任教学副校长。仅仅三年,学校的教学教研就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被评为高新区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学校语文教研组被评为淄博市优秀教研组,2名教师荣获淄博市优质课一等奖,大大鼓舞了士气。

2015年在她的努力下,学校承办了全国海量阅读年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八百多名教师前来学习,会议之后,王老师和团队成员先后应邀到北京、上海、河北等二十多个省市做课内阅读经验分享。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创建了特色校本课程——“养读课程”,出版了《跟着经典童书共读共写》等十几本养读课程丛书。所带领的团队先后三次承担了淄博市整本书阅读培训,承办了淄博市第六届红帆船读书会现场会和全科阅读淄博模式现场会,养读课程荣获淄博市创新成果提名奖,成果经验在山东省县域教科研工作研讨暨学校发展现场会上作交流。2021年,代表淄博市参加了厦门举行的全国首届书香校园交流展示会并获一等奖。淄博电视台先后以《我的另类语文》《我与爱书比身高》《特色阅读作业》等专题对学校的养读课程进行了专题报告,王老师及团队成员先后四次走进淄博广播电台做《父母学堂》公益亲子指导讲座。

学校青年教师成长喜人,近五年来,她带领的赵育慷、张筱婷、王震等青年老师先后荣获淄博市名师候选人,淄博市骨干教师、区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多次出示省、市公开课并荣获市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十几名教师被评为淄博市、高新区教学新秀。学校科研也踏上了新的台阶,近五年,课题从无到有,先后立项结题省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5个,区级课题几十个。学校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年年学科质量检测均名列前茅,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社会、家长高度的认可。

“让更多人的孩子爱上阅读是我终身的事业。”——助力公益,做云端阅读的点灯人

养读课程吸引了全国各地二十余个省市的几千名教师慕名前来学习。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的同行,她在2014年建立起“海量阅读养读课程群”,在群内分享阅读课件500余节,及时为群内同行解疑答惑,近十年坚持分享吸引了众多教师家长入群,现有群成员3576人,做云端阅读点灯人,为建设书香社会而努力。2017年她又建立了“冰淇玲童诗”公众号,坚持定期推送优秀儿童诗和诗教课程,现在公众号已有10800人订阅,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和家长接受了“诗教是最好的德育,学语文从童诗开始”等先进的教育理念,她特别欣慰和自豪。为了方便引领家长和老师,她还建立了面向家长的“经典童诗群”和面向教师“主题诗教群”,定期发布公益课程,以期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更好更快捷得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她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公益教育和活动,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出示《抗疫诗》《世界读书日主题诗歌》《教师节主题诗歌》等多节公益诗歌课,她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连续三年把自己在《农村孩子报》的稿费捐给孩子们订阅刊物。她主动报名参加淄博市的公益助学活动,给山区的孩子送上崭新的图书。她是淄博市家庭教育导师团成员,多次给辖区家长上公益阅读指导课......

她说:“我只是淄博高新区一名普通教师,除了带动身边人以外,也希望能借助网络平台引领更多的孩子爱上读书,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福祉”。

12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