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标兵主要事迹及故事2500字

| 福萍

医德医风标兵主要事迹及故事2500字写什么?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吧,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为了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医德医风标兵主要事迹及故事2500字相关内容。

医德医风标兵主要事迹及故事2500字

医德医风标兵主要事迹及故事2500字篇1

沧州市传染病医院 张洪森

张洪森,男,1965年6月出生,群众,沧州市传染病医院结核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他近20年一直在抗击结核病的第一线。

他不惧风险,在临床一线与“白色瘟疫”共舞。

他用大爱守护结核病患者的健康。

他就是沧州市结核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张洪森。

张洪森,结核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近20年致力于结核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重症肺结核及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有较高学术水平。对常见肺外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淋巴结核的诊断与治疗也有独到见解,受到同仁的一致认可及广大患者的赞誉。

2013年8月,沧州市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最美医生”荣誉称号。

2015年4月,沧州市科教文卫体工会、沧州市卫生局授予“医德医风标兵”荣誉称号。

2017年8月16日,《沧州日报》以《与“白色瘟疫”亲密接触》为题,对张洪森进行专题报道。

主要事迹

提起结核病,绝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害怕传染而恨不得躲得远远的,可对于诊疗结核病的医生,无异于是“逆风”行走的人。张洪森20年来一直工作在结核病临床一线,他矢志追求结核诊疗的最高医术,把每一次诊疗都当做“第一次”,始终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仁爱,尽心为患者医治,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高度尊重和信任。

张洪森主任介绍说,不论是艾滋病、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还是SRAS、甲流等突发传染病,传染病医务人员始终站在治疗抢救的第一线。我在传染病医院工作20多年,每当想起经过自己的救治患者,身体恢复了健康,心里都感到无比欣慰。

每天早上8:00,是临床交接班的时候,换工作服、戴防护口罩、经过清洁区进入病区……,张洪森主任开始了一天的工作。8:30,张主任准时开始查房,“您好,睡眠感觉怎么样?”“换药后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痰里还有血丝吗?”他仔细观察着患者的情况,一个床位一个床位走过去并对身边医生指示:“徐师傅的病情注意观察一下,刚开始换药容易出现不舒服;吴先生行动不便,要时刻注意他的情况;把刚入院病人的病情汇报一下”……周而复始,年年月月天天,张洪森主任20多年很少休假。责任放不下、心里有牵挂,医生是一辈子的责任。从事了这个专业,就注定成为了与传染病共舞的人 。

张洪森说:“结核病是传染病,但首先这些患者也不想得这个病,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必须站在患者的角度来想我们的工作。为从事传染病的医生、护士,要始终怀着高度的责任心,热情服务,尽最大的努力祛除患者的疾痛。尤其重症患者,病情随时会发生恶化,所以要求医生和护士始终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精湛的医术和一颗仁心,守护患者的健康。”

生死大抢救 危急时刻心中只有患者

结核病是种让人谈之色变的传染病,尤其是肺结核,被称为“白色瘟疫”。当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排菌病人咳嗽或打喷嚏时,会把含有结核菌的飞沫散播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含有结核菌的飞沫便可受到结核菌的感染。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状态听起来就够吓人的了,可作为专业医生,张洪森主任在这种状态下已持续工作了20多年。

肺结核大咯血是危及患者生命的临床急症。说起临床急危重症的抢救,张洪森说,关键时刻医生心中没有自己,只有患者。每一次急危重症的抢救,都是对医务人员考验。结核病是传染性疾病,有严格的院感控制制度及防护措施,但在抢救病人时,与患者密切接触,也会增加感染风险。但在抢救生命之时,医生眼中只有患者的安危。

有一名50岁的男性患者,因肺结核咯血住院。当天晚上,患者突然出现大咯血,张洪森主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值班医生启动对患者的紧急抢救程序。因出血量大,患者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呼吸困难、口唇、脸部青紫,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出现了窒息症状,随时会出现生命危险。张洪森组织组织医护人员摆正患者体位,打开气道,插入吸血,拍背……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高速运转,抢救过程极大地消耗医护人员的体力,10分钟不到医护人员就被汗水湿透了衣背,大汗淋漓。因为病人咯血量大,约800ml,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身上被溅满了血迹,但没有一个人退缩,都在极力的与死神赛跑,为患者赢得生机。在打开气道过程中,患者昏迷后牙关紧闭,因为怕使用开口器造成患者无意识中损伤舌头,郭中庆医生使用毛巾撑开患者口腔,并在吸出积血后,半跪在床前把手伸进患者咽部,刺激患者咳嗽,以排除凝血块,通畅患者气道。在刺激患者咽部过程中,因高度紧张,医生和护士的手部被患者的牙齿碰青,但他们却没有发现。最后,因为患者凝血块卡在咽部,吸痰器无法吸出,参与抢救的医生又用手把造成患者窒息的凝血块抠了出来,患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张洪森说,结核病的不规范治疗,极易造成病情迁延,导致各种并发症。大咳血等急危重症的抢救,是临床经常碰到的,结核科的医护人员没有人会退缩,都会第一时间抢救患者,那一刻所有的医护人员想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患者的生命安全。

高超医术为患者解除疑难杂症的困扰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张洪森明白,一个好医生不仅要有医德,还要有精湛的医术和缜密创新的思维,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为此,他在临床诊疗方面苦下功夫,不断努力,多次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6岁的刘中(化名)打篮球关节“受伤”,治疗一个月病没有减轻反而下不了地了,后被医院怀疑患有布病,于是来到沧州市传染病医院治疗,被确诊为骨结核。听到这个病名,刘中有些发蒙,紧张的问医生自己是否以后站不起来了,张洪森主任告诉刘中,他的骨结核还处于早期,只要坚持治疗,就会治愈。经过1年半坚持不懈的治疗,刘中骨结核治愈。

来自吴桥县的葛红(化名)今年51岁,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一年前因咳嗽、咳痰到县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结核,当地治疗效果不好,葛洪在医生建议下来到沧州市传染病医院就医。经检查确诊,葛红患得是糖尿病并发糖尿病患者并发肺结核病。鉴于葛红的病情非常复杂,张洪森主任在全科会诊后,为葛红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经过一年的治疗,葛红肺结核治愈,糖尿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在结核病领域,张洪森广泛涉猎。在各型肺结核、肺外结核及非结核分支杆菌病的内科诊治方面较为擅长,尤其在肺结核与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耐药及重症肺结核的综合治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处理有独到之处。

医德医风标兵主要事迹及故事2500字篇2

华北石油总医院 刘雅洁

刘雅洁,86岁,华北石油总医院原内科主任。1949年考入大连医学院,上学期间参军入伍,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77年,刘雅洁主任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华北油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50余名医疗工作者一起组建了华北石油总医院,是医院的第一批创业者。刘雅洁与新中国一同成长,从医时间长达70年。

六十岁花甲之年,本该在退休之时享受安逸闲静的生活,她却选择不离开工作岗位;

七十岁古稀之年,本该尽享天伦之乐,她却仍然坚守早八点晚六点的工作状态;

八十岁耄耋之年,本该享受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却依然在为患者服务,默默奉献。

当我们看到她忙碌的身影,以及在门诊病房略带小跑的步子,尊敬油然而生;当我们开始触碰到她的生活,她的内心世界,不由地停下脚步向她深深地致敬。

“有事需要可以随时叫我”

——这是老主任离岗前的深情嘱托

按规定,1992年,这位60岁的老专家就该光荣离休。但面对众多患者的需求和自己一生挚爱的临床工作,她毅然决定继续留在临床一线,再多做一些。这一干,又是27年。

退休后,为了方便工作,刘雅洁主任依然“蜗居”在医院小区里的老房子里,虽然离工作岗位只有短短10分钟的步行距离,但她总是骑着自行车来回奔波,因为想节约出时间多看几位病人。近两年,因为老年病科周末值班医生较少,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主动要求周六、周日再多加两个半天的门诊。而且更是把自己的家搬到了科室,吃住都在自己小小的办公室里,她几乎是24小时随叫随到。

刘主任检查病情特别细心认真,每次必须把病情、治疗方法、用药事项完全向病人或家属交待明白,才能让他们离开诊室,所以每个病人的就诊时间都比较长。为了让病人少跑一趟,刘主任就以早上班、晚下班的方式增加出诊时间,坚持看完当天的每一个病人。病人再多,她都会细心询问、耐心解答,还安慰没有看到的病人“大家放心,我全部看完才下班。”所以,最后一个离开门诊的经常是她。

刘雅洁主任把自己的时间都给了患者,这么多年了,双休日、节假日她从没有休息过。

“不求尽善尽美,只求尽心尽力”

——这是上了年纪老主任的肺腑之言

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刘雅洁一直坚守在临床一线,初略计算,退休后近30年时间里她的门诊病人达20余万余例……问及一个退休的医学专家为临床工作辛勤耕耘,为患者“精打细算”,为年轻医生排疑解惑,到底图的什么?

她说,共产党培养了我,我就愿意这么干,这样活的有意义。

刘主任虽然也已经八十多岁了,但当诊室迎来老年患者时,她却把这些老人来看病时的孤独与无助放在心上。如果来看病的老人挂错了号,她会担心老人换科再挂号有困难,就亲自陪着到相关科室看病,再回诊室帮着开单子拿药。当看到没有陪诊的老人来看病,因为不熟悉医院环境面露难色时,她就陪着去做检查,帮助取检查结果,帮着办理住院手续,等等。

有人不理解她“这么大年龄不会享福,还这么拼命工作干什么?”她总说,“我珍惜每一点时间,珍惜我的岗位,一个人要实事求是,我现在的确老了,精力也不像从前那样充沛,但是我只要做到尽心尽力,就对得起信任我的患者,对得起我热爱的专业,对得起给我工作机会的医院。”

正是,“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对患者,我永远要笑脸相迎”

——这是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优良传统

给人看病,刘雅洁主任从不吝啬自己的笑容,她说,“病人来看病身体上有痛苦,我首先能做的,就是给病人一个温暖、平和的微笑。”为了能够让每一位病人情绪放松,遇到对年龄大的老年患者时,她就以姐妹兄弟相称;对年轻的患者,她以阿姨自称,让病患感觉亲切。正是这种温暖、这种关怀、这种依靠、这种踏实,给了病人最好的抚慰,让每一位病人对她心怀感念和信任。患者都很感动“别的医生都只听我说,但是刘主任的手却很温暖”。

她常说,对于病人,有时医生的耐心倾听和解答要比用药更重要。有这样一位中年患者,食欲不好,消瘦,乏力,到了好几所医院做了各方面的检查,都无所获。来到刘主任面前,多年的经验告诉她,这也许是严重的疾病,也极有可能心事或劳累造成的。刘主任没有急于开单检查或用药,而是继续与患者攀谈,在深入了解后得知患者最近老伴去世,严重失眠,心烦,害怕服安眠药有副作用。刘主任先后几次与这位患者聊天、长谈,宽慰他,劝说他,服用一点抗抑郁药后,病人很快就好了。

“好好做医生,做一个好医生。”这是刘雅洁主任从医64年坚守的信念。作为医院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她面对患者时真诚的微笑、贴心的抚慰、耐心的解答、细致的诊治……从她的一言一行无不映衬着一个医者的“匠心”精神,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推崇的吗?

故事1:

一位81岁的老太太,身患肺心病,冠心病,三度心力衰竭,生活不能自理。刘主任看到时,心想:病人如果要住院至少需要两人长期陪护,并且吃住不便。于是,为了减轻家属和病人的负担,她决定为老人设家庭病床,在家里进行医疗和护理。病人病情严重时,她坚持每天去看望,病情好些时每周去两三次。输液,打针,喂药,抽腹水,做心电图……所有的工作她都亲自动手。春去秋来,转眼就是一年半,在出诊的路上多少次被大雨浇透了衣裳,多少次吃不上饭,多少次的磕磕绊绊,她未曾迟疑,不曾停歇,50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停歇,直到这位老患者渐趋康复!

故事2:

一次,病房转来一位高烧不退的病人。病人曾在一家传染病医院诊断为脓胸并进行治疗。刘主任接诊后再次为他抽取胸腔液体化验。她注意到液体不像脓性,肉眼可见到米汤样物,怀疑病人得的是一种叫乳糜胸的病,就亲自把标本送到化验室,让检验员反复化验,结果证明她的诊断是正确的。但由于当时医院对这种病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她建议转北京治疗。看到患者担心自己在北京没有熟人,怕看不上病。刘主任主动陪这位素不相识的患者,并通过自己的私人关系找到相关专家,先后三次陪着去北京诊治并治愈。类似事例在她身上不胜枚举,看到病人有困难,她就会主动伸手帮助,或者联系专家,或者送衣送饭,她做了很多很多。

故事3:

曾经七月的一个晚上,刘雅洁主任被叫急诊。她来到急诊室前,救护车内一个溺水的学生躺在车内,皮肤紫涨,双眼外凸,样子极为“吓人”,年经的小护士不敢上前做检查,她亲自上前操作。确定孩子确实死亡以后,她又借来一条白布单亲手给孩子蒙上,推送到太平间。为了不让孩子的父母目睹孩子的惨状,第二天她早早起床,来到太平间为孩子更换衣服,整理遗容。这仅是她从业生涯中的众多中的一件,只要病人需要,她都会不顾一切地冲向前,做了很多医生以外的其他工作。

医德医风标兵主要事迹及故事2500字篇3

肖二明

最美医生

自从从医的那一天起

对生命负责就成为她的使命

成为她工作的源泉和动力

她以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成就了儿童守护者的光荣称号

成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肖二明

女,1985.7.1

儿科、新生儿科主任;从事儿科、新生儿科工作14余年。

2021年3月,肖二明开始担任廊坊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儿科主任。廊坊市妇幼保健院作为市级妇幼保健单位,承担着全市儿童健康的守护及评估职能。自上任以来,她不辞辛苦,努力工作,从根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着科学严谨的原则,利用所学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

多年从医经验的她,深知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的重要性。说干就干,她先后走访多家助产机构,并与其达成产儿合作协议,为高危出生新生儿保驾护航,更为危重症新生儿的救治开通了一条绿色通道。2021年10月,一名极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生后7天已经出现胆红素神经系统损伤早期预警信号,且高胆程度已持续4余天。患儿病情危重,当时的廊坊市尚不具备新生儿换血技术,但是患儿如再次向上转诊,极可能会因为延误治疗加重脑损伤并导致不可逆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凭借多年新生儿工作积累的经验,她不惧困难,积极组织救治,在征得家属同意和信任后,在廊坊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成功为患儿开展新生儿换血术治疗,患儿得到了及时救治,预后非常理想。

同年,在她的带领下,新生儿科团队逐渐成长、壮大,廊坊市妇幼保健院承担起廊坊市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任务,与多家助产机构紧密合作,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危重新生儿转运及救治、高危新生儿保台等工作。来自患儿家长的肯定更加坚定了她努力造福廊坊市儿童的决心,只为自己能够对得起一个个家庭的生命之托。

她经常说“我们干的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要有前瞻性、预见性,我们要始终赶在问题的前面,一定要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才对得起每一个生命”。2022年2月,她接到一个特殊的电话,对方带着哭腔胆怯地问到:“请问您是肖二明主任吗,我现在怀孕26周了,我的宝宝被查出患先天性膈疝,请问这个孩子还能要吗......”,在耐心听完这位孕妇的讲述后,她深知这个未曾降生的小宝宝对这位母亲、这个家庭的重要性,但由于家庭条件,这位孕妈又不得不担心和顾虑高额的手术费用及患儿术后恢复问题......肖主任首先是以同为妈妈的身份安抚了这位孕妈,又从专业角度,用简单易懂的言语,轻松的化解了这位孕妈的焦虑,鼓励她继续坚持妊娠,并定期与其沟通联系,追踪每次孕检结果,及时评估胎儿肺部发育情况,与此同时她积极与新生儿外科专家互相沟通,制定患儿出生后治疗方案,争取将手术风险及手术费用降到最低。11周很长也很短,小家伙儿足月后在肖主任团队的保护下安全出生,并顺利转入新生儿科,成功完成膈疝修补术,短短住院2周,痊愈出院,成全了一位母亲、一个家庭。事后患儿妈妈说自己也是从别人那里知道廊坊市妇幼保健院有一位了不起的主任,她没想到她的诉说会被倾听,肖主任是宝宝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贵人。

肖主任时刻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什么叫“不抛弃、不放弃”。在她的信仰中只要有生的希望,她就不会放弃。2022年11月23日接到香河县人民医院的转诊电话,一名两岁男童气管异物吸入,生命危在旦夕,需要及时转入上一级单位进行治疗。在别人看来,这可能是一场赌注,不允许有一点差错,万一出现问题,之前自己在廊坊市新生儿、儿科所做的努力就可能备受争议。但作为一名医生,她从不说拒绝,在积极做好转运前准备,与上一级单位有效联系,就转运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及风险做好应急预案,随后立即开展转运,转运途中,她不仅及时向上一级单位汇报患儿病情及救治情况,同时安抚家属焦躁的心情,途中她更是亲自为小患儿捏了将近两个小时的球囊。最终,她们在最短的时间将患儿安全送至天津市儿童医院手术室,患儿得到了及时救治。又一名小生命,被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一个家庭又恢复了圆满。

她经常告诉她的团队“要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懂得换位思考,懂得理解。” 2021年寒冬,廊坊市儿童支原体肺炎流行,病房内多名支原体感染后患儿肺部呈大叶性肺炎表现,持续高热不退、咳嗽夜不能眠、食欲减退......等等病症表现,患儿家属非常焦虑,但是只要有她在,大家就非常安心,因为在她的细心指导、安抚下,家属的情绪会平和很多,她会亲自为每一名患儿制定治疗方案,同时亲自为患儿扣背、喂药、擦拭身体物理降温......只为能够更早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这样她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周围的每一个人;就这样家属也不焦虑了,乖乖的配合治疗了,孩子也可以少受些罪;就这样大家的工作也就流畅了、心也就更踏实了。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怎样才是一个有温度的医生......一面家属特意为她准备的锦旗署字“牛”,说明了一切。

2022年疫情防控是异常关键的一年,对大家也是特别有挑战性的一年。她总是把生的希望带给患儿,把未知的危险承担下来。她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作为一名医者和党员的不辱使命与果敢担当。她按照上级和单位工作部署安排,积极组织人员支援黄码医院,一位感染新冠的RH阴性血型孕妇诞下早产新生儿,需立即转诊至黄码中医院进行救治。因患儿病情危重,她亲自指导治疗,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毫不影响她气管插管、呼吸机救治。忙碌完救治已是深夜,她安排大家去休息,自己却同值班医护继续守护患儿,饿了赶紧去吃口饭,尽量少喝水,实在熬不住了在病房角落眯一会儿,就这样连续守护孩子3天3夜,直至小生命转危为安。2022年11月,应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廊坊市人民医院将11名危重新生儿转至廊坊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肖主任秉承降低感染,保证安全的原则,与院医教科多方案评估、严密部署,积极协调科室工作,提供强大后盾。经过三小时的努力,11名患儿有序转至廊坊市妇幼院新生儿科,最终11名患儿无感染,平安健康出院。

她从未放弃过学习的要求,不断努力开展新业务,这是一个信息知识更新特别快的时代,只要有时间就会利用自己有限的休息时间自费外出学习,并经常组织科室学习,传达最新的业务理念,她的肯学、付出、奉献感动了大家,也带动了大家。在她的引领下,目前廊坊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儿科具备危重症儿童救治能力的医护人员比例达60%以上,明显提高了医疗护理团队水平。2022年3月,在她的带领下,廊坊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成功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筛查”技术,填补了廊坊市市级此项技术的空白,截至目前新生儿科总共为近300余名患儿进行了安全有效的筛查,其中10余名患儿得到有效的早期干预,避免了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得到了家属的认可,同时提高了廊坊市早产儿的成功救治率。

在她的带领下,科室年门诊量、住院量均有大幅度提高,床位使用率不断创新高,同时病区收治病种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6周极早产儿的成功救治,不完全性川崎病的及时诊断并救治......不管是新生儿科还是普儿科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得到了众多患儿家属的高度认可。

白衣之下的身躯未必伟岸,但定有一颗强大的仁者之心。肖二明曾说:“危急时刻逆风而行,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不平凡的力量,尽可能减少孩子们的痛苦,守护孩子们的健康,不负我身穿白大衣、佩戴党徽的初心和使命。”她始终坚信,只要医护人员能力足够强大,孩子们就多一份安全保障,她也会始终一如既往地用专业与敬业守护幼儿健康,为儿童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德医风标兵主要事迹及故事2500字篇4

渤海新区人民医院 刘慧静

在美丽富饶的渤海之滨,有一所国家二级公立医院迅速强势崛起,渤海新区人民医院;在新区医院提起刘慧静的名字,没有人不为她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所折服,也没有人不为她那质朴、正直、平易近人和对病人无限关怀、无私奉献的品行而赞叹。脚踏实地、坚忍不拔,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妇产科工作,是她日常工作的真实写照。不“收、拿、卡、要”,视事业如生命,待患者如亲人,一切为了患者;确保母婴生命安全,安心基层工作,谱写了一名妇产科医生扎根基层、心系百姓、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的绚丽华章。

一、以身作则,当好带头人

2013年,刘慧静调入渤海新区人民医院任妇产科主任,负责妇产科全面工作。在出色完成临床手术工作的同时,她还承担着繁重的“传、帮、带”科室其他成员的任务,使年轻医师尽快成长。妇产科是医院重点发展科室,面对妇产科基础工作薄弱的局面,她首先想到如何在科室带好头,以身作责起表率作用,制定科室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并在妇产科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组织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周围乡村做好__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全科工作人员思想有了很大转变,工作热情明显提高,大力提倡服务基层、服务普通群众的意识得到有效加强。如今,妇产科每一位成员在工作中都能独挡一面。全科每月均高质量完成医院的各项任务和医疗工作。她带领全科人员共同努力,妇产科多年来多次评为医院先进科室。科室及个人的先进事迹,刘慧静同志的出色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周围百姓高度认可。在医院工作中,刘慧静多次被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

二、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她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工作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她经常和同事们说医务工作是神圣的天职,面对患者渴望得到帮助的状态,只有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无愧于患者的信任,无愧于神圣的职业,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

在门诊坐诊,对每一个病人她都深入细致地检查诊断治疗,对病人如亲人,在病房工作期间,也是认真负责对待每一个住院病人。

无论寒冬还是炎夏,无论在岗与否,病人需要,她都会尽快地出现在患者面前。产房里,面对产妇阵痛带来的呻吟,耐心细致地解释和鼓励,陪伴产妇分娩全程。工作中她不怕脏,不怕累,为被羊水、血水裹着血糊的新生儿,做好清洗、护理工作;有时为了抢救窒息的新生儿,她不顾有被感染传染的危险,马上直接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好几次,产妇在未到医院途中就分娩了,她立即赤手抱起血淋淋的新生儿送往产房救治。她热情的服务态度受到了广大产妇及家属的好评。

从医几十年,她对待患者,始终″不分地位高低,不分贫贱富贵”,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每一位患者做到认真检查,详细解说病情;患者或家属不理解时,她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医院妇产科工作相对较特殊,特别是产科,医生必须密切观察产妇产程进展,遇情况危急时须立即剖腹产,以确保母婴生命安全。作为科主任,有很多的行政管理工作,没有节假日,常因接生或做手术吃不上饭,睡在值班室,顾不上家庭。不管多累她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产妇的情况变化,逢年过节,遇到危、急、重病患者抢救,只要接到电话通知,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协助抢救病人,无法与亲人共享天伦之乐。

有一个寒冷的冬天,凌晨2点左右,她在睡梦中接到一名渔民打来的电话,说他的妻子临产,刘主任二话不说,马上带上出诊箱,坐着医院救护车把产妇接到我院分娩,虽然一夜无眠,又冷又饿,但看到渔民妻子母子平安,她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了。

她凭关爱之心,无私奉献,精湛的技术,带领妇产科不懈努力,使渤海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声名鹊起;近年来,渤海新区域外很多患者,慕名而来向刘慧静主任寻医问药,使渤海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的社会效益稳步提升,专业品牌效应扎实树立。

三、精诚术业,勇于创新

刘主任认为良好的医学理论素养,坚定的政治信念是一名医生必备的首要条件之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医学理论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多年来在临床实践的同时,付出别人多倍的时间努力钻研理论知识,深刻领会和掌握科学的诊治方法。纯朴、和蔼执着前行,睿智、坚韧一往无前。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她走出闪光的足迹,深受广大职工和患者的信任和爱戴。在成绩和荣誉背后,她付出的是无数热情和勇气,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汗水。与上级医院妇产科专家密切沟通交流,不断学习和掌握妇产科疾病治疗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疗法。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美容缝合法,减少瘢痕,更利于伤口愈合。预防大出血,应用三甲医院常用的止血球止血术,备好欣母沛等药物保证母子平安。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如压缩剖宫率让产妇自然阴道分娩。她把学习到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利用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宫颈炎、盆腔炎是已婚妇女常见多发病,患者常常因腹痛、白带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用传统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欠佳、易复发,但引进新疗法治疗后,效果明显、疗效巩固,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开展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带领进行妇产科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对妇产科危重病人诊治发挥临床经验。在她行医过程中,有不孕妇女,经过多处医院诊治,多年均未怀孕,后来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刘主任,经过治疗后,她们均怀孕,且顺利产下了孩子,为她们的家庭增添了快乐和幸福,她们都深深地感谢这位“送子观音”。 同时,刘主任成功开展卵巢肿瘤剥除术、子宫切除术、宫外孕手术,各项__手术,女扎、引产、人流、放取环,深得患者和社会的好评。面对成绩,她总是说:“这些都是医院和领导关心、培养的结果,我只是尽到了一名医生的本分而已”。

四、 扎根基层,无私奉献

刘慧静主任对渤海新区人民医院有深厚的热爱;多年来的荣耀可以建立一个锦旗荣誉室,宣示真诚崇高;在你身边,在渤海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刘主任默默地升华着奉献的精彩。某医院给出的特殊条件,优越的经济待遇对她来说是诱惑?但她想自己有一技之长,应该深深扎根渤海新区,积极为新区人民服务,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服务于更需关爱的新区百姓,安心留在渤海新区人民医院工作。

在平凡的医疗岗位上,她默默地奉献着,忘我地工作着,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她扎根基层、心系百姓、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刘慧静主任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人生真谛。

医德医风标兵主要事迹及故事2500字篇5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刘春龙

刘春龙,男,汉族,1966年12月出生,农工党员。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跨世纪三三三人才,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荣获全国中医师“诵经典,学名著”活动标兵,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河北省卫生厅“白求恩式好医生”称号,获“沧州市首届职工职业道德模范”称号,沧州市第十届优秀__委员。沧州市名中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专委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河北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委会常委,沧州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农工总支副主委。

苦心钻研业务,成就大医之“精”

刘春龙先后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广安门医院进修, 先后拜全国首届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王庆国教授,全国首届名中医河北省四院刘亚娴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卢兆麟教授、贾春华教授为师,尤其拜在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掌门人王庆国教授门下,跟师系统学习经典中医及经方应用,“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传承工作室”和“王庆国名医工作室传承工作站”落户医院中医内科和中医保健中心。传承名家学术思想,发挥中医药传统优势,通过不断的钻研学习,使临床诊治水平有很大提高,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

专业特长:脾胃病、外感热病、亚健康调治、睡眠障碍、过敏性疾病、肿瘤的中药干预,以及疑难病症,尤其对一些非感染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中医药具有卓著疗效。通过准确地辨识病人体质,结合疾病特点,辨证选方用药,运用特色膏方,达到调体、治病的远期疗效。从而使身体来年更健康,获得事半功倍的目的。

刘春龙始终认为伟大的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是科学与人文融合比较好的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凸现出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等社会问题中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通过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根据《黄帝内经》 有关理论,已逐渐形成自己的中医学术思想 。提出阳虚、气郁、湿热是目前内科病中常见证型的观点。尤其在当前亚健康人群占70%,此三种证型更加突出,经10万余例临床治疗,疗效卓著,多能恢复到健康状态。

真诚心系患者,成就大医之“爱”

刘春龙从事医疗工作多年来,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以高尚的情操,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医德医风,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步一个脚印,以实际行动忠实地践行着“为民除痛”的人生奋斗目标。

一身正气,廉洁行医,从不收取红包。当患者送红包时,刘春龙总是耐心地说服病人把钱用在治病上,对送红包的患者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是硬给我钱,我可生气啦,下次再有病不用来找我啦”,他就是用这种方式回绝了患者的一次又一次的谢意,也为医院中医内科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信守承诺,心系百姓,赢得众人尊重。有一次晨起前发烧到39度,但因为患者已提前一天挂满了号,刘春龙没有犹豫,吃了点退热药赶到医院,坚持一丝不苟的把全部病人诊治完毕,那时已精疲力尽,但他自己很坦然,他说,不能让病人白跑一趟,不能失信于百姓。

良好的医术,真诚的态度不断赢得患者的心,现在日门诊量最多达96人,连续十年门诊量超万人次。一天限号50个,已是满负荷工作,外地的病人常常挂不上号,面对家属的焦急和病人的痛苦,只有选择加号再加号!自己再累再饿也要把病人看完,每天加班加点,有时一天坐诊长达11小时。病人覆盖周边省市,如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同时刘春龙注重临床上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简、效、廉、少(副作用)的优势,深受广大患者的赞同,被患者誉为“今日华佗”。

发挥中医优势,尽科普治未病之“职”

加大中医科普宣传力度,尤其治未病理念。作为一名中医医师,越来越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以便更多地向广大百姓普及中医知识。在每天的诊疗活动中,虽然工作繁忙,仍然不厌其烦地对患者进行中医科普,让人们了解中医、相信中医、享受中医。例如,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晦涩难懂的中医名词,以便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现在脾胃虚寒的患者很多,运用取象比类之法对他们进行解释:按照五行理论,脾胃属土,而土生万物,所以脾胃失调会引起很多疾病,万物的生长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同时也需要适宜的温度,所以反复嘱咐脾胃虚寒的病人不宜过食生冷,以免耗伤阳气,加重虚寒之证。这样解释起来,不但能加深患者对病情的理解,而且还能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刘春龙做为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沧州市唯一首批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是在沧州市中医行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沧州日报》在名医风采栏目做专题报道——情系国医济沧海;沧州电视台《沧州人物》作专题片——杏林春暖刘春龙;沧州晚报》专题报道——刘春龙:至精至诚的“铁杆中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义务为沧州两报及电视台寻医问药答疑,积极参加各级组织、各种形式的义诊以及中医进社区中医进校园等活动。近几年作科普宣传60余次,受益群众上百万人。

热心传承创新,成就大医之“实”

作为多家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刘春龙积极参与教学与实习工作,共培养研究生及规培生10多名,对他们严格要求,认真讲解,从每个人都要学习背诵《伤寒论》开始,从经典抓起,从经方学起,他说“我培养的是会看病的大夫,跟我学习3年,你们毕业后都应该会看病,能开方,有疗效”,同时他经常教导学生说“和病人交流是一种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这是冰冷的检查机器很难做到的,需要你们的耐心、细心和真心”,因为他的严格、认真、真诚,感动了每名学生,使每天到他那里学习的学生特别多,也多次获得优秀“好老师”称号。

作为科室主任,他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根据每个人的专业,设定专病方向,带领大家进行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每个人都要定期讲课,并且每门经典结课后都要全科组织考试,这样既提高了大家的理论水平,又锻炼了讲课能力。所以科室每个大夫虽说年轻但功底扎实,都有自己的病人群,都能被广大患者认可。

积极推动沧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我院与县市级医院成立“医联体”,为促进沧州市中医学术水平发展,中医内科组每年都会组织学术活动,几年来共成功举办四届沧州市经方临床应用学习班及河北省首届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学术研讨会,李士懋平脉辩证学习班,外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各位参会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刘春龙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了解他共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20篇,出版医学著作6部。完成科研四项,分别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一等奖;沧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春龙说:“学习中医会被博大精深的国家文化带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中医不仅可以治病,也能很好地净化一个医者的心灵。用我的真情付出,换回患者的幸福安康,是我的最大心愿。”刘春龙在从医之路上,多年如一日,认真践行着“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认真履行着白衣天使的光荣使命,认真遵守着一个“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患者、对得起社会”的诺言。

医德医风标兵主要事迹及故事2500字篇6

李有忠,男,1955年生人,1975年参加工作。1978年毕业于山东省中医药学校,1992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现任平度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兼任潍坊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中医学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中医学理事,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青岛分会风湿免疫专业委员会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第四届名誉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医五级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兼任平度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李有忠个性憨厚,为人正直、诚实,与人相处真诚、热心、好帮助人,工作作风朴实,勤劳、严谨务实。四十年来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人的壮举,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恪守职业道德,凭着熟练的医疗技术,优秀的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了领导、同行的赞誉及患者的称赞。连续多年荣获青岛市中医药先进工作者,青岛市终身中医药优秀人才。平度市、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平度市优秀学科带头人。

1996年始担任平度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以来,团结全科同志共同努力,刻苦钻研业务技术。自1998年始连续几届被评选为青岛市“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医示范门诊”;“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特色专科”;“山东省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是青岛市县市级综合医院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连续多年被我院及青岛市卫生局评选为中医药工作先进集体。

一、刻苦努力钻业务,苦练医术为病人

李有忠出身于中医世家,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立志,长大后象前辈一样为病人解除疾苦。197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至潍坊市益都卫校任教,校园环境虽然优雅,但心中总觉不能亲手为病人解除疾苦而少了点什么,于1980年毅然决然地调回平度市人民医院,跟随其父——平度市名老中医李从惠先生学习,深得其传。1980年冬参加潍坊市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班学习1年。1983年到潍坊市中医院跟随潍坊名医郝怀清主任医师学习1年。20__年又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跟随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路志正、薛伯寿、冯兴华等老师学习,得到其亲自教诲。

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名医医案、各家著论,认真阅读有关医学杂志,外出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新动态、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使很多疑难病人解除了病痛的缠绕。如崔家集镇崔家庄村崔某,是一名16岁的在校女学生,上体育课时发现自己身体出的汗为红色,后连续2个月一直持续不断,且症状越来越严重,穿的白色衬衫染成了血色,四处求医问药,一筹莫展,最后找到了李有忠主任,他凭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明确诊断为“血汗症”,运用中药汤剂先后治疗20天而痊愈。东阁街道办事处东关村的张女士,持续高烧一周不退,周身关节酸楚疼痛,皮肤呈现皮疹,输液服药未见丝毫改善,慕名找到李主任,在详细询问病情,细致查体后,确诊为“成人斯蒂尔病”,运用中西两法治疗,12天后痊愈。同和街道办事处贝赫切特病患者宋某,突然右下腹剧烈疼痛、发烧,被诊为急性阑尾炎而收住普外科准备手术治疗,李有忠会诊后确诊为血管炎血管栓塞所致,即刻转入中医病房,予以激素冲击和抗凝治疗,7天后痊愈,免去一刀之苦。中医药在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他通过认真研讨和外出学习,率先在平度市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风湿免疫病,于20__年在中医科的基础上,创建了风湿免疫科,使很多风湿免疫病患者得到了及时诊断和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很多患者深受其害,李有忠同志查阅了大量文献,从浩瀚的中医药堆里筛选出有效的中药,创立了补肾壮骨通脉汤加介入疗法,于1997年在青岛市中医管理局科研立项,至今使一千多名患者得到了治愈。运用自拟补肾壮骨通络汤加中药熏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广大农村,有很多中老年人因长期劳作,患上了增生性膝关节炎并关节腔积液,痛苦异常,活动受限,自1984年始,李有忠运用自创的透骨止痛消肿汤熏洗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至今使2万多名患者得到了很好治疗。

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他善于总结临床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误,分析其原因,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曾先后主持了《自拟宣敛平喘汤加减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补肾壮骨通脉汤加介入疗法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补肾壮骨通络汤加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的研究,获平度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院内科技成果十二项。86年发表的《我治酒后胃痛》获首届山东省齐鲁杯优秀论文奖、98年发表的《祛瘀止痛消肿汤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并关节腔积液》获青岛市中医学会优秀论文奖。先后在国家、省、市医学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二、仁爱之心,服务病人

李有忠同志经常说:医为仁术,必怀大爱之心。医生面对的病人,很多因病痛地折磨而情绪急躁、焦虑、抑郁。医生在详细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心怀大爱,耐心细致地与病人交流、沟通,安抚病人,消除其疑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李有忠同志在日常工作中,面对的病人不论贫穷、脏乱与否,一律平等对待,态度始终和风细雨,体贴关心。遇到疑难病变,经常废寝忘食地查找资料,寻到办法,想法设法为病人解除疾苦。为方便病人早上班,晚下班。病房工作时,经常遇到门诊病人到了下班时间赶来求诊,他毫无怨言地重新穿上隔离衣为病人诊治。

家住平度市麻兰镇70多岁的农民张某,膝下无儿女,因肠梗阻住进了平度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一次常规会诊后,结识了李有忠,从此与李有忠结下了深深的医患情缘。老人出院后,需要定期复诊,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来回看病连公交汽车都舍不得坐,25公里的路程,都是由老伴骑自行车带着老人慢慢过来。几乎每次复诊都到了下班时间才能赶到。可李有忠从不推诿,不管多晚,总是细心地扶老人坐下,倒一杯热水,认真细致地给老人看病。九年内,坚持给病人以中药为主的治疗,既节省了医疗费用,又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还有很多老年人活动不方便,尤其是在冬天,天寒地冻,出门容易感冒、摔伤,李有忠便利用休息时间,到病人家中为老人诊治,社区里的姜大娘、于大婶、张大爷等等,都是他上门服务的对象,老人们感激不已。有时病人来院看病,取药时发现钱不够,离家又远,李有忠经常拿出自己的钱为病人垫付药费,以免耽误病人的治疗,体现着一名医生的仁爱之心。

李有忠属于一般的工薪阶层,并不富裕,但在20__年崔召小学改建时,积极捐款一千元,后又到张舍镇看望养老院老人捐款400元,救助贫困学生捐款500元,带领中医儿科党支部全体党员为崔家集镇贫困学子荆某捐款。

三、廉洁行医,用实际行动诠释良好医德

“带着感情下病房,凭着良心开处方”是李有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成了这些年来中医科医护人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他告诫科内年轻大夫们说:“医生只有热情为患者服务的义务,没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的权利”。本着这种态度,李有忠在给患者开药的时候总会左掂量右思考,中药?西药?还是中西医结合?怎样达到既保证疗效,又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于是在他的处方中为节省费用又达到良好的疗效,常常用便宜的三棱、莪术代替价格较高的炮山甲,用枇杷叶代替川贝。

许多病情严重的病人住进了中医科病房,经李有忠带领的团队精心治疗,病情好转或痊愈出院后,有些家属表示感激之余邀请其吃顿饭或塞一个红包之类的,都被婉言谢绝。他常说病人不容易,治病花费不少,回家康复还需调养,要多为病人着想啊!千万别为一些蝇头小利,丧失了自己的人格,丢弃了医生的医德!

李有忠从医40年来,情系患者,真情服务,无怨无悔,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点一滴的事迹,把医者的温暖送到了广大患者的心中,得到了广大患者真心拥戴,20__年被评为平度市十佳服务明星,其事迹在平度日报和广播电台进行了大篇幅宣传和报道。

李有忠他是一位平凡的医生,他热爱本职工作,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兢兢业业的上班,秉承一颗仁爱之心,练就一双妙手,以仁心仁术,带来万众安康。

医德医风标兵主要事迹及故事2500字篇7

傅光煦,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自治县瓦溪乡地稳村村医,1983年高中毕业,次年随父学医,2002年在石家庄同仁医学专修学校中专毕业,2020年取得贵州省中医确有专长证书;57岁在贵州健康学院学习康复治疗技术,60岁取得健康管理师证书,获得大专文凭。今年近61岁的傅光煦行医已有39年,他以中西医结合见长,能治内外妇儿常见疾病,擅长于颈肩腰腿疼痛、关节性疾病的针灸、拔罐、中药治疗。

8月16日7时许,傅光煦刚起床,电话就响动了起来。“谁呀?这么早!”“我是前段时间找您看病的患者,今天专程上门致谢。”前不久,重庆沙坪坝一患者通过熟人介绍找到傅光煦看病,如今病愈后特意前来感谢。“很有成就感!”傅光煦说,这番谢意,这代表着群众对他医疗的肯定!

随父学医

傅光煦是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自治县瓦溪乡地稳村村医。地稳村辖9个组,全村1286人,属武陵山区,距离松桃县城近百公里,此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就医诸多不便。

傅光煦的父亲傅云艾早年念过卫校,学过中医,曾在松桃县人民医院、十字公社卫生院工作过,后来独立行医。20世纪肝病盛行时,傅云艾熟稔中医且颇有天资,对肝病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因过硬的医疗技术,一时间患者络绎不绝,“他的诊疗量多时一整天有百来患者。”傅光煦回忆。

“他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颇有心得,效果好到患者两剂药下肚,病就好了。”傅光煦对父亲诊疗技术如此评价。

1983年,傅光煦高中毕业后并未考中大学,待业一年后随父学医。父亲问诊,他旁听并帮助抓药发药;空闲时间,背汤头、药性、脉诀。这一学就是9年。

记者在走村入户采访过程中,遇到上了年纪的村民,提及傅云艾医生,大家都一致好评。“老医生医术好,大家都相信他。”69岁村民杨桂香依然清晰记得,本村乃至周边村民生病都会来请傅云艾老医生瞧病。61岁的严明英说,“以前家里人有个伤风感冒全是找老村医。”

在傅光煦看来,学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他说,“周期太长了。”9年的医学家传熏陶,傅光煦已经胜任基本的疾病诊断和对症下药。1993年,他开始独立,在距离地稳村20里路的下午郎村交溪组开了一个药店,开始为民治病。

“全乡9位村医,在中西医结合、中医药传承这一块,他做的比较好,有口碑、有亮点、有特色。”松桃自治县瓦溪乡卫生院院长田继停如是评价。

守护健康

8月16日上午,傅光煦带着药箱设备来到村民陈代会家中家访,“降血压药还吃没?”“吃起的,一天一颗。”傅光煦一边拉家常,一边拿设备测量血压,“131/90mmHg,血压还算正常,要坚持吃药哈。”临走时,傅光煦不忘叮嘱。

作为村医,做好公卫和慢病管理,确保群众头疼脑热等常见病多发病不出村,是傅光煦的职责。他苦学医术,积极守护好群众健康。除内外妇儿等常见病外,傅光煦还擅长于中医手法治疗骨伤及中医康复,该村严明英1岁大的孙子多次脱臼,都是找傅光煦接上,“这种小事是举手之劳,都免费,不收钱。”傅光煦说。

地稳村及周边医疗条件有限,又加上交通不便,傅光煦和父亲以过硬的医疗技术、实惠的价格为父老乡亲看病,几十年间在该地区有口皆碑,除了本村以外,周边的薅枝村、十字村、下午郎村、小沟村、重庆秀山等地的患者也有不少找他,“都是靠口碑,乡亲们口口相传,口碑一传开,十里八乡的群众就到这儿来了。”傅光煦满是自豪,他的患者中远处的还有重庆、安徽、江苏等地患者。

然而良好的口碑却来之不易。一些慕名而来的患者,他们一开始并未全信赖傅光煦,不拿出任何检查报告和病历,对自己的病情也闭口不谈,只说“请傅医生看看病”。

傅光煦知道这是在“考”他,这时,他会打起十二分精神,望、闻、问、切,不遗漏任何细节,过硬的医疗技术和丰富的坐诊经验,每一次他都诊断的八 九不离十,患者一看医生判断无误,这才和盘托出,彻底信赖傅光煦。

傅光煦常说,“病看得准,精准施治,才能药到病除。”

学无止境

谈及傅光煦的从医生涯,他并不讳莫如深,“最初的从医仅是一份职业,只为谋生。”但是,随着医学的深入,医技的精湛,患者的好评,群众的期待,“做医生越来越有成就感,后面就有了把医生当做一份事业去干,好好护佑一方百姓健康的想法。”傅光煦说。

傅光煦认为,疾病在变化,病毒在变异,个人医技也需要升级。在为患者看病的过程中,他逐渐清晰认识到,“家传医术有局限性,不成系统。”

为了进一步系统学医,1999年,傅光煦来到石家庄同仁医学专修学校就读3年制中专。系统的学习夯实了傅光煦的医学根基,为他后续以中西医结合、以中医为主的治疗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世纪初,距离地稳村约5公里处的甘龙镇中学甲肝大流行,当时80多名师生感染,黄疸、恶心、呕吐、发烧等症状持续,地稳村片区感染者都在傅光煦这里拿药治疗,“症状得到了控制。”傅光煦说,以前苦于没有疫苗,现在国家推行预防接种,甲肝等疫苗的普遍接种,甲肝少了。

在傅光煦的理念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与时俱进。为了做好病案管理,将所有慢病村民信息纳入系统,他自学电脑,研究信息化,“我用坏了三台电脑,现在勉勉强强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傅光煦打趣说道。

站在一旁的松桃自治县卫健局工作人员郎兴觉搭话道:“瓦溪人勤劳苦干,做事踏实,傅医生在践行‘活到老、学到老’。”“医生哪能一直吃老本,不学咋能行嘛!”傅光煦直言,他每年都在想方设法提升自己,让自己充实起来。

57岁时,他到贵州健康学院学习康复医学专业,3年后顺利毕业拿到大专文凭,并获得健康管理师资质。

2019年,国家出台好政策,让确有中医治疗本领的民间中医参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试,选拔合格民间中医药人才,2020年,57岁的傅光煦如愿取得证书。

“多一项技能,多一门手艺。”村医傅光煦在不断钻研医学技术和看病救人中乐此不疲。

采访过程中,他的卫生室不时迎来各村的看病村民,午饭间隙,他还不时接到患者的问诊、约诊电话,傅光煦常自嘲自己就是一名基层群众的健康“守门人”,“要干一行,钻研一行,为群众做好医疗服务。”他说。

医德医风标兵主要事迹及故事2500字篇8

在手指大的脑干区域“舞刀弄枪”

在我们大脑正下方,有一块仅十几平方厘米的空间,这里因为神经纤维最密集、细胞数量庞大、细胞修复难度极大等多种因素,导致手术无法开展,一度被称为“生命禁区”,这里就是脑干区域。

但是,“生命禁区”也会有肿瘤滋长。技术进步让手术界限得以突破到“禁区”内,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肿瘤病区,吴震和同事们就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舞刀弄枪”,尽可能在切除肿瘤与保留神经功能之间,寻找着平衡。

“找到我这里的,都是疑难杂症”

脑膜瘤、颅底疑难杂症、脑干肿瘤、颅底肿瘤……这些都是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肿瘤一病区主任吴震在门诊中经常碰到的疾病,用他自己的话说:“找到我这里的,都是疑难杂症。”

8月中旬的一个周五上午,在天坛医院国际部,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正在复诊。“四个月头发就长好了?这么快!”作为她的主治医生,吴震和他的同事们,在看到她情况时,感到很欣慰。“四个月就恢复得这么好,不错!”

她是一名恶性脑膜瘤患者,肿瘤位置并不好,长在了后组颅神经周边,这个位置的脑膜瘤,术后很容易出现部分神经功能缺失,患者会出现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听力下降、吞咽困难,甚至面瘫等后遗症,雪上加霜的是,小姑娘的脑膜瘤还属于容易复发类型。今年4月,吴震给女孩实施了脑膜瘤切除手术,手术很顺利,更幸运的是,小姑娘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各项神经功能都很正常,预想中可能出现的后遗症也没有出现,生活质量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就连因手术需要剃掉的头发,也长出了不少,已看不出手术痕迹。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如此幸运。

一位来自河北的患者,11年前因脑肿瘤进行了伽玛刀治疗,此后每年都进行复查,很遗憾,肿瘤还是复发了。患者去年摔了两跤,现在一侧肢体也活动困难,吞咽功能受到影响,吃饭容易呛。检查发现,复发的肿瘤位置不算好,脑膜瘤目前已经与脑干全面粘连,脑干区也有明显水肿,肿瘤还压迫了神经,并与一根重要的动脉血管粘连很紧,这都增加了手术难度。根据术前评估指数,患者评分属于最差的情况。

“手术风险很大,不做将来也麻烦。”在做与不做手术之间,吴震也陷入了纠结,“做可能也没法带来很好的效果,术后可能出现包括昏迷、偏瘫等在内的风险,随着时间推移,肿瘤生长速度也会增加,患者可能慢慢就没法走路了。”吴震进一步又解释了部分切除肿瘤的风险,因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面对手术的各种可能性,患者和家属还是决定再商量下。

“患者男性,56岁,患有双侧性动脉瘤,有三高、脂肪肝等基础病,高血压控制情况不理想,血管整体质量不好。”团队医生介绍着另一位患者的基本情况,患者女儿带着检查资料来到了诊室,患者本人因为身体不适在宾馆休息。

看完片子,吴震建议先做进一步检查,以确定现有肿瘤是原发部位肿瘤还是从其他部位转移而来。“颈动脉瘤的情况还可以,要先处理肿瘤(脑膜瘤),要不动脉瘤没法处理,如果先处理动脉瘤,术后放入支架或使用抗凝药物,脑肿瘤手术就做不了了。”患者家属同意手术。“先把术前检查做了吧,你下午挂一个神经肿瘤的普通门诊,在这(国际部)做(检查)太贵,我给你约一个下周的号,结果出来你再来找我看。”

“双侧颈内动脉瘤,血管整体质量不好”“颅内胆脂瘤,三叉神经痛、面抽”“脑干已经受到肿瘤的挤压变形,且不可逆”……一个上午的门诊下来,吴震和团队接诊了20多位患者,他们分别来自河北、广东、湖南、山东、四川、河南、山西、江苏、新疆、内蒙古、贵州等十多个省份,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病情复杂,来找吴震的目的也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够治好病。

在“生命禁区”寻找“安全区域”

“有没有药物可以先控制下”“做不了手术,能不能先开点药控制一下”……这些都是门诊中,患者和家属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大多数时候,吴震的回答都是否定,这与脑部肿瘤特点有关,除了个别脑部肿瘤,如垂体瘤、颅内生殖细胞瘤可以通过药物缓解或控制,大部分良性脑部肿瘤并没有针对性治疗药物,对药物也并不敏感,这意味着,手术是为数不多的治疗方式之一。

在吴震接诊的患者中,不少肿瘤已经累及脑干区域。

脑干有多重要?这块区域一度被称为“生命禁区”,吴震刚毕业那会,很多涉及脑干部分的手术都无法开展。原因很简单,脑干是人体神经纤维最为密集的区域,细胞修复难度极大,大脑皮层细胞数量庞大,手术切除部分脑细胞后,细胞可以自行修复,但在脑干有限范围内,就集中有功能性神经核团、传导束和网状结构等,吴震把脑干比做集成电路的中继站,也正是因此,脑干手术后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后病变发生率也较高。正如吴震在门诊中反复对患者和家属说的那样,一侧眼睛无法睁开、听力下降、呛咳、甚至偏瘫都是脑膜瘤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因为相应的神经功能受到了影响。吴震指出,如何在尽量减少并发症,保留神经功能的同时将肿瘤切除,“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随着技术进步,医生开始逐渐“涉足”侵犯脑干的肿瘤手术,颅底肿瘤手术也是在最近20年慢慢开展,颅底病变涉及范围较广,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是国内最早开展这类手术的科室和团队,吴震所在的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肿瘤一病区,于1993年由中国工程院王忠诚院士、张俊廷教授创建,也是国内首个神经外科颅底专业病房。也正是因为此,很多国内同行也会把患者“介绍”到这里来。

“医生跟我说了,就到天坛医院找吴震主任。”很多患者都是这样找到吴震的。“鼻咽癌放化疗后2年,脑干右侧放射性坏死,建议到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就诊,能否进行脑干放射性坏死灶清除。”一位来自广东的患者,拿着地方医院医生写的一张纸条,找到了吴震这里。

这份信任也是一份责任,但脑干有其特殊性,脑干区域宽度在2厘米左右,长度在7厘米左右,能让吴震和他的团队施展技能的空间,只有约14平方厘米。

手术之前,吴震和团队首先要做的,就是定位、定性,即划定手术“安全区域”,吴震指出,脑干中有一部分相对安全的区域,即功能损伤相对较小,“我们尽量在这个区域完成操作,减少神经功能障碍产生。”这进一步缩小了医生们可以操作的空间范围,毫厘之差,就是患者术后症状的明显差异。现在,通过CT、核磁、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先进导航仪器,帮助医生精确定位病变部位。

医生的手术技术无疑也是手术成败关键,“切除方法要更精准,定位和手术路径如果选择不好,开颅后不仅找不到病变部位,而且还容易导致更大损伤,多切一点和少切一点,完全不一样。”吴震说。

医生手执“武器”操作在分毫之间

在几厘米甚至几毫米的范围内开展手术,医生的手无疑要稳,“尽量稳定、精准,患者才能有好的预后。”吴震说,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器械使用也要精准,有限空间和复杂结构,决定了医生不能“大刀阔斧”。

吴震和同事们都是在显微手术技法基础上开展手术,用到的显微器械包括显微剪刀、显微剥离子、双极、吸引器等都是颇为精细的器械。而有些特殊肿瘤,留给医生的操作空间可能就只有几毫米。

在以毫米为单位的空间里“行动”,器械也粗不到哪去。吴震介绍,现在手术中经常用显微剪刀的刀尖剪蛛网膜,而蛛网膜的平均厚度仅有0.1毫米,如何分离蛛网膜周边间隙,让血管与神经脱离,这个过程要求最大限度的精准,一些脑深部手术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要在保护好患者血管的同时开展手术。“我们在大约2毫米的间距内操作,这就要求医生要对这一部位的解剖相当熟悉,包括血管和神经的走形,才能精准分离肿瘤边界。”吴震介绍。

脑干手术开展之初,颅底肿瘤手术可能要做一天,吴震早上进手术室,晚上才出手术室是常事。现在,手术技术在慢慢提高,半天或几个小时就能做完,超过三四个小时的手术不多见,“肿瘤切除的确比较困难,但因为技术在成熟,切口让肿瘤暴露充分,慢慢地也就得心应手了。”当然,做手术也不是越快越好,吴震用“胆大心细”来形容手术过程,奔放与细腻要结合,“举个例子,如果是凸面的肿瘤,就要做到大刀阔斧,不赶紧切下来,肿瘤出血就可能引起猝死,该快的快,该慢的慢,也是一种平衡。”

要精细,同时又要保护好血管,避免复损伤,才能避免术后并发症。这是手术的基本要求,吴震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未能很好地保护血管,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水肿,而术中要保护好血管,医生就要多花十几分钟或几十分钟来分离静脉,“既能把肿瘤尽量切除,同时又要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如果肿瘤与血管粘连特别严重,为了保护神经功能,可能肿瘤就无法完全切除,但肿瘤残留越多,复发率就越高,这就是一种平衡,”吴震坦言,“真挺难的,不是在每个患者身上都处理得特别完美。”

别让颅内检查成为体检盲区

吴震也有无奈的时候。

一位73岁的女性患者,上个月因为突然失去意识、呕吐,被救护车送到医院,随即检查发现脑部肿瘤,后到吴震这里就诊。结果显示,患者颅内肿瘤已经长到很大。但因为之前一直没有明显症状,只是平时走路有点拐,偶尔头疼,患者和家属也未察觉,多年体检中也没有检查过脑血管健康情况。

吴震说,患者症状是颅压高的典型表现,这意味着肿瘤已经开始影响患者神经功能。脑膜瘤的一大特点便在于,肿瘤小不会产生明显症状,一旦有症状,肿瘤就不小了。患者和家属倾向于保守治疗,“这么大岁数了,尽量少做手术。”“做别后悔,不做咱们将来别后悔。”吴震坦言,患者现在不能快速行走,“再过段时间,可能就没法下地了。当然,我们无法保证手术能100%缓解这些症状,需要患者和家属一起做决定。”不过吴震心里明白,这种肿瘤对放疗不敏感,又已经引起了患者颅压偏高,不做手术,只能是对症治疗,即输液来缓解颅压高,别无他法。

让吴震无奈的是,患者本来有机会更早发现肿瘤,而颅内检查一度成为体检的“盲区”,临床中,他经常碰到七八十岁的脑肿瘤患者,就是因为之前一直没有症状,体检中也没有进行颅内检查,但发现时,肿瘤已经长到不小。

接诊完这位患者,吴震忍不住和身旁的年轻医生、记者“唠叨”起来,“要在体检中加上颅内检查,特别是一些退休后的老年人,不能因为没有症状就忽略了颅内检查。”

唠叨完,出诊继续,等看完上午最后一位患者,已经是12点半多,顾不上吃饭,他又跟记者讲起脑干手术的凶险和难度。刚过下午1点,年轻医生就把他“拽”走了,手术马上要开始,那里,有很多人需要他的帮助。

在为一位血管性脑膜瘤的患者进行手术时,肿瘤比较大,“肿瘤供血相当丰富,血管异常粗大,肿瘤又大,又不能完全切除,即使分块切除,出血也不好控制,手术中控制不住地出血。”这是年轻大夫们必须要过的一关,“在我们病房,培养年轻大夫的一个重点,就是遇到出血不能慌,如何尽快控制和解决出血是重点,一方面是肿瘤切除,另一方面就是阻断血管。”吴震说,“很有挑战性,这样一台手术,是对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很大的考验。”

现在,吴震所在的神经肿瘤一病区年均完成复杂、疑难手术800例以上,在脑干胶质瘤、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颅底脊索瘤、岩斜区脑膜瘤、颈静脉孔区和枕大孔区肿瘤等病种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2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