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

| 泽慧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于2018年首次举办,迄今已举办五届,共推选出高凤林、竺士杰、艾爱国等50位家喻户晓的大国工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4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2024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

2024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精选篇1

董礼涛,中共党员,1989年参加工作,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得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技术能手”“机械工业技术能手”“机械工业职工技术创新先进个人”“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首届龙江工匠年度人物”“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首届龙江技能大奖、“黑龙江省技术能手”等称号 。

从业三十多年来,董礼涛秉承产业报国初心,扎根生产一线,专注从事汽轮机铣削加工工作,从一名普通的铣工学徒,一路披荆斩棘荣获诸多国家级荣誉,耀眼的成就彰显其匠人匠心。“工匠精神不应该是我们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标准,而是每一个产业工人都应该具有的一种职业素养和自我约束。” 董礼涛说。

董礼涛的父母是“三大动力”的职工,他出生在这里,幼儿园,工作、成家,一直也没离开过这片“小小的”家属区,1989年少年董礼涛走进车间,成为一名铣工学徒,14岁到16岁,董礼涛是在课堂和车间穿插中度过的,“车间里光线昏暗,噪音刺耳,油腐味刺鼻,干活儿时飞溅的铁屑崩到身上,就会烫个泡,毛刺有时还会扎在手上,干活儿的时候不觉得,下班用肥皂洗手,才感到扎心的疼”。回忆往昔,董礼涛感触颇深,“可当我看到从师傅们的手里干出各式各样的闪着亮光的精美零件就像钢雕的艺术品一样,慢慢的开始对铣工产生兴趣”。董礼涛也暗下决心,“既然干了就干好,早干早成,晚干永远不成!”

2024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精选篇2

十年前的2014年7月18日凌晨,我们都在紧盯的超强台风威马逊,已经来到了南海北部。在这里它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出现了近乎爆发式的增强。在海南文昌东南约250公里处,威马逊开出了一个深邃见底的台风眼,且有越来越清晰的态势。

按常规,预报不能太出挑,一般不突破历史气候极值。而且此时,威马逊的环流已经开始受到海南岛地形影响。那么,判定威马逊强度到顶,给一个超强台风的强度,然后缓慢减弱至强台风强度登陆是可以的。但另一方面,海南东部近海海温30-31度,南亚高压难得地打开了一个缺口,令台风获得了7月南海罕有的极向流出--这又是台风继续增强的征兆。这样一来,给威马逊一个破纪录的强度,17级登陆海南也是可以的。两种看似相反的预报,首席预报员都有充分的理由;给出一个保守的预报,对首席预报员来说风险更小。

在这关键时刻,许映龙给出了他的选择。7月18日上午,他首先打破盛夏南海北部的常规,给出了920百帕,17级(60米/秒)的强度;7月18日下午1点20分前后,威马逊在七洲列岛留下了惊人的、貌似出错了的实测数据,许映龙没有简单剔除这些数据,而是在不足半小时的紧急分析后,给出了前所未有的定强数据:910百帕,17级(60米/秒)。一个多小时后,威马逊即登陆海南文昌,成为1949年以来在我国登陆的最强台风。海南、广东、广西狂风暴雨空前,有1100万人受灾。在当地全力以赴的防御之下,威马逊的损失和伤亡被降到了最低,和以前历次超强台风相比是断层式的下降。在这其中,许映龙的关键性定强和预报无疑起了很大作用。

2024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精选篇3

许老师在繁重的预报工作之余,不忘授课,不忘写科普文章,并以开放心态交流。这么多年过去了,许映龙老师在《气象科技进展上》关于德沃夏克技术的科普文章,依然是很多人了解台风定强技术的最全面指引;许映龙老师和我们深入交流技术问题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会就台风、数值模型、AI模型的相关问题和许老师交流,他总是认真对待,不疾不徐,给出有充分数据依据的观点。这是大国工匠的气度和胸怀。

许老师入选大国工匠的新闻出来之后,我们发现很多人并不了解台风预报,更不了解许老师。的确,和制造业相关的工匠相比,台风预报离生活较远,看似和工匠不太搭;但是,台风预报是精确测量和预判台风的前沿技术,是天天都会批卷出分的现场考试,对防灾减灾、维护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极为重要。中气爱撰写此文,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台风,了解台风预报,了解大国工匠许映龙老师,在极端天气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这是非常必要的。

2024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精选篇4

从决心干好铣工到获奖无数,从懵懂少年到国家级大工匠,30多年来,董礼涛先后取得20余项国家专利,完成技术创新300余项,其中包含120余项重点工程技术,累计为公司创造了8000余万元的价值,他参与加工制造的国产首台30MW燃压机组摘取了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工作团队获评“董礼涛国家级铣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命名,他的事迹与水稻专家袁隆平一同被编入中国青少年教育丛书《共和国的建设者》,成为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一系列的荣誉加身,让董礼涛名声大噪,“出名”后,挖他的公司给出比现在高十几倍的薪酬,但他不舍哈电汽轮机这个“报国的平台”。他说:“我们正通过诚实劳动,帮助中国成为制造强国,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当重点项目高质量投运时,董礼涛和同事们无比自豪。这些重点工程项目,装备着他亲手参与制造的高性能主动力装置;国产单机容量最大的秦山核电站65万千瓦核电汽轮机,中国首台真正意义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上,有他亲手打磨的叶轮。

2024大国工匠人物先进事迹精选篇5

有一次,杨戌雷等人遇到一个棘手的技术难题。系统的冷凝水排放装置用于保持气体畅通,但它们处在防爆区域中,有些甚至在0级防爆区——最高等级的防爆区,职工只能采用人工抽水的方式处理。

每次职工都要弯腰抽水,一次一个半小时,每四个小时抽一次。“每次操作完之后,我们腰都直不起来。”

为了改良装置,杨戌雷等人想过使用防爆机电设备,可一旦设备老化,就会造成防爆等级下降,这绝对不行。

为此,他们征求职工的意见,有人说:“能不能使用农村抽井水的手压式抽水器?”

“小伙子可以啊,不走寻常路!”杨戌雷觉得方法很新颖,不按常理出牌,思维也拓宽了,便着手尝试。“效果挺好,腰不酸了,但时间长了,手很酸……”技术还得继续优化。

最终,他们在防爆区域外,接入一根压缩空气管路作为动力,再采用气动隔膜泵和气动单元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也就是说,在防爆区域中看不到任何用电设备,就能完成自动抽水。”原来需要人工抽水一个半小时的工作,改良后仅用5分钟就能把水抽完,极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量。

“创新的关键是能产生价值,我们这种创新氛围就非常好,大家都愿意通过技改创新,解决一线职工碰到的实际问题。”杨戌雷欣慰地说道。

二十余年来,杨戌雷从一名水泵工人逐渐成长为污泥处理行业的领军人物,成为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他带领团队形成了17项国家专利、30余项创新成果和技术措施、17个市级创新奖项,创造了属于白龙港的经验。

200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