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国工匠个人事迹

| 泽慧

厚积薄发精于一技、沉潜躬耕专于一业,是“工匠精神”的具象。2024年3月1日,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揭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4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2024大国工匠个人事迹

2024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篇1

杨戌雷从一名基层工人成长为污泥处理行业的领军人物,并成为党代表。尽管如此,杨戌雷仍笑称自己和团队是“土八路”。

“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资源型及生态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污水污泥处理作为保护水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守好这道防线,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杨戌雷说道。

驻守在长江岸边的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承担着上海约1/3的污水处理,也是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

外人走进厂里的污泥处理车间,犹如走进一片钢筋水泥浇筑的管道森林,但杨戌雷每天在这里爬上爬下,看一眼焚烧炉火焰大小,就能判断污泥焚烧是否充分。每一个管道阀门在哪,都烂熟于心。

2011年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建成调试,当时年仅29岁的杨戌雷担负起了整个污泥处理系统的调试和接管工作。

如此浩大的工程宛如一座横亘在眼前的大山,整个污泥处理团队包括杨戌雷在内的100多人,完全是零基础。从来没有相关经验的他,所面对的是当时国内处理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技术最先进的污泥消化、干化、深度脱水三大污泥系统。当时负责干化系统的德国工程师,听说杨戌雷带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耸耸肩头,不敢相信他们能够成功。

2024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篇2

董礼涛说,一种为了国家工作的热情,支撑他整整3年没日没夜地钻研,按要求完成所有任务。那3年他头发白得特别快。“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秦山核电站……听到这些名字,那种自豪感,只有参与的人能够了解”,董礼涛骄傲地说道。

“处于开放的时代,就要打开门,伸出手,当今的制造不只是去除加工”,最近,他带领工作室的伙伴们,探索、应用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先是在公司进口设备的维修备件上获得成功,免去国外购买,而后他们又将结构复杂的零件,打印出实体,大大方便了工艺分析和操作工人的正确读图。

“大国工匠有大责任,更要有大担当、大作为。” 正如董礼涛所说,从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是所有中国产业工人共同的梦想,立志产业报国的董礼涛正秉承家国情怀,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和行动,在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征程上接续奋斗着。

2024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篇3

3月1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四川省总工会承办,成都市总工会、新都区委、新都区人民政府协办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在四川省成都市揭晓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下称“年度人物”)和40位提名人选。

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是: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彭菲,哈电集团汽轮机厂公司数控铣工、特级技师董礼涛,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高级技师杨戌雷,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帅坤,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装配特级技师崔兴国,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馆员吴顺清,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变电修试所继电保护工、特级技师李辉,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变压器厂工艺技术员、特级技师张国云,金川集团铜贵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工、特级技师潘从明。

2024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篇4

“完全没想到,这是一个惊喜。”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说。眼前的他,朴实、寡言,与他同台风“赛跑”时的自信、侃侃而谈相比,判若两人。前不久,许映龙当选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他说:“努力工作是本分,成绩属于整个团队,比我优秀的人很多。”  26年来,许映龙与台风的故事数不清,道不尽。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刷新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陆地台风的强度纪录。自“威马逊”编号以来,许映龙就进入“战备状态”,与同事时刻紧盯台风发展动向,随时发布动态信息。事实证明,在“威马逊”刚进入南海时,许映龙就对其后期强度做出了正确预测。  2013年6月29日,热带风暴“温比亚”向南海逼近。他白天都忙着监视分析台风。在趁夜归家途中,雨后湿滑的路面让疲惫的他重重摔了一跤,右腕粉碎性骨折。但第二天,他打着绷带回到工作岗位。他说:“人本来就不多,我倒下了,别人就得多值班。”

然而,让许映龙最难忘的,却是“桑美”和“鲇鱼”。  2006年,超强台风“桑美”给浙闽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当时,许映龙和同事去登陆地点实地调研,看到台风过境的惨状,感触颇深:“准确预报台风,对减小社会及民众损失意义重大。我要求自己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台风。”  而2010年的超强台风“鲇鱼”则是许映龙心中永远的痛。“这是一次失败的教训。”

他说,当时大家没有完全考虑到西风带系统和南半球系统对“鲇鱼”路径的影响,因此,对其路径的预报不够准确。待“鲇鱼”进入南海,出现北翘趋势后,他们才调整了预报路径。  在许映龙看来,“未谋胜,先谋败”,在台风面前,唯有长存敬畏之心,才能时刻警醒。他牵头组织完善多项台风业务预报流程和服务规范,带领预报团队开展台风96小时和120小时预报试验及业务运行和概率预报等开拓性工作,还紧跟国际前沿台风预报技术,积极参与重大台风或疑难台风技术总结及相关科学开发应用工作。一路走来,作为“追逐者”的许映龙,与台风的“距离”已越来越近。

2024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篇5

董礼涛,今年47岁,是汽轮机公司重点工程事业部一名普通的数控铣工。我发言的题目是《工于心匠于行,坚守产业报国理想》。

我是地地道道的三大动力二代,受父母影响,从小就对哈电集团三大动力心驰神往。1989年,17岁的我从汽轮机厂技工学校毕业,进入汽轮机厂当上了铣工学徒。

当时,全国劳动模范“转子大王”刘义明是我的“偶像”。受到那些模范工匠和我师傅的感染,我立志要成为这个行当里的“状元”。从此,我开始踏踏实实学本事。

上班时,我每天早早来到车间,围着机床边干边琢磨。工作之余,我就找来专业书籍学习,弥补自身短板,后来取得了本科学历证书。遍地的油泥,嘈杂的噪音,艰苦的工作,铁屑扎得伤痕累累的双手,都不能动摇我这颗初心。我给自己先定了个小目标: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别人干不了的,我要想办法干,而且还要干得更好。凭着这股信念,我的技艺不断提高,并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让老师傅都挑大拇指的诀窍,成了车间的“技术达人”。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工作仅3年,我就夺得了汽轮机厂“铣工状元”“技术大王”等荣誉。1997年,凭借在市级大比武中的优异表现,年仅25岁的我成为了汽轮机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高级技师。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但我从未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2007年,首次以我个人命名的“董礼涛——超超临界百万机组主汽阀阀杆键槽加工法”在全公司推广,人们开始叫我“董师傅”。

尽管取得了一些小成绩,但我不想做“井底之蛙”。2009年,公司为我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赴德国学习五轴联动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的操作技术。这趟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不仅开拓了视野,更提升了水平。

20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