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

| 李金

让我们一起倾听一个个感动中国的故事,为那些真挚感人的故事潸然泪下,向那些英勇伟大的面孔深深致敬!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1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1)

今年60岁的农业专家杨华德,援助非洲布隆迪已有9年。

在杨华德和团队手把手的帮助下,布隆迪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

杨华德带出的布隆迪学生,不仅自家水稻种得好,还被派往邻国传播先进经验。

稻浪千重,路远情长。致敬!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2)

穆言灵和她的丈夫,都是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

他们创立了“鼓岭之友”,并奔走于美国的东西海岸间,寻找那些尘封在鼓岭柳杉和欧美式老房子里的人物,让美好的记忆重新鲜了活起来,续写着中美两国民间浓厚情谊往来的佳话。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3)

香港视障歌唱演员萧凯恩,3个月大时,因眼癌摘除眼球。起初学钢琴,很多老师都不相信她能学会。但凯恩没有放弃,她通过摸盲文点字乐谱和听录音反复背诵,一点一点学会了弹钢琴。学习唱歌时,她也要先把旋律背下来,用千遍的练习熟读歌词。她在黑暗中追逐音乐梦想,20岁时已赢得超70个音乐比赛奖项。

即使身体残疾,她依旧经常参加义演筹集善款,甚至不怕艰苦去贫困山区当义工。“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4)

在布隆迪的田间地头,有一位专家就像农民一样劳作,他就是来自中国的水稻专家杨华德。通过潜心带领专家组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八年时间成功将该国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让中国的杂交水稻成为摆脱贫困与粮食困境的“金钥匙”。

2024年,60岁的杨华德开始了第三期援非工作,11年的辛勤耕耘,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的友谊和智慧,播撒在这片非洲大地上。

他不只带来了优质稻种,更是传递中非友好情谊的使者。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5)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

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这一装置所运用的“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俞鸿儒。

俞老今年96岁,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经50年。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也点亮了无数新星。

致敬俞鸿儒院士,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6)

2023年,年近九旬的牛犇参与演出的四部影视作品与观众见面。70多年来,他精心刻画了200多个经典银幕形象,即便是很小的角色,他都会全力以赴。

为了演好角色,他常常潜心在生活中学习各种技能,他从不给别人添麻烦,没有助理,不用替身,受伤后打上麻药也要完成角色,“我不用人扶,哪跌倒哪爬起来。”

在作品中,他经历了新中国的建立,见证了新时代的开启。牛犇劝告年轻人,爱电影的鲜花和掌声,也要为电影付出。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7)

谁能不思念一起长大的玩伴?谁又不思念童年的一草一木?割舍不下的乡情,总让人魂牵梦绕,鼓岭柳杉和欧美式老房子,见证了绵延三代的故事。

穆言灵和她的丈夫都是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他们创立了“鼓岭之友”,并奔走于美国的东西海岸间,寻找那些尘封在鼓岭柳杉和欧美式老房子里的人物,让美好的记忆重新鲜活起来,续写着中美两国民间浓厚情谊往来的佳话。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8)

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是怎样炼成的?找到这个答案,港口专家张连钢走了10年。

2013年,青岛港决定筹建全自动化码头,处在肺癌术后康复期的张连钢毅然挑起重担。那时候,国外垄断自动化码头技术,不信邪的张连钢带领团队迅速展开科研攻关,用三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常规八到十年建设任务。张连钢也从智慧码头的“门外人”,成为智慧码头的“推门人”。2017年5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投产,创下世界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最高纪录。后来,张连钢团队多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并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9)

从抗美援朝一战成名,到新时代上高原、跨远洋,不同的任务,相同的使命。

__大以来,飞行二大队深刻领悟统帅号令,结合使命任务,对接实战要求,锻造出制衡强敌的过硬本领,战巡南海、前出西太、绕岛巡航,快速成长为我军一支重要的空中战略性进攻力量,先后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被所在战区评为备战打仗先进典型,被空军授予集体一等功。

在飞行二大队,队员们不断地刷新自己的航迹和里程,解锁着未曾到达的区域和距离。

从单打独斗,到成体系作战,中国空军越飞越高,越飞越强!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10)

萧凯恩是一个90后,出生三个月因眼癌摘除眼球。5岁的时候,她问爸爸:“看不见是不是就没有用?”如今20多年过去了,她已经找到了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她是首位考入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视障人士,20岁时她已赢得超70个音乐比赛奖项。

多年来,即使身体残疾,她依旧经常参加义演筹集善款,甚至不怕艰苦去贫困山区当义工。而她的梦想,是开一些可以包容不同学生的音乐学校,为祖国不同的孩子作贡献。

即使生活在黑暗,也要为世界带去光明,她看不见这个世界,却始终笑对人生。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11)

“菌草之父”林占熺出生于福建山村,彼时的家乡贫穷落后,因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常常三餐不继。

因此林占熺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山村的贫困样貌。

在梦想的引领下,林占熺从农学院毕业后进入研究所工作。

在当时,一种栽培香菇的新技术传入我国,推广种植的同时,“菌林矛盾”也日益凸显。

热血逐梦,林占熺选择迎难而上。经过无数次探索与试验,林占熺终于发明出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并且在当地广为推广。

林占熺始终将农村脱贫作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他带着菌草技术来到了茫茫戈壁滩中,不断改良适配当地恶劣环境的菌草技术,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让戈壁荒漠,也变成了生命绿洲。

如今,“菌草”已走出国门,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方案的神奇、中国方案的力量,而林占熺仍在坚持菌草种植研发,“我还要继续干,直到干不动那天为止。”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12)

残缺的种子,依然能开始美丽之花;羁绊的人生,终能迎来繁花似锦。

儿时的一场大病使陆鸿成为一名“脑瘫患者”。疾病带来的生活阴影,笼罩着年幼的陆鸿,“同学都模仿我走路,每次体育课老师都不让我上,真难受,我想钻到桌子底下。”

在参加工作时,陆鸿也曾受到外界的质疑与排斥,在无数次的嫌弃与厌恶声中,他埋怨着世界的不公。

“不愿成为家人的累赘”父亲的离世让陆鸿下定决心,要撑起这个家。他开始摆摊、创业,练就一手绝活。

2017年,在苏州市吴江区残联帮助下,陆鸿开了一家相册工厂,并招聘大量残疾人,“残疾人找工作不容易,我希望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岗位,让他们把自己的光给发亮。”

在陆鸿的经营之下,他的工厂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残疾人扶贫创业基地。自己淋过雨,却依然想为他人撑伞,残缺的碎片,依然拼凑出绚烂人生。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13)

在新能源的赛道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带领着中国汽车,实现历史性超车。

陈清泉出生于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由于父亲从事汽车生意的缘故,陈清泉从小就接触到各种汽车,让新型汽车在赛道上驰骋,成为埋藏心底的愿望。

后在香港大学任教时,陈清泉选择电动汽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创造性地将汽车、电机、控制等技术融合,成为电动车学的新突破。

如今,八十高龄的陈清泉依然奔走在科研的道路上,积极参与各类学术论坛,让中国汽车,始终能驰骋在赛道前列,“为祖国贡献力量,是光荣的!”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14)

2022年北京冬奥会,滑雪运动员徐梦桃站立在滑雪跳台,纵身一跃,以108.61分的成绩问鼎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冠军。

自2014年索契冬奥会夺得银牌后,徐梦桃的目光一直锁定在金牌,“我当时会感觉到这枚金牌,就是触之可及。”

在积极备战平昌奥运会时,徐梦桃却受了重伤,但对梦想的执着、对金牌的渴望,让她咬着牙站上了滑雪跳台。

然而在腿上钢钉的束缚之下,徐梦桃再次与金牌失之交臂,并且这次,徐梦桃伤得更重了。

“我真的是拿不了冬奥会冠军,我是不是就注定了与冬奥会金牌无缘。”

在自我怀疑与否定的黑暗时刻,是父亲点燃了徐梦桃的希望之光,“万里长征都走过来了,不差这一步了,北京冬奥会我们再坚持一下。”

在父亲的鼓励下,徐梦桃积极备战北京冬奥,她忍受病痛的折磨、训练的枯燥,以坚持不懈的恒心、日复一日的耐心、追逐梦想的决心,实现自己的光辉人生。

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荣誉个人事迹(精选篇15)

13位“银发知播”积极探索互联网,弥合数字鸿沟,将更多的知识,传播给更多人。

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直播分享天文知识,引领大家探索宇宙奥秘;大学教授戴建业分享趣味古诗词,吸引百万粉丝;退休语文教师杨维云直播教授拼音汉字,帮助更多人识文断字......

从天文讲解、海洋科普,到物理实验、汉字教学,13位“银发知播”活跃于短视频平台,直播间是他们的教室,天南海北的学生汇聚一堂。

“银发知播”们用通俗易懂言语打破知识的壁垒,将三尺讲台搬上互联网平台,不断扩展知识的传播范围,让更多人能接触知识、学习知识。努力让神圣的知识殿堂的大门,向所有人打开。

春蚕不老,夕阳正红。13位“银发知播”与时俱进,发挥自己的余热,化流量为真正的知识力量。

20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