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工匠事迹心得

| 舒淇

说起劳模,人们心头总能闪现出许多光辉形象。劳模不仅是一个光荣称号,更是一种精神坐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劳模工匠事迹心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1)

在水电修理工的平凡岗位上,长期积极主动地为居民排忧解难,用“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雷锋之歌。

作为上海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的水电修理工,徐虎发现居民下班以后正是用水用电高峰,也是故障高发时间,而水电修理工也已下班休息这一问题,于1985年在他管辖的地区率先挂出三只醒目的“水电急修特约报修箱”,每天晚上19时准时开箱,并立即投入修理。从此,晚上19时,成了徐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时间概念。10多年来,不管刮风下雨、冰冻严寒,还是烈日炎炎或节假日,徐虎总会准时背上工具包,骑上他的那辆旧自行车,直奔这三个报修箱,然后按着报修单上的地址,走了一家又一家。

10多年中,他从未失信过他的用户。十年辛苦不寻常,徐虎累计开箱服务3700多天,共花费7400多个小时,为居民解决夜间水电急修项目2100多个,他被群众誉为“晚上19点钟的太阳”。徐虎爱岗敬业,十年如一日义务为居民服务,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2)

胡双钱,在30年的航空技术制造工作中,他经手的零件上千万,没有出过一次质量差错。

他叫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一位本领过人的飞机制造师。

“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

核准、划线,锯掉多余的部分,拿起气动钻头依线点导孔,握着锉刀将零件的锐边倒圆、去毛刺、打光这样的动作,他整整重复了30年。

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和着空气中漂浮的铝屑凝结在头发、脸上、工服上这样的“铝人”,他一当也是30年。

胡双钱读书时,技校老师是位修军机的老师傅,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学飞机制造技术是次位,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这句话对他影响颇深。

一次,胡双钱按流程给一架在修理的大型飞机拧螺丝、上保险、安装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欢‘放电影’,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做好。”那天回想工作,胡双钱对“上保险”这一环节感到怎么也不踏实。保险对螺丝起固定作用,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会因震动过大导致螺丝松动。思前想后,胡双钱不踏实,凌晨3点,他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单位,拆去层层外部零部件,保险醒目出现,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从此,每做完一步,他都会定睛看几秒再进入下道工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

“一切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地飞行在蓝天。”

从2003年参与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后,胡双钱对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ARJ21是民用飞机,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和梦想,又是“首创”,风险和要求都高了很多。胡双钱让自己的“质量弦”绷得更紧了。不管是多么简单的加工,他都会在干活前认真核校图纸,操作时小心谨慎,加工完多次检查,“慢一点、稳一点,精一点、准一点。”并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胡双钱在ARJ21新支线飞机零件制造中大胆进行工艺技术攻关创新。

型号生产中的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加班加点对胡双钱来说是“家常便饭”。“哪行哪业不加班。”他总说,“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飞行在蓝天,我义不容辞。”

一次临近下班,车间接到生产调度的紧急任务,要求连夜完成两个ARJ21新支线飞机特制件任务,次日凌晨就要在装配车间现场使用。

他下班没有回家,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次日凌晨3点钟,这批急件任务终于完成,并一次提交合格。

“如果可以,我真的好想再干三十年!”

胡双钱从小就喜欢飞机。小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不惜从家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大场机场附近,躲在跑道边的农田里看飞机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沟边的蚊虫叮得满身是包。

胡双钱技校毕业后进入上飞公司。一进门,学钣铆工的他就被分配到专业不对口的机加车间钳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实憨厚的胡双钱选择了留下。凭着“只要能造飞机,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一股劲,他开始了自己的钳工生涯。

30年里,无数艰难时刻他都挺过去了,唯独“运十”飞机的命运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心结。现在看到国家又重拾大飞机的梦想,他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再干30年的豪情——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胸怀大飞机梦的年轻人。在一届上飞公司技能大赛中,他带领的班组3位参赛选手,囊括了钳工技能比赛前三名。

胡双钱说:“参与研制中国的大飞机,是我最大的荣耀。看到我们自己的飞机早日安全地翱翔在蓝天,是我最大的愿望。”

能够研发大型客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这个处于现代工业体系顶端的产业里,手工工人虽已越来越少,却不可替代,即使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着独当一面的手工工匠。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高级钳工技师胡双钱就是这样一位手艺人,35年里他加工过数十万件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

“梦想成真的感觉多少钱都买不来”。

胡双钱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飞机。制造飞机在他心目中更是一件神圣的事,也是他从小藏在心底的梦想。

1980年,技校毕业的他成为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名钳工。从此,伴随着中国飞机制造业发展的坎坎坷坷,他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上。2002年、2008年我国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先后立项研制,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再次被点燃。有了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胡双钱觉得实现心中梦想的机会来了。大飞机制造让胡双钱又忙了起来。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胡双钱不仅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需要的36个孔,胡双钱用了1个多小时。当这个“金属雕花”作品完成之后,零件一次性的通过检验,送去安装。 现在,胡双钱一周有6天要泡在车间里,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说:“每天加工飞机零件,我的心里踏实,这种梦想成真的感觉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55岁的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厂里年龄最大的钳工。在这个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而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细微调整,这些大飞机需要的精细活都需要他们手工完成。划线是钳工作业最基础的步骤,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果。为此,老胡发明了自己的“对比检查法”:他从最简单的涂淡金水开始,把它当成是零件的初次划线,根据图纸零件形状涂在零件上,“好比在一张纸上先用毛笔写一个字,然后用钢笔再在这张纸上同一个地方写同样一个字,这样就可以增加一次复查的机会,减少事故的发生。”胡双钱说。

“反向验证法”则是令胡双钱最为珍视的“金科玉律”、“独家秘诀”。这也与最基础的划线有关:钳工在划线零件角度时,通常采用万能角度尺划线,那么如何验证划线是否正确?如果采用同样方法复查,很难找出差错。这时,胡双钱就会再用三角函数算出划线长度进行验证。结果一致,OK;结果不相符,就说明有问题了。这样做,无异于在这一基础环节上做了双倍的工作量,但却为保证加工的准确和质量,减少报废等打下基础。他说:“质量问题不是罚不罚款能解决的,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因为长期接触漆色、铝屑,胡双钱的手已经有些发青,而经这双手制造出来的零件被安装在近千架飞机上,飞往世界各地。胡双钱在这个车间已经工作了35年,经他手完成的零件没有出过一个次品。

“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2008年,承担大型客机研制任务的中国商飞公司成立。职工收入有了相应增加,还增加了补充公积金,胡双钱一家也开始盘算买房的事。前两年终于贷款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二手房,搬离了蜗居20多年的30平方米老公房。为此,全家人开心不已。胡双钱闲下来时,也会清理清理房间,把玻璃刷得干干净净,油烟机擦得清清爽爽。做家务也和工作时一样,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近年来,默默无闻的老胡获得了不少荣誉。2009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平生第一次走进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胡双钱感慨:“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他说,“我们的民机事业经历过坎坷与挫折,但终于熬过来了,迎来了春天。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事业,想要更好,也还要靠自己。”

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3)

孟泰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孟泰,1898年出生,河北丰润县人。1926年到鞍山,同年入日本人经营的昭和制铁所当配管学徒工。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鞍山解放后第一批发展的产业工人党员之一。

“高炉卫士”、劳动英雄,这是孟泰留给世人最鲜明的形象。

孟泰的钻研精神与苦干精神同样有名。著名的“孟泰工作法”就是他多年来在高炉工作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工作规律及操作技术。“一五”计划开始后,他带领工友们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自制高炉风口,巧制“桥型抓”。除自己完成60多次重大技术革新外,他还组织和带领了一大批技术专家与能工巧匠,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和技术攻关活动,为改造和建设鞍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孟泰开始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他虽然已经60多岁,却依然老当益壮,坚持不脱离劳动。他亲手建立了“孟泰储焦槽”,每年为国家节省成千上万吨焦炭;改进了热风炉底部双层燃烧筒,比原来的单层燃烧筒提高寿命近百倍;研制成功冷却箱串联技术,使高炉用水量节约30%。孟泰牵头的多项技术革新和发明,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资源。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4)

航空报国守初心

1990年,桑仁龙从技校分配进厂从事钣金工作,钣金工对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体格瘦弱的桑仁龙,为弥补先天的弱点,在工作上更加勤奋好学,技术上力求扎的准、钻得深、钉的牢。就这样桑仁龙很快把自己淬炼成了技术尖子,在1995年华东片航空技能大赛上崭露头角,一举获得了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双料冠军,被破格评聘为部级技师,并相继获得航空工业青年岗位能手、合肥市技术能手、合肥市十佳青年岗位能手等殊荣,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人才库。

桑仁龙对工作精益求精,他不断提高升自己的业务能力,自学CAD制图、UG和CATIA立体建模等计算机应用程序,并参加中航工业技能精英研修班等多种形式培训,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他想方设法攻克“瓶颈”难题,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近年来他设计制作工装、夹具40余套,平均每年进行改进创新项目10多个,每年都为公司创造价值和节约成本超50万元。近几年他共申报专利6个,已有2个发明专利和2个实用新型专利被授权。

创新进取担使命

2014年年初,“桑仁龙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短短几年时间,桑仁龙率领团队攻下了70多项创新改进项目,使原本默默无闻的钣金班组在各方面均成绩斐然,已成为兼具生产型和产品试制双重能力的公司明星班组。桑仁龙对同事也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传帮带,他应邀担任公司培训中心的教员,经他培养的学员,一批批学有所成,“援建”到其他班组中发挥领头作用。

这位奋斗在航空一线的“工匠”,正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理想的高峰攀登,他的身后是随之而起的一个个技能新星。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5)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发现大庆油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来,加入了这场石油大会战。

一到大庆,呈现在王进喜面前的是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成问题。但王进喜和他的同事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在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靠人拉肩扛,把钻井设备运到工地,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

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得到医院去看;钻井砸伤了脚,他拄着双拐指挥;油井发生井喷,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重晶石粉,被人们誉为“铁人”。

在大庆油田工作的10年中,王进喜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6)

从“文物修复界泰斗”李云鹤到特种熔融焊接工高凤林,从中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乔素凯到电网系统特高压检修工王进……他们是披荆斩棘的先驱,择一事,终一生,让“匠心”永远传承。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价值的奋斗故事深深感染了观影师生。

作为新时代的中职学子,应当习得这种“工匠精神”,勇敢地在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道路上寻梦、筑梦、圆梦,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

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大国工匠”的后备军,教师应当将“工匠精神”运用到日常工作中,通过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练就精湛的专业技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7)

纺织战线一面旗帜——赵梦桃

“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抢困难、送方便”,这就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纺织工人的“梦桃精神”。

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入陕西西北国棉一厂。1952年5月,在学习“郝建秀工作法”活动中,赵梦桃以最优异的成绩第一个戴上了“郝建秀红围腰”。进厂不到两年,就创造了千锭小时断头只有55根、皮辊花率1.89%的好成绩,她第一个响应厂党委“扩台扩锭”的号召,看车能力从200锭扩大到600锭,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

赵梦桃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让一个伙伴儿掉队!”在她的影响下,“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从1952年到1959年7年中,她创造了月月完成国家计划的先进纪录,还帮助12名同志成为企业的先进工作者。

1959年,她和她的“赵梦桃小组”双双出席了全国群英会,成为纺织战线一面旗帜。1963年,赵梦桃又创造了一套先进的清洁检查操作法,这一操作法在陕西省全面推广。

同年,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因患肺癌病逝,年仅28岁。“赵梦桃小组”这面旗帜至今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辉。1980年,这个小组被国家经委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8)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9)

路江,男,50岁,塔山四矿钻机队组长,担任组长多年来,在钻机队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始终如一,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全面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作为一名兵头将尾的干部,他时时处处以队,矿制定的各种劳动组织纪律和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工作责任感为动力,以“自觉性强、作风正派、工作出色”为具体要求,从思想上、作风上加强自身建设。他平时刻苦钻研井下钻探理论知识,学习煤矿地质知识,注重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提高自身素质。他严于律己、竭诚奉献、辛勤工作,出色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在队,矿组织的安全学习培训中、路江同志是第一个来学习,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在工作中自己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普遍好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严格班组管理不松手,质量标准不走样是路江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他常对组员们说:“要上岗要上标准岗,干活要干标准活”。在路江组的施工钻孔中,路江都把质量标准化管理放在首位,无论从钻机的稳设,丝杠的紧固、角度的调整,还是钻孔的施工,煤泥的清理,设备的摆设等方面,他都严格要求组员们按质量标准进行。并对每位组员进行分工,叫每位组员都能动起来,保证各自负责的范围和工作流程都符合标准化管理制度、组员们的标准作业同本班的个人公分超额挂起钩来,以调动组员们的积极性。塔山二盘区8212工作面2212,5212巷以及一盘区8xx7工作面,2xx7巷,5xx7巷路煤层注水孔在路江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化和进尺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队里下达的任务,处理钻机突发隐患百余起。 路江同志也被队长称为工作最放心的组长。

二、时刻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井下两顺槽巷煤层钻孔的施工属于高危行业,操作钻机又是整个施工钻孔的核心,要求操钻人员必须有足够的实践理论经验,并对煤层的构造,钻机的结构,原理都有充足的了解,尤其是塔山矿,煤层中含有大量炭泥岩,煌斑岩等物质。炭泥岩为酥软煤质,在施工钻孔时及容易塌孔压钻以及难成孔,煌斑岩是及硬岩石,钻进过程又容易搬钻头钻不进去,给钻孔施工带来了极大不便。在实际施工中,由于钻进过程中碰到炭泥岩时,要不断地冲孔,洗孔,把煤渣冲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路江总是在钻机旁自己一人操作钻机,施钻过程中的返水不断地冲在他身上,把他的工作服全部都淋透了,但他仍然是在钻机旁一边操作钻机,一边注意着返水情况,也从没说过一个怨字。直到施钻穿过去,他的脸色上才漏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而在每次出班时,他总是把钻机用水冲洗一边,并检查钻机是否有异常,工作场地是否干净等而最后穿着被返水淋湿的衣服最后一个出井。对此,他无怨无悔、乐此不疲,不计个人名利,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热衷于钻探工作事业的坚忍不拔精神。

三、是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路江深知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班组领导能力,是新时期班组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十分重视知识的更新,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保证本职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他充分利用单位的施工措施,操作规程,安全规程等来充实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善于敏锐洞察新的形势,把握时代的脉搏,自觉锤炼,具有不断增强做好组织工作的能力。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10)

周东红,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经周东红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

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纪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

管延安,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每次工作都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

按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1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

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

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11)

李光凤,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化学检验工高级技师。自1992年入厂以来,她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工作,多次被晥维集团公司授予“优秀操作能手”、“五一劳动奖章”、“职教先进个人”称号;获“安徽省技术能手”称号;获“安徽省技能大奖”;2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发挥特长,做难题攻关人

充分发挥检验技术特长,积极开展技术方法攻关,始终奋战在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李光凤自主研究出“重量法测定三碘化銠中銠含量”,并在国家刊物《科技传播》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该项检测方法的空白。

3月,她创建了聚乙烯醇平均聚合度的快速测定方法,将行业内广泛采用的、需耗时6小时的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缩短到2小时,既缩短了生产时间又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得公司科技成果奖,并将成果总结整理成《聚乙烯醇平均聚合度快速测定方法》一文,发表在《安徽化工》上。

随着公司产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针对公司所售产品聚乙烯醇的气味问题,有客户要求公司提供其中特殊成分的含量,这在全国尚属首次。206月起,她着手组织新一轮技术攻关,经过4个月的废寝忘食地工作和大量的试验论证,最终创建了三聚乙醛含量的测定方法,使用该方法检验可以有效控制产品中有害成分,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满足了客户的要求。李光凤用勤勉和实力向自己、向公司、向全行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她将该方法整理成专利上报,于月获公布。工作期间,她还积极参加多项企业标准的制订、俢订工作,全心全意为化工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积极创新,做项目开拓人

至,李光凤分别参与蒙维公司、花山公司、醋酐分厂化验室的筹建工作,小到每根滴定管的选择,大到实验室的设备安装,无不亲力亲为;她还加班加点编制检验操作规程并对检验员进行培训,把化验室的配套设施建设落在实处。底至20,她负责国家级项目膜级PVB以及PVA光学薄膜等新建项目的化验室筹建工作;年负责公司新建项目增塑剂化验室的筹建。在上述项目试生产期间,她连续跟踪每个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并对检验方法进行改进、优化,确保每个新项目顺利投产。

诲人不倦,做技能传承人

在带徒育人方面,李光凤也是毫无保留。自担任公司职工教育培训师以来,她总结多年积累的经验,形成书面材料,编制成化学检验工《培训教材汇编》,把自己的绝技绝活传授给他人。为了高质量的教学,她认真摸索文本编辑和制图软件,将自己的创新方法联系工作实际,做成有趣又实用的PPT,在教学中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训效果显著。参加高级技师培训的19人中有11人通过考试,获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参加技师培训的99人中有68人通过考试,获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在合肥市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由她带队参赛的选手们,取得包揽竞赛前6名的好成绩。

作为基层管理者,李光凤在工作中本着“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细节决定成败”的工作作风,在公司的质检岗位上默默奉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本部职工和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12)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而他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

宁允展,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

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

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13)

孙泽洲,生于1970年,辽宁沈阳人,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任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曾获得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世界航天奖”等奖项。2021年8月,荣获首届航天功勋荣誉称号。

孙泽洲长期致力于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研究和工程实践。他在月球环绕、软着陆及巡视探测器系统设计领域、测控通信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科技成果。圆满地完成了我国首次绕月探测任务、首次月面软着陆及巡视探测任务,以及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及巡视探测任务,为我国月球和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14)

顾秋亮,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组装工人。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

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这8位“国宝”级的“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杰出劳动者,都工作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做的也是最平凡的工作,他们是当今中国千千万万一线工人中的一员,他们所做的工作,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工人每天都在做的工作。

但是他们精湛的技艺和积极探求的精神,令人赞叹不已。

他们虽没有过硬的学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用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和完美。

即使再小的细节,他们都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即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

他们善于从细微处入手,用“螺钉”精神,努力在技工、技能上寻发展、求突破。

精湛的技术加上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就是人们常常称道的“德技双馨”,让人敬畏和感动。

这种执著、坚守、奉献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正是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

而他们身上所拥有的那种对工作的无限热爱、对事业的执著专注、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以及甘心奉献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现实展示,是当今时代工匠精神的完美代言人。

坚守、执着、热爱、奉献.....这世界一切美好的形容词用在他们身上都不违和,正是有着这样一群人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劳模工匠事迹心得(篇15)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传输局承担着湖北省境内国家干线畅通、无线网络维护、机动通信、应急物资储备及调运的维护、抢修任务,同时,承担着湖北电信应急通信、无线、传输、电源、备品备件等五大专业领域的技术支撑工作,在通信行业内形成了独具湖北特色的 “专业化+综合化”支撑与维护格局。

“创新不一定卓越,不创新一定不卓越”, 湖北传输局杨凯局长所提倡的创新文化已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中,应声而来,脱颖而出。近年来,工作室发挥高技能人才团队作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活动;充分挖掘群众智慧,凝聚和引领广大员工围绕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同探讨创新措施与方法,推动员工岗位创新活动蓬勃发展。

一、各级领导关心重视,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优势迅速凸显

一是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高效运行机制。湖北传输局工会成立专班谋划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杨凯局长、工会叶红英主席多次听取关于工作室成立方案,制定工作室运行构架的汇报。工会与郑成林一道研究制定了详实的工作室工作规范、职责、工作制度及年度工作任务和工作室相应管理制度。明确了创新工作室以实施技术改进、承担技术改造任务、负责技术难题攻关、落实员工合理化建议、审查技术方案、培养后备技术力量为团队职责目标。近几年来,省总工会、省电信工会相关领导多次湖北传输局指导工作室的建设工作,并对工作室的运营模式进行指导。工作室建立了月度例会制度、集中学习制度、以师带徒制度等,运作不断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学术研究讨论经常化。

二是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团队。工作室团队有50来人,能手精英齐聚,朝气勃发,激情昂扬。加入该工作室人员都是来自无线、传输、电源、监控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且都是在湖北传输局乃至湖北电信有着较大影响,专业上颇有建树的专业技术骨干。其中郑成林是中国电信集团技术能手、维护骨干、B级人才,肖艳美、陈青松是湖北省首席技师、于浩、付文杰、危楚清是中国电信集团公司B级人才等等。如今,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已逐步成长为广大技能人才提升岗位素质,解决生产难题,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换的摇篮,成为践行湖北电信、湖北传输创新文化的示范平台。

三是予以足够的经费支持。湖北传输局每年都会进行创新成果评比,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员工岗位创新,鼓励工作室多出成果;对于工作室的技术骨干、各专业带头人每年会给予专项奖励;工会还组织骨干人员参加疗休养。

二、立足企业难点、重点,扎实开展技术创新实践,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绩斐然

作为无线网优的专家,郑成林带领工作室的成员始终围绕解决生产上的难点和重点发挥积极的作用。

针对当前EVDO网络优化中流量负荷预警时效性差和处理效率低的问题,通过5个月的不断摸索,开发出一套高效排查故障、快速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软件工具——EVDO 网络流量预警监控分析系统,节省了运维优化成本,并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由网优工程师陈放研发的基站天线屏蔽罩在CDMA及类似原理的移动通信网中解决了高层导频污染、边界越区覆盖和基站邻区瘦身问题,彻底解决了业界疑难问题,成功获得国家专利;由工作室成员付文杰开发的FTTX数据自动分析系统,减少了人工数据统计工作量和差错,降低人工成本,提高 FTTX设备和资源的精确化维护管理水平,为光进铜退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今后 FTTH 的快速业务发展和提高客户感知。

几年来,在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下,湖北传输局员工积极参与岗位创新,共产生75项创新成果,12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三、桃李成溪,劳模创新工作室担当人才培养、员工素质提升重任

甘为园丁,善培新人。工作室不仅承担着技术创新的任务,同时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工作室的一项重要工作。新大学生胡斌,从进入工作室的第一天起,工作室就制定了专门的培养计划,确定了研究课题,并辅导他对课题的推进和系统工具的掌握。在工作室的熏陶下,他已成长为一名无线专家,针对网络资源忙闲不均的情况,他通过“资源调整”、“扇区分裂”等方式为企业节省采购开销近570万,在湖北省第五届全省职工技能大赛通信信息行业决赛上,他取得无线网络优化竞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并获得“湖北五一劳动奖章”。

湖北传输局的内训师队伍以创新工作室成员为主体,他们编写的《湖北电信移动基站防雷接地整治技术要求》,受到集团公司充分肯定和认可,并将该技术要求改编为《中国电信移动基站防雷接地整治技术规范》(V1.2版),作为全集团的防雷接地整治技术规范下达;他们编写的《电信传输维护宝典》为传输员工日常维护工作提供了专业指导。不骄不躁、谦虚好学和倾囊相授,已经成为工作室每位成员的专业态度和行动指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正锲而不舍地把一粒粒创新的种子撒向湖北传输的沃土,持续不断地传递着清新蓬勃的生命力。

4G时代即将到来,郑成林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正秣马厉兵,蓄积力量踏上新的征程,用高亢的声音和瑰丽的光华去描绘天翼网络最新、最美的蓝图!

205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