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清个人英雄事迹材料

| 徐球

学老英雄张富清的主题活动大家参加了吗?张富清英雄事迹有哪些需要了解的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张富清个人英雄事迹材料(10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张富清个人英雄事迹材料

张富清个人英雄事迹材料精选篇1

“从立功记录看,老英雄九死一生,为什么不想让人知道?”负责来凤县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的聂海波对张富清的战功钦佩不已,更对老人多年来的“低调”十分不解。

“我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几多(多少)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摆自己啊,我有什么功劳啊,我有什么资格拿出来,在人民面前摆啊……”面对追问,这位饱经世事的老人哽咽了。

每一次,他提起战友就情难自已,任老伴儿帮他抹去涌出的泪水:“他们一个一个倒下去了……常常想起他们,忘不了啊……”

亲如父兄,却阴阳永隔。在张富清心中,这种伤痛绵延了太久。那是战友对战友的思念,更是英雄对英雄的缅怀。

他把这份情寄托在那些军功章上。每到清明时节,张富清都要把箱子里面的布包取出,一个人打开、捧着,端详半天。家里人都不知道,他珍藏的宝贝是个啥。

“我没有向任何人说过,党给我那么多荣誉,这辈子已经很满足了。”如今,面对媒体的请求,老人才舍得把那些军功章拿出来。

张富清个人英雄事迹材料精选篇2

当年夜袭永丰。作为突击队员,张富清装满手榴弹,背起炸药包,拎起冲锋枪,沿城墙砖缝攀登而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他服从命令,毅然转业。位于鄂西南最远端的来凤县条件艰苦,需要干部,他听从召唤:“我去!”

从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从硝烟战场到人生考场,张富清在贫瘠之地,向偏远与艰苦发起突击。从粮油所到三胡区,从高洞村到县建行,处处留下了他冲锋的身影。

88岁左腿截肢那年,老兵决心再当一次“突击队员”。扶着床边,扶着墙边,他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终于,他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一点点用单腿站了起来。

老兵,从不会向生活认输。

今年2月,张富清因身体不适住进医院。

身体刚好一点,他就下床锻炼,谁劝都没用。“每次都是一身汗。”一直陪伴在身边的儿子张健全说。

张富清个人英雄事迹材料精选篇3

这半年,病房成了老兵新的“战场”。从一个医院辗转到另一个医院,这位老兵面对病痛时展现出来的坚强和毅力,感动了照顾他的医护人员。

初心不渝,老兵本色。这些年,张富清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一个接一个,但他始终保持昔日战场上当“突击队员”的战斗精神,冲锋向前。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作为老兵,“七一”那天,目睹在天安门上空组成“100”字样的陆航战机方阵气势磅礴,张富清禁不住哼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____到了,建军百年也不远了。“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全力以赴去奋斗,才能不负人民不负使命。”那天,张富清语重心长地对来看望他的年轻官兵说。

张富清个人英雄事迹材料精选篇4

他佩戴3枚奖章,认真地拍了一张照片,然后把所有过往的荣誉,用一块红布包好,放进一口棕色旧皮箱。带着爱人,从武汉出发,沿长江,顺山路,来到“一脚跨三省”的鄂西来凤。从此扎根山区,尘封起所有的过去。

在来凤,任县城关粮油所主任,他身先士卒,日夜加班,想方设法管好粮食供应;任三胡区副区长,他下乡驻队、打造农具,帮助当地百姓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任职卯洞公社,他与大家一起抡大锤、打炮眼,手挖肩抬,使海拔1000多米的高洞通了路。到新成立的建行任支行副行长,放出的贷款,没有一笔呆账……从粮食局到三胡区、卯洞公社再到外贸局、建设银行,哪里最困难,哪个工作最艰巨他就选择去哪里,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国家精简退职,分管工作的张富清让妻子第一个下了岗;当革委会副主任,他动员自己的大儿子下放到林场。他说共产党员就是要站得“正”!

张富清个人英雄事迹材料精选篇5

2018年12月,县里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张富清尘封63年的功绩被打开,孩子们不知父亲的过往,同住几十年的邻居没听他提起过,他推辞采访:“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比起他们,我有什么资格显摆自己?”而儿子告诉他,他的事迹激励人的作用,不亚于当年炸碉堡时,他再次不顾劳累,站了出来,用颤巍巍的身体认真接待一波又一波到来的新闻媒体……

世上千条路,心中只一条;任凭千帆过,始终跟党走。

老英雄张富清走了,留下了不朽诗篇,他的英魂永存天地间。送别张富清,我们满怀悲痛,而最好的悼念是铭记、是传承、是奋斗,是接好“接力棒”,在新时代续写“英雄故事”。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张富清是我们身边的老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战场上,他保家卫国,在地方,他造福一方百姓,始终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非凡答卷。

张富清个人英雄事迹材料精选篇6

“父亲一直对我们说,他只供我们读书,其他都要靠自己的本事,不要指望他。”大儿子张建国曾一度不理解,“觉得父亲好像没有什么家庭亲情观念。”

1975年,张富清从三胡区调到卯洞公社担任革委会副主任。那一年,张建国18岁,高中毕业,没有工作,一直在家给母亲帮忙做些家务,或者打零工补贴家用。

一天,张建国在街上碰到父亲的一位同事,对方告诉他一个好消息:恩施一家大型国营企业要在卯洞招工。张建国仔细询问了招工条件,自己都符合。

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父亲下班后,张建国与母亲连忙和他说这件事。

“我知道这个事情,自作主张替你放弃了。”张富清淡淡地说。

“放弃了?那建国怎么办?总不能天天在家帮我盘扣子吧?”母亲先着了急。

“我是干部,如果一有好事就想着照顾自己的亲属,群众对我怎么看?建国还是共青团员,你说,群众会怎么看?”张富清说,“儿子的事我也不是不考虑,我都替他想好了。”

后来,按照父亲的建议,张建国像当地大多数初高中毕业生一样,到公社开办的林场,当了一名知青,高考恢复后又考取了来凤师范学校。

张富清个人英雄事迹材料精选篇7

“我要在有生之年,坚决听党的话,党指到哪里,我就做到哪里,党叫我做啥,我就做啥。我要为党、为人民奋斗一生。”张富清作为一名战士,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转业后的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好汉当年勇”的事迹,把荣誉证书和奖章等深锁家中,一藏就是半个多世纪,英雄过往牢牢尘封在沧桑的记忆里,竟连老伴和儿女都不知情……

直到2018年11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时,张富清才配合信息采集,出示了一张《立功登记表》、一张报功书、几枚奖章等原始资料,让家人和工作人员无不感到震惊。泛黄的登记表上记录了他的入伍情况简介——入伍时间:1948年3月;出身:陕西洋县贫苦家庭;年龄:24岁。在瓦子街光荣入伍,成为西北野战军第三五九旅的一名战士。

战争年代,这位陕西汉中小伙总是冲锋在最前线,不怕牺牲,历尽了九死一生。先后在解放大西北的壶梯山、东马村、临皋、永丰城等系列战斗中,一马当先,英勇善战,出色地完成了突击战斗任务。曾负轻伤两次、重伤一次。战斗中表现突出,入伍后4个多月就光荣入党。

张富清个人英雄事迹材料精选篇8

永丰战役打响,战斗十分激烈。东北角寨墙侧面的两个碉堡疯狂地吐着火舌,这是敌军的两处主要火力点,给部队造成很大伤亡,14团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为扫除这个阻碍部队前进的“钉子”,六连决定成立突击组,炸掉那两个碉堡,确保攻击部队打上去。连长决定,由清瘦的张富清担任突击组长,带两名战士,子夜出击。接到命令的张富清携带1支步枪、1支冲锋枪、2个炸药包和16枚手榴弹,进入战斗前沿阵地,带领两名突击组员跃出坑道,快速抵近城墙后,迅速和两名战友匍匐前进。趁着夜色,扒着墙砖缝隙攀上三四米高的寨墙,他第一个跳了下去,一转身,发现敌人立刻围了上来,他迅速端起冲锋枪,对着围过来的敌人一排子弹扫过去,令敌军猝不及防,一下撂倒七八个。就在这时,他也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不觉得疼,只觉得闷。在打退敌人后,他伸手一摸,发现满脸是血,原来,头皮被子弹划伤了。

他顾不了这些,面对即将要涌上来的敌人,再次一阵猛扫将敌人打退,迅速接近碉堡,趴在地上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带在身上的八颗手榴弹捆在一起,再用引线连接,上面放上炸药包,再盖上一层土。接着,他用手一拉,侧身一滚,“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和炸药包一起炸响,瞬间,尘土、石头、弹片四处飞溅,空气滚烫,一座碉堡被成功炸毁了。趁着烟雾,他又迅速逼近第二座碉堡,如法炮制,又成功了。那一夜,张富清接连炸毁敌人两座碉堡,缴获两挺机枪、数箱弹药。战斗中,他幸存下来,但身边两个战友却从此杳无音讯。此刻,总攻尚未开始,敌人火力猛烈地向他射来,他用满是鲜血的双手紧握钢枪,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

张富清个人英雄事迹材料精选篇9

新中国成立那天,张富清正和战友们徒步跋涉在进军酒泉的路上。两天后,张富清和战友们接到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他和战友们格外高兴,举枪欢呼!

1950年2月,张富清等一批老兵所在的二军教导团从吐鲁番步行出发,每人负重20公斤,刚开始体力还可以,战士们精神饱满。一天走下来,十几岁的青年感觉身上的东西越背越重,双腿像灌了铅似的,出发前那股激情被戈壁滩的寒风吹得无影无踪。特别是过干沟,寒风呼呼地吹,浑身的汗液变成难以忍受的冰碴,冒出的汗水从脖子凉到脊背。

越往前行,天气越恶劣,一会儿下起了雪,队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如一条长龙在雪中游弋。风雪中携带着沙石,砸在人的脸上,格外的疼。为了御寒,晚上睡觉时,战士们往往是一个班挤在一个草铺上,靠大家体温抵御肆虐的寒风,第二天早上起床,被头上结满了冰霜。为了大部队继续前进,张富清便给战士们鼓劲打气,同时照顾好身边年龄较小的战士,确保不让一个人掉队。

张富清个人英雄事迹材料精选篇10

张富清老两口的家位于来凤县建行宿舍楼2楼。近40年过去了,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墙腰上淡黄色的油漆斑驳脱落,水磨石地板被磕出不少小坑,客厅里依旧摆着那张磨损的沙发,厨房里,厚实的铁锅架在简易的煤气灶上,窗户一开就是天然的“抽油烟机”。

“吃得好、住得好,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倍,没有什么要求了。谈起生活条件,老两口却总是淡淡一笑。

儿女们也早已习惯了家里的简朴。在卯洞工作期间,他们一家住在一座年久失修的房子里,一大一小两间,共20多平方米,三张床挤了两个大人、四个小孩。父亲张富清那时候分管财贸和机关工作,但从来没给家里安排得好一点儿。大姐患有脑膜炎,多年看病花钱,他们也从没找组织特殊照顾。

21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