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人物事迹摘抄十篇

| 刘慧

在美国,以旅行高度超过海拔80公里(50英里)的人被称为宇航员(astronaut)。国际航空联合会(FAI)定义的宇宙飞行则需超过100公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摘抄十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摘抄十篇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篇1

老将出征

“海胜可能又要飞了!”

端午节前夕,在聂海胜老家杨垱镇凡庄村,几位村民坐在一起闲聊着。

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在即,网上一直有消息称,聂海胜将又一次执行“飞天”任务。虽然最后确定的名单尚未公布,但家乡父老期待着他能再立新功。

“他和我老公是小学同学,同一年的。”村民张女士说,自己已到了带孙子的年纪,聂海胜却还能凭借优秀的身体条件和出色的能力征战太空,实在太了不起。

一听说宇航员将在太空待上一段时间,张女士有些不解:“他们在上面待那么多天,吃什么呢?”

张女士娘家离凡庄村不远,她小时候也认识聂海胜,“他学习成绩很好,人也很好。”

在提到聂海胜时,乡亲们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为海胜。

聂海胜家的老宅在村里一个叫聂庄的自然村落。聂海胜就出生于这里,家里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老六,上面有五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那时,他的家庭非常贫困,经常吃不饱饭,但父母总会想尽办法让他读书。

聂金山家在聂海胜家老宅对门,他比聂海胜大5岁,是隔代的堂兄弟。聂金山说,海胜小时候话不多,但特别勤劳,会跟他一起推着车去运牛草。海胜的身体条件也很好,游泳特别厉害,大家都游不过他。

聂海胜16岁时,父亲病逝,原本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但他还是坚持完成学业,于第二年考入枣阳一中。枣阳一中是当地的重点高中,当年全镇只有他和另一同学被录取。

1983年聂海胜高中毕业时,赶上空军招飞,他报了名,结果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当年6月,聂海胜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今空军航空大学)入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领航主任,飞过歼五、歼六、歼七等机型,安全飞行1480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

1998年1月,他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篇2

三探苍穹

杨垱镇明星街北端的一处两层民房,是聂海胜母亲张金秀晚年的住处。

2004年,当地政府得知聂海胜的母亲一直住在舅舅家后,挤出有限资金8.5万元,在镇上修建一座占地168平方米的小楼给张金秀居住。

海胜老宅旧址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升空。这栋楼房张灯结彩,门口的空地上摆着一部电视机,当地数千名乡亲在这里聚集,和聂海胜的家人一起见证历史时刻。已中风卧病在床的母亲张金秀,也躺在床上看到儿子出征太空。

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安全返航,楼房门口挂着气球,乡亲们舞着狮子、吹奏乐器,庆祝航天英雄平安归来。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发射,聂海胜二度执行“飞天”任务,小镇又一次沸腾。这栋楼门口搭起了象征喜庆的气垫红拱门,拉起写有“海胜在天揽四海胜景,举国欢庆贺神州腾飞”的横幅。乡亲们又一次见证出生于枣阳的英雄宇航员,顺利征战太空。

“他是我们的骄傲。”明星街居民张女士说,8年前那热闹的场景她历历在目。

聂海胜的母亲于2010年6月去世,弟弟聂新胜在枣阳城区工作,回镇上这栋房屋的次数较少。“他在枣阳一中上班,在城里有住处,过年也不回来。”张女士说。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这栋楼房大门紧闭,门口停满了车。

聂海胜家镇上的房子

得知聂海胜可能三度执行“飞天”任务,张女士由衷地佩服。她说到了火箭升空那一天,小镇可能又会热闹起来,乡亲们将又一次见证历史时刻。

家乡祝福

聂海胜是枣阳的骄傲,更是杨垱的骄傲。

在杨垱镇政府服务中心的外墙,张贴着聂海胜穿宇航服的照片,还有他的个人简介。

距聂海胜老家聂庄两公里外的官厅村,坐落于这里的海胜希望小学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里原是杨垱镇官厅小学,也是聂海胜的母校,为弘扬聂海胜的航天精神,枣阳市将学校更名。而聂海胜曾就读的杨垱镇一中,也已更名为海胜中学。

海胜中学八年级学生张谨谨说,自己从小就知道英雄宇航员聂海胜的故事,入读海胜中学后,老师经常会组织大家学习聂海胜的求学故事、英雄事迹和航天精神。就在前不久,学校还组织了会谈,号召大家向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学习,她深受鼓舞。

该校八年级学生杨怡茹说,聂海胜是杨垱镇的骄傲,此次出征太空,希望他胜利归来。

聂海胜曾说,自己儿时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长了一双翅膀,在天空飞翔。多年以后,他不仅成为了一名翱翔蓝天的空军飞行员,更成为了我国第一批宇航员,直上九天逐梦。

而且,他的逐梦之旅从未止步。已是57岁的聂海胜,三度探巡苍穹,续写传奇。

聂海胜在“飞天”逐梦的征途上为何奋斗不息?从他曾说过的一句话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他说,人类太空飞行年龄最大的宇航员是77岁,虽然自己已年过半百,但为航天事业拼搏的心依然年轻,只要国家还需要,仍会勇往直前。

“海胜兄弟,你是我们的航天英雄,祝你胜利归来!”站在聂海胜老宅前,堂兄聂金山隔空送上家乡亲人们的殷殷祝福。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篇3

“中国人的足迹从此踏在了深邃无垠的宇宙星空上,他们的问候传来时给中国人的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这是200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致敬航天英雄刘伯明的颁奖词。

时至今日,五十五岁的刘伯明已经两度肩负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向太空征战,而每次都圆满完成任务的他为国家在航天领域立下了汗马功劳。

哪怕是刘伯明的家人都想不到。曾经那个一度辍学去打工的刘伯明如今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骄傲,甚至得到了被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证书的殊荣。

短短十几年的改变,竟然变化如此之大,那么当年的刘伯明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又因为什么事情让他进入了航天事业呢?

刘伯明与航天英雄

1985年,一位英俊秀气的青年从教室自信满满地走了出来,而后被通知已经通过招飞体检的青年又参加了文化课的考试,最终这位青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从家乡齐齐哈尔来到了长春空军飞行学院。

这位青年就是刘伯明,刘伯明面对前来送行的老师和父母深深鞠了一躬,因为没有他们的支持自己也不可能通过飞行员的考试。

刘伯明的高中老师张福林这次也亲自赶过来送刘伯明,他一直非常喜欢刘伯明这个聪明努力的学生,这次刘伯明通过录取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刘伯明在高中时期非常聪明,也非常懂礼貌,几乎教过他的老师都会喜欢上这个安静踏实又努力的孩子。

临走前张福林对刘伯明说道“继续努力,按照你高中时期的精气神来继续坚持,以后一定没问题,如果感觉自己有进步就给我写信,退步就不用了啊”。

在老师带着深切的希望和打破离别的幽默之下,在场的人都开怀大笑,而刘伯明也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之中坚定地踏入了学校,以后的每年只要刘伯明获得了好成绩都会给老师张福林写信告知。

“他的信每次都挺长,有时候会跟我说训练上的事情,感觉每次都很累,但是只要提到这个他都会接一句说老师,我能吃这个苦,请老师放心这种话”

作为高中班主任的张福林其实非常看好自己这个看了三年的学生。

每次张福林收到刘伯明的信件回到家中总是第一时间来读信,信中的刘伯明会把近期发生的事情和自己面对学业的困扰都告诉他的老师,张福林每次读完信都会既心疼又希望刘伯明能够坚持下来。

因为作为刘伯明的老师,他非常清楚这对于刘伯明来说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所以每次给刘伯明的回信中张福林都会想办法开解他,跟他说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和家乡的变化,包括每次都会鼓励刘伯明。

在张福林的心里,他是相信刘伯明的,因为高中时期的刘伯明一直都是一个能吃苦又踏实的好学生,所以他希望刘伯明能把握这次机会。

两人的信件来往持续了整整四年,这份简单却又浓厚的师生之情陪伴了刘伯明整个大学生涯,对他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更是家人师友亲切地期盼,所以刘伯明非常重视也非常努力做好自己的学业。

刘伯明在学校每天早上都要进行一万米的晨练,刚开始的他很难跑下来,但是每次都是咬着牙坚持下去,后来慢慢适应之后的刘伯明每天早上不跑还感觉不习惯。

刘伯明的父亲刘志生曾经在北京亲眼见到了儿子真实的训练是怎样的,“坐在一个高空上面,那个椅子会来回旋转,然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甚至要一整天头朝下睡在一张斜的床上”。

刘父每次提起儿子的训练都是一脸的无奈和心疼。

因为刘伯明优异的成绩让他先后在牡丹江机场和锦州飞行大队中表现得非常出色,而后在1991年刘伯明开始执行单独飞行任务,包括单独驾驶当时国家最新型的战斗机歼八,这是对他新的考验,也是对他的信任。

1998年,刘伯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与翟志刚等人一同被挑选为我国的第一批航天员,航天员与飞行员虽然都在空中作业,但是二者的区别和难度还是相差非常大的。

来到了新环境的刘伯明很快就适应了新的训练,因为要去外太空完成任务,这对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有很大的要求,但是刘伯明重新拿出了之前那股努力劲儿,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在2005年还被选为神舟六号的备用员。

直到2008年,刘伯明执行了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与他一同前去的还有航天英雄翟志刚和景海鹏,顺利完成任务并成功着陆的刘伯明三人被当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了“英雄航天员”的荣誉称号。

这也是刘伯明首次真正执行飞行任务,而后被送到学校学习之后的刘伯明攻读了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在今年的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人员名单上,刘伯明以五十五的年龄成功入选。

谁能想到以四十岁的年龄还能将博士学位攻读下来,谁能想到以五十岁的年龄还能成功入选艰巨危险的航天任务,谁能想到这样的刘伯明曾经还有一段辍学打工的故事。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篇4

--年10月15日5时2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广场。

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走去。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随着总指挥庄重下达的命令,杨利伟大声答:"是!"一个标准的军礼,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一次伟大出征。这是杨利伟历经磨练征服太空之旅。

43岁的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靠近渤海湾。大海养育了杨利伟,同时也塑造了他刚毅质朴、沉静温雅的性格。儿时,应对蓝色的大海,他有一个梦想,期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1983年,杨利伟考进了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四年的刻苦领悟和训练,他最后成了空军一名优秀的歼击机飞行员。儿时的梦想成了现实。

从此,他尽情地飞翔在蓝天。从华北飞到西北,从西北飞到西南,在祖国的万里蓝天上,处处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6年的初夏,杨利伟接到通知,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

杨利伟没有想到,儿时的飞翔蓝天梦想,会飞得那样遥远,飞向了遥远的太空。

杨利伟为这个梦想而激动。他说:"航天员是个十分神圣的职业,自我个性期望能走进这支队伍。"

初检透过了,杨利伟又被安排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体检。"我当时心里个性高兴,提前三天就去了。护士还和我开玩笑说:“你?蔡?眯牧税桑?"杨利伟回忆说:"我当时太想加入这个队伍了!"

然而,加入这个队伍并不是容易的。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航天生理功能检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特检":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万米高空时的耐低氧潜质;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杨利伟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功能各项检查的指标都到达优秀。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军优秀飞行员一齐,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2003年7月,杨利伟经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潜质,被授予三级航天员资格。

征服太空:铸华夏中国魂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从来没有一次飞行,像杨利伟那样,振奋着亿万人的心。

2003年10月15日晨,杨利伟进入飞船,按照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射前的各项检查。

8时59分,0号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火箭即将点火。指挥大厅里充满紧张气氛,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间仿佛凝固了。

杨利伟在飞船内安稳地目视着前方,静静地等待着那辉煌一刻的到来。医学仪器显示,杨利伟的心率:76次/分。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发射前航天员正因激动或紧张,心跳一般都要加快,有的到达140次/分。

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这时,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全场顿时掌声雷动。一位老专家激动得满眼泪花,不住地说:"杨利伟,好样的!"

事后,这位老专家向记者说,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杨利伟敬礼向大家致意告别,心里想的是大家,惟独没有他自我。这不仅仅体现了杨利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展现了杨利伟的人格魅力。

那还是1992年的夏天。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那天,他驾驶着战鹰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作超低空飞行。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霎时刻仪表显示汽缸温度骤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高尔基的名言)

杨利伟明白,自我碰上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的一个发动机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他一边向地面报告,一边按平时训练的要领作出一系列动作,进行妥善处置。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要把飞机开回去!

他稳稳地握住操纵杆,慢慢地收油门,驾驶着只剩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往上爬升、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山脉,向着机场飞去,稳稳降落在跑道上。

飞船起飞了。飞向了太空。从飞船的舷窗往外望去,杨利伟看到了深邃而美丽的太空。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看到美丽的太空了。"

这时,大家想起了一个故事。发射前,杨利伟参加飞船模拟发射演练。按照飞行程序,飞船起飞后3分20秒左右,罩在座舱外的"整流罩"将被抛除,航天员在此时能够看见舷窗外的天空。但在演练时,这只能是一种想象中的景况,不会实际发生。因此,指挥大厅里的老总们谁也没料到航天员在此时会有什么反应。

演练在进行,飞船座舱内的杨利伟在一丝不苟、忙而不乱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程序刚刚走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声:"整流罩抛除,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了!"

专家们惊讶地问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你们的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都知道?"宿双宁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开玩笑,你都知道,他还能不知道?!"

为了这个"都知道",杨利伟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巨大的发奋。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杨利伟全身心地投入了"强化训练"。"飞船模拟器"成了杨利伟的"家"。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回到地球,持续时刻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100多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于是,杨利伟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门图都找来,贴在宿舍墙上,随时默记。他还用小型摄像机把座舱内部设备和结构拍录下来,输入电脑,刻制了一个光盘,业余时刻有空就放来看。

他自信地告诉记者:"此刻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立刻能够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状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

之后,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取得了2个99分、3个100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行第一。

正正因杨利伟对飞船飞行程序和操作程序烂熟于心,在21小时23分钟的飞天之旅中,他的全部操作没有出现一次失误。

飞船进入了太空轨道。这时,杨利伟突然感觉到身体似乎要飘了起来,他清醒地意识到,飞船已经脱离地球引力,来到了太空。在他还来不及体验失重的'奇妙感受时,就觉得好像头朝下脚朝上,十分难受。他意识到这是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出现的一种错觉,如果不及时克服,就很可能诱发"空间户外病",影响任务的完成。他用平时训练的方法,凭着顽强的意志,强迫自我在意识上去对抗和战胜这种错觉,很快就调整过来,恢复了正常。

飞船在飞行。舷窗外,阳光把飞船太阳能帆板照得格外明亮,那下边就是人类的美丽家园。蔚蓝色的地球披着淡淡的云层,长长的海岸线在大陆和海洋间清晰可辨。

飞船绕着地球90分钟一圈高速飞行。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黑白交替之间,地球边缘仿佛镶了一道漂亮的金边,景色十分迷人。杨利伟拿起摄像机,赶紧把这壮观的景色拍摄下来。他不由得从心里腾升起从未有过的强烈自豪感,为中国人飞上太空感到骄傲。他郑重地在飞行手册上写下了"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飞船飞行到第七圈时,他又在太空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完美愿望。

飞船总设计师高度评价杨利伟的太空飞行:"不是一般的成功,而是十分成功;不是一般的完美,而是个性完美。"

国外媒体和航天员同行也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完美的飞行。

杨利伟在太空飞行中的杰出表现,让世界再次对中国及中国的航天英雄刮目相看。(工作感想)

祖国至上:情切切天地间

"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这是杨利伟回到地面后向欢迎的人们说出的肺腑之言。

航天员大队是个团结和睦的群众。在这个群众里,杨利伟享受着温暖,同时也把温暖给予大家。他始终把自我看成是航天员大队中的普通一员。在被选为首飞航天员后,他说,我是代表13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

因此,在太空飞行中,他的心和战友们一向紧紧相连。按照预定的太空飞行计划,杨利伟在太空有5小时的休息时刻。但他只睡了半小时。他说,首次太空飞行,机会太难得了,我要尽可能地体验太空飞行,为战友们将来上太空做准备。

回来后,杨利伟成为了公众人物,有许多活动需要他参加,但只要一有空,他就和战友们在一齐,交流太空飞行心得。回来后不久,他就主动要求参加航天员例行的体能训练。

10月16日,杨利伟成为了全国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那天,他回到北京航天城时已是晚上。21小时太空之旅的极度疲劳尚未消除,他就给训练航天员的教员们一个个打电话,向教员们汇报自我在太空的状况。而此时电视里已全是他的新闻和形象,他却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一位老教员感叹地说:"难得啊,难得。能在巨大荣耀面前,持续如此平常心态,正是优秀航天员就应具备的素质。"

是的,应对巨大的荣誉,杨利伟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忘记航天员的神圣使命,犹如平时,淡然置之。

他的亲人成为了新闻人物,甚至儿子小宁康也被众多媒体包围,他要求媒体不好宣传,一再期望以平常人对待。

他在空军时的战友还记得,1997年,当杨利伟透过体检,回到部队等待通知的那一年里,他仍然专心致志地投入到飞行训练中。那年他飞了150多小时,大大超过当时部队规定的飞行时刻。尽管体检耽误了许多时刻,但在这一年的考评中,杨利伟的飞行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这就是航天英雄杨利伟。记者曾问杨利伟,你对航天员的职业怎样看?他说,在飞天的征程上,不仅仅充满了艰辛,风险也时刻存在,许多勇士还为此付出了性命,但征服太空是航天员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时刻准备奉献和牺牲。

11月7日,当祖国和人民给予航天英雄杨利伟以最高荣誉时,杨利伟说出了自我的心里话:"感谢祖国和人民对我的培养,光荣属于祖国,光荣属于人民,光荣属于千万个航天人。我为祖国感到骄傲。我将继续发奋工作,时刻准备理解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任何任务!"

2008年7月22日,总装备部举行将官晋衔仪式,"航天英雄"杨利伟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8年8月6日,奥运火炬开始北京市传递航天英雄杨利伟跑首棒。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篇5

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是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最为重要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充分进入轨道,到调姿回到地球,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几十个。飞船舱内的仪表盘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排除故障,只有靠在模拟器中反复演练。

杨利伟是个有心人。去年年底做模拟器训练的时候,他用一个小摄像机拍了很多坐舱图片。回来以后,输入电脑,自我刻了一个小VCD,随时播放,尽快地熟悉里面的各种设备---此刻已经熟得一闭眼睛就能想得清清楚楚。

飞船上天之前,杨利伟他们做了十几次强化训练,每一次训练都是杨利伟第一个做。做完以后,给教员带给信息:哪个地方不适宜,哪个程序不到位,哪个地方操作不合理。修改完,后面的人再做,少走了很多弯路。

载人飞船联合测试,杨利伟去的次数最多。在测试推进舱和回到舱分离,然后立刻切换到回到舱的动力系统这个动作的时候,按规定10秒钟务必完成动作,研制人员最快6秒种能够做完,杨利伟只用了5秒。

在首飞选拔的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杨利伟获得了两个99分、3个100分,名列专业技术综合考评第一名,成为首飞航天员第一人选。

出征时刻,杨利伟情绪坦然地走向发射架。那一刻,数亿人的目光注视着他,他背负着一个民族的期望去迎接挑战。"当然,从最坏的角度思考,这毕竟是一次冒险,但冒这个风险值得。我到那里来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我就是为了执行这个任务而来的。"

火箭呼啸而上,杨利伟奔向了太空。

浩瀚太空从此写下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篇6

英雄的内心

杨利伟就坐在我对面,飞天成功后鲜花和掌声包围了他,他平静如常,就像在火箭升空中,他的心跳依然是每分钟76次,没有丝毫紧张。资料称,国外航天员在火箭发射时的瞬间心跳到达每分钟140次仍属正常。他如此大勇,如此沉着冷静,使我肃然起敬。我问他:"你到发射场看过发射实景吗?数百吨的燃料送火箭起飞,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你想过这中

间的风险吗?你知道今年国际航天界的灾难性事件吗?"

他坦然一笑说,过去他只在电视上看过发射飞船和卫星。年初,他在电视上看到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高空坠毁,7名宇航员遇难。他说:"这些灾难只能提醒咱们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好。"之后,他用平静的语气述说了一个悲壮的故事,一位前苏联的航天员乘坐的飞船在回到的途中发生故障,飞船眼看就要坠毁,这位航天员拿出怀中的金笔用宇航服包好,对地面上凝望他的妻子深情地嘱咐:请把金笔作为礼物,转赠给你未来的丈夫......

为了这个神圣的使命,杨利伟告诉我,有时想吃的东西不敢吃,想做的事情不敢去做,也是挺痛苦的。他1米68的身高,体重一向持续在64公斤。他钟爱吃肉,不钟爱吃蔬菜,却偏偏不能多吃肉,为了持续体重不增长,只能吃营养配餐。晚餐也不敢多吃,有糖的饮料不敢喝,领悟航天理论一学就到深更半夜12点,只能大口大口喝浓茶。唯一例外的是,发射那天早上,本来安排他吃点面条算了,他说:"不行,我得吃点肉,不然上天肚子饿了没劲儿。"

生理极限的挑战

太空在作家的笔下是神奇而又美妙的,但是对于杨利伟来说,却要承受生理极限的挑战。他说,火箭上升的感觉是地面模拟不来的,起飞两分钟后,开始感觉有些难受。入轨后,舱内的小东西开始飘浮起来。杨利伟感觉自我的头朝下,他立刻意识到这是典型的太空错觉,于是强迫自我不好倒过来,不管怎样样都要战胜困难,很短时刻,错觉感消失了。其实每个小时只有20分钟左右的时刻,飞船能够和地面进行画面传输。每次杨利伟都把自我固定在摄像头前,生怕自我漂浮起来,地面捕捉不到他的身影会着急。这就是为什么,咱们看到的航天英雄总是被束缚在座椅上,持续着一种姿势。尽管动作幅度越大,空间户外病的折磨就会越强烈,产生头晕、恶心、无力、头痛、错觉等。但是为了给后人积累经验,杨利伟尝试了所有可能做的动作,去体会在太空的感觉。21小时的飞行任务中,杨利伟只睡了半个小时,"在太空的时刻太短暂了,我要尽可能的体会操作,为后续任务带给技术支持,用摄像机拍下美丽的画面,用双眼去看咱们美丽的家园"。飞船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高速飞行,白天黑夜交替而过,地球的边缘镶上了一道靓丽的金边,明亮的阳光映射在飞船的太阳能帆板上,舷窗外的地球一会儿披着蔚蓝色的外衣和淡淡的云彩,一会儿又是漆黑一片。

最惊险的一段

我问:"你在操作本上写了什么字?电视上看不清。"杨利伟笑笑说:"我就是想表达一下自我的感情---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你的太空之旅最惊险的是哪一段?"

他说,就算回到地面吧。飞船像一个火球般急速下落,当飞船一进入"黑障区",窗外随即传来空气被压缩的强大呼啸声,飞船与大气层产生了巨大摩擦,发出轰轰的撞击声,一瞬间飞船变成了一团大火球,舷窗外看到的仿佛是《西游记》太上老君那熊熊燃烧的炼丹炉。好在飞船内还持续着常温。飞船与地面无法联系,晃动很大,没有人指导该如何去做,每一个动作只能靠经验和感觉。40多公里的"黑障区"穿过后,飞船的速度已降到约每秒200米,降落伞打开......我走出舱门说出了最想说的一句话:"我为祖国自豪。"

背后的故事

杨利伟和妻子张玉梅都是辽宁绥中人。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德元是建国初期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母亲魏桂兰是中学语文老师,家中书香墨染使杨利伟从小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浓厚的求知欲使他的领悟成绩一向名列前茅,当然也有一些调皮的冒险事件让父母急出一脑门子冷汗来。之后,杨利伟考上航校当上飞行员,成为绥中县的小名人写进了县志,张玉梅对他也就略有所闻。

"那你们是怎样走到一齐的呢?"我问。玉梅爽朗一笑:"是婆婆先给我提的。我姐姐和姐夫都在军用机场工作,我是天天看着飞机起飞,伴着轰鸣声长大的。我从小就崇拜解放军,就想当兵,可眼睛不好,没当上兵就工作了。我和婆婆都是辽宁绥中中学的教员,她主动给我提起这件事,也给我讲了杨利伟当飞行员职业的危险性。"

"那么说,这是婆婆一眼相中你的。"

"我自我没当上军人,给军人当媳妇也行。"玉梅爽快地说,"咱们一见面,双方感觉都很好,书信来往感情加深,1990年底结婚了。我比利伟小一岁,今年37岁。我29岁时生的儿子,是我给儿子起名叫杨宁康的。"

发射任务前夕的国庆节,航天员们有3天的假期。杨利伟的父母从辽宁绥中老家来到北京,假期过后,部队政委挽留二老:"多留几天,不管是不是利伟首飞,两位老人来一次不容易,正赶上这次发射,让他们到指挥大厅看发射吧。"

2003年12月14日晚上7点多,利伟从发射场打来电话说,今晚他要早早睡觉了。也没说他是不是去首飞。其实,当天下午指挥部已经作出由杨利伟担任首飞航天员的决定。他几次排行都是第一,作为航天员他是荣幸的。

21小时的离别

玉梅看着大屏幕上,一边耸立着整装待发的火箭,另一边就是杨利伟,穿着航天服坐在飞船里,眼中透出自信的目光和百倍的勇气。"我默默地为他祝福,心里全是成功的信念,咱们一家人谁也没哭",玉梅回忆道,"倒计时开始:10、9、8、7、6......我看见他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身边响起了掌声,之后火箭点火起飞,我的心比火箭飞得还快!我知道大家都和我一样激动,我只想他顺利完成任务,快点安全归来。"

21小时的离别既短暂又漫长。玉梅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大屏幕。16日凌晨,降落伞打开的瞬间,指挥大厅里的航天员们异口同声响亮地"噢"了一嗓子。与此同时,大家把目光转向了张玉梅,发现杨利伟打开降落伞的时候,她笑了,她知道利伟要回来了。我问她:"杨利伟此刻是航天英雄,你怎样想?"

玉梅说:"在我眼里他还是他,大家都关注他,我觉得荣誉属于祖国,是祖国送他上太空。航天员出征太空代表的是国家,是13亿中国人。当然,我会继续支持他再次出征太空的。"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篇7

每当我看到蔚蓝的天空,心情就特别的舒畅,心里不由自主想到航天员。因为他们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从1961年,前苏联的加加林一马当先飞上太空,被世人称为“宇宙哥伦布”,到今天翟志刚叔叔登上火箭飞上太空,一览宇宙的风采,这些航天英雄们为整个世界做出的贡献多大呀!虽然登上宇宙的航天员中大多数都是男人,可是航天员捷列什科娃乘坐东方1号最终打破了男航天员一统天下的趋势,1965年,女航天员列昂诺夫也出现在太空,并创造了在太空漫游12分钟的奇迹。

国外的航天员们都在太空中展现了各自的风采,但是我们中国人也不甘落后,2003年,杨利伟叔叔乘坐神舟五号进入太空,“5、4、3、2、1”,中国人的千年梦想都在这一刻实现了。这时,所有中国人都屏住了呼吸,火箭进入太空那一瞬间,中国人都欢呼起来,仿佛是自己进入了太空,因为这是中国人首次飞入太空。

2008年,虽然中国遭遇了大雪灾、四川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但翟志刚叔叔等人飞上太空,使中国人感到了一点欣慰。虽然这些人有的衣锦归荣了,有的继续遨游太空,但我们一定要向他们学习。

航天的这些英雄们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心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他们对我们国家所做的贡献,乃至对世界所做的贡献啊!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篇8

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空间交会对接……中国航天事业正阔步迈向太空。在特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带动下,让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走进航天时代。

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2007年10月24日18是05分!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在此之后,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相继发射、并成功对接。2016年9月15日22是04分09秒,天空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直到2019年1月3日,我们祖国的“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1月11日,“嫦娥四号”与“玉兔二号”在“鹊桥”中继星的支持下成功完成了互拍。在它们的辛勤工作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是谁?让这些“生物”等上太空?是谁?创造了这一串串神奇的数字?是谁,成就了这一飞天梦想?没错!是那些日夜不停工作的航天工作人员!

南仁东,他放弃国外高薪工作回到祖国。在别人规划退休生活时,他或许正在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蓝图。这个决定他一坚持就是22年!青丝到白发,从壮年到暮年,南仁东艰苦创新的精神源于他爱“天眼”爱得痴迷。

“天眼”?他就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贡献着自己的价值。如同航天工作人员!1970年至2019年,整整49年的时间!在这49年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无数个夜晚,他们白天工作,夜晚也工作!他们为了确保每位宇航员登上太空的安全!每次火箭登上太空时,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脸上还露着那灿烂的笑容,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是日夜不停、整宿工作才得出那今天那辉煌的航天技术。

航天技术标志着我国技术的进步。是他们的努力,是他们的创新让中国的航天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你问我,在浩瀚的宇宙中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是哪一颗?我会说,是南仁东星。如果你问我,在中国,为我们无私奉献的人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航天工作人员!他们一生仁爱无私,为人低调,默默地为国家付出,默默地为航天技术奉献。如果你问我,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在哪里?是宇宙!是那些能吃苦、能战斗、敢于挑战的航天工作人员让我们认识到那浩瀚而又美丽的宇宙!

宇宙那一颗颗星星,我相信是为那一逝去的宇航员、航天工作人员而塑造而成的!他们也有家,可他们仍日夜不停地工作,他们将自己的爱国情怀铸于强国梦想之中,他们无私奉献,他们只要一思尚存,便此不懈。

在这艰苦而又漫长的工程中,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怀揣着梦想的心,坚持努力、无私奉献!他们是祖国的骄傲,是每一个人的榜样!他们犹如捆绑式火箭,汇成托举神舟飞天工程的强大力量!

我们要传承航天精神,传承能吃苦耐劳、敢于奋斗、敢于挑战、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行动起来吧!站在他们厚实的肩膀上,勇敢地去遥望那浩瀚的星空。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篇9

2021年,是中国的航天之年——“天问一号”带着“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在空间站在轨驻留三个月的“神舟十二号”成功返回地球,“神舟十三号”已载着三位宇航员开始为期六个月的太空之旅。无数航天成就的背后,凝聚着的是几代航天人不断传承的“航天精神”。高健的故事,恰是“航天精神”具体生动的展现。“航天精神”犹如奋进的号角,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人生的征程上劈波斩浪、不断向前。

星辰大海,有您在,有我在

“嫦娥”问月,“北斗”指路,“神舟十二”返回,“神舟十三”升空……从近地到探月、探火,一颗颗卫星翱翔于九天。仰望星空,感谢不畏艰难,勇于问天的航天前辈,让夏夜的星河更加璀璨。

岭上松如旗,抉疏铁石姿。您们在,灯亮着。

择一事,终一生。长河落日,大地疮痍,国人四顾茫然。尊敬的前辈,是你们,从科研院所到试验基地,从荒凉戈壁到浩瀚海洋,五十年坚守,五十年奋斗,栉风沐雨,终让我们的祖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东方红”奏响太空到“天问一号”遥指火星……“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泪仍然在奔跑。”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尊敬的前辈,您是我们摸索前行时温暖的灯火,有您在,不惧暗夜;您是我们前行路上的北斗,有您在,永不迷失方向。如今,你们踏下的足迹,留在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你们的精神,熔铸进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脉。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他们在,不止步。

踏南天,碎凌霄。尊敬的前辈,在您的身后,站起了新一代的航天人。他们擎起前行的火把,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奔跑,刷新纪录,创造奇迹。您看,不到33岁的他们,致力于长征五号实验;平均31岁的“小卫星家族”,创新研究微小卫星;平均28岁的他们,成功研发云雀系统……您看,还有她们,一样可以乘风破浪、征服星辰大海的她们:长五发射时笑着笑着就哭了的孙振莲,“天路”团队负责任人姬涛,航天员刘洋、王亚平,“北京明白”“90后”小伙高健……他们亦并肩站在了您的身后,仰望星空,热泪盈眶。“含泪奔跑的路上,每个中国航天人同在,我们的一滴泪,最终会凝聚成天上的一颗星。”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年轻的他和她,至其诚,致其极。

一叶度春风,芳芳自相接。我来了,在路上。

百年树人,念兹在兹。尊敬的前辈,感谢你们,不仅身体力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还坚持把这份精神传达给我们。梁任公“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铮铮呐喊萦绕耳畔,张之洞“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的谆谆教导言犹在耳。我辈青年理应担当强国重任。看,在卤菜店案板下上网课的柯恩雅眼里对知识充满渴求,那么强烈,那么灼热。空间再狭仄,也阻挡不了发愤图强的心。听,独臂励志篮球少年张家城运球撞击地面的声音,那么激烈,那么热血。身体残疾,也困厄不住顽强不屈的魂。感,曹原为了捍卫自己的梦想,夜以继日地蹲在实验室里,那么坚定,那么执着。作为高三学子,我们不会因为高考路上的风雨而退缩,我们也会秉承航天精神,勇敢追梦!

尊敬的前辈,您的一腔赤诚,不会被辜负,和我一样胸怀航天梦的新一代,正在赶来的路上。

天梯无捷径,唯有苦攀登。尊敬的前辈,请您放心,星辰大海,有您在,有我在,我辈一定谨遵教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拥抱星辰大海,弘扬航天精神;让夜晚的天空因无数颗星的闪耀而熠熠生辉,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因更多的我们而薪火相传,行稳致远。

航天精神人物事迹素材篇10

2020年7月23日上午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发射中心利用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让每个人都为之兴奋,也不禁回首过往,遥望中国的航天历程。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寰宇。从此,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更向其它国家宣布了中国人不怕苦不怕累的航天精神。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火箭不负众望,成功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了太空,令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成功发射载人作文飞船的国家。而这,更是奠定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对太空的探索不会一帆风顺,在成功的背后都有着无数次的失败。2017年7月2日,长征5号运载火箭发射失利,但是,一次的失败不代表全盘皆输,在无数航天人的努力下,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发射终于取得成功。这是中国承重量最大的火箭,在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有着卓越贡献,他的出现,也意味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新高度,将探索更深的宇宙。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是一路披荆斩棒才走到了现在,从1970年至2020年这50年间,我们正是靠着坚持这种精神才取得了进步。航天精神,助我们成长。

致敬,航天精神。致敬,中国航天人!

2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