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模范人物张思德事迹简介

| 邱妹

学习张思德就是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为一生无我想,尽瘁为人民的人生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英雄模范人物张思德事迹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英雄模范人物张思德事迹简介

英雄模范人物张思德事迹简介篇1

张思德是四川仪陇县人,1915年4月出生,才7个月大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了,父亲将他送给婶娘喂养,张思德从小就是吃全村人的奶水长大的,所以取名叫思德。两年后,张思德的父亲也因病去世,张思德成了孤儿,是全村的百姓养活了他。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18岁的张思德参加了红军,后随着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经历千辛万苦,1936年才到达延安,后于1937年入党,被提拔为警卫营通讯班班长。延安精兵简政时,张思德又被降为普通士兵,但他毫无怨言,依旧是勤勤恳恳的工作。1944年初,为了响应中央的大生产运动,已经任毛泽东警卫班战士的张思德,主动报名参加大生产运动,到安塞县楼萍乡石峡峪建立农场。当时由中央警卫团、社会部、毛泽东警卫班各抽调数人组成一个30人的生产队,由社会部的宫韫书任队长,张思德任副队长。这个生产队开春就开荒400余亩,种上了谷子,当年就丰收了,除了解决自己的口粮外,还上缴一百石。入秋后,为了完成上交一万斤木炭的任务,张思德带领战士白满仓、王玉森、朱劳士等人去开挖烧炭用的窑洞。9月5日,安塞地区下着小雨,挖窑洞的时候,张思德在最里面,白满仓在洞口往外铲土,王玉森则在外面运土。上午10点左右,由于雨水浸湿了泥土,窑洞顶上的土质承受不住,突然间塌方,张思德和白满仓瞬间被掩埋在土中,窑洞外的王玉森赶紧大喊救人,周围的人迅速赶过来,大家奋力挖土,很快就挖出了白满仓,白满仓大喊着:“张思德还在最里面,你们快救他啊!”众人拼命的挖,终于挖到了张思德的头,接着是挖出了他的背,朱劳士和季文魁将手伸进他的腋窝,奋力将张思德“拔”了出来,大家将张思德平放在地上,张思德胸膛里“咕噜咕噜”的响,鲜血从他的嘴里“汩汩”的冒了出来,渐渐的停止了呼吸。朱劳士大声呼喊张思德的名字,可惜他已经听不到了。

朱劳士与张思德是老乡,又同在警卫班三年,他从小就是孤儿,与张思德同病相怜,两人关系最好。张思德的牺牲,朱劳士哭的死去活来。这时,队长温韫书去打电话询问上级如何处理,大家都守在张思德的遗体旁。过了一会儿,温韫书回来了,要求将张思德就地掩埋,朱劳士坚决不答应,与温韫书吵了起来,温韫书说,这是上级的命令。原来,温韫书打电话请示了中央社会部的领导,领导指示不要告诉毛泽东,就地掩埋。社会部、警卫团、中央办公厅、书记处办公厅都同意这个处理意见,先不要告诉毛泽东,等以后再向他解释。于是,张思德被就地掩埋了。

当天,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就传到了毛泽东警卫班,大家都很悲伤。第二天,整个枣园都知道了张思德牺牲了,唯独毛泽东和江青不知道。晚上,毛泽东开始办公,他终于知道了这件事,把警卫员贺新华叫到屋里,要他和周西林二人开车去把张思德的遗体运回来。毛泽东说:“前方打仗死人,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后方生产也死人,不应该呀!”当时,枣园所有人都认为,张思德只是一名普通战士,死了就死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地掩埋就算了。毛泽东可不这么想,他当晚沉思了很久,打电话把社会部的师哲叫来,吩咐他明天要办三件事:1.将张思德的遗体处理干净,换上干净的衣服。2.买一口棺材入殓。3.警卫团开追悼会,我参加,有话讲。

而贺清华和周西林回来向毛泽东报告,说石峡峪离枣园有70多里路,且处在深山老林里,汽车开不进去。毛泽东说:“你们想办法用骡马驮,或者用担架抬,总之一定要把张思德同志的遗体运回来。”贺清华和周西林走后,毛泽东站在院子里,望着安塞方向对身边的人说:“张思德同志是老红军,参加过长征,身上负过两次伤,却在后方生产中牺牲,不应该呀!”大家都悲伤不语。

贺清华和周西林连夜往返一百多里路,终于在第二天早上把张思德的遗体运了回来。毛泽东仔细看了张思德的遗体,替他擦干净脸上的泥土,吩咐警卫员送到警卫团去。回到窑洞里,毛泽东按捺不住悲伤,提笔写下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联,警卫团政治部主任张挺桢取走了挽联。

9月8日下午两点,张思德的追悼会开始,毛泽东率领参加追悼会的全体人员向张思德的遗体默哀,整个会场都为之感动,不少战士们哭了起来。主持人致完悼词后,请毛泽东讲话。毛泽东缓步走上台,会场立刻变得鸦雀无声,毛泽东没准备演讲稿,他即席发言,一手叉着腰,一手挥动着手势,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不同,有的人死的重于泰山,有的人死的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毛泽东说:“今后我们这个队伍不论死了谁,不论是伙夫还是战士,我们都要给他开追悼会,为他送葬,用这种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毛泽东的讲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追悼会于下午四点结束。

会后,警卫团将张思德埋葬在枣园以南西川河南岸的桃花峁上,这里距离警卫团团部不远。在毛泽东对张思德的遗体做出新的处理决定后,警卫营营长古远兴(张思德的上级)指责社会部的领导,说他们对战士毫无感情,战士牺牲了,就地掩埋就结束了。而毛泽东讲究官兵平等,为张思德开了追悼会,并亲自为张思德题写了挽联,还是毛泽东对普通战士们好呀!

在几个月后的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发表讲话,再次提到了张思德,且再次强调了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毛泽东说:“紧密联系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我们党的宗旨,是人民军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毛泽东万岁!

英雄模范人物张思德事迹简介篇2

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生平

孤儿“谷娃子”在革命军队中成长为浑身是胆的“小老虎”,长征期间他三次过草地

参军11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已当了团长甚至是旅长,张思德身为战士却从不计较职务高低

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9月5日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背景

张思德牺牲后,毛泽东发表了传扬天下的《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张思德当过班长,又从班长当回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其高尚品质十分可贵。毛泽东在演讲中称赞:“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牺牲后,毛泽东随即吩咐,晚上要多派些人站岗,防止尸体被狼吃了,尽快把尸体挖出来,洗干净,买一口棺材;开追悼会,我要讲话。党的领袖如此关心一个普通党员和战士,远不止是出于私人感情,而是表现出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的故事

烧木炭是一绝,编草鞋也是一绝

抗战期间,国民党对边区实行封锁,边区军民只有依靠自己动手来丰衣足食。烧木炭的活又苦又累,张思德却毫无怨言,而且干得非常出色,当地群众烧一窑炭需要10天,他只需7天就能烧一窑上好的炭。组织上曾三次派他去烧炭:第一次他在荣誉军人学校干了3个月并得到奖励;第二次是在延安南土黄沟深山;第三次是到延安北部的安塞石峡峪村,他超额完成了任务,却再没有回来。

张思德不仅炭烧得好,编草鞋也是一绝。部队转战关中强行军,很多战士的鞋都磨坏了。张思德就利用行军间歇,用马刀割马蔺草带在身上。晚上宿营后,他一连打了3双草鞋,第二天,他把草鞋送给了三位鞋子最烂的战士。后来很多人从张思德那里学会了用马蔺草打草鞋,保障了部队的行军。

为了让毛泽东多睡一会儿,他发明了“控绳拉铃”的通讯方法

张思德在平常给人的感觉是老实木纳,其实他很内秀,工作肯动脑筋,打仗也很勇敢,有“小老虎”之称,因此才被挑选当通讯员并毛泽东身边担任警卫。

毛泽东有个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眠,天亮后才睡觉。为了让毛泽东能多睡一会儿,张思德还发明了“控绳拉铃”的通讯方法,在院子的树上系一根细绳子,绳子的一端通向警卫班宿舍,里面挂一个小铃档,如毛泽东这边发现情况,只要哨兵一拉绳子,警卫班就可以立即出动,又不会打搅毛泽东休息。

毛泽东外出开会时,张思德常在身边当警卫。毛泽东所乘坐的车,在车尾有专供卫士站立的踏板,以防背后有人偷袭,这个位置通常都是张思德的。由于背对着行车方向,尘土很大,毛泽东很过意不去,让他到前面。张思德总是笑笑,依旧站在那里。张思德觉得做好毛泽东的警卫工作,就是对革命的最大贡献。

英雄模范人物张思德事迹简介篇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迎接红军来家乡、长征途中艰难跋涉、奔赴抗日战场、给毛泽东当警卫战士、执行烧炭任务中不幸牺牲……四川仪陇县40余名来自张思德纪念馆、公安局、学校、社区等单位的“草根演员”,为家乡干部群众上演了红色歌剧《张思德》,向革命英烈张思德致敬。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

据其班长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高兴地嚷嚷着发现了野萝卜,张思德过来检查发现,在水塘旁边果然有一丛叶子绿绿的、模样很像萝卜的植物。饥肠辘辘的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把叶子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无力,紧接着,他肚子开始剧痛,大口呕吐起来。在失去知觉之前,他还在嘱咐小战士告知大家这草有毒。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大巴山腹地冬季寒冷不亚于北方,取暖多靠木炭。张思德小时候跟着父亲练就了烧炭的好手艺。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到安塞县石硖谷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还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手里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后继续干。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毛泽东给予他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今天,冬季已经不再寒冷。红色的歌声,依然飘扬在大巴山。

英雄模范人物张思德事迹简介篇4

1944年9月8日,张思德的追悼大会在延安举行,整个会场黑压压地站着一群前来悼念的同志,大家神情肃穆,手捧花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也一同出席,大会上毛泽东亲手为张思德同志书写了一副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随后,毛泽东还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他的死重于泰山。”那么,毛泽东为何会对张思德的牺牲做出如此高度评价?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往事呢?

1915年4月,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我国农村还处于极度贫穷时期,家家户户为了生计没日没夜地在地里劳作,张思德的父母也不例外。

那时候,张思德母亲在庄稼地里忙活的时候,突然觉得一阵恶心,接着还呕吐了起来。经过检查,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对于这个孩子的到来她喜忧参半,想到家里的光景,她明白这不是养育孩子的好时候,但终究还是舍不得,决定将孩子生下来。

长时间的辛苦劳作本就让母亲不堪重负。孩子在肚子里一天天长大,母亲却日渐消瘦,一个瘦小的女人日日挺着个大肚子在地里干活,想想就让人心酸,生下张思德后,身体变得更为虚弱。在张思德还是小婴儿时,他的母亲就因病逝世了。父亲也无力抚养张思德,于是就将他送给了自己的弟弟张行忠,让他代为抚养。

张思德等于同时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其实张思德原本是有两个哥哥的,但大哥被地主剥削致死,二哥出门乞讨饿死在街头。在那个吃人的时代,死很简单,活着才是最难的事!

所幸,张思德的叔叔张行忠和婶婶刘光友对他视如己出,两口子是出了名的忠厚善良。由于没有奶水哺育,所以刘光友只好带着张思德去邻居家里讨一些谷米,熬成米糊喂养他,可以说,张思德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在叔叔婶婶的爱护下,张思德一天天长大。在抚养张思德的同时,夫妇二人也教给了他做人的道理,反复叮嘱张思德不要忘记他人的恩德,在他人需要帮助时要及时伸出援手。

也正是由于夫妇俩的教导,张思德从小就非常懂事,主动为家里干活,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干活小能手。但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封建地主的压迫下,张思德一家被迫搬到离韩家湾二十多里地的六合场生活。

不久之后,叔叔张行忠因病逝世。张行忠的死亡,让这个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变得岌岌可危,也激发出张思德反抗压迫和剥削的决心,立志解放全中国的穷苦老百姓。他要去参加革命,为广大的贫苦农民讨一个说法。

而命运的转机也在此刻悄悄来临。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翻过大巴山,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次年八月,解放了仪陇,建立六合乡苏维埃政权。

红军本着团结群众的原则,希望在六合乡发展基层干部。勤奋刻苦的张思德,在一群人中显得鹤立鸡群,他帮助当地成立了乡政府、赤卫队、少先队,后被红军任命为少先队队长。

1933年,张思德毅然决然投入红军队伍的怀抱,从此背井离乡,踏上了革命的征程。同年8月,红一、四方面军兵分两路,从毛儿盖地区继续北上,开始向大草地进军,这是一段十分艰险的路程。

因为这大草地与其说是草地,倒不如说是一片流沙,那里的土地稀松黏软,走在上面一个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

不仅如此,大草地的自然环境也极其恶劣,时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冷风就像刀子一样刮在红军战士们脸上。但即便是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将张思德打倒,他和战友们始终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在草地上奋力跋涉。

1936年7月,两军顺利会师,战士们重新北上。北上途中,红军缺衣少粮,吃饭是个大问题。都是些年轻士兵,长途跋涉下来早已精疲力竭,大家都想着能多吃一点就多吃一点。

但张思德却不同,一到吃饭的时候他就不见踪影。后来大家无意中发现,他是在偷偷吃野菜,为了能让大家填饱肚子,大家十分感动,纷纷劝他一起吃,他却笑着说:“野菜挺好吃的,我喜欢吃,你们还在长身体,你们多吃点。”但张思德的年纪比他们也大不了几岁。

但就算再怎么省,粮食也是日渐减少,战士们甚至把皮带都扔到锅里煮了吃。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看着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的战友,张思德心里有了主意。

不久,张思德就向组织提出了“尝百草”的想法。因为他时常外出寻找野菜充饥,一路上发现了好几种可以食用的野菜,确实有些难以下咽,但为了填饱大家的肚子,寻找野菜是当时唯一的办法。就这样,张思德自告奋勇带领战士们一同寻找。

这野菜也分有毒和没毒,为了避免大家误食有毒的野菜,张思德总是自己先尝一遍,如果没事,他才放心拿给大家吃。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生的希望带给他人,这就是张思德。

有时候,他也会吃到有毒的野菜,情况一度危急。面对大家的担忧,他还反过来安慰道:“我这是尝百草嘞,有趣得很,不打紧。”张思德总是一心为他人着想,却不顾自身安危。

后来,寻找野菜的队伍有了一定的规模。有一天中午,张思德又和几个战士一起去寻找野菜,他们在一片丰沛的水草地里发现了一簇从前没有见过的植物,这种植物长得与野萝卜有几分相似,一名饥肠辘辘的战士将这植物摘下,想都没想就要往嘴里送。

说时迟那时快,张思德立马就将这植物夺下,他对大家说道:“大家别急,这种野菜从前没见过,我想试试有没有毒,如果没问题你们再吃也不迟。”说着,他就吃起这野菜来。

可没过多久,张思德就晕了过去,大家急成了一锅粥,好在有几人还算镇定,他们连忙让张思德服下可以解毒的药物。过了许久,张思德才慢慢醒了过来,战士们都很紧张,连忙问他:“张思德你感觉怎么样,还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可张思德却迷迷糊糊地说道:“这野菜有毒,你们千万别吃,千万别吃……”有好几个年轻小战士听了这话,感动到流下了眼泪。在长征途中,张思德连续三次过草地,在这充满艰险的路程中,张思德多次负伤,身体状况愈发不好。

后来,上级组织体恤张思德的伤情,将他送进关中分区的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希望他能够在那里好好疗伤。在此期间,张思德帮助学校干了很多事情,完全没有一个病人的样子。

有一次,张思德接到上级命令,需要运送一批重要物资到延安去。随即,他带着几个士兵马不停蹄地往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赶去。

当天下了大暴雨,入夜后道路泥泞难行。为了安全着想,张思德合理安排时间,让每一个战士都有机会休息,自己却在风雨中不辞辛劳地检查这批物资的情况。吃苦耐劳的张思德,一直是军队里的劳动楷模。

除此之外,张思德还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张思德深刻懂得这个道理,并且落实到行动之中。一旦接受任务,他就会破除一切阻力,将任务圆满完成。

从帮营长送信一事就可以看出来。1940年春,张思德奉命担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班长,那年冬天,天气严寒,带领士兵们训练了一天的张思德接到营长下达的任务,任务内容是给王家坪总参谋部一局作战室送一份急件,这份急件十分重要,必须当晚送达。

张思德本可以不必亲自前去,当时他手下有大批士兵,随便派遣一人前去便可。但考虑到当时已经是傍晚,他不愿意耽误大家晚上休息的时间,便决定自己去送,让战士们好好休息。于是,张思德带着这份急件连夜赶往作战室。

雪天夜路难行,张思德只能冒着风雪缓慢挪动脚步,眼看着离目的地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他心里十分着急。

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突然间,天空中下起了暴雨,雨水将张思德整个人淋湿。但张思德却一心想着送信,完全不顾自己的处境,把大衣脱了下来,将这份急件包裹在大衣里面,一路抱着这大衣行走,手脚冻得僵硬。

后来,张思德将这份急件完好无损送到了总参谋部作战室。他本人却被这场大雨淋成了落汤鸡,还得了一场感冒,咳嗽了好几天。

时间转眼来到1944年,当时已没有什么战事,局势相对稳定。闲不下来的张思德,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前往安塞县石峡峪庄开荒种地,在那里张思德度过了一段辛苦的时光,在大生产活动中发光发热。

入秋以后,天气渐凉,当地急需大量炭火预备过冬,但这烧木炭可是项技术活,火候很重要,一不小心就会搞砸。村里苦于找不到会烧炭的帮手,张思德自告奋勇帮村里烧木炭。

原来张思德本就是烧木炭的一把好手,对于烧炭的温度他总是精准拿捏,他烧起炭来,总是又快又好。大家都觉得很不可思议,没想到张思德竟然还会这么多技能,每次他灰扑扑地从烧炭窑里出来,总是赢得大家一片赞叹。每当这个时候,张思德就笑得只剩一口大白牙,只要是组织需要,不管是打仗还是烧炭,他总是在第一线。

时间不等人,眼看着冬天就要来临了,单靠这几个从前的小窑洞铁定不够用。张思德决定进山多挖几个新的大窑洞,带领大家一起烧炭,有了足够的炭火这个冬天就不愁了。

也许是天妒英才,不幸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决定前往山里开挖窑洞。其实那天天气并不好,天空中下着雨,道路泥泞难行,山里又雾蒙蒙的,能见度很低,本不便入山。

但为了能够尽快为大家烧出足够的木炭过冬,张思德还是义无反顾向着山里出发。同行的一共有八名伙伴,张思德将大家分成三个组,分开行动,和张思德一组的是一名叫做小白的年轻战士,两人干劲十足,不一会儿就已经挖出个大洞。

二人在窑洞里干得热火朝天,谁也没有注意到雨势逐渐变大。窑洞顶端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越来越薄,变得极不稳定,面对突然出现的崩塌,张思德再一次挡在了他人面前。

伴随着土块掉落,窑顶上方传来开裂的声音。说时迟那时快,在窑洞倾倒下来的那一刻,张思德拼尽全身力气将小白推出窑洞,小白还没反应过来,回头一看窑洞已经完全崩塌,到处不见张思德的身影。他赶忙大声呼喊着张思德的名字,但始终无人回应……

此时,张思德已经被深埋在窑洞里,周围黏湿的土壤将他完全裹挟,留不出一丝缝隙,就这样,张思德为救战友而牺牲,年仅29岁,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黄金年龄,他的未来本还有着无限可能,但所有的可能性都在那一秒终止了。

张思德牺牲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延安。大家都清楚张思德的为人,舍己为人是张思德一贯的作风,他们对张思德此次的英勇事迹并不感到惊讶,但大家都为他的逝世感到惋惜。接下来几天,部队里的气压都很低沉。

毛泽东听闻张思德的死讯,悲痛万分,当即下达了三条指令 :“第一,派人清洗,为他换上干净衣服;第二,买一口好棺材,将遗体运回延安;第三,要为张思德同志举办追悼会。具体时间定好告诉我,我到时要去参加,还要进行讲话。”这就发生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张思德的战友陈耀曾经回忆道: “当时我们通讯班一共十二人,张思德只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却比我们要成熟许多,与其说张思德是我们的班长,不如说他是我们的大哥哥,他总是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照顾我们所有人,我一直很感激他。

同时我也很为他担心,他总是默默奉献,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那时候,我们缺衣少粮,每次开饭都只能吃个半饱,大家训练起来都没有力气,张思德发现这一点后,每次都吃得很少,往往是匆匆扒了几口饭就离开了饭桌。

时间久了,张思德的身体逐渐消瘦,一个原本精壮的小伙子现在浑身上下没二两肉。可他干起活来总是很有干劲,比我们所有人做得都好,实在是令人心疼又敬佩。一起共事的时间里,我从没听过张思德喊苦喊累,他像是一个陀螺,为革命事业不断奋斗,永不停歇。

张思德同志不但对工作勤勤恳恳,对人民群众也是深切爱护。他一有闲暇时间,就去帮当地的老百姓干活,在百姓的院子里、庄稼地里、甚至是水井旁,大家总能看到张思德忙碌的身影,他与人民群众打成了一片。对于张思德的帮助,老百姓十分感激,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同志。”

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更是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革命事业,在国家发展的征途中,他勇于拼搏,坚持奋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张思德一生的真实写照。纵观张思德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张思德年幼时满了艰辛,少年时历经磨难,没有过什么安稳日子,可以说是平凡又坎坷。

但他生于微末不自艾,在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最大。上战场,下农场,全都不在话下,最后为了人民的利益、战友的安全,张思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毛泽东曾经说过: “我们的队伍秉承着服务人民、解放人民的深刻理念,要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好事。张思德同志做到了这一点,他是我们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我们大家要向他学习。”

今天,我们重读张思德同志的光辉事迹。一方面,我们要时刻记住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习张思德同志身上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个像张思德一样一心为国的共产党员,才成就了共产党今天的辉煌。张思德同志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光辉夺目,作为后辈,我们要坚持发扬张思德同志崇高的革命精神。同时,从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中汲取营养,反馈到社会当中去。

英雄模范人物张思德事迹简介篇5

1944年9月8日,中央警卫团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在延安枣园后沟操场举行,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并发表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高度评价张思德的同时,从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第一次深刻阐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此,普通战士张思德的名字就与党的根本宗旨紧紧联系在一起,张思德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之一,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张思德精神,就是完全、彻底的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也是“学史明理”的鲜活教材。

一、张思德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张思德是革命队伍里一位极为普通的共产党员。1915年,张思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贫苦农家。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仪陇县,张思德参军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1935年2月,张思德参加红四方面军在川陕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六路围攻”,作战勇敢。1936年10月,张思德随红四方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因为张思德在长征途中曾经负伤,身体比较虚弱,组织安排他到关中分区云阳镇安吴堡“残废军人医院”工作,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张思德到泾阳县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卫连一排三班任班长。1940年,张思德所在警卫排被调到延安中央军委警卫营,驻地在延安北桥沟,张思德被分配至警卫营通信班任班长。1942年中共中央施行“精兵简政”,中央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卫团,张思德来到侯家沟警卫团工作,编入警卫团一连二排四班当战士。1944年,为了响应中央号召,中央社会部机关决定组建生产队上山开办农场开荒种地,由宫韫书任生产队队长,张思德任副队长,另抽调部分工作人员组成20人左右的一个大队,来到安塞县石峡峪的深山中开荒生产。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在山上烧木炭时遭遇炭窑崩塌,为救队友而光荣牺牲。

毛泽东得知张思德牺牲的消息之后十分悲痛,指示要开个追悼会,自己亲自参加并发表讲话。追悼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演讲,明确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这篇演讲,从生死观、道德观以及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高度,以肯定和纪念一位共产党员的方式,明确回答了“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明确提出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观点,首次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以及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和行为规范,标志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正式形成。演讲内容经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速记整理,在中央警卫团团报《战卫报》上登出。1944年9月21日《解放日报》第一版以《纪念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为题报道了悼念张思德的情况,摘要发表了演讲内容。1953年,毛泽东的讲话收入《毛泽东选集》时,题目确定为《为人民服务》。 

二、张思德精神是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为更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逐步探索形成了维护人民利益的政策主张和路线方针。延安时期,伴随着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的全面成熟,中国共产党深刻阐述和不断完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将之确立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成为共产党人的终极价值追求和最高道德标准。张思德,就是延安时期共产党人践行这一根本宗旨的代表人物,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诠释,体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首先,张思德精神就是在看似平凡的人生中完全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从参加革命那一天开始,张思德每一次的岗位调整,都是根据工作需要,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且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特殊要求。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他都能以一腔热情投入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作为一名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共产党员,他真诚对待同志,真情对待群众,用最为朴素的情感和最为朴实的行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内核。正如毛泽东在演讲中所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人民走这一条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一条幸福之路,所谓群众利益无小事,对于张思德而言,就是天经地义、无需任何理由的行动指南,这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该遵循的行动指南。

其次,张思德精神就是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为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一切。张思德的革命“资历”不可谓不老,但他一直工作在最基层,人生中担任过的最高“职位”是警卫班长,牺牲时是一位从事开荒生产的普通战士,张思德从未对此有过丝毫不满,也从未说出过任何怨言。从班长降为战士时,组织找张思德谈话,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当班长是革命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革命的需要,即是张思德内心遵循的原则,也是不需要任何解释的最好理由。任何工作岗位,总有工作的轻重之分,也有危险与安全之分,张思德做选择的标准始终是“革命的需要”。1943年,中央修建八路军大礼堂,警卫连的同志们轮流参加义务劳动。礼堂上大梁,大家把一根根大梁用绳子往上吊。一根大梁吊上去还未放稳,就因为支架突然断裂导致整个架子剧烈摇动起来,大梁眼看要坠下,张思德冲上前去,用肩头顶住大梁,让大家得以齐心协力修好支架稳住大梁。看似平凡的举动,蕴含着张思德最为质朴的人生准则,即革命的需要高于一切,同志的安危胜于一切。在安塞石峡峪参加生产劳动期间,张思德明知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还是主动要求去干烧木炭的工作。多日下雨,炭窑坍塌的危险大大增加了,张思德主动要求自己先进去,把危险留给自己,而安全则留给战友,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正如毛泽东在演讲中所指出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作为一名普通的警卫战士,在平凡的岗位中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天的工作,“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要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毛泽东透过一位普通战士的牺牲来谈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就是要通过张思德平凡岗位上的平凡人生,说明为人民服务的最本质特征,深刻揭示为人民服务是所有共产党人的价值导向,并无一人可以例外。

三、张思德精神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光辉典范

张思德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彰显了延安时期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精神之美,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滋养初心、淬炼灵活的生动教科书。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列入党章,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确定下来,张思德精神也成为践行共产党人根本宗旨的光辉典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创造的辉煌业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新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就必须使每一位共产党员牢记初心使命,在平凡的人生中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为人民利益奉献一切。

25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