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事迹素材集锦800字

| 郑诗2

“从小到大,许多方面我都是非常失败的,简直一塌糊涂。”他说。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名人事迹材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名人事迹材料1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学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27岁建立私人学校,三千多弟子中72名是中状元的人氏。一身坎坷不定,周游了列国,在各地的不同时期都进行了教学,留下了孔子文化的踪迹。传说;一开始在江南,因为那是年轻气势正旺的时期,所以叫出来的弟子的学问最高。之所以南方人相对聪明,文学水平至今乃仍高。在北方的时候,就稍晚一点,北方文化就列次于南方。在后来就到了日本,那时已是接近晚年,所以日本文化就是一半是中国字,一半是日本的特色文化。甚至一个不成熟的中国字。老年时期,周游到了外国,那是已经头昏眼花时期,所以只能用自己的创新文化教学了,完全用的是;圈圈,道道,所以现在的外国文化就是成了现在的英文,等文字形象。在后来老年时期,眼花看不清东西,回到了新疆、蒙古=西藏,以无法写作,想了一个办法,抓了一条蜈蚣沾上墨水在竹签上一爬,就是一个字,之所以这三个地区的字样就象一条蜈蚣的摸样。

中国名人事迹材料2

钱学森(1911—2009)杭州人,是全世界着名的火箭专家,是我国“原子弹之父”、“导弹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1911年出生于上海,后来出国留学,1938开始对火箭进行研究。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后,用他所学的专业和知识为祖国服务。他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99年我国建国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为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钱学森从美国回来时,对接待他的人所说的一句话。

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是艰难的,当他在美国得知祖国于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他的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愿望: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建设服务。

于是他向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明,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金布尔听后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还大声喊道:“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钱学森只不过是要回国,美国人怎么会发那么大的火那么着急呢?因为他知道钱学森是个人才,他的知识和能力要是为中国服务,很可能对美国产生威胁。他有一个恶毒的想法就是:我们美国得不到的,也不能让其他国家得到。于是金布尔马上通知了移民局,不准让钱学森全家离开美国。美国海关果然禁止钱学森回国并扣留了他的所有行李。但后来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钱学森突然遭到联邦调查局的非法拘留,被送到移民局看守所关押起来。如果不是钱学森的老师和校友大力帮助,恐怕他是难以得到自由的。

但那以后,钱学森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他不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行动处处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和特务的监视,不许他离开洛杉矶,还定期查问他。钱学森就这样失去了5年的自由。为了回国钱学森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啊!然而,钱学森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反而更加强烈了。他日夜思念着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地向移民局提出回国的要求。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摆脱了特务的监视,在寄给在比利时亲威的信中,巧妙的在香烟纸上写了一封信,并顺利的转到了周总理的手里。1955年中美大使级会谈进行,中国大使按照周总理的要求,以钱学森要求回国的这封信为依据,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与他的夫人和两个孩子终于乘坐美国“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离开了洛杉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众所周知,钱学森在导弹方面的研究举世瞩目,但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我们敬爱的钱爷爷更加关心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关心我们下一代的成长问题。比如说在普及科技知识方面,他就谈到了如何更好的办好科技展览。他说,展览是一种行业、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不是随随便便就办得好的。如何办好展览?钱爷爷强调了展览的设计问题。他说,展览的设计很重要,展览好比是一场演出,演出需要导演,而我们的展览也需要总设计师,他的工作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这次的展览是做什么的,是关于什么样的展览。如果主题和目的不明确或者离开主题和目的去搞一些花样,参观后留不下什么印象,成了过眼烟云,那展览的效果就不好。我们现在设计展览,心中要有一个总的主题,总的目的,那就是宣传四个现代化,鼓舞全国人民为此而奋斗。

还有一个故事,一次导弹发射的试验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当时的天气很坏,到底能发不能发,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参谋长和钱学森的意见不同。按照当时的规定,每次发射报告上面必须有三个人同意的签字,然后再请示聂荣臻元帅的批准。可是当时司令员和参谋长都说不能发,而钱学森却非常有信心的说能发射,这样就形成了2:1的局面,于是就把只有钱学森一个人签字的报告送给了聂帅。没想到,聂帅很爽快地批准发射,并说要是只有那两位签字而没有钱院长的签字,我倒不敢批了。你猜这发导弹发射成功没?结果是这一发导弹还真的打成功了。

中国名人事迹材料3

在河北省隆化县城北郊,长眠着模范共产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中共龙(关)延(庆)怀(来)联合县第3区区委书记躲过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3年春,被选为怀来县南山堡村第一任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5年春参加抗日自卫队,7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9月在延庆地区同国民党军作战中英勇顽强,受到领导的表扬。1947年初的一次战斗中,在班长牺牲、副班长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代理班长,带领战友们出色完成作战任务。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某部副班长。1948年1月,在延庆县大胜岭战斗中,他率领全班坚守青云顶阵地,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和战友们打退了敌人的反扑。随后,连队采纳他的建议,采取正面佯攻、侧面突袭的战术,迅速攻占敌人据守的制高点。部队发起追击时,他奋勇当先,只身俘敌10余人。董存瑞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和1枚“毛泽东奖章”。3月,董存瑞所在连队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第32师第96团第6连,他被任命为六班班长。随后,部队进行了50天的大练兵运动。因为训练成绩优异,六班被授予“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被授予“模范爆破手”光荣称号。

1948年5月1日,第11纵队从朝阳地区西进,兵锋直指热河省会承德的北部屏障隆化城。25日,隆化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担任爆破组长。在全连战斗动员会上,董存瑞代表全班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战斗开始后,他带领战友们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此时,离发起总攻仅15分钟。在这关键时刻,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他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呀!”将暗堡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6月8日,第11纵队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规定纵队所属机关和部队在点名和集会时,静默3分钟以示悼念。7月10日,冀热察行政公署做出决定,将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董存瑞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为了永久纪念他,隆化和怀来县人民政府分别修筑了董存瑞烈士陵园和纪念馆。

中国名人事迹材料4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在炮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在红军中,他作战机智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多次负伤。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1936年到陕北后,入云阳荣誉军人学校学习和养伤。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

张思德对待革命工作总是认真负责,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938年春,他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他总是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张思德调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他毫无怨言,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不久,他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初,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生产农场,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同年7月,进安塞县山中烧木炭。他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最苦最累,他就出现在哪里,每到出炭时总是最先钻进窑中作业。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一把将战士小白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里,战友得救了,张思德却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献了花圈,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悼念讲话,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篇讲话经过整理后收入《毛泽东选集》,题为《为人民服务》。毛泽东讲演的主题“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这个宗旨,是我们党和军队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中国名人事迹材料5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