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秘 > 先进事迹 > 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获得者马银国事迹(5篇)

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获得者马银国事迹(5篇)

| 刘慧

马银国,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原负责人,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获得者马银国事迹简介(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获得者马银国事迹(5篇)

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获得者马银国事迹篇1

9月7日,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向社会公开发布“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四川省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原所长马银国位列其中,获“最美自然守护者”殊荣。

9月5日12时55分,“最美自然守护者”马银国掏出手机,通过防灾减灾群通知各村在确认安全的前提下,统计受灾情况。

当天中午,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也有震感。经历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马银国,几乎是下意识地作出反应。

守护群众生命安全,是马银国40余年来的工作职责之一。他曾任高川乡自然资源所所长,被群众称为“马国土”。

2022年2月,“马国土”已正式退休,但因工作需要被高川乡返聘回自然资源所。

工作至今,马银国累计组织安全转移群众1900余人次,成功避险69起。

5本手写日志见证40余年坚守

马银国的办公柜有5本手写日志,上面记录着他从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每天的工作经历。翻看日志,每一页都被他画出整齐的小格,每一天做了什么事,马银国都记录在上面,一天一行,从未间断。

作为一名基层自然资源工作者,马银国肩上担子不轻,办理土地使用证、征地拆迁安置、地质灾害点治理、矿产开采秩序等工作,他都要亲力亲为。“基本上‘地上’的事情,都与我的工作有关。”马银国说。

2020年7月25日,马银国在日志里提到:值班;与贺松、叶亮到泉水、二郎、新桥、甘沟、茅香村核查灾情并转移人员。

而在地质灾害防灾值班记录表上,马银国记录了当晚险情:因近日雨水较多,比较饱和,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请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特别是崩塌、滑坡等隐患点加强监测预警,做好雨前排查,雨后复查,发现异常要立即报告。4个村18个灾害点提前转移人员90户、181人。

惊心动魄的连夜转移群众,工作日志里表述不长,其中点题的只有两个字──“转移”。谈及这些经历,马银国却很平淡,“泥石流、山洪是最容易遇到的地质灾害,已数不清预警转移多少次了。”

50多岁学会用无人机排查险情

驱车前往高川乡的路上,不时能看到巨石散落在山脚下,大山上还有滑坡的痕迹,宛如青山上的一道道伤疤。

“5·12”汶川特大地震前,高川乡只有两个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震后这一数字增至165个。

近年,随着治理推进,高川乡隐患点逐年减少,2022年已减少到72个。但高川乡海拔高,山林多,一到汛期,防灾形势仍很严峻。

守土有责。从2008年起,马银国将大部分精力放在隐患排查、地质灾害预警上。原本做事就认真严谨的他,面对涉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时,更不敢有一丝一毫松懈。每年5到10月,马银国像上紧发条一样,神经紧绷,睡不踏实。

高川乡最远的两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需要骑摩托车、步行、涉水,即使是土生土长的高川人,也要2—3个小时才能走完单程,而巡查全部隐患点需要4天时间。40余年来,他累计行走12万余公里,高川乡每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暴雨后山路难行,有时会有石块树枝挡住山路。为此,马银国50多岁时学会了操作无人机,当无法通行时,他就用无人机进行查看。

结合当地夏季易出现暴雨的特点,马银国总结了一套方法──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同时自编宣传稿350余篇,把防灾减灾知识送到各家各户。在他的指导下,每次灾情出现,村民都能迅速进行避险转移。

自学气象知识多次成功预警

根据气象知识与地理情况,马银国摸索出一套适用于当地的暴雨天气预报。通过关注高川乡的云层和风向,以判断降雨时段、降雨量以及降雨集中区域。

这个方法很管用。2012年8月17日,晴空万里,可马银国却预测“可能会有暴雨”,建议“多留值班人员”,当时大家都觉得他在开玩笑。当晚,高川乡遭遇特大暴雨,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41起,幸好马银国提前制定应急方案,使得全乡400余户1300余人成功紧急避险。

高高的大山,让很多当地人想走出去,但马银国却舍不得离开。这些年,他多次放弃调到条件更好、离家更近的岗位的机会。“这里的一切我都熟悉,我放不下173平方公里的热土,也舍不得6000多名父老乡亲。

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获得者马银国事迹篇2

他是我们心目中新时代的孤勇者,他是当地百姓口中的“马国土”——山区基层的定海针。他就是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的马银国。

来自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的马银国,获评中共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最美自然守护者”的称号。参加工作42年,他始终坚持巡护在高川乡的山山水水之间,护佑着一方百姓安居乐业,是当之无愧的“自然卫士”。

此次获评首届全国“最美自然守护者”的马银国,不仅在全国10位“最美自然守护者”评选中位列第一,他也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参选者。60岁的马银国是服务山区的“孺子牛”,是自然资源系统里的“最美守护者”,他既有扎实牢固的业务技能,又有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还有心怀保护资源的神圣使命。

高川乡是绵阳安州最远的一个乡镇,这里山高路陡、沟壑纵横、地势险象环生。“5·12”汶川地震后,辖区内形成了最大滑坡体“大光包”次生地质灾害非常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年平均发生15次。而马银国爬坡上坎、趟水过河现场勘察,逢雨必到,汛期24小时待命。四十多年来早出晚归是常态,经常一个月内穿破3双解放鞋,摩托车轮胎也要补换6、7次。高川乡173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16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都镌刻了他的足迹。马银国在高川乡当了10多年广播员,近30年国土员。

尽管40多年的人生经历普普通通,但马银国在四川省国土资源系统乃至全国国土资源系统都小有名气。许多人是从新闻报道中熟知马银国的——他是“马国土”,是四川好人,是四川“最美地灾防治卫士”是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先进工作者,而再成为现在的最美自然守护者, 马银国获得的大大小小的荣誉称号已经有40多个,而荣誉的背后是他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3000余次连续实现地质灾害11年“零伤亡”的光荣业绩。是他带领着一支深山共产党员服务队,数十年如一日上门帮扶6000余名有需要的父老乡亲干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忠诚担当。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是马银国作为一名基层自然资源人的坚持,亦是我们对国土自然的坚守。

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获得者马银国事迹篇3

近日,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10名2021“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来自绵阳市安州区的马银国获得这一殊荣。

9月7日晚7点41分,央视第十频道播出《最美自然守护者发布仪式》。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全市系统内的干部职工观看发布仪式。各县市区共设14个会场,1个主会场,13个分会场,共计1600余人观看。

马银国作为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原负责人

扎根在自然资源工作一线41年

踏遍全乡173平方公里山山水水 沟沟坎坎

累计行程12万余公里

把管好村民的“饭碗田”

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自己的使命

他还自编《守护生命安全》等宣传稿350余篇,把防灾减灾知识送到区内家家户户。

高川乡风景如画,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也“特别金贵”,人均耕地不足0.1亩。

马银国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在矿业秩序整顿中,非法采矿人把装满厚厚一沓现金的信封塞给他,他断然拒绝……

“高川乡是高山地带,对于村民来说,土地是最重要的。我守护了他们的土地,他们都亲切地叫我‘马国土’。”马银国在发布仪式上说。

守土尽责,马银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自然资源人的坚守。他的事迹也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干部职工们钦佩不已。

保护自然资源,是每个自然资源人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年轻干部,我们在向前辈致敬的同时,更要学习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获得者马银国事迹篇4

9月7日,对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原负责人马银国,来说是一个难以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他被授予“最美自然守护者”荣誉称号

“最美自然守护者”,简单的7个字,背后是马银国一直扎根高川乡基层自然资源工作一线,在1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觉当好守护自然资源的“卫士”,安全转移群众1900余人次,成功组织群众避险69起,实现“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连续13年地质灾害防治“零伤亡”的骄人成绩。

2013年5月12日,马银国在大光包开展地质灾害巡查。

“这一荣誉,既是鞭策也是鼓励,我将继续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与担当,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道路上勇毅前行。”马银国说道。

选择基层

挑起守护国土的担子

9月5日清晨,马银国穿上一身迷彩服,足蹬一双黄胶鞋就出发了。和往常一样,他在与地灾监测员、森林防火队员会合后,便一起到山川沟壑去观察破碎的山坡与河床,做地灾监测预警。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干了29年。

1993年底,马银国从高川乡政府广播员的岗位调到当时的高川乡国土所。“在征求家人意见时,没有一个人支持我。”马银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当国土员任务重,待遇差,费力不讨好,还要得罪人。”一边是家人的反对,一边是组织的重托,最终,马银国选择了基层国土所的工作,挑起了守护绿水青山、保护自然资源的担子,立志一定要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国土人。

2012‎年‎8‎月‎22‎日,马银国巡查高川乡茅香村黄家沟泥石流点。

马银国所在的高川乡是安州区最远的一个乡镇,最高海拔3000多米,平均海拔1500米,173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山高路陡、沟壑纵横。20多年前,山里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没电,照明要点煤油灯;路不好,进山出山全靠两条腿;资源短缺,生活用品全靠自己背……为排查、巡查、复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马银国在山里经常遇到危险,但他依然默默坚持下来。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余震不断、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马银国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中用手刨、用肩顶、用背扛,挖开一堆堆碎砖瓦砾,先后救出22名被困群众,并毫不犹豫地捐出了妻子经营的小卖部的4吨大米,帮助乡亲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汶川特大地震后,高川乡地质灾害大幅增加,直接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点猛增至156个。”马银国说,将这156个点全部走完需要4天时间。爬坡上坎、趟水过河,他不敢有丝毫放松,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反复进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常常一个月内就会磨破多双胶鞋,摩托车轮胎一年也要补换20余次。

2011‎年‎8‎月‎15‎日,马银国在水磨沟进行地质灾害巡查。

让马银国终身难忘的是,2009年7月17日晚上,暴雨滂沱,山洪骤发,他连夜赶往最危险的茶园沟泥石流隐患点组织村民撤离。“赶快撤离,不要贪恋财物,快走!”暴雨中,马银国使劲敲锣、吹口哨、喊话,挨家挨户敲门敲窗,催促他们赶紧撤离,遇到行动慢的老人,他会直接背上撤离。刚撤离完不久,山洪泥石流呼啸而下,村民房屋瞬间被埋。第二天,当马银国来到临时安置点看望乡亲们时,十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握着他的手连声道谢。“这一刻,我体会到了感动,也更加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马银国说。

多年来,从茶园沟泥石流到水磨沟泥石流,再到大沟泥石流,马银国一次次奋战在抢险救灾第一线,为群众筑起一道道安全堡垒,最大限度地保护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发动乡亲们一起“群测群防、全面参与”,到跟同事们一起坚守地质灾害频发地段,再到汛期时的昼夜值守,顶风冒雨疏散人员、安置转移群众,高川乡山川沟壑中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马银国的脚印。马银国说:“我是共产党员,有灾难就要站在群众中间!我是自然资源人,我的工作岗位就在抢险救灾第一线!”

勇于担当

守护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马银国深知严格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2019年10月,马银国指导贫困户种植珍稀水果黒老虎。

在人均耕地不足0.1亩的高川乡,土地特别金贵。作为一名基层自然资源人,马银国把管好村民的“饭碗田”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为保护宝贵的耕地资源,凡是发现擅自占用耕地私搭乱建等行为,马银国就像黑脸“包公”一样,严抓严管,就连亲友都常常抱怨他“六亲不认”。

一次巡查中,马银国发现村民王某擅自占用耕地乱搭乱建,当即要求停工。王某的儿子捡起一块砖头砸在他的头上,顿时鲜血直流。马银国用纸擦了擦头上的血,仍坚守在现场,直到王某将违法建筑拆除。事后,王某不但主动接受了处罚,还当起村里的土地动态巡查员。有一年,马银国的侄儿结婚要建新房,找他想多批一点宅基地,也被他严词拒绝。

高山乡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保护矿产资源,马银国组织职工打击违法采矿行为,他也因此成了不法分子的“眼中钉、肉中刺”。一天傍晚,马银国骑摩托车回家,一辆曾被查处过的矿山货车一直尾随着他。走到俗称“老虎嘴”的危险路段时,货车突然加速超车,险些把他逼下百米深崖,幸亏他早有警觉,紧急避让,才幸免于难。

“利诱、威胁、谩骂、纠缠,甚至直接报复,这些都吓不退我保护自然资源的决心。”马银国说,保护自然资源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他的角色是一名自然资源卫士,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这是他作为一名基层自然资源人的坚持。

退而不休

继续坚守脚下这片土地

多年来,马银国守护着高川的山山水水,守护着国家的自然资源,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不懈地努力工作,马银国先后荣获四川好人、四川“最美地灾防治卫士”、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今年2月28日,马银国在高川乡自然资源所所长的岗位上退休了。生长于高川乡的他,对这里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我出生在高川,成长在高川,这里的一切我都熟悉,这里的人也都熟悉我。离开这我舍不得,把工作交给别人,我更不放心。”

因为放不下高川乡173平方公里的热土,也舍不得朝夕相处的6000多名父老乡亲,马银国退而不休,返聘继续奋斗在高川乡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最前线,为大山深处的高川乡再次撑起一把“安全伞”。

马银国(左一)在巡查地质灾害隐患点。

工作日,马银国依然和往常一样,白天在乡里山头巡查,晚上回来记录情况、研究工作,一有空闲,还会跟年轻同事“补课”,把自己多年工作积累起来的经验讲给他们听。

“严谨”,这是高川乡自然资源所所长李洪春对马银国的评价。“别看他平时平易近人,聊起工作那可是一点不含糊。”对李洪春而言,马银国是亦师亦友的长辈,在马银国毫无保留的“传、帮、带”下,如今李洪春说起高川乡的情况时也如数家珍。

2020年马银国参加四川省自然资源系统“坚守初心使命,做一个合格的自然资源人”主题巡回演讲。

在德阳的儿子总是问马银国何时才能放下工作,去帮忙带孙子。这时马银国总会回答道:“组织信任我,叫我接着再继续干,高川乡的乡亲们也离不开我。”说起家庭,马银国有幸福也有愧疚,他总是将工作放在第一位,为了工作顾不上小家,但高川乡热情且淳朴的村民正是他默默坚守脚下这片土地的理由。

“回首自然资源工作的酸甜苦辣,我无怨无悔。”在采访最后,马银国笑着对记者说,虽然以前工作中,老百姓多有不理解不配合,但现在不会了,现在工作靠“刷脸”。“刷脸”一词,也有力地证明,马银国将自然资源工作干进了群众的心坎里。

向17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资源“卫士”

致敬!

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获得者马银国事迹篇5

金秋九月,山川锦绣。近日,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1“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马银国、任秀波、李大鹏、沈乐毅、钮栋梁、姜文凯、殷跃平、董鸿儒、张辉等9人和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被授予“最美自然守护者”称号。

他们之中既有贡献突出的科学家,也有奋战在耕地保护一线的执法工作者;既有两次参加珠峰高程测量的测绘人,也有坚守小岛从事海洋预报观测工作的监测员、默默守护在林场和自然保护区的林草人……作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他们是广大自然资源工作者的生动缩影,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庄严承诺,向全社会传递着平凡又伟大的力量。

扎根一线履职尽责,真情守护乡亲们的“饭碗田”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永安村,稻花飘香,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党委书记张水宝说,“实施田长制6年来,村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增强了,全村5500多亩基本农田得到了统一有效管理。”

和永安村一样,如今在杭州,每一块田地都有了“田长”守护。这背后离不开浙江省杭州市国土整治中心主任沈乐毅的推动和努力,“乡亲们种田的积极性更高,良田沃野间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再到“百千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长期工作在耕地保护岗位上,沈乐毅细心总结余杭经验,在全市试点推广田长制,创新了永久基本农田网格化管理机制,将保护责任从村委会延伸到村民小组、从村民小组延伸到种粮大户,共同守护乡亲们的“饭碗田”。他还创新推出无人机航拍、微信“随手拍”等信息化手段,助推耕地保护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在中原粮仓河南,也有这样一位耕地“守护者”。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办公室主任张辉,参加工作24年来,始终奋战在耕地保护第一线。

为了制止违法采沙行为,张辉曾纵身跳进水深10多米的沙坑;为了打击破坏耕地偷挖盗采,他吃住在村里紧盯死守,被同事称为“拼命三郎”。用心用情守护脚下这方沃土良田,张辉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看到乡亲们的真诚笑脸,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一大早,马银国穿上迷彩服,足蹬黄胶鞋就出发了,他和往常一样,又到山沟里去观察山坡和河床,加强地灾预警。

扎根在自然资源工作一线41年,马银国作为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原负责人,踏遍全乡173平方公里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累计行程12万余公里,把管好村民的“饭碗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自己的使命。

高川乡风景如画,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土地也“特别金贵”,人均耕地不足0.1亩。马银国坚持原则,依法办事。在矿业秩序整顿中,非法采矿人把装满厚厚一沓现金的信封塞给他,他断然拒绝……守土尽责,马银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自然资源人的坚守。

敬业爱岗诠释使命,无私奉献呵护青山绿水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森林公园花香鸟鸣,风景如画。很难想象,眼前这片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几十年前曾是寸草不生的荒山。沧桑巨变的背后,有这样一位“塞上愚公”——苏木山林场原场长董鸿儒。

60多年前,为了找到合适树种,董鸿儒每天带着干粮,在当地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寻觅。他和工人们一起背着七八十斤重的树苗或水箱,最远要爬到15里外的地方去种树……

功夫不负苦心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目前苏木山森林面积达18.6万亩,以华北落叶松为主的1000多万株树木,连绵铺开在几十个山头。如今,83岁的董鸿儒像青山上的“不老松”,坚持作义务宣讲,讲述苏木山的故事,在他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加入植树造林的队伍中……

在我国黄海中部,有一座叫千里岩的小岛,岛上驻扎着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从东到西240步,从南到北820步,这就是我的‘家’。”作为“守岛人”,监测站站长姜文凯如是说。岛上没有淡水,没有常住居民,所需食品、饮用水等都靠定期补给。每一次补给,上千斤的物资只能靠上岛人员肩扛手提。“70多米高、300多个台阶,一点一点搬到站上。”姜文凯说。

千里岩是海洋防灾减灾的前沿哨所,北上影响黄渤海的台风,千里岩会提前观测到第一手资料。“观测数据关系到亿万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姜文凯说,作为“放哨人”,要准时将监测到的潮汐、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海洋与气象相关的数据资料传回陆地。工作生活不易,但他乐在其中。

每年入冬以后,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里就会热闹起来,大批远道而来的越冬候鸟在这里享受迁徙假期。“湿地上的草木鱼鸟,都是我的‘孩子’,要细心呵护它们健康成长。”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钮栋梁言语中充满坚定。

“守护东滩一方净土,还鸟儿美丽家园”,不管是夜间滩涂执法,还是凌晨道口守候,钮栋梁始终冲在最前面。冬季“夜鹰”行动,他在芦苇丛中一蹲就是几小时;春季“春隼”行动,他严格执法……在他的带领下,区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万鸟云集、鱼翔浅底”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2021年3月11日,江苏省仪征市市民陈云凤冒雨来到省自然资源厅,将一面写有“显初心情系百姓 记使命公证登记”的锦旗,送到了“苏小登”陶镕面前。锦旗的背后是对江苏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服务的认可和鼓励。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的7名工作人员,争当改革创新的“排头兵”,“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与全省5600余名“苏小登”一起战斗在保护自然资源、服务企业群众等岗位。“线上苏小登”迄今已累计颁发电子证照2237万份。

攻坚克难见证担当,用心钻研书写精彩篇章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整,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测量登山队员们在峰顶连续工作两个半小时,对讲机的另一头,珠峰大本营指挥部里,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办公室主任任秀波与队员保持通话两个多小时。任务顺利完成,任秀波才发觉自己一直双膝跪地,双腿早已麻木。

这是任秀波第二次参加珠峰高程测量了。上一次2005年时,在海拔7500米突遇特大暴风雪,任秀波冒着双手被截肢的危险,摘下羽绒手套进行20多分钟的测绘作业。勇于攻坚克难,工作22年来,任秀波长期在野外一线从事自然资源测绘工作,高原工作时长累计达4年多,先后参与西部无人区测图、海岛礁测绘等3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

殷跃平也是一个“野外迷”。作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0余年。凭借专业特长,每当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时,救援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范难度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必须走科技支撑之路。2018年以来,殷跃平开展滑坡“技防”研发与试点,努力提高预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前大家都说‘每个滑坡都不一样’,我偏要在千差万别中寻找共性。”目前,殷跃平带队研发的滑坡普适型监测技术和风险预警模型已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推广,推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从“人防”到“技防”的提升。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红色小楼里,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李大鹏办公室的灯,夜里总是亮着。“望着深夜的璀璨星空,仿佛凝视着3000米地下的金光闪闪。”李大鹏感慨。

“攻克深部勘查难题是自然资源人的职责。”2017年开始,李大鹏所在的创新团队在胶东地区开展3.5万米深部探测工作。他们成功实施“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攻克了我国长期面临的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难题。2020年,李大鹏和伙伴们创新找矿方法,在栖霞市西城镇的地下1000米又打到了“金娃娃”。

在李大鹏的办公桌上,摆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取自马里亚纳海沟的3块样品。目前他和所在团队正在参与深海洋中脊岩浆热液活动及成矿相关研究。“用力钻研深地、深空、深海,为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砥砺前行。”李大鹏说。

“脚下有泥土,肩上有担当,心中有群众”,建设美丽中国,“最美自然守护者”的身影成为绿水青山间的亮丽风景!

2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