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南仁东事迹介绍

| 刘慧

南仁东于1945年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6岁上学,先后就读于辽源中兴小学校、辽源四中、辽源五中,因学习成绩异常突出,屡获学校表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最美奋斗者南仁东事迹介绍(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最美奋斗者南仁东事迹介绍

最美奋斗者南仁东事迹篇1

南仁东,1945年出生于吉林,是“中国天眼”的发起者和奠基人,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从小他就是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更是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就此走上了自己的学术道路。那时中国的社会仍然没有安定下来,毕业后,壮志难酬的他只能去到东北一家无线电厂工作,而这一去就是整整十年。岁月易蹉跎,在这十年中,他曾无数次地望着天空,仿佛想找到一个答案,究竟自己何时才能摆脱这困顿的局面,重新走上理想中的道路呢?

正如《喜迁莺 赠康德机》中所言“万里黑云消散,一点灵明光莹出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风气逐渐转变,南仁东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他再次回到了科学界,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生。凭借自己多年努力,后来南仁东还成为了世界顶尖天文科学家之一,还曾代表中国天文台专家多次去到国外交流学习。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在其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南仁东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为不解的行为:他辞去美国的高薪工作,回到中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面对人们的疑惑,他云淡风轻地说道:“知识没有国界,而国家需要知识,所以我回来了”。就这样,正当无数人打破脑袋也想要跑去“超级大国”美国,享受优越物质生活的时候,南仁东却两袖清风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他的心中,祖国的意义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他要回到祖国,为国家的天文事业做出贡献。

02

1993年,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想法,想要在全球的无线电环境持续恶化之前从外层空间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听到这个消息,南仁东很是兴奋,他激动地对同事表示,他们也可以建一个。可同事们听了他的建议后都直摇头,毕竟当时中国连一辆汽车都造不出来,更别提如此精密的射电望远镜了。

《孟子·公孙丑上》:“虽千万人吾往矣。”带着这种气魄的南仁东不顾前路艰辛,执意要把射电望远镜制造出来。于是他带着300多张卫星遥感影像,在中国西南地区中穿梭跋涉,寻找可以建造射电望远镜的地方。终于他在经过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原时,找到了答案。这片岩溶洼地,正是建造射电望远镜的最佳地点。地点选好后他又开始为启动资金犯愁,每天晚上都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不过很快他就想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那就是自己来筹集实验资金。

后来的好几年时间里,南仁东变身成了一名"推销员",他四处奔走,向在国内外会议上遇到的每一个人推荐自己的望远镜。可是几乎没有人接受南仁东的请求,有时他甚至还会遭遇到非常严厉的拒绝,可即使是在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他也从没想过要放弃。因为在他认为,和国家的利益相比,个人的尊严和荣辱都是微不足道的。

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院长会议上,南仁东报告了"十一五"期间的项目申请,他激动问到到:“FAST到底究竟能不能立项?我们这些人不为名利,甚至可以自掏腰包只是为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而已。”一番话说得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份提案最终在2006年通过了。此后,经过南仁东和同事们长达二十二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天FAST项目终于在四年前得以完成。就在大家都为了这一成果而欢呼时,却没有想到,南仁东的身体状况正在急剧恶化。

结语

2016年,就在天眼即将筑造完成时,南仁东突感身体不适,便去到医院检查,这才发现自己已经身患肺癌,但身患重病的他还是舟车劳顿亲眼去看了他耗费22年心血才建成的“中国天眼”。“中国天眼”建成1年后,72岁的南仁东无憾逝世。正如《晁错论》中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虽然南仁东已经故去,但是他坚毅不屈,勇于探索的精神仍旧激烈着无数的后辈,在科研事业中不断地探索前行。

最美奋斗者南仁东事迹篇2

南仁东(1945.02—2017.09),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

十二年夜以继日的走访、十余年奔波各地的推销、二十二年艰苦卓绝的永恒坚守,为了建造一个属于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南仁东,一位天文科学家,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树起了一座真正的科学丰碑。

他的一生,以国家的需要开始,以国家的需要结束。他曾驰骋于国际天文界,得到多国青睐,却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一九九四年起,他一直负责“中国天眼”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编订了科学目标,指导了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试验,堪称发起者和奠基人。不仅如此,“中国天眼”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南仁东的学生。他用奉献和执着,引领着一批年轻科学家的梦,开始飞向浩瀚太空。

他曾获“2016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CCTV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全国创新争先奖。病逝前,入选为二○一七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去世后,中央宣传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斯人已逝,但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万古长青。他毕生心血所成的“中国天眼”会替他看遍浩瀚星空、无垠宇宙。

最美奋斗者南仁东事迹篇3

“天眼”之父南仁东故事事迹

“咱们也建一个吧”

没有南仁东,很难想象“天眼”会伫立于世。二十多年来,从fast的选址、立项、可行性研究,到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模型试验,南仁东似乎为这只“天眼”着了魔,把余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它。

故事得从1993年讲起。

那年,日本东京召开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提出要建设下一代射电望远镜,为10年、20年后的射电天文学发展做打算。

“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么一句话开始,南仁东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在国际上,用钢结构建造的射电望远镜,口径突破100米已经是工程的极限。想建更大口径的望远镜,就要选择一个又大又圆的坑,借助地势来实现。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坑洼无数,成了天然的候选目标。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

“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那个时候,南仁东的体力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

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

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影响项目的成败。

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弘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型。

跟随南仁东做博士后的岳友岭回忆,本科时就听南仁东讲射电天文方法课。那是十几年前,fast大部分技术的攻关开始取得突破。南仁东就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fast各个细节的具体情况,研究到了什么程度,离预期还有多远。

2007年,fast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

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

fast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

南仁东则偶尔会跟学生提起,他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专业,上学时还曾在机械制图比赛里拿过第一名。尽管清华大学有专门的机械制图专业。

岳友岭参与了fast工程钢索设计部分。fast上的钢索需要伸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fast 30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600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fast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

在设计fast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

“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青丝熬成白发

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fast项目每个工程难题,带领fast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

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熔铸了南仁东的心血,更熔铸了他的感情。在fast建造过程中,这位低调沉默的硬汉常常触景生情吟诗咏志。2008年底,fast奠基时,奠基石上就刻着南仁东亲自拟的对联:“北筑鸟巢迎圣火,南修窝凼落星辰。”

去年9月fast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fast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最美奋斗者南仁东事迹篇4

在贵州省黔南大窝凼,有一口内直径约500米的"大锅"。

那是一台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它叫"FAST",也被称作"中国天眼"。

那是世界上第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它之前,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直径不超过百米。

它的出现出现,使得中国未来20至30年内将在相关领域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而这,离不开一个人。

他叫南仁东!

他是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被称为"天眼之父",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中国天眼"。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穿越一生。

南仁东便是这样一个为了梦想而穷极一生的人。

探索未知的宇宙!

这是一个藏在无数人心底的梦,一些人会用一生去追寻,南仁东便是其中之一。

1963年,南仁东以高考平均98.6分(百分制)的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并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1963年9月-1968年7月,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真空及超高频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

1978年9月-1987年7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王绶琯),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这是学霸的履历,也是其追求梦想最为客观的见证!

上世纪90年代,南仁东已经成为了驰骋于国际天文界的科学家,曾得到美国、日本天文界的青睐。他曾在日本国立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级别的科研条件和薪水。却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为了什么?为了梦想!

他说过: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24年前,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坐不住了,一把推开同事房间的门:我们也建一个吧!

"天眼"成了他心中燃起的梦,于是,他便把他的余生,献给了这个梦。

可是,这个实现梦的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

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

可是对于南仁东来说,只要有梦就好了,其他的都不能较困难,那只是去实现梦所必须要走的一段路而已。

于是,为了选址,他可以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数年如一日。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里,不少地方连路都没有,只能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

最终,他寻找了这个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能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的窝凼。

为了立项,为了筹钱,他四处奔波,像个推销员一样到处推销自己的项目。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天眼"项目。

有人觉得他做了许多事,事实上,二十多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天眼"。

最终,他成功了!

24载,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他是一个怪老头!

六七十岁的他总是喜欢跑到施工现场去,对项目"指手画脚"。在许多人看来,他只是一个天文学家,施工可不是他的领域。在他的助理姜鹏看来,术业有专攻,在FAST项目里,有人不懂天文,有人不懂力学,有人不懂金属工艺,有人不会画图,有人不懂无线电。"这几样你能懂一两个就算不错了"

可是,后来他发现自己错了,他低估了一个执着于梦想的人,即使那是一个暮暮残年的老头子,这些南仁东几乎都懂,不懂的他就去学,凡事他都要让自己对"天眼"有着最为清楚的了解。

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锁网变形,既要受力,又要变形,在工业界没有什么现成技术可以依赖。国家标准是10万次伸缩,而FAST需要200万次的伸缩,是他自己提出的特殊工艺支撑起FAST的外形。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的邢成辉,曾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撞见南仁东。为了一个地铆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放下筷子就跑去工地,生怕技术人员的测量出了问题。

"天眼"现场有6个支撑铁塔,每个建好时,南仁东总是"第一个爬上去的人"。几十米高的圈梁建好了,他也要第一个走上去,甚至在圈梁上奔跑,开心得像个孩子。

他是一个很真的老头。

他面容沧桑、皮肤黝黑,夏天总是穿着T恤、大裤衩。不认识他的人,很难会将科学家这个称谓和他联系在一起。

他更像当地的村民。

不过,这也没错,他本来就把自己当作了当地的村民。。

因为大窝凼附近所有的山头,南仁东都爬过。在工地现场,他经常饶有兴致地跟学生们介绍,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哪里有水井、哪里种着什么树,凼底原来住着哪几户人家。仿佛他自己曾是这里的"村民"。

在那里,他见到当地人生活的艰苦、上学的不易,就自掏腰包给予他们资助。时至今日,仍有受助的学生给他写信。

北京时间9月15日23点23分,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而他病逝后,他的家属给国家天文台转达的他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这就是南仁东先生真实的一生。

他不是什么院士,也没拿过什么大奖,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最为宝贵的财富——天眼!

他的梦想实现了,就像他诗里写的那样:

"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

召唤我们踏过平庸,

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

最美奋斗者南仁东事迹篇5

现代中国天文学家梦想得到的大型射电仪器,对于探索更远距离的宇宙、天体运动的精确探测是必不可少的。

而1993年的中国,只在北京、上海等地建造了40米、2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如果要用大口径无线电,中国天文学家只能去美国,欧洲,只有那里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口径无线电望远镜。

天文学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最辉煌的一门学科,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只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曾经”,它停留在“古代中国”。

在当代天文学领域,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这在装备不足、技术不够先进的情况下几乎是可以做到的。

为改变现状,扭转颓势,为超越弯道, FAST拔地而起,横空出世。

它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喀斯特洼坑,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该系统主要由主动式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持系统、测控系统、接收机和终端系统和观测站几大部分组成。

如果按照500米口径,世界杯赛的标准足球场面积大致是7140㎡,天眼大概有27个足球场那么大。

在灵敏度和综合性能方面, FAST是世界上最好的望远镜,它比发现引力波、被评为20世纪人类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提高了大约10倍。

根据这一理论, FAST可以接收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其距离接近宇宙的边缘。

而这个经天纬地的大国工程的总设计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南仁宫老先生。

南仁东生于1945年的吉林省辽源市,自幼学习成绩优异。18岁时以高考平均分98.6分(满分100)获得吉林省理科状元。顺利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一九六八年,南仁东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遇上特殊时期,便到东北一家电报厂工作,一九七七年底才考入中国科学院,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84年,南仁东利用国际上长基线网络,对宇宙活动的星系核进行了系统的观测研究,主持并顺利完成了欧洲和全球十余次观测,成为当时天文界数一数二的科学家。

天文界的泰山北斗,由于声名显赫,曾经收到过美国、日本天文界的橄榄枝,给他的薪水比国内高出300多倍。南仁东心里明白,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因此他对科学作出了坚决的否定,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他知道此时祖国需要他,自己必须回去报效祖国!

那时候,没人会觉得南仁东会放弃海外高薪的工作,但事实上,他毅然选择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这即使他的知识大大增长,又为以后在“天眼”项目中积累知识作了准备。

出席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大会的科学家们于1993年提议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便在大环境改变前接受更多来自外层空间的信息。

会后,南仁东和他的同事商量中国也要造一个,但当时的中国,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技术支持,连建设基地都没有头绪,大家打心底里不看好南仁东的提议。

在他60岁的时候,从1994年到2005年,他最终确定了独特且最合适的台址,可以说,这只是第一步。由于国家资金不多,南仁东只能自己出去拉赞助,找合作伙伴,这位已经过了耳顺年龄的老人拿着相关资料在世界各地推销他的 FAST项目。

在2006年被推荐为国际天文学学会射电专业委员会主席,在南仁东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吸引了20多个合作单位。

之后从1994年到2005年,他一直在努力争取最佳的选址。有志之士,他在云贵高原那独特的喀斯特洼地上找到了最好的位置,最后“天眼”建在贵州省平塘县大窝沟深山里。

南仁东在2006年为“中国天眼”申请立项。在2007年国家批准南仁东申请后,“中国天眼”正式立项。2011年,“天眼”工程正式开工,项目进展到这个阶段似乎一切都尘埃落定,南仁东却感觉肩上的重担更重了。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正是这段时间来的不容易,他希望能做得更好。南仁东将与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有关。

在他心中似乎装了一个世界,古语说“术业有专攻”,他却一无所知。天文,力学,金属工艺,绘画,无线电,更别说无线电了,无论施工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帮忙解决。并且在施工现场常能见到他的身影,一刻也没有放松。

小螺丝钉从钢架上拧下来,到高处打穿套管,再到调整设备,他样样都会,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他仍然这样努力!通过几年的建设,这个花费了南仁东20多年心血的大项目,终于在2016年成为现实!这一“天眼”是南仁东一生的愿望。

南仁东先生为中国造了天眼,自己却很快闭上了眼睛。由于工作过度,他整夜都在赶工,经常工作到凌晨,所以事情都得自己处理。别人不是只知道力学,不知道工程,不知道天文学,不知道无线电,就是只知道他,什么都知道。二十多年日日夜夜的劳作,使他实在疲惫不堪。得了肺癌后,第一次动手术后声音嘶哑,腿脚无力。

南先生说:“我说不出什么高尚的追求,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想。男人总要有面子的吧,你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这不算什么。尤其是我怕亏欠别人,国家投了那么多钱,国际上又有人说你吹牛,我也要负点责任,”我的梦想,是自食其力,甘愿做块奠基石。

在22年如一日的日子里,他克服了生活和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终于胜利地返回祖国,创造了奇迹。南东对“天眼”的爱护,使他与他所工作的每一个工作者都能一目了然,“时代楷模”这一荣誉对南东来说,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

从古到今,我们仍然记得“二弹元勋”邓稼先,记得“导弹之父”钱学森,虽然他们离我们很远,但他们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我们。还应牢记南仁东等科学家为祖国、为人民所作的贡献,他们的精神也时时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科学工作者和普通民众,他们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斗一生。


最美奋斗者南仁东事迹介绍相关文章:

学习南仁东个人事迹心得体会800字

爱国奋斗建功立业典型事迹

2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