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爱国事迹十篇800字

| 郑诗2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大英雄。可能在很多人的眼里,只有上战场杀敌才是英雄,但我认为文人也可以是英雄。什么是英雄呢?在我眼里守护正义的人就是人民英雄。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写闻一多爱国事迹的范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闻一多爱国事迹十篇800字

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1

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他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个从小就酷爱读书、刻苦学习、成绩优异的人。他五岁入私塾读启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前班,十岁到武昌就读于小学。十三岁的时候他就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清华度过了十年的学子生涯。由此可见,闻一多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诗人,这绝非偶然,这跟他从小就酷爱读书、刻苦学习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爱国诗人。1919年五四运动时,闻一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五·四”运动中的开荒者之一,并代表清华学校出席全国学联大会。1937年抗战开始,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胡子,以此明志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是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他曾出版了诗集——《红烛》和《《死水》,在这两部诗集中,在他尖锐的文笔下,都深切表达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由此可见,闻一名是一位爱国诗人也就足可见一斑了。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视死如归的勇士。1976年7月11日,著名教育家李公朴在昆明被特务暗杀,在李公朴的追悼大会上,主持人为了闻一多的安全,没有安排他发言。但闻一多毫无畏惧,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他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读到闻一多先生的这一句话,我不禁暗暗地替他捏了一把汗,一股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明明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相当危险的,最后的结果可能就像李公朴先生一样会被国民党杀害,但是他不怕,他视死如归,他跟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一样,身上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境界。

我眼中的闻一多,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他的一生著作无数,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再到《楚辞》、《诗经》、《庄子》、《周易》,他可以说是无所不能。诗人郭沫若曾评价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此可见,诗人闻一多的才华是大众有目共睹的,连诗人郭沫若都对他评伦有佳。

这就是我眼中的闻一多,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和学者。他从小就成绩优异,酷爱文学;他热爱祖国,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在正义面前,他视死如归,不畏惧黑势力。诗人闻一多虽然死在国民党特务的手下,但是,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永远活在我们千千万万个中华民族同胞的心中!我们永远怀念他!

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2

闻一多,他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学者,激情澎湃的优秀诗人,还是一个言行一致,敢于牺牲,为祖国而献出自己的生命的革命烈士!闻一多先生是我最崇拜的人.我崇拜他,是因为他是一位爱国者,对祖国大地与人民充满了责任心,通过他写的诗歌能表现出来;我崇拜他,是因为他想用文化来拯救我们的祖国;我崇拜他,是因为当他发现文学古籍已改变不了衰弱的民族时,就决定当一名革命者来拯救我们的祖国;我崇拜他,是因为他用他光辉的一生来证明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这都值得我们学习.尤其特别的是因为我常常在不注意的时候,犯了言行不一致的错误,影响了我在人生道路上健康的成长与在逆境中前进。

记得有一次,我爸爸妈妈叫我不要玩纸和胶带,但是行动却往常一样,没有任何改进,而且还退步了。因此,爸爸妈妈都已骂我了,我也都答应不玩了,可还是没有任何改进,跟以前一样。

闻一多先生只要看书就一直做到底,从未没有分散过注意力,而我却经常在学习中分散过注意力,下面举两个例子。

一次我在学习的时候不专心老是分散注意力,一会儿拿这本书看看,一会儿再拿那本书看看一会儿再写写作业,这样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我也正在改正。

还有一次,我在看动画片,看动画片我也是不专心,忽然听见有什么动静了,我立马就到“事发现场”去看看怎么回事但每次到我知道的时候都是芝麻大的小事,不值得一提,但也能体现出我的不专心。可我只能控制,别无它法。但我以后会以双倍的控制能力控制的。

我的这些表现都反映出了我的一心多用,言行不一致。闻一多先生的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闻一多先生曾说过:只要迈出前脚,就不准备再跨进门里。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我最喜欢又最敬佩又最欣赏的闻一多先生写的诗歌是《七子之歌》。

我要向我崇拜的人——闻一多先生学习。特别学习他专心致志,言行一致的精神。

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3

记得一次我在图书馆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书——闻一多先生全集。也是从那一次我知道了这位伟人。我虽然依稀记起那一幕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但我真正在心中形成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从我眼中的闻一多和心中的闻一多发生变化,是从那次的语文课。

在课上,我对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才算第一步的了解。“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句话从那一刻成为我的座右铭。我也看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谦虚、为人处事之道,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成功之处。杜普晚年疏懒的“一月不梳头”而闻一多先生也无暇及此。他忙着钻探古代典籍,为了研究,他惜寸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终于他的付出得到了累累硕果:研究出唐诗 杂论 十年艰辛完成 楚辞校补 写作 古典新义。 在 最后一课 ,闻一多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说表 “最后一篇演讲 ”。从中我也看到了闻一多先生不畏艰险的精神。“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多么简单的8个字,为了这些,为了人民,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七子之歌 多么说明闻一多的爱国情怀。也证明闻一多那时的心该有多痛。有了他,中国的闻“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才能取的成功。朱自清说过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激起全国人民的同情。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我从中看到了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真正的“ 伟人 ”,真正的“ 英雄 ” 。闻一多——这位20世纪中国伟大的 人物。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进入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了闻一多的著作。当我了解闻一多的作品时,它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俄国人自豪地说,他们民族产生了托尔斯泰;英国人自豪地说,他们民族产生了莎士比亚;我们中国人自豪地说,我们民族产生了闻一多。

闻一多——中华民族20世纪最值得骄傲的人,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了,但这就像闻一多的学生臧克家诗人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闻一多先生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4

“……小白杨 小白杨 它长我也长 同我一起守边防”。我想这首歌大家早已经耳熟能详了吧。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当然我也不例外。小时候,在我那小小的百宝箱中,也装着绚丽夺目的理想。今天我就打开我的百宝箱,把宝贝展示给大家。

清华之梦伴我成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我国高等学府清华大学的校训,这句话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听家人讲,我在幼年两岁半时就随全家一起踏入清华大学的校园内,由于年龄尚小,我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只能在相册里找到我在清华大学留下的足迹。光阴荏苒,清华大学之梦就像一粒种子朦朦胧胧地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2009年夏,我和父亲第二次来到清华大学,参观了里面的一些著名景点。这次游历,让我真切感受到:我心中那颗曾经朦胧的种子早已随着我的成长而变得明晰并发芽了。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再次游览了这所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跨进校园放眼望去,只见一切依旧:高大笔直的白杨树整齐的排列在道路的两侧,松柏苍翠挺拔,清澈见底的河岸两旁柳树成荫,朱自清爷爷雕像前面的“荷塘月色”碧绿满塘,一朵朵荷花争奇斗艳,竞相绽放,与周边的红墙绿瓦相映成趣……难怪我国清代著名大学士殷兆镛会留下这样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上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下联:“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横批:“水木清华”。

当我们来到我国伟大文学家,爱国主义战士闻一多先生的塑像旁,读到他的至理名言“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时被深深的震撼了,这句话将伴我成长,乃至终生……清华大学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那么地令我流连忘返,魂牵梦萦。“我要努力学习,考上清华大学!”,这是我更加坚定了的内心在大声地呐喊。

像小白杨一样成长

一颗小白杨的成长,在经历春夏秋冬的同时,必定会接受严寒酷暑,风吹雨打的严峻考验,同样的,在我们青少年的成长道路上,也不会一帆风顺,不断会有各种诱惑,挫折和困难出现,但是,只要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抱负,谨记师长的谆谆教诲,并用英雄楷模的事迹时时鞭策、激励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习气,刻苦钻研科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那么,我们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实现我心中的清华之梦!

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5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他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时即进入私塾学习,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闻一多十三岁时,便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清华是美丽的,但恰恰是令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庚子赔款办的。民族的遭遇和命运,似乎已注定了他要承受这种煎熬。

在这样的煎熬里,闻一多将自己沉浸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在那里找到了心灵的呼应和慰藉。他在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时种下了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种子;他在品味屈原的冤郁绝望中,感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责任和豪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远离城中心的清华园还处于平静之中。但是这个平静第二天就被打破了。5月5日清晨,悬挂在食堂门口墙上的一幅手书的岳飞的《满江红》,吸引了清华师生的眼睛。“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手抄这首诗激励清华师生的正是闻一多。

数日后,他与其他同学一起,从清华园徒步入城,发表街头演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那年5月17日,他在家书中写道:“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1岁,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6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帷幕。一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闻一多,其人生历程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笼罩在一片“可怕的冷静”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担负抗战时期中国惟一的对外交通通道的昆明,因这个特殊位置,却处于思想活跃和新意时出的氛围中。在号称“民主堡垒”的西南联合大学内,闻一多的声望和影响日益增长,成为民主教授群体中的代表。

1945年11月25日,昆明大中学校学生6000余人,在西南联大举行反内战时事讲演晚会。国民党反动__动用武力包围校园,施放枪炮,威胁群众,激起广大师生的无比愤慨。次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竟然编造假新闻,诬指这次集会是土匪__。这激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昆明市3万学生当天举行总罢课,__国民党__破坏群众集会的罪行。12月1日,国民党__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4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至极,他严正指出:“‘一二·一’暴行是太凶残丑恶,卑鄙无耻了!比之于当年的‘三·一八’惨案,凶残的程度更进了一步,这是白色恐怖吗?这是黑色恐怖!”

为扩大这次斗争的影响,当时的中共南方局指示,1946年3月17日举行“一二·一”四烈士出殡__和公葬仪式。当日,3万人参加__队伍,__队伍所经之处,万人空巷,路祭不断。闻一多始终走在__队伍的最前列,他在安葬仪式上悲愤地指出:“我们今后的方向是民主。我们要惩凶,凶手们跑到天涯,我们追到天涯;这一代追不了,下一代继续追。血的债是要用血来偿的。”

1946年6月,蒋介石彻底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与此同时,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加强了对国统区的法西斯统治,血腥镇压爱国民主运动。昆明这座光荣绚丽的城市,又陷入了血雨腥风的恐怖气氛之中。

1946年7月11日夜,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当闻一多于次日清晨五时赶往云大医院时,李公朴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天快亮了吧!”闻一多不相信自己的战友会这样快地死去。他流着热泪,不停地说着:“公朴没有死!公朴没有死!”

这时的昆明气氛异常紧张,有消息说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闻一多。许多朋友劝他避一避。但是闻一多却大义凛然地说:“决不能向敌人示弱,如果说李先生一死,我们的工作就停顿了,将何以对死者,何以对人民!”

1946年7月15日上午,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毅然前往参加。出于安全考虑,报告会没有安排他发言。就在李公朴夫人泣不成声地报告先生被害经过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捣乱。闻一多见状拍案而起,发表了气壮山河、永垂青史的《最后一次的讲演》。闻一多在讲演中强烈谴责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是“历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他说:“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他誓言:“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

他向在场的人强调:“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__的末日!”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民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那天下午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身亡,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

闻一多这个激情的诗人,这个热血的战士,就这样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__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他的热血与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鲜血一起汇入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革命洪流,染红了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民族正气之歌!

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7

“朝闻道,夕死可矣”,从五四狂放诗人最终成为共产党的拥护者,闻一多完成了自己生命的升华。

闻一多的人生充满变化。他曾是以《红烛》、《死水》而饮誉一时的诗人;继而从感情奔放的诗人转为冷静的学者;最终走出书斋,为民主自由而英勇献身。这看似充满矛盾,实则一以贯之,即无论是诗人、学者还是战士,闻一多总是在为探寻救国之路而上下求索。

从少年时代起,闻一多就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赴美后看到的巨大反差更增强了他的爱国情怀。正如他所说:“我爱中国固因她是我的祖国,而尤因她是有那种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他想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医治民族病症的药方,在书斋内探寻无效后终于走上了社会活动。闻一多早年曾信奉_的国家主义,但他通过长期的切身体会和不断寻求真理,终于端正了认识,在抗战后期转而拥护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以为民主事业奋斗而不惜牺牲的事迹,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最高升华。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8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9

1925年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 ”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一面教书,一面关注时局的发展。1944年初夏 ,向共产党人周新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周新民请求党组织后告诉闻一多,认为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

1945年10月,蒋介石集团在昆明发动军事政变,从此,在昆明国民党反动派与爱国民主力量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

1945年11月25日,昆明大中学校学生6000余人在西南联大举行反内战时事讲演晚会。国民党反动当局动用武力包围校园,。次日,经民青、民盟和学联商定,发动昆明市3万学生举行总罢课,抗议国民党当局破坏群众集会的罪行。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云南地方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4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已极。带领家属子女赴烈士灵堂祭奠,并亲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联。他同罢联、民青负责人密切合作,全力支

持罢联工作,对举行烈士入殓仪式、灵堂布置、成立治丧委员会、法律申诉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

1946年6月,蒋介石彻底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国民党反动当局利用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复员北上,进步力量减弱的空隙机会,企图一举摧毁昆明的爱国民主力量,特授予云南省警宪特务部门以“于必要时得便宜处置”之权。

7月11日夜,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当闻一多于次日清晨五时赶往云大医院时,李公朴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天快亮了吧!” 闻一多流着热泪,不停地反复的说着:“公朴没有死!公朴没有死!”随后,闻一多与民盟其他同志一起组成李公朴治丧委员会。

这时昆明的气氛异常紧张,盛传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闻一多。许多朋友劝他应该避一避。还不时有一个“疯女人”闯入西仓坡宿舍院内,进行蛊惑宣传和恶意恫吓。 7月15日上午,在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毅然前往参加。开始报告会没有安排他发言。当李夫人在报告李先生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捣乱。此时,闻一多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强烈谴责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社,参加民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惨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身亡,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

闻一多爱国事迹800字篇10

闻一多先生敢于同黑暗势力大胆抗争、热情追求民主的精神,是大家所共知的。这不仅说明他个性的刚烈、刚强,也显示了一个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代的献身精神。

1925年,闻一多先生从美国留学归来,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社会现实,心中的梦幻破灭了,但诗人还有爱国热情、正义感和向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勇气。他对人生、对社会、对现实、对祖国也并非心如死灰槁木,而是从痛恨走向愤激。诗人当时的确对未来有某种不可知、未能知的憧憬,但为了希望,它让“丑恶”去开垦,而“丑恶”并不一定就暗示着希望。因为这希望太神圣、太艰难了,它藏得很深很深。

当时的闻一多对人民革命还缺乏理解,在政治立场上还接近国家主义,至少他不在“五四”以来人民革命的主流之中,但是他心中爱国的火焰始终在跳跃。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烧得很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死水里藏着火”,于绝望中去寻求希望,是爱国激愤之情的一种表现。这种于绝望处写希望的诗情,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鲁迅先生几乎是同一时期在《野草》里的名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同。”这句话是整个“野草”精神的象征。一方面是失望,觉得希望很虚妄,但没有希望地走下去,是不是就要走向绝望呢?反过来诗人又没办法相信绝望是一种实际,绝望也是虚妄的,所以这种情绪表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正是心中的这一把火,让闻一多先生把一腔热情献给了心爱的祖国。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决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2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