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材料

| 丹梅

有关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材料篇1

46岁的乔晋军已从警25年,被辖区群众亲切地称作“老乔”。2004年之前,老乔是太原市公安局的一名骑警。从马背上的警察,到海口市公安局督察支队,再到五源河派出所,他始终是一名嫉恶如仇、兢兢业业、服务群众的汉子。

2019年6月,乔晋军到任五源河派出所后,针对辖区物管小区及企事业单位多的特点,反复调研考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发掘出保安力量这一新的平安增长点,向整合资源要警力迈出坚实步伐。

在与辖区建成的37个小区、18家酒店旅馆业、32个在建工地等管理方沟通后,五源河派出所整合了1069名(现825名)保安,打破“各扫门前雪”的壁垒,将各小区保安巡逻范围延伸到小区围墙外,直接圈及辐射至相邻小区的外围街道,并细分巡逻时段,保障值守全覆盖。为提升工作效能,乔晋军经常组织对保安员的指导培训;为提升角色认同,激发工作活力,在获准后,他为辖区每一名保安配发了写有“海口市公安局保安联盟”字样的红袖章。

效果立竿见影。2020年五源河派出所盗窃刑事案件立案50起,比2019年61起同比下降18%,其中盗窃电动车案件立案6起,比2019年27起同比下降78%。

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开展以来,乔晋军充分发挥“保安联盟”机制作用,带队组织人员对辖区酒店等企事业单位开展治安隐患排查,对辖区的多个在建工地进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组织人员在辖区开展集中清查3次,单位自行组织社会面清查8次,抓获在逃人员4人。

有关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材料篇2

周和理,1996年参加公安工作,一级警长,现为重庆市铜梁区公安局东城派出所社区民警。1999年开始配合居委会调解纠纷,2002年开始一直从事社区警务工作。扎根基层23年,周和理总结出合法、合理、合情“三合”工作法,既立足法律角度,又充分考虑人的朴素情感、现实习俗,平衡其中的法理情,成功调解化解矛盾纠纷逾万起,群众亲切称他“三合民警”;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帮助28人就业、23个家庭走出困境,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为践行“枫桥经验”,2019年4月15日,东城派出所按照“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精神,成立了以周和理为骨干成员的“东城街道调解委员会驻东城派出所调解室”,并将调解室命名为“合理调解室”。2020年9月,辖区安全村的蒋某和邻居康某因土地调换问题发展到双方家人亲戚持械对峙,周和理闻讯后立即和另外一位民警赶赴现场,劝告双方放下械具。周和理拿出《治安管理处罚法》给蒋某和康某等人讲法,而蒋某和康某则表示“拘留就拘留,谁怕谁?”周和理考虑到双方是邻居,简单生硬的治安处罚对双方日后相处不利,周和理便和他们讲邻居情谊,讲双方在本事件中各自的“理”,并让他们回家好好想一想,冷静冷静,双方矛盾有一定缓解之势。但几天之后,康某在外地的儿子,邀约了十几个男子,声称要踏平蒋家。周和理带着派出所民警火速赶到现场后,用“法、理、情”的组合拳讲清如何才是尽孝道、有面子,令在外工作的康某儿子汗颜,调解工作很快取得成效,达成双方都认可的协议。事后,康某儿子拉着周和理的手:“感谢周哥,你给我泼了冷水,让我冷静下来,救了我,也挽救了我的邻居!”

调解邻里矛盾是高手,但遇到自家兄弟与别人发生争执,他还能一碗水端平吗?今年4月,老家同姓兄弟因卖爆米花与一位河南人发生争执,两人都受了小伤。双方各执一词,都要对方负担医疗费。由于事发地没有监控,值班民警调解多次未果。周和理接手了这起调解。调解前,兄弟打过多次电话让他出去吃饭,他均拒绝了,“这种事该怎么办还得怎么办,不要因为别人是外地人就写‘歪笔杆’,公平公正才能站得住脚,别人才会服”。周和理冒着“胳膊肘往外拐”的埋怨,最终按照谁过错多谁负责的方案,周姓兄弟赔了对方3000元钱医药费,双方达成和解。周和理一次次以公正执法践行法治的灵魂和根本,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入警以来,周和理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荣获个人嘉奖7次,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市“最美渝警楷模”、重庆市“优秀社区(驻村)民警”等荣誉称号。

有关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材料篇

3

黄晨自主研发的“5G智能移动靶机器人”打破技术壁垒,填补了省内公安机关技术空白,被四川省公安厅纳入全省公安基层技术革新技能比武决赛,并被推荐参加全国总决赛。

近年来,多类警用机器人被运用到一线。“因为技术壁垒,一台警用机器人的造价高达数十万,基层民警别说用,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警察连见都没有见过。”2014年开始,黄晨决定利用在大学里学到的计算机知识,用业余时间研发一台便宜实用的警用机器人。

“研发警用机器人技术难度大,在达州没有先例,也找不到人教,起步的时候很艰难。”为了解决一些技术难题,黄晨只好自己钻进书堆找办法,国内的、国外的各种专业书籍他都看,有时候为了读懂一段英文,需要借助翻译工具,花上几个小时。特别是在研发初期,为了尽快论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他用自己的立功奖金购买零部件,为的就是让基层能尽快用上便宜的警用机器人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晨成为全省公安机关唯一获得警用机器人领域专利的民警,5项国家专利率先敲开了省内公安自主研发警用机器人的大门。

因为常年加班熬夜,黄晨的身体一度虚弱,耳鸣频发,被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残疾给黄晨的工作与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领受任务时,因为听不仔细,他就随身携带纸和笔,恳请领导和同事写明要求;开会时,他总是“霸占”最前排,尽最大努力以微弱的听力仔细辨听每一句话,生怕漏掉一个字。

组织考虑到黄晨的实际情况,也曾询问他是否要调离一线,都被黄晨谢绝。“只要我还能看、还能说、还能思考,就仍可以为公安事业作出贡献,把服务群众和支援保障同事的工作做到最好。”黄晨说。

有关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材料篇4

朱允宏,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科民警,公安部第六批青年人才库成员、贵州省刑事技术专家。他从事模拟画像17年,靠着一支画笔,推动破获刑事案件1000余起。9月25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22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朱允宏作为贵州唯一代表,入选2022全国“最美基层民警”。

“画像师的从警路”

9月24日,入秋后的贵阳开始有了凉意。在贵阳市“8·31”疫情处置流调工作指挥部,朱允宏已连续奋战在一线20多天,没有回过一次家。这次,他执行的任务是流调溯源。

“流调是一个由果求因的过程,确诊病例的轨迹只是掉落的第一块‘面包屑’,需要沿着这条轨迹寻找答案。”朱允宏说,这和他的专业有相通之处。

朱允宏,1981年出生,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人,专业是画画,但却有一颗从警心。

2005年,朱允宏通过社会招考,成为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名民警。

“我想利用画画专业,给出自己对嫌疑人的侧写,帮助破案。”入警后,朱允宏信心满满。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是残酷。加入警队的头几年,由于缺乏对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心理等研究,朱允宏的画技,对破案几乎没有起到作用。

就在朱允宏因挫败而准备辞职的2009年,某地发生了一起“抢劫轮奸案”,受害者是一名少女,凶手太狡猾,警察没有获得有价值的证据。

支队让朱允宏先参加侦破工作,再考虑辞职的事。

朱允宏回忆说,当时由于女孩情绪激动,身体又很虚弱,导致对嫌疑人的回忆描述数次中断。

不过,女孩几次提到嫌疑人长得像“猪”。朱允宏靠着碎片化的信息和一些关键词提取,最终给出了对犯罪嫌疑人的侧写:贵州某地人,3名,20多岁,单身,微胖。

“就是他!”当朱允宏给出画像时,受害者女孩当即指认。专案组按图追凶,在当天就将犯罪嫌疑人抓获。

“谢谢朱警官帮我们。”嫌疑人落网后,受害女孩及家属再次找到朱允宏,发自肺腑感激。

也正是这次案件,让朱允宏重塑信心,再次坚定信念留在警队。

2010年,贵州某地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办案人员邀请美院老师进行模拟画像,结果不尽如人意,案件的侦查也停滞不前。

2012年10月,贵州省公安厅指派朱允宏接手该案人像模拟工作。

此时,案发已过两年,目击者与受害人对犯罪嫌疑人的长相,都产生了不自觉的回避与修改,这使模拟画像变得更难。

犯罪的行为是什么?受害者当时心理是什么状况?朱允宏尝试站在受害人角度思考,并运用他创造的“神态画法”完成了画像,并成功锁定了嫌疑人。

“绘画技巧占2成,沟通技巧占8成。神态高于形状、整体大过细节。”这起案件的告破,让朱允宏更坚信他自创的“技战法”的科学。对经手过的案件逐一复盘后,朱允宏提炼出“模拟画像2:8占比”的技法,利用这种技法,他在之后的案件侦查中能越来越准确地提取“记忆”,保证了模拟画像完成相似率达到60%以上。

他是干刑侦的“艺术家”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脸识别等刑侦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一些人开始质疑人工的模拟画像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

“刑侦技术在更新,我们的技术也在更新,例如现场三维重建、图像真伪鉴定等。”对此,朱允宏并不担心。

“人像模拟”越来越顺后,朱允宏又开始和同事一起探索把人像模拟和现场重建技术融合,形成破案“新法器”。

有关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材料篇5

石林,1982年参加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城区派出所民警,先后在镇康县、耿马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工作。从警40年来,石林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受到嘉奖7次,2022年被表彰为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在27年的禁毒生涯中,他参与侦办毒品案件670余件、抓获毒贩800余人,缴获各类毒品近4吨、各类易制毒化学药品700多吨。

2009年,石林调离禁毒岗位后,坚持在基层一线工作,始终把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己任。2019年,54岁的石林主动申请退出基层领导岗位,到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3年多的社区警务工作中,他参与各类专项排查整治50余次、走访群众600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责任区命案零发生、人员零上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石林主动申请到耿马县大花桥疫情防控执勤点工作。卡点值守和巡逻执勤民警的防控任务艰巨、职业暴露风险高,但是石林从不惧怕和退缩,累计值守560天,用无悔无畏的坚守,践行着一名人民警察的初心与忠诚。

初秋的中缅边境,依然酷暑难耐。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大花桥疫情防控执勤卡点,过往车辆川流不息,在发动机的轰鸣、汽车尾气包围中,大家忙得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仍然从早坚持到晚。

57岁的执勤小组组长石林精神抖擞,不停地指挥着过往车辆,一遍遍叮嘱队员:“拉开间隔距离,提高核查效率,不要造成交通拥堵!”

“如愿以偿来到抗击疫情第一线,就得用心筑牢疫情防控铜墙铁壁。”石林一脸自得之色。然而谁曾想到,这样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同志,曾经是让毒贩闻风丧胆的缉毒英雄。转岗社区民警后,他又扑下身子,十年如一日,甘当默默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30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