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名人事迹资料700字

| 郑诗2

我的家乡在天长,一个美丽的小城,它东濒高邮湖,南近长江,北枕淮河,西临京沪铁路,物华天宝。是皖东地区一颗明珠。它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历史悠久,充满了魅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家乡名人事迹资料范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家乡名人事迹资料范文1

在云南,出了许多名人,科学院院士----戴汝为,著名爱国音乐家----聂耳,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奚志农是环保事业代表人物之一,我对奚志农的了解是在母校----师大附小7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有幸听到了他的讲座。

11月20日奚志农讲座开始了。看,讲台上,一位戴着迷彩帽,帽子遮住了高挺的鼻梁,二只明亮的眼睛透着坚定和执着,一张黑黑的脸庞向大家展示了长期野外摄影工作的艰辛,他还身着大方得体的墨绿色迷彩衣。

只听主持人介绍道:奚志农叔叔,是一位大理人,多年来他一直用拍摄的照片保护了一群又一群的野生动物。他也是第一位进入可可西里拍摄的人,还曾获得中国环保最高荣誉奖----地球奖呢!

接下来,我怎么也没想到奚志农叔叔竟用本土语言寻我们讲了一段话。这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在他的眼里,既有对藏羚羊被杀的怜惜目光,又有对金丝猴活跃身姿的喜悦之情。

他说:藏羚羊优雅的外表与飞快的奔跑吸引了我,但三个月后,我在格尔本却看见了惨不忍睹的一幕,藏羚羊尸横遍地。现场的人看了照片都倒吸一口冷气。藏羚羊很怕人,在几公里以外见到人,人们就能听到飞速跑开的蹄声,看见黄沙满天。藏羚羊常被人类杀害,人们总把它们的角和皮取下来以谋取利益。照片上母藏羚羊的鲜血还未干,身体还是殷红的,旁边是它的孩子,这头小藏羚羊出生不久,由于人们将它的母亲杀害了,它自己没有食物,就被活活地饿死了。听着,连我们都为藏羚羊的悲惨命运发出了叹息声。接着,奚志农叔叔又告诉我们这张照片发表在许多杂志上,许多人看过杂志后都停止了杀害藏羚羊的行为。这就是拍摄的力量。说到这儿,我们既为人们的残忍感到痛心,又为奚志农叔叔拯救藏羚羊而感到高兴。

奚志农叔叔就是这样一位保护藏羚羊及野生动物的环保人物。他无论面对多么艰辛的工作,多么恶劣的环境,他也不会停止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行动。

我为云南出了一位这样的环保人物而自豪。人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

家乡名人事迹资料范文2

徐州有个著名的华佗庙,提起华佗,大家必须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是大家明白华佗小 时候的故事吗?下面就让我为你细细道来吧。

在华佗很小的时候,三国时代,人民都很贫穷,华佗的父亲教书,母亲养蚕织布卖钱,可 在这战争纷发的年代,那还有人读书呢,华佗他们家就更拮据了。

可就在这时,华佗的父亲又因肚子剧痛因病去世了。

母亲愁着脸问华佗:儿啊,你父亲死了,我养蚕没有本钱,我们可怎 样过啊。

华佗懂事地说:母亲,我爸爸有个朋友,蔡医生,我能够去他那里干活,为别人看病, 还能挣些钱呢。

母亲一听,很是欣喜,给他换好衣服,让他去了。

那年,华佗才只有七岁。

华佗到蔡医生那里去打杂活,跟着师傅采药,打扫卫生,样样都很卖力,蔡医生看他刻苦 好学,宽厚待人,便让他跟着几位师兄抓药。

谁知,几位师兄仗着年龄大,欺负华佗,不让他 用星称称药,不用称怎样称药呢?华佗焦急地想。

功夫不负有心人。

华佗虽不能用称,但看他 牢记着师傅要药方的数量,再用手掂掂师兄抓的药,渐渐地,华佗不用称也能称个八_九不离十 了,师傅明白了这件事,大为惊叹,认为也只有华佗能接管他的药铺,便专心传教华佗知识, 加上华佗的刻苦努力,最终他成为了一名妙手回春的医生。

我爱我的家乡徐州,但更爱那些为徐州添彩的名人,我们也要向华佗学习,学习他的刻苦 努力,就坚持不懈的精神。

家乡名人事迹资料范文3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捏泥人的老人,他就是——张爷爷。

他一身陈旧的中山装,一顶老式的鸭舌帽,一张黝黑而又饱经风霜的脸。

张爷爷经常坐在村子里的大柳树下,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大木箱子,上面摆着各色各样的泥人,什么“孙悟空”“机器猫”“樱桃小丸子”……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一天中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了老人的摊前,只见老人正望着刚完成的“小画眉”出神呢,喜悦之情真是溢于言表。过了一会儿,他把这只“画眉”身着深褐色的晚理服,玲珑的面孔上,有一张纤长的嘴。眼睛虽是用彩泥捏的,但我却觉得它透出了光,透出了神韵。

在我观看“画眉”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一个“猪八戒”的半成品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只见张爷爷一手举着“猪八戒”,一手托着下巴,似乎在想些什么。过了一会儿,老人拿出一些红色的泥和一些黑色的泥,左揉右捏,就变成了一瓣“西瓜”,他又从箱子里取出一些黑色的泥,小心的给“西瓜”装上了瓜子,你别说,简直像极了。接着老人把精心设计的一瓣“西瓜”放在了“猪八戒”的手里,哈,“猪八戒吃西瓜”终于完成了,你瞧“猪八戒”那贪婪的馋样儿表现的淋沥尽致。围观的人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宝剑锋从墨砺出,梅华香从苦寒来”,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泥人背身后的故事呢?

家乡名人事迹资料范文4

一说起家乡的名人,我就想到了这位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孔繁森。

孔繁森生于1944年,死于1994年11月29日,享年50岁。他是山东省聊城市棠邑五里墩村人,是模范共产党员,1966年加入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

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便任命他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村民一起收割,打场,修水利,干农活,是百姓心中的好领导,人们对他十分爱戴,他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1年,他返回了故乡。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这一次,孔繁森在4个月的时间里跑遍了拉萨八个县区里的公办学校和一般农村小学,把入学率由百分之四十五提到了百分之八十。孔繁森是一位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得好领导,他说:“人民政府干部,要为人民办事,为人民服务。”

这就是孔繁森,我们学习的榜样。

家乡名人事迹资料范文5

我的家乡是有水乡明珠之称的江南小城吴江,那里景色秀丽,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在巨浸分湖和京杭大运河畔,走出了一代名人——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

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字亚子。柳亚子出身书香门第,少从母亲学唐诗,并受父亲影响,赞成变法维新,同盟会会员,主编《复报》第一至十一期。宣统元年(1909年)冬与陈去病、高天梅创办南社,被举为主任。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总统府秘书。旋托病至上海,任《天锋报》、《民声报》、《太平洋报》主笔。民国2年起致力于新剧运动,出版《春航集》和《子美集》。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58年逝世,终年71岁。

我最敬重的是柳亚子的革命精神,最爱读的是柳亚子的爱国诗篇。

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有坚定信念和铮铮傲骨。他加入爱国学社读书,参加中国同盟会和光复会,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组织反清文学团体南社;他提倡新文化运动,醉心于马克思学说和布尔什维克主义,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提倡民众文学;他声援”五卅“ 运动,反对与抗议蒋介石提出的”理党务案“,严词痛斥蒋介石”皖南事变“迫害新四军,消极抗日的罪行,被蒋介石开除党籍;在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他与毛泽东一见如故,互赠诗词,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词相赠;他接受中国共产党邀请,赴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建立建设新中国不遗余力。

作为一个诗人,他一生中写下了大量声情激越、意气风发的诗篇。计有诗7000余首,词200首,著有《柳亚子自传年谱》、《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柳亚子诗词选》、《南社纪略》,编有《南社丛刻》、《苏曼殊全集》、《孙竹丹烈士遗集》等。他的诗词,既有激发革命斗志的豪情,又有憧憬未来的向往;既有悲愤激荡的呐喊,又有诗情画意的闲趣。

家乡人为纪念这位革命先驱和爱国诗人,在黎里镇,柳亚子生活起居和从事革命活动的赐福堂原址建立了柳亚子纪念馆,全年接待四方宾客。一方面是古色古香的江南名宅,另一方面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赋予了柳亚子纪念馆多层次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陶冶了游览者的艺术品味与爱国情操。每年回家乡,我都要去纪念馆拜谒柳亚子先生,缅怀他”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豪情,激励自己奋发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