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张伯礼院士个人事迹

| 金梅

时代楷模张伯礼院士个人事迹篇1

“疫情不重,不会让我来,这份信任是无价的。”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央紧急成立赴湖北疫情防控指导组,张伯礼名列其中。

临危受命,闻令而动。在出征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填词道:“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惕。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面对尚有很多未知的新冠疫情,他心里却有一份底气,那是对中医药的信心。

那时的武汉,发热门诊外阴冷潮湿,门诊内人满为患。张伯礼意识到,如果不加以控制,感染人数会越来越多。

当晚,张伯礼就第一时间向中央指导组提出,必须严格隔离,他提议将确诊、疑似、发热、留观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但严格隔离,只是成功了一半。不吃药也不行。”张伯礼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普遍服用中药,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让4类人使用中医药。他的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张伯礼开出方子后,试着给湖北九州通的企业负责人打电话,请他们帮助做袋装中药汤剂。对方回答:“没问题,全力配合。”张伯礼说:“现在没有钱,也不是做一天,也不是做千百袋。”对方说:“为了武汉人民,什么都不要讲了。”这让张伯礼感动不已。

第一天3000袋,第三天就达8000袋,最多时一天4万袋。张伯礼难掩兴奋:“通过普遍服用中药,集中隔离的很多发热、疑似患者病情得以好转,效果不错。”武汉开展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大排查。严格隔离的同时普遍服用中药,取得了良好效果。

数据显示,2月初到2月中旬,从4类人当中确诊新冠患者的比例为80%,吃药10天左右,2月中旬降到了30%,2月底降到10%以下。

时代楷模张伯礼院士个人事迹篇2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医药人守正创新、传承精华,交出一张漂亮的答卷。

疫情期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与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交流中国的中医药诊疗方案、有效方药和临床经验。

截至目前,连花清瘟胶囊已在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上市许可。张伯礼也在几十场海外连线中,分享中国抗疫经验。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2020年人类有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尽快战胜疫情。”张伯礼说。

今年9月,张伯礼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面对荣誉,他填了一首词——《人民才英雄》,词中写道:“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

如今,张伯礼还会来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诊。身穿白大褂的他,一如往常步履矫健、面带微笑地走进诊室。“要把荣誉珍藏起来,化作一种精神和力量,更加努力地工作。”

时代楷模张伯礼院士个人事迹篇3

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有个户外运动中心,当地人称“江夏鸟巢”,抗击疫情期间被改建成江夏方舱医院。

“一定要有中医药阵地。只要有阵地,就能有作为。”张伯礼说。他与中央指导组专家、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一家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

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张伯礼率国家中医医疗队队员,进驻江夏方舱医院。这是一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方舱医院从中药、针灸、贴敷到太极拳、八段锦一条龙综合治疗。

2月14日,江夏方舱医院开舱。张伯礼穿着写有“老张加油”的防护服,熟悉环境,紧盯流程,问诊患者,对症拟方,指导临床,巡查病区……每天几个小时的行走,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

截至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新冠疫情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中医药团队交出了轻症病人零转重、痊愈病人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三个零”的亮眼成绩。中医治疗经验不胫而走,90%的方舱都使用了中药,一般转重率2%—5%,远低于公认的10%—20%转重率。中医药疗效得到了证明。

张伯礼提出“大疫出良药”。在中央指导组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清注射液、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药三方”,因证据充分、疗效确切,“三药三方”被编入国家版诊疗方案。

由于过度劳累,张伯礼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强令他住院治疗。2月19日,张伯礼在武汉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把重症患者一个不落拉回生的安全线。张伯礼挺身而出,为多年饱受争议的中药注射剂正名:“对重症患者早期足量使用中药注射剂可力挽狂澜。”血必净、参麦/生脉、参附、痰热清、热毒宁等中药注射剂在重症患者救治中大显身手。

“中西医结合救治是我们的亮点。”张伯礼提出,重症病房中西医联合查房,让中西医优势互补叠加。研究显示,在一项75例的重症患者临床对照试验中,中西药并用组和单纯西药组相比,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平均缩短3天。

时代楷模张伯礼院士个人事迹篇4

8 月 8 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师报》社联合主办的“健康中国 中西合璧——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线上召开。张伯礼院士在会上发表主题报告分享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贡献。

“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民都看到了。”

大年初二接到通知,大年初三一早便到机场报道,虽然对当时的武汉疫情还是一种茫然未知的状态,但张伯礼院士心中相信会战胜疫情。

他表示,中医抗疫有 3000 多年的历史,有记载的大疫共有 500 余次。祖先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书上,研制了很多药在书上。“我们上前线前,

知识在脑子里。”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证候、辨证论治。

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专家很快确定了疫病的发病机理,寒、湿、毒三者结合为病,据此筛选总结了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效优势的“三药三方(三药:血必净注射液、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三方: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并广泛应用,惠及患者,造福社会。

初到武汉,张伯礼院士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人满为患,形成了最佳传染环境。后来他便提出提出必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并对这四类人采取“中药漫灌”的方式,效果非常好。这是他们打的第一仗。

第二仗是建立以中医管理为主的方舱医院。集中管理,分类救治,充分利用资源。在方舱里,他们提出提出服务、抚慰第一,治疗第二,采用医综合治疗方法。当时方舱医院比较冷,他们鼓励患者练八段锦、太极拳,让患者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温暖。当时这家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 500 多例患者中,无一例转阳或转重症,大大地降低了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

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也充分肯定了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伯礼院士总结道,世纪瘟疫肆虐全球,造成了人类重大死亡,重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剧了百年之大变革的不稳定性,令世界动荡不安。疫考全球,也考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也考了人性,价值观,更考了综合国力。“今后,我们应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加快建设应急反应和防控救治体系,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夺取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医药还需再接再厉,再筑辉煌。

时代楷模张伯礼院士个人事迹篇5

“新冠疫情有点狡猾。”这似乎是许多一线医务人员的一种共识。

新冠疫情的治疗无章可循,临床上更是没有特效药物可用,同时面对成千上万的患者,张伯礼率领的中医“国家队”压力山大。

关关难过关关过。为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具体了解患者情况后,经专家组讨论,张刘二人决定在江夏方舱医院采用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使用西医设备检测)的治疗手段,对患者除了施以汤剂,辅之理疗、按摩、灸法等,同时还教患者练习太极、八段锦,以利疏经活血。

在此期间,武汉疫情进展焦灼,因病毒较为陌生,即使疫情得到一定

的缓解,真正痊愈出院的患者却凤毛麟角。患者焦虑,医生着急,市民恐慌,疫情防控走向低迷。

就在此时,在张伯礼和刘清泉亲自参与救治和指导下,2 月 3 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 8 名确诊患者康复出院。2 月 6 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武汉市中医医院两家新冠疫情定点医院的 23 位患者“组团”出院。

两天 31 位患者的痊愈出院极大地鼓舞了医疗队员的士气,对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更是一剂“强心针”。

中西医协同救治的效果立竿见影。在新冠疫情防疫治疗最关键的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央指导组指导下,建立了中西协同救治巡诊会诊专家组,12 个专家组每组配有一名西医专家,一名中医专家和一名武汉当地专家,对武汉所有住院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进行巡诊巡查指导用药。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巡诊后,患者情况明显好转,死亡率逐步下降。

在临床救治的同时,张伯礼与刘清泉还共同承担了科技部应急攻关专项——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临床研究,对一些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成药进行筛选与评价。通过研究发现:六神胶囊/丸、连花清瘟胶囊等多个名优中成药显示体外能够显著抑制新型冠状

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再结合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作为参考,中医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治疗新冠疫情。

冬去春来,武汉樱花悄然绽放,武汉也终于迎来了新的生机,越来越多的患者符合出院标准。3 月 10 日,江夏方舱医院收舱那天,天空晴朗,阳光洒满大地。26 天时间里,江夏方舱医院收治的 564 名患者零转重、零复阳,医护人员零感染。

据后来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在全国新冠患者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应用的病例高达九成以上,武汉方舱医院患者服用中药的比例更是达到了 99.9%。

“中国没有特效药,但有特效的治疗方案。这是中西医协同救治的生动实践。”江夏方舱医院的“三零”答卷令刘清泉骄傲又欣慰。但他事后接受《医师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回想起建舱之初立下的“零感染、零转重”的军令状,自己颇感压力。“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压力,只想着赶快治病救人;事后仔细想想,要保证 500 多名患者零转重有很大风险,真的很不容易。”

时代楷模张伯礼院士个人事迹篇6

1、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迅速拍板,建立江夏方舱医院。身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张伯礼,曾经全程参与这所大学从蓝图变成现实的过程,他对建筑工程并不陌生。但几天内建立一所方舱医院,难度可想而知。张伯礼坚持下来了,武汉也坚持下来了。

2、相对于正式医院,方舱医院虽显简单,但五脏俱全,心电监测、移动CT机、呼吸机等必须全部就位,还要具备防止传染病传播的设施。筹备的那段日子里,张伯礼每天清晨就到方舱医院驻地,与相关负责同志、工程师开会研究。空气净化设备的调试,三区两通道的安排,床位的摆放,卫生间的设计,网络、饮水机、医用垃圾、废水废物处理问题……事无巨细。有时吃不上饭,张伯礼就泡一盒方便面。他认为时间紧迫,必须抓紧再抓紧,尽早收治患者。

时代楷模张伯礼院士个人事迹篇7

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生,中共党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40余年来,张伯礼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中医药教育与临床一线,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临危受命飞赴武汉抗疫最前线,奋战82天,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贡献出抗疫中国方案的中医药力量。国医济世,德术并彰,他用一次次逆行坚守,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2020年1月27日,正在天津指导疫情防控工作的张伯礼临危受命,飞赴武汉,作为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投身抗疫大战最前沿。他第一时间提出,将确诊、疑似、发热、留观4类人群进行集中隔离、分类管理,并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拟定“宣肺败毒方”等方药,让4类人使用中医药。

2月初,他与刘清泉教授共同写下请战书,提出筹建以中医药综合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2月12日,他率领由来自天津、江苏等地中医医疗团队组成的“中医国家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

他白天指导临床会诊巡查病区,晚上召集会议研究治疗方案,有时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因超负荷工作,胆囊炎发作,接受了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术后麻醉期刚过,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助理读疫情通报,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截至2020年3月10日休舱,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564名患者,取得“零转重、零复阳、轻症无一转为重症,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亮眼成绩。

2021年1月,石家庄又出现疫情,张伯礼肩负使命再赴抗疫第一线。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带领团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痛点进行科技攻关;作为教育工作者,他致力于中医药教育与传承,不断探索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作为中医临床专家,他以医者仁心行仁爱之术,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伯礼荣获“人民英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全国创新争先奖。

39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