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孔子要事迹1200字以上

| 郑诗2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名人孔子主要事迹,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名人孔子主要事迹1

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而《论语》又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作为一名思想界的巨人,能够站在文化的顶峰,除了与他自身的学识和领悟能力有关以外,还与他背后的女人有关。

我们都了解孔子的一生。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王勃的《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里的“鲤”,就是指孔子的孩子孔鲤,意思是说,过些时候将到父亲那里去接受教诲。《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说话没有依据)。‘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立身没有准则)。‘鲤退而学礼。”他日:来日。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既然如此,我们就知道了,孔子是有老婆孩子的。那么,孔子的老婆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自古被称为圣人,圣人的妻子在历史上没有什么记载,应该推测,他的妻子是个温柔贤惠的人,她一生为孔子生下一儿一女。孔子的老婆叫丌官氏,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管职。孔子的夫人即为亓官氏的后人。

历史名人孔子主要事迹2

孔子是世界上公认的大思想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并与穆罕默德、耶稣和释迦牟尼一起,被称为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他的思想学说曾对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过去二千多年的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当今世界和现代化的发展也潜在着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作用。作为我们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一生看似轰轰烈烈却又是孤寂的,他推行“仁”为此奔走于各个诸侯之间,却常被君王冷落,拥有三千多学生的孔子,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民教师形象。这位早已经逝去的圣人连同他的学说一起,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里,并影响着历朝历代的人们,直至今日。

对于孔子的定义,他更多的时候是个思想家,因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教无类”正是因为孔子,才使得更多的贫民子弟拥有跟贵族子弟同样的求学机会。据说,孔子的门下有三千弟子,又出了七十二个贤人,那么问题来了,孔子的门下真的有那么多贤德之人吗?

孔门有“十哲”,也有“七十二贤”,十哲是孔子门下最良好的十位学生。他们知识、学问、人品、道德都很优秀,排在前十位。这十位优秀的学生代表分别是: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

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帝王封赠有加,受儒教祭祀。无不尊奉颜子。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被封为“亚圣”。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韩非子。显学》列为儒家八派之一(颜氏之儒)。

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受儒家祭祀。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幼年时遭后母虐待,他父亲知道以后,非常愤怒,要把后妻赶走,闵损反而为后母求情。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三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人之赞赏。闵损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闵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作官的人。

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长官。冉雍参加做过季氏再,以德行著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中国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冉求多才多艺,不仅算的一手好账,还能带兵打仗,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受儒教祭祀,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性格自私,骄纵使气却又才华横溢。由于善于经商,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仲由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后为救其主卫出公姬辄,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

子我即宰予,汉族,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敢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

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言偃被列位孔门四科十哲(文学科)之一。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卫国人。子夏是孔子门高足,擅长文学。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论点。对后世儒生产了很大的影响,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

历史名人孔子主要事迹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或是听着稚嫩的童声朗诵出一句句耳熟能详的《论语》时,思绪仿佛又回到了从前,也是在一间小屋里,此时的孔子还不是圣人,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和学生们坐在一起讨论着,“仁”、“人”、“义”等的含义,而让孔子没有想到的是他与学生们之间的对话,会在他死后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虽然在秦朝时期,儒家学说一度受到了秦始皇的压制,但是在汉朝,儒家学说和儒生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儒家学说也如洪水猛兽般迅速占领了各种学说的高地,成为当时社会主流的思想。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的思想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因为孔子开办私学,让许多平民子弟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于是,更多的穷人孩子,为了改变命运,而纷纷来到学校求学,私学的创立极大地扩大了平民入仕的机会,也促使了一种更加公平的人才筛选渠道、机制的形成,那就是考试。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 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不得不说,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对民族的影响,但是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思想,它又不是万能的,教条主义下的社会,难免会有思想受到桎梏、保守的弊端。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这是出自古时家教经典之作《名贤集》中的几句话,其中“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两句指的是:“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说孔子有学生三千多,真正学出点名堂的只有七十二人。说起“七十二贤人”的由来,民间有这么一段传说:孔子带着弟子三千,周游列国。一路上走散的走散,留在列国当差的当差,后来到达陈国时,只剩下七十二人啦。他们前脚到,跟后就被陈蔡之兵围困起来,绝粮七天七夜。他们带的粮食都吃光了,能够食用的只有几袋子咸盐。弟子们饿急了,就吃盐粒、喝盐水,这样一连吃喝了好几天。孔子见状,不由地仰天长叹:“我的七十二弟子都快成咸人啦”由于咸、贤同音,“七十二贤人”就这么叫开了。

其实七十二弟子之说历来众说纷纭,通常认为是虚指。《史记?孔子(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记载了孔子大部分比较有名的贤良弟子,但有详细记载的远远不足七十二个,很多都只是有一个名一个字,勉强凑够七十七个,并不是七十二个,原文是:“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其他的多源于民间传说,真实性不高,所以七十二弟子应该是虚指。至于三千弟子相信也只是唐宋是世人夸大孔子的说法,春秋战国时并没有孔子有三千弟子的相关记载。

历史名人孔子主要事迹4

《论语》:”子见南子“,一个女人的名字就此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而在前几年上映的大片《孔子》,以”子见南子“大做文章,一时间”感情戏“、”三角恋“等等各种街边传闻炒得沸沸扬扬,赚足了各方的眼球。抛开这部影片,究竟南子又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她和孔子到底又有什么关系?

南子,春秋时期女政治家。南子原是宋国公主,后嫁卫灵公为夫人。南子作为一介女流,在春秋战国时期,却以政治家的身份游走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其手段可见一斑。据说,南子生性淫乱,原是宋国的公主嫁给卫国国君卫灵公为夫人,后因宋国公子宋朝容貌俊美,于是便和他私通。史书称她”美而淫“,换句话说,就是生活作风有严重的问题,古人的结婚年龄比今天要小好多了,南子还很早就成为人妻。后来,宋国由于过于弱小,抵不住卫国的压力,国君只好把南子嫁给了糟老头子卫灵公。

没想到,他的老公卫灵公好龙阳之癖,最喜欢的是一个名叫弥子瑕的美男子,有一次吃桃子,弥子瑕竟然把剩下的一半送进卫灵公的嘴里,卫灵公居然笑而纳之,而且赞不绝口:”子瑕爱我爱得太厉害了!一个甜美的桃子都舍不得一个人吃,还分一半给我。“文武大臣无不掩嘴偷笑。由此,”食桃“一词成为男子同性恋的代名词。这么一对奇葩夫妻凑到一起,互相不干涉对方的私生活,竟也相处和睦,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卫灵公三十八年(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卫灵公因大臣公叔戌富有,而开始讨厌公叔戌。当时,公叔戌对南子干预朝政不满,企图铲除南子的党羽,南子对卫灵公说:”公孙戌将要发动叛乱。“次年春天,卫灵公驱逐公叔戌及其党羽,公叔戌逃亡到鲁国。公叔戌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女人竟会真的对自己下手,由此可见,南子的确是有手段的女人。更让人惊讶的是,南子不忘旧情,和堂兄公子朝依旧保持来往。卫灵公不仅不生气,反而乐得做顺水人情,专门为南子另建了一座宫殿,大开方便之门,甚至经常邀请公子朝来作国事访问。不久之后,南子生产一个儿子,名叫蒯瞆,谁也不知道这个孩子是谁的,不过,蒯瞆成年后就被立为世子。《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大(太)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外的人唱歌说:“已经满足你们的母猪,何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母猪是指南子,公猪是指宋朝,意思是说,已经满足南子,为什么不把宋朝归还宋国。太子蒯聩感到羞耻,对家臣戏阳速说:“跟着我去朝见夫人,夫人接见我,我一回头看你,你就杀死她。”戏阳速同意。亲生儿子想要刺杀母亲南子,企图平消丑闻。南子的浪荡闹得人尽皆知,自然不必多说。

二人前去朝见南子。南子接见太子蒯聩,太子蒯聩回头看了戏阳速三次,戏阳速不敢刺杀南子,太子和他手下的行为太过诡异了,引起了南子的注意,并识破太子的计谋,知道太子蒯聩要刺杀自己,南子害怕,哭着逃走并在卫灵公面前参了太子一本,卫灵公大怒,太子蒯聩于是逃亡到宋国,卫灵公又将太子的党羽都赶出了都城。后来,卫灵公死了,按照卫灵公的遗愿,南子立公子郢为太子。但公子郢回答说:“郢和别的儿子不一样,而且我伺候国君到死,如果有这话,郢一定会听到。并且还有逃亡者太子蒯聩的儿子辄在那里,我不敢即太子位。”一番推辞后,南子便拥立辄为国君。又过了几年,出逃的太子蒯聩,想重新联合浑良夫准备夺取卫国国君之位,太子蒯聩之子卫出公逃奔鲁国,太子蒯聩于是继位,是为卫庄公。卫庄公继位后,如愿所偿杀死了南子。

那么孔子又是如何和南子发生交集的呢?南子虽然生活放荡,但是个很有品位的人,她十分仰慕孔子,派人捎信给孔子:“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在《孔子》片中,南子美艳淫乱,却是当时卫国朝政的实际掌控者。她起初见孔子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一是好奇心作祟,二是想成心挑逗一下这位宣扬仁义道德的老夫子,三是挽留孔子做小公子的老师,以便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孔子原本不想赴约,但是当时他正在人家卫国的地盘上做事,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也就应邀而去。

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两人的见面就在一阵环佩玎珰的清脆声中开始了。南子虽然生性淫荡,但是对于孔子依旧保持着对他的尊重。在孔子与南子的对话中,面对言语轻佻而步步紧逼的南子,孔子始终从容不迫,应对有礼有节,不失圣贤风度,使得南子的态度逐步改变,最后变成了钦佩和恳求。南子与孔子的交谈,从试探到深谈,逐渐进入佳境,虽说南子人品不怎么好,还是有一定见识的,孔子的一句“微臣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则是如一缕清泉沁入了南子的心田,而南子最末的一句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则又深深穿透了孔子孤独的内心。两人就在此刻达成了某种共识,某种程度上说,南子和孔子是知音,他们虽然身份不同,但是从言论中都找到了各自的慰藉。

不过孔子的弟子子路事后的反应却十分搞笑,他怀疑老师和南子发生了什么,令老师尴尬得发毒誓: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的!其实,南子和孔子的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复杂,南子邀请孔子纯粹就是聊聊天,顺带让孔子做自己儿子的老师。只不过是南子的名声太臭,导致一些无聊的古人和今人瞎想罢了。

历史名人孔子主要事迹5

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前无古人的开创了一系列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举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均在儒家经典巨作《论语》中有所体现。其中因材施教是儒家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也是儒家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

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自身素质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因人而异,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选择性教授

《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现代汉语解释为:对于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再比如,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著称,被称为“七十二贤之首”,也是孔子最看好的弟子,所以对于颜回,孔子便用的标准来要求他,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而樊迟资质愚钝,孔子就只对他要求“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做到“爱人”即可。孔子这样的教育方法可以避免“一刀切”所带来的弊端,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因为所学太过浅薄而不可一世,骄傲自满。

第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来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

孔子非常善于观察学生的性格差异,根据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来点化他们,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

例如,在《论语·先进》篇中有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诸”,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因为孔子知道子路冲动莽撞,所以说到“有父兄在”让他考虑父亲兄长,使他后退,而冉求生性退缩,为鼓励他,孔子说到:“闻斯行之”。由此可以看出相同的问题,孔子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促进了他们优秀人格的塑造。

第三,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爱好,重点教育孔子也很在意学生们兴趣爱好的培养,也会留意每个人的爱好来进行交流关。

《孔子家语·致思》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北游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与他们在其中切磋讨论,最后以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为基点做以评价和总结。通过这种方法来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巨大的启迪。也侧面说明了孔子这种育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这种教育方法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财富。

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