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先进人物事迹观后感

| 吴泽

教育先进人物事迹观后感【篇1】

刘永国,男,汉族、1961年出生,中专学历,1981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4个春秋,现任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刘老师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已经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4个春秋。他34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他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34年来,刘老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师德高尚、身正为范。

1981年1月,刘老师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他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他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向年轻教师学习怎样制作课件、怎样熟练操作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做一名高品位的合格的人民教师。他深知没有坚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准确的知识结构,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无法胜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这一职业。他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耐心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雕细琢的示范课。

二、细心关爱,耐心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却盛于母爱。

因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细心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它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刘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养成了一颗细微的心,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存在的异样,并能及时纠正、教育、培养,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在刘老师所在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比如,班里有个女孩叫丁路禅。他学习很好,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是班里有名的“胆小生”。为了帮助他练习胆量,刘老师课上经常提问他一些很容易的问题,并且课下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当发现他的数学很好时,就在学校每周一次的数学朗读学习中,让他带着大家朗读。渐渐地,数学课上的一分钟演讲,他也能够大胆地走上台来。后来丁路禅同学的学习更是突飞猛进,还当上了刘老师精挑细选的课代表。看着孩子们的成长,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刘老师的细心关爱就像水一样载歌载舞,使班内的“鹅卵石”们日臻完美。

这样的例子在刘老师身上很多很多,他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既教书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学无小事,育人需精心”。

三、恪尽职守、任劳任怨

任教36年来,刘老师始终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他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只讲奉献。

历年来,他所担任的学科在全县组织的统考中总是名列前茅,他辅导的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多次获奖,2013年,在全镇小学统考中,他所任教的数学均获得第一名。

刘老师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甘愿化春蚕,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他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他是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好榜样,是完美的乡村教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老师知道教师吃的是一碗良心饭,教师任重而道远。勤教学、苦钻研,不图名利,脚踏实地继续默默无闻地工作。就如澳大利亚沙漠中的一种无名花,无需肥沃的土地,也无需充足的水分,做到吸收得比别人少,开出花儿比别人美,更可贵的是奉献出的比别人多。从初登讲坛的青涩,到今天的成稳娴熟,在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上,刘老师用真情和汗水演绎自己的精彩人生。他凭借自己丰富深厚的学识基础、创新求真的教学风格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感动并带动着身边的莘莘学子学,共同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在我们眼中,他就是最美的乡村教师。我们相信,刘老师一定会在教育这片热土上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优秀!

教育先进人物事迹观后感【篇2】

俞大忠同志是我校的一名普通物理教师。他于1997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在工作的第一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工作成绩优秀,可称我校的楷模。

一、努力钻研业务,耐心教育学生,教学成绩优异。

在工作中他能努力钻研文化业务知识,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学工作中,对学困生进行说服教育、耐心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到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这样的事例是数不胜数。因此,他所教班级在全旗统考中,多次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得到了家长的认可。

二、服从领导的分配,积极参加活动。

他能够做到服从分配,听从指挥。无论学校安排什么任务,都能够愉快接受,并按时完成任务。这正是一位普通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的体现,是勤恳踏实工作的行动,是他能取得成绩前提。

他始终牢记“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理念,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让学生欢迎、让社会满意,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他不但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学生心中,他常常是一副笑脸,友善和蔼的样子,他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感化学生,真心实意的爱学生,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赢得了社会、学生、家长、学校的赞扬,正是他的这种爱岗敬业精神才真正成为了教师敬业奉献的楷模。

教育先进人物事迹观后感【篇3】

本人十分荣幸,先后聆听了李振华老师、杜文按老师、赵彦君老师的先进事迹报告,深受感动。这三位优秀教师的事迹各有特点。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深深的钦佩的同时,我也认真反思,期盼从他们的优秀事迹中找出自己模仿成长的范例。从他们的事迹中,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几点:

一、热爱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简单认为这是一种职业,应该想到:教师是传承文明的使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者,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应当珍惜教师的荣誉。在这些优秀教师的事迹中,无一例外的体现了他们发自内心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们也要热爱教育事业,并在日常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表达出来。

二、热爱学生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所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是个性不同的人,作为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对他们的教育才会有效果。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在工作中处处为学生找想,事事为了学生的成长,才能履行好教师的职责。

三、认真工作

忠于职守,认真工作,是每个人应尽的本分。作为教师,更要有“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念,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只有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才会成就不平凡的业绩。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平天下?从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从现在开始,“认真”的成就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

四、无私奉献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私,方可无畏。在工作中,没有私心杂念,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奉献自己的青春,奉献自己的才智,甘当人梯,让孩子们茁壮成长,应该是一名为人师者最基本的素质。

对几位优秀教师的事迹,深感钦佩,也许我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是,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可以找准成长的方向。相信会有无数的教师跟随他们一起前行!

教育先进人物事迹观后感【篇4】

今天下午听了全国优秀教师汪金权事迹报告会,并接受了媒体采访,感触颇心酸。

汪老师是湖北黄冈地区蕲春四中的一位普通语文教师。1963年出生,华师毕业,22年教学生涯培养出1200名考入大学的高中生,共获得67次奖励。为了帮助贫困学生,舍小家,为大家,全部工资的一半(约10万元)资助了200多位贫困学生,而因工作繁忙,忘我奉献,结果自己祖母生病没时间照料,妻子精神失常,儿子痴呆,令人泪下。

报告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讲的是汪老师如何资助贫困生,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尽职尽责、克难奋进、舍小家,顾大家,鞠躬尽瘁的感人事迹。后半部分主要将如何教学生提高各种技能,提高素质,谈的主要是教学经验和方法。

我是含着泪听完报告的,当面对媒体采访(有襄樊电视台、有晚报记者、有校内广播台和校报记者),谈着王老师的感人事迹,我几次泪雨凝噎说不出话。也不知说了什么,在回家的班车上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写下这篇博文。主要想说三个方面意思:一是学习其精神,二是呼唤社会公平,三是合理引导社会价值。

第一,学习汪金权克难奋进、爱生敬业、博学善导、甘于奉献的精神。汪老师能扎根农村基层艰苦中学,投身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广泛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引导,安贫乐教,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特别在当前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弘扬这种精神,对于整个社会成员的人格素质的提升、对于我校新学期师德师风建设无疑起到巨大作用。作为一位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大学教师,更要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认真备课,习于创新,教书育人,把课讲好,把学生教好。教育我们的学生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努力学习,乐于奉献,学会感恩。

第二,呼吁政府部门注重公平,合理制定我国社会教育事业发展政策。看到英雄的事迹,令人感动;听说英雄的家境,令人酸痛!从历史角度看,这些事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我国过去长期不平衡发展政策带来的恶果。中国人口多,教育资源匮乏,人均资源穷困,国家为了追求发展速度,牺牲了中西部地区,牺牲了一代人,也是无赖之举。但是,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中国不差钱”了,但为什么中西部农村、山区还这样贫穷?问题在于社会“贫富不均”,而导致现在贫富差距逐年加剧的在于政策不公!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呼吁国家政府部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远离省会中心城市、大城市地区的教育投入,制定考虑历史欠账的公平政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通制度通道。我不希望以后再听到这种酸痛的先进事迹,因为,不想让英雄流血再流泪!不想让英雄献了青春献一生、献了一生献子孙!政府要担起应付的责任!特别是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时期,要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莫把过多的`责任压垮已经不可承受之重的英雄们了!

第三,宣传媒体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合理引导社会价值。莫给英雄“太多的荣誉”,因为“过多的荣誉意味着过多的侮辱”(马克思语)。

今天,在面对媒体时,我实在不敢过高地赞美汪老师的品行何等的高尚,奉献何等的伟大,我更不敢号召年轻教师都效仿汪老师(那已成为历史,希望永远成为历史,在现在不希望再有这样的酸痛故事发生!),我只是感到汪老师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奉献,令人敬仰,值得尊重,社会和国家应该补偿他的奉献,尽快建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系统,分担社会风险,共享社会建设的文明成果。

教育先进人物事迹观后感【篇5】

常言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党的x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而且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努力弘扬“以爱育人,立德树人”的科学精神,把崇高的师德播撒在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以爱心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榜样”和“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光阴荏苒,风霜雪雨,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这二十多年的工作中,有迷茫、有沮丧,也有快乐和喜悦。但无论是哪种感受,让我庆幸的是,我始终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更体会到:在教育孩子工作中,能用爱心拨动一颗颗娇嫩的心弦,弹奏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呀!那么作为教师,怎么才能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好教师呢?

一、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

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必须提倡多元化知识的终生学习,因为当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对行为道德的意义理解得越深刻,辨别善恶的能力越强,所以,无论是道德品质的进步,还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升华都是同科学文化的提高相联系的。

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必须有反思改造精神。知识对道德的作用并不是绝对正向的。所以,一个人要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或一般的道德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在学习政治理论和社会伦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改造”,反思改造就是表现为新的道德要求和新的环境条件中能动地做出评价与选择,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反作用于外部环境,主动地接受或排斥。表现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动地进行控制和调节,即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鼓舞、自我分析、自我誓约、自我禁止和自我监督。

二、以“奉献师爱”为育人目标

德育为先,坚持正确育人。“德”与“才”作为人才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不是平行、并列的,德更具有统率和支配作用。因而学生成长的首要前提是成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在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中,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感恩观、劳动观、法制观,热爱真善美,痛恨假恶丑,做到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培养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开创立德树人工作新局面。

三、以身作则,做好学生楷模

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学生学习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为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只有牢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严于律已,以身作则,诲人不倦,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才能把教师当成良师益友。

爱心呵护,教导学生成长。师德的核心问题就是“爱”,师爱是师德的灵魂。崇高的师爱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品德的困难生,更要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允许学生出差错,更要给予学生改正的机会,切忌言行过激、教育简单化。对学生细微之处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闪光点”,多加肯定与鼓励,让师爱撒向每一个角落,让每一朵花都淋浴阳光。

四、师德为本,重在修养

点点滴滴都是爱,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平时工作中,我时时刻刻向老教师学习,向名教师学习,以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团结同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关爱每一位学生,从教之初,我就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宗旨,把加强师德修养视为安身立命之本。我热爱学生,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以宽容之心,关爱之心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教师的感情做媒介,以谈心的方式,注重沟通艺术,借助爱的力量撞击学生的心扉。由于对学生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倾注了巨大的爱心。在班级管理中注意渗透德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充实自己,我从不放弃学习的机会,广泛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锲而不舍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去。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学习《教师法》,时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鞭策自己,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一直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爱阅读,好读书一直伴随着我的整个成长过程。极大的丰富了我的良好师德素质,经常在工作之余,读一些教育专著,摘抄大量的读书体会,及时写一些读后感想。平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比如:在每天的午饭之后半个小时,我会要求学生在班里看一本课外书,这不仅能使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还让学生知道饭后乱跑乱跳会影响健康,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比比皆是。

师德建设是与时俱进的,我会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坚持以自觉的育人精神引导自我,我会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师德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师素质,师德为本;立德树人,铸造师魂。在今后的教书育人生涯中,我一定会带着美好的师德,一路前行,努力成为“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育、善于育人”的好教师。

教育先进人物事迹观后感【篇6】

通过这一次参加刘芳老师先进事迹的报告会,我从中感悟良多,她的哪一种对梦的坚持,对生命的延续,对学生的关爱,深深的感动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她的眼前虽然是一片黑暗,但她心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阳光;她虽然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很__凡,但在我们的心目中她是那么的伟大。

刘芳是一位__凡的老师,但她拥有着太多的不__凡。人生的很多经历,让她更加的坚强,更加的自信,眼睛渐渐的失明并没有让她失去对事业的热爱,从她的述说中,我们都知道那些都是我们身边的点滴,可是我们都没有一个人去重视,没有一个人愿意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因为每个人都在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不愿意让自己吃一点点亏,也许这就是人的自私与贪婪。

自私与贪婪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而刘芳老师的伟大就是因为她有这一点,你们看她虽然失明,但她仍然热爱着自己的事业,她虽然看不见黑板,看不见学生,看不见周围的一切,可是她仍然坚持着,因为她的心中拥有着那块她熟悉的黑板,熟悉的学生,熟悉的一切,因为她的心中始终装着自己所热爱的一切,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刘芳老师说:“如果想给自己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自己就需要去坚持,去实现。”她也是一位母亲,她知道自己渴望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对待自己的孩子,同时她又是一位老师,所以她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会让家长放心,孩子开心,所以她热爱着自己的一切,不管自己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只要有爱什么都不是阻碍”,只要我们心中有梦想,哪些又算什么呢?

刘老师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对这些孩子充满着关心,充满着呵护,充满着爱,所以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竭尽全力的帮助,总是把他们放在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她成了孩子心目中的母亲。

那些孩子就像刘老师心中的光明,当她再也不能在走上那三尺讲台时,她决定把自己所学的全部内容都投入到这些孩子的身上,于是对这些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因为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在家思念着远在他乡工作的父母,于是他们心中的话无人述说,不知不觉之中就形成了自闭的性格。在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之时,刘芳老师想天使一样的来到了他们身边,让他们感受到了那久违的温暖和关爱。刘芳老师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光明,感受到了温暖,这也是作为一位老师的动力所在,我们也想成为这样一名人敬仁爱的老师,可是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了,那就是我们缺少了一种牺牲的精神,缺少了一份坚持,缺少了一份关心和呵护。

“留下来就是一种坚守,就是一种胜利”,这是刘芳老师对我们说的话,我们换一句话说坚持就是胜利,因此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都要克服,不要整天的抱怨生活,因为抱怨会把你带入一个无底的深渊,使自己渐渐的失去自信。

自信会给我们光明,自信会给我们勇气,自信会给我们一切。所以人生就应该生活在一个自信的生活当中,而不是在抱怨。抱怨会让我们举步维艰,抱怨会让我们的生活没有色彩,抱怨会让我们失去一切,因此,我们需要笑对生活,勇敢的面对一切!

教育先进人物事迹观后感【篇7】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5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