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熺人物事迹一览

| 和杰

颁奖词中这样评价林占熺:“咬定青山大地,立根黄沙破岩。传递幸福,不以闽宁为限;传播文明,不以山海为远。时不我待,所以只争朝夕;心系乡土,所以敢为天下先。你不是田间的野草,你是新时代滋养的大树。”

林占熺于1986年发明的菌草技术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30多年来,林占熺一直活跃在菌草研发和推广一线,不仅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种菇脱贫,还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菌草技术已被推广至全球106个国家,在1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示范基地,并被联合国列为“和平发展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林占熺是此前热播的对口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中凌一农教授的原型。

1996年,福建和宁夏结成帮扶对子。第二年,国家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随后林占熺带着六箱菌草草种,前往宁夏彭阳县。从此,林占熺成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的一员,开始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

澎湃新闻此前采访时了解到,和《山海情》中的凌一农一样,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一员的林占熺奉献出他的科研技术,带领团队教村民种植双孢菇。为了给村民的生产保底,他甚至和当地政府签订了包销协议,团队成员分组为村民的产品跑销路。

至2007年,宁夏共有1.75万户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菇农年均增收5000多元。如今,菌草已经走向106个国家,帮助解决饥饿、贫困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林占熺表示,在他和当年的团队成员看来,《山海情》中呈现的大部分内容基本属实,但实际情况比剧中更艰苦、更曲折。林占熺说,想起过往的经历“没有后悔,但确实有后怕”。

林占熺说,电视剧中的凌一农是众多援宁科技工作者的缩影,很感谢《山海情》的播出,让更多人了解到了闽宁协作中不同群体的贡献,同时也有更多的人了解到菌草行业,推动了菌草行业的发展。

如今,林占熺仍坚持在菌草研究一线工作,对于自己的状态,他觉得就像是《西游记》主题曲中唱的那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林占熺的精神品质

“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为国为民、竭心尽力的不屈信念。1983年,林占熺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用一根接种针和几根试管,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难,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执着坚持,终于在1986年发明了菌草技术,然后他又用了几十年将这项技术传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1989年,林占熺在福建尤溪县走村串户推广技术期间发生车祸,摔断了两根肋骨,他却只住了4天医院就坚持出院。因为他要在那年种菇的最佳时间把菌草栽培技术及时传授给菇农。他这种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至高地位,他艰苦奋斗、无私忘我、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是我们青年干部学习的榜样。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是独具巧思、勇于创新的技术革命。在过去,因为食用菌的培养需要用大量木料作为原材料,仅培育香菇就要砍树2000万立方米,砍树种菇不但没有让农民富起来,还造成严重的生态恶化、土地沙化,“菌林矛盾”突出,难以解决。于是林占熺下定决心这一问题,潜心钻研三年,1986年他发明了菌草技术,创新性的“以草代木”,种植菌草为食用菌培育提供栽培基质。林占熺先后在福建、宁夏、青藏等13个省推广菌草种植技术,指导菌草扶贫工作,帮助菇农脱贫致富。菌草不仅是“致富草”,而且能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防风、固沙、阻沙,也能有效改良盐碱地。如今,在坡地、沙地、盐碱地都有菌草的身影快速生长,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博大胸襟、造福全球的崇高理想。20年来,林占熺不辞辛苦,远赴南太书写了“小小一株草,情接万里长”的佳话。2001年,菌草技术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掀开了菌草技术国际合作的序幕。20年来,林占熺秉持“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的坚定信念,置生死于度外,先后22次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组织实施菌草技术项目,传授推广菌草技术,因地制宜,利用当地野生菌草栽培出了各种食用菌,还创造了巨菌草产量每公顷853吨的世界纪录。如今,菌草技术已推广南太、非洲、南美洲的106个国家,给当地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中国菌草为全球脱贫贡献中国力量。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更该积极响应号召,艰苦奋斗、为国为民,做“林占熺”式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中坚持不懈、筑牢奋斗筋骨,在自身岗位中精耕细作、勇于改革创新,在崇高理想中造福全球、传播大爱无私!

对林占熺的评价

林占熺与金山巨菇

芒萁草里钻出了香菇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了椴木栽培香菇技术。长汀县,是福建较早开始香菇栽培的地方。但长汀光秃秃的山上,只有几株数得清的马尾松。

“种菇的贫困农户,不可能等树长到5年以后再砍下来种菇增加收入,我们得走一条符合我们国家特点的路。”

能不能用草替代树木,来培养菌草?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前人实践,没有仪器设备,只有一腔热情的林占熺,从当地常见的蕨类植物芒萁入手。

“当时闽西闽北漫山遍野都是芒萁。相关菌株很多,也不知道哪个菌株有可能用芒萁栽培。所以我们采取三级系统法,用配方来筛选,看看哪个配方有可能生长,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试验。”

林占熺在实验室的工作画面

能长菌的未必能长菇,只能一种一种地筛选试验。1986年10月,培养菌种的瓶壁上,钻出一朵香菇,助手飞跑到林占熺面前大喊,“长出来了,不用砍树了!”

林占熺说,当时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只要有一朵香菇可以长,就说明我们这个办法是可行的。1987年4月25日专家们鉴定,认为这个有理论价值,是国际首创。5月份马上就把技术传播给闽西北贫困地区的农民。”

能变出香菇的芒萁,迅速成为福建扶贫开发战场上的生力军。

把技术简化到让乡亲一看就懂

1995年,“中国菌草”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两年后,又成为闽宁扶贫协作项目。林占熺和学生背着六箱福建的草种,来到宁夏彭阳推广菌草技术。

“很重要的问题是,要让其他杂菌不会和我们要的食用菌争夺营养。当时宁夏群众有的连菇都没有见过,要让乡亲们掌握技术,就要简化到参加生产的同志一看就懂,一学就能学会,一做就能成功。”

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部部长林兴生,1997年跟着老师林占熺去宁夏。那一次,他见识了老师如何从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找到缝隙,从缝隙中扒拉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时我们到农户家里,有很多废弃的窑洞,林老师马上发现窑洞冬暖夏凉,只要稍加改造,种上菇甚至比别的地方更有优势。所以当时当地百姓把它叫成‘摇钱洞’或者‘窑洞经济’。”

林占熺在内蒙古阿拉善菌草治理流动沙地示范基地

窑洞里,新鲜肥美的蘑菇、木耳纷纷破土,当地群众跟进种植。很快,销路问题又来了。林占熺带着团队,用双腿为种植户们带货。

“多的时候我带着31位同志从正月十五过完后到宁夏开始筹备,一直到老百姓把菇卖完才回来。”

到2007年,宁夏累计发展菌草生产农户一万七千五百多户,户均收入已近万元,这距离林占熺背着六箱草种来彭阳,不过十年光阴。

“布图巴”带来中国草

管种植,管培训,管销路……在林冬梅眼里,父亲就是一个“爱操心”的人。2005年,去卢旺达推广菌草项目时,路过一片因管理不善而绝收的稻田,见到当地人还在用最原始的人力翻耕土地,林占熺当即就要停下来教授他们旱稻技术。

“他主动对当地的农业部官员说,可以教他们旱稻技术。他是发自内心同情他们,觉得所有技术都要用来帮助他们。”

2001年至2019年,林占熺先后22次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组织实施菌草技术项目。如今,菌草、旱稻技术已推广到巴新16个地区,数万民众因此受益。当地人称林占熺为“布图巴”,这是这个国家国旗上的吉祥鸟。不少人给孩子取的名字,也都嵌有“菌草”二字。

“原任警察部部长的孩子就叫卡拉里菌草,而且是用登报的方式公布。他和我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让他们的人民,永远不要忘记中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林占熺的菌草,从福建出发,一路向西向北,到宁夏、内蒙古、新疆、西藏……中国的菌草,走出国门,一路战贫斗困,到巴新、卢旺达、斐济、南非……中国菌草技术至今已推广至全球一百多个国家。

“菌草事业是一个使命。1992年定的使命是:为民谋利、为国争光、造福人类。中途发生过很多事情,但是至今这个方向没有偏。

6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