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文秘 > 爱国事迹 > 文天祥爱国事迹900字五篇

文天祥爱国事迹900字五篇

| 郑诗2

文天祥生性耿直,不会拉帮结派,只知忠于朝廷。这在官场是大道,也是小道。成在这里,也会败在这里。中进士后,权奸贾似道拉他作门生,谁知文天祥不领情,他对贾似道的荒淫无耻、威福自专的行为极为不满,多次予以讥评和嘲讽。贾似道一怒之下,罢免了文天祥的官职。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天祥爱国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有关文天祥爱国事迹的作文1

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军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率领军队与元兵苦战于江西一带,终因众寡悬殊,兵败被俘。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元朝当局因知他文武全才,深孚人望,便软硬兼施,甩了各种办法,企图用高官厚禄收买他。文天样虽身陷囹固,却坚贞不屈,志不可夺,宁死也不出卖自己的灵魂去做侵略者的鹰犬,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有一个弟弟叫文溪山,当时还在惠州做官,他看着宋室江山大势已去,不思振作,却甘心媚颜事敌。就在文天祥被俘后的次年5月,他投降元朝,后即赴燕京,骑马招摇于市。

文天祥在燕都狱中,听到这个消息,捶胸跌足,放声痛骂,大骂他的弟弟文溪山没有骨气。哭毕,援笔写诗一首:

去年别我施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志,悠悠白日横苍烟。

文天祥还有一个哥哥名叫文天祯,宝祜年间乡举,也曾做过官。后因弟文天祥死节,于是再也不愿为官,隐居山林。同是一母所生,兄弟三人所走的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是和他们不同的道德信仰的人生追求分不开的。

有关文天祥爱国事迹的作文2

夜已深了,你通过天牢的小窗,望着那漆黑的夜。清冷的月光幽幽地照在天牢的窗口上,蜡烛拖着昏暗的光,拉长了你的影子。跳动的火焰似乎在嘲笑你的无助。腥臊味、汗臭味、腐鼠味充斥在牢房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是那么的模糊。然而,桌上放着的一纸家书却清晰可见,泛黄的纸,漆黑的字,像一把刀,每读一次都肝肠寸断。

信是女儿柳娘写来的。她和母亲在元宫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而你,只要点一点头,就会发生彻底的转变。

每天都会有人来劝降,忽必烈也亲口承诺,只要你投降,就可以官复丞相。官复丞相,妻女就不必为奴,自己也可以苟且偷生。可是,生,真的那么重要吗?

你想起孩提时代,看到欧阳修、胡铨的画像,曾崇拜地说道:“若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配为男子汉!”

你又想起刚被俘时,在零丁洋那条颠簸的破船上,立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

这时,齐太史家三兄弟,宁死也不改史实的事迹浮现在你的脑海;严颜将军“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的慷慨直言回响在你的耳边;嵇侍中舍生救主,诸葛亮死而后已……你提笔写下《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你的一身正气和宁死不屈的气节,如那十二个人一样,名垂青史!

公元1283年1月。北风呜咽,你被押到了刑场。临刑前,刽子手再次劝降,这一刻,你仍然可以反悔,可你只是问明了方向,朝南方深深地一拜。

当你的妻子收尸时,找到了那封绝命辞,你是这样写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时间过去了七百多年,宋朝亡了,元朝灭了,历史的车轮仍在奔涌着向前。你不屈的气节是中华民族挺起的脊梁,供后人瞻望、传承、永远不忘!

文宋瑞,请接纳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的敬仰!

有关文天祥爱国事迹的作文3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浮休道人,生于公元1236年,去世于公元1283年,是南宋末年著名文人、爱国大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状元及第,此后在仕途上几经沉浮,最终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别的不说,光说他能高中状元,便可以知道他的确是一个有实才之人。他一生沉沦,写下无数诗句,留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这样写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虽然古代圣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而古时之人将圣人之言看作真言,但是能真正做到舍生取义之人,并不是很多。本文的主人公文天祥,可以算作此列。

文天祥《过零丁洋》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确是青史留名,被后世之人敬仰,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忠义之人的典范。他青史留名并不是因为他做了多少于国家有益之事,亦或者获得了多少的成就,他之所以能留名青史便在于他舍小义而取大义,不在乎生死,而坚持了自己的心中大义。

文天祥一直都坚持抗元,这一点在南宋还没有投降元朝之时就已经存在。当时元军南下,进攻京师,长江上游告急,朝廷诏令天下勤王。这之前的文天祥“性格豁达豪爽,平生衣食丰厚,声伎满堂。”本来是一个身家富有,生活富足的公子哥儿,但是在听到国家危急之时,他痛心的贬谪自己,并且将自己的全部身家用来捐资募军,上京勤王。当时文天祥的大半友人都劝他不要去,毕竟时局危急,打仗是一个会丧命的活计。但是文天祥却坚持领兵抗元,表现了自己的民族大义。

后来南宋投降,文天祥被伯颜关押,在被义士救出之后,文天祥仍然坚持抗元。他率领天下义军,在江南苦战,拥戴小皇帝,坚持抗元斗争。后来文天祥被元军所俘,元朝以高官厚禄相诱,希望他能投降元军。除此之外,元军还打上了亲情牌。当时文天祥的妻子与女儿也被元军所俘,在宫里做宫女。

他的女儿给他写了一封信,文天祥知道只要自己投降,就能一家团聚,而自己的亲人也不用再受到虐待。但是他放弃了家族小义,而选择了民族大义,他给自己的女儿回信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此事过后,文天祥从容赴死,被押解到柴市口斩首。他的夫人为其收敛尸首,在其衣带中发现了他留有的话语,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样一个将民族大义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的人,无愧无古代君子典范。

不过文末小编要插一句,虽然文天祥坚持领兵抗元,是历史著名的民族英雄。但是他文官出生,并不熟悉军事,也并不擅长于打仗。所以在与元军对抗之时,一直都是败多胜少,而那少数的胜利还多是没有遇见元军主力的情况下。所以我们佩服文天祥的气节,但是也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

有关文天祥爱国事迹的作文4

一首《过零丁洋》,让后世人认识了宋末爱国大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文天祥心中坚持的大义,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比生死更为重要。

这位在南宋末年,风雨飘摇之时坚持大义,领兵抗元,被俘虏后宁死不降之人,无愧为一个大丈夫。根据史书记载,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放在现在也是一个美男子。据说他在自己幼年之时,就已经将“忠”刻在了心中。他崇尚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忠义之人,曾经说出过“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之语。从小就怀有这样的心思,也难怪他能在时局那般困苦之时,仍然能舍生忘死,坚持自己的大义。

他自幼读书勤勉,顺利的考取贡士、进士,乃至于成为状元。虽然科举之路顺遂,但并不代表他的官路也畅通。文天祥在仕途上,可谓是跌宕起伏。他考取状元不久,还没有正式上任为官,自己的父亲便去世了,于是他只好回家守丧。

等他守丧完毕,入朝为宁海军节度判官,却又因为自己的政见不被认同而自请免职回乡。后来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又因为在一次上书弹劾董宋臣,因此被外放为瑞州知州,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

官海几经沉浮,咸淳九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受到江万里赏识,认为文天祥有担任宰相的资格。后来文天祥的确官至宰相,证明江万里并没有看错。

文天祥青史留名不在于在朝为官,而在于对于元军的坚持抗争之上。南宋末年,国家积弊,元朝对江南大片土地虎视眈眈。德祐元年,元军分三路进攻,京师告急,文天祥响应国家号召,散尽家财,召集义军,勤王抗元。虽然此战大败,被元军杀到只剩6人,但仍然能看出文天祥的忠义。

后来南宋朝廷任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讲和谈判,与元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针锋相对争论。可悲的是这边文天祥在于伯颜据理以争,却因为南宋朝廷的背后一击,抽走了守在文天祥身后的大军,而使得文天祥被伯颜关押。

后来文天祥被江湖义士救出,此后仍然拥戴南宋小皇帝,与陆文秀等人坚决抗元。敌强我弱,文天祥最后还是被元军俘虏。当初元军对文天祥很是重视,只要他答应降元,高官厚禄,家人团聚都可以实现。然而他却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的小义,而选择了民族大义,慷慨赴死,被斩于菜市口。

有关文天祥爱国事迹的作文5

一个文天祥纵使有三头六臂或有分身之术,也难以抵挡蒙古军滚滚南下的洪流。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蒙古兵排山倒海般南压,南宋危如累卵。拉着四岁的宋恭帝垂帘听政的谢太后连忙鼻子一把眼泪一把地下“哀痛诏”,急命各地方官招兵“勤王”,抗敌保“国”。谁知“满朝朱紫贵”,真正领兵“勤王”的只有六人,文天祥是其中之一。

文天祥毁家纾难,捐资充当军费,招募兵丁三万人赴临安救难。途中,他接到命令,任平江府知府,领兵救援常州。可怜这位平江府知府还没来得及踏上平江的土地,只是领了个虚名,就带着他的破烂“消防车”去常州“救火”。这支没来得及训练的“蚁军”有点乌合之众的味儿,一碰上强大的蒙古军铁骑,立刻化为齑粉,一战下来,仅余六人。文天祥死里逃生。

1275年,临安,元军兵临城下。谢太后已决心投降,派人去元军大营谈判,然而却遇到两个棘手问题。

一是“大宋”对蒙古怎么称呼的问题。谢太后先派人前往伯颜营中,主动提出称侄或侄孙并纳币的屈辱条件,请求元朝罢兵议和,当即遭到伯颜拒绝。伯颜大帅不要这个“侄子”,更不要这个“侄孙”。谢太后继而又派人去伯颜营中“奉表称臣”,又是答应给钱又是许诺给物,仍遭到伯颜大帅的怒斥。太皇太后无奈,只得用小皇帝赵显的名义向元“百拜奉表”,主动削去帝号,改称“国主”,派监察御史杨应奎带着宋朝传国玉玺三去伯颜营中,拱手送上尚存的全部河山。宋朝彻底玩完。

第二个问题是谈判的人选问题。谢太后先派了柳岳等普通大臣前往伯颜营中谈判,称侄称孙都不行,原因是柳岳的级别太低了。再改派监察御史刘观杰去伯颜营中“奉表称臣”,仍不行,级别低。伯颜要和丞相谈。岂知右丞相陈宜中是个贪生怕死的软蛋,一听此事,脚底抹油溜了,一直逃到隔山隔水的温州躲起来。太皇太后呼天抢地一番后,临时擢升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人马知临安府,与伯颜议和。

文天祥被伯颜扣住。

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