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医德主要事迹体现1500字

| 福萍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卫生事业。

20___年刚毕业,陈__丽同志曾经在__县人民医院、___大一附院进修学习,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院领导好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她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向老医生、领导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努力,先后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

20___年,在手足口病防治过程中,陈__丽同志因晚上出珍雨天路滑,不幸跌倒右上肢损伤,但仍然忍受剧痛每天坚持在一线,到患儿家中消毒杀菌,督导和宣传疾病防控,深得患儿家属及广大群众的感动。与此同时,可又有谁知道他家孩子因高烧正住在县医院接受治疗呢,他自己却没有去探视一次,更没有去陪护一天。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___卫生室医生工作以来,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十几年来共接诊病人不计其数,从没有收取一分钱诊疗费,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

爱心是___医生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记得2006年的一个晚上半夜,天刮风,下着雪,村民陈桂荣,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家人打电话给陈医生,陈医生意识的病人的病情十分严重,马上起床,拿起急救箱,氧气袋,等感人的事你自己编吧,,尽量写的感人至深,病人是肺气肿,肺心病,

由于她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陈___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20___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他个人投资十几万元,建成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六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开展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先后成功接待省内外领导、团体前来村室检查指导工作达20余次,获得一致好评。

积极做好卫生服务工作,现在已为辖区1226口常住居民进行了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尤其为辖区137名老人,123例高血压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在老龄化趋势加快情况下,尤其关心老人健康,每年都亲自上门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及时将查体信息存入档案,真正为老年人建立了身体“晴雨表”。

2011年12月1号我县做为医改首批试点县,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陈阿丽医生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__同志以她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他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去年3月,十里铺村卫生室被示范化卫生室等荣誉称号。作为卫生战线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我想,都应该引陈阿丽同志为自豪,以__同志为榜样,像她那样用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医生医德主要事迹体现1500字【篇2】

胡志立是蔡甸中医医院针灸科的医生,从医20多年来,他悉心诊治每一名患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基层医务人员的初心使命。“不少病人六点就来了,不好让他们等太久。”上午七点不到,蔡甸中医医院门诊2楼针灸科人头攒动,诊室外患者们早已自行排好了队,坐在椅子上等着,还有十几个病人,在走廊另一头或坐或立,等待治疗。

“来,您的单子我看看,脖子还麻吗?位子还要等一下哦。”诊疗过程中,胡志立询问病人病情总是不徐不疾,无形中安抚着病人的情绪。施针后,病人需要静卧一段时间,整个治疗过程一般在30分钟左右,而诊室床位又有限。为了使治疗有序,胡志立每天下班前自制了一叠小卡片,用数字排号,发给排队等待治疗的病人。一次发出十张,每空出一个床位,就叫一人进入。消毒、找穴位、下针,只见胡志立一气呵成。“脖子还痛?好,我知道了。”与病人闲聊的当口,胡志立手下不停,一手拿着酒精棉对着病人的脖子上的几个穴位一一擦过消毒,一手下针犹如蜻蜓点水。只见下针的瞬间,病人习惯性拧了一下眉头,随后就松开了:“有点酸胀感,不痛,扎完针整个人都松快了。”

针灸医用针极细,下针角度稍有不对就容易扎歪或出血,胡志立下手却极稳,指力控制到位,总能一针到底。平均施针治疗一个病人,他用不了五分钟。

在诊室里,胡志立一忙起来就跟陀螺一般转个不停。按号为病人看诊施针,间隙还要开方子开药,有些病人等急了来催,他也耐着性子安抚,一个上午忙下来,水都几乎没时间喝上一口。“来胡医生这扎几针,舒服多了。”70岁的侏儒山街刘婆婆年轻时干农活受伤了,腰痛腿痛是老毛病了,现在趁着天气好每天坐最早一班公交从侏儒山街赶过来,虽然家在侏儒山街,来一次总要一两个小时,可她依旧风雨无阻。

“工作这么多年来,有没有碰到难治的病例?”面对记者询问,胡志立笑了:“中医不像西医,病人的症状多是陈年旧疾,像运动型关节痛、腰椎颈椎痛这样的常见病最多。”针灸治疗的疗程往往需要十天半个月,在胡志立看来,最考验自己的,还是对病人的耐心和恒心。

“根据不同病人的病情,每个穴位进针角度、深度、运针等都各有不同。”胡志立说,针灸除了治疗各种痛症之外还能治疗内科的不少病症,如头晕、中风、咳嗽、哮喘等等,世界卫生组织于1979年首次向世界推广针灸的适宜病种就有43种,1996年增加到64种。

前年,一位蔡甸老太太患运动神经元病,全身肌肉萎缩,一年无法进食,身体消瘦站立不稳,在武汉多家医院治疗无好转。患者前来蔡甸区中医医院求治,胡志立了解到患者家庭经济比较困难,采用经济实惠且有效的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饮食恢复正常,可以独自站立行走。患者家属想制作一面锦旗送到医院来,胡志立回答道:“没有必要了,您就把省下来的钱留给婆婆买药继续后期治疗吧。”

曾经有一位聋哑患者因为颈椎病发作住院,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不适,只能痛苦地用手在头部比划。胡志立接诊后,试着用笔在纸上写字询问病情,患者也在纸上写下不舒服的表现。在后来的治疗过程中,胡志立每天查房时用笔写字和患者交流,直至患者痊愈出院,出院时患者伸出大拇指表示感谢。据悉,蔡甸区中医医院成立于1984年,是一所集医疗、急救、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为一体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全区中医药技术科研教学指导中心、湖北中医药大学教学基地、武汉市第一医院医联体合作单位。针灸科为湖北省县级医院中医重点专科和市级中医重点专科。

胡志立从江汉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来到蔡甸区中医医院。他潜心扎根基层,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二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利用身边的简单器具实施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针灸、推拿、按摩……每个动作都一丝不苟。他精湛的医术、和蔼的态度,让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而来。治病救人,缓解病人的痛苦,于胡志立来说,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胡志立兢兢业业,为患者解除病痛。每天高强度的工作,有时会让胡志立感到力不从心。但他说,只要病人还需要他,他就会继续立足岗位,竭力诊治好每一名患者。把苦累留给自己,把健康快乐送给他人,这就是胡志立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担当。

医生医德主要事迹体现1500字【篇3】

___,男,一九六○年生,中共党员,___区___卫生院医生。自一九八三年参加工作以来,他扎根农村,心系患者,在农村最基层的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多次被评为区(乡)优秀共产党员,工会积极分子,先进工作者,曾当选___乡第五届人大代表,并多次在学术会上交流和宣读论文数篇。

一、扎根乡村,医术精湛

一九八三年,他从部队复员分配到___医院工作。面对农村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没有退缩;面对招工招干的时尚诱惑,他没有动心;面对一次一次进城工作的机会,他终究放弃。因为他深知,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需要他,艰难困苦的环境可以磨炼他,同事和亲友的眼神鼓励着他。从此他扎根乡村三十年,用青春和智慧守候在___,守护着___人民的健康,用真诚和真心诠释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由军人到医生的角色转换,他既感到荣耀又感到身上压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光有从医的信心和决心远远不够,更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和本领,毕竟“人命关天”。

从此他积极参加函授学习、自学考试、进修深造,虚心向有经验的医务人员学习。在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他很快成长为一名医务技术人员。但工作时他仍觉得自己所学知识不够用,满足不了临床工作的需要。当时医院许多学科领域是空白的,如针灸推拿、中医药、骨伤科等领域,而这些是最需要、最实用的。于是他下定决心填补这些空白。他一方面拜有经验的老中医为师,向有经验的针灸推拿老师学习;一方面学习理论结合实际,中药辛酸苦涩甘咸亲口口味,针灸的经络在自己身上摸索,常常在自己身上扎针,有时针扎痛得冒汗,有时针扎酸痛得流泪。但痛在身上,乐在心里。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终于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罗秋古患者,因外伤致右手麻木无力,虎口处肌肉萎缩,经多家医院治疗二个多月不见效,而来到___医院后,___用针灸推拿治疗,一个月后该患者奇迹般地康复,随访一年康复如初。樟树籍患者刘永清患急腹症,症痛多时,到___医院就诊时,已经休克昏迷,不省人事,家属急得团团转。___用针灸推拿急救,患者立即醒来,获得及时有效救治。从此,___医院开展骨伤科、针灸推拿、中医科工作的消息传开,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连年来,___医院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及业务总量大幅增长。

二、医德高尚,廉洁从医

三十年来,他走遍了___的山山水水,与乡亲群众建立了浓厚感情,患者痛苦他痛苦,患者健康他快乐,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视病人如亲人是他行医的信条。七十八岁的患者黎桂英,因患慢性肠炎,长年解大便不规律,时有时无,一不小心大便就流入裤内,经多方治疗不见效。病人痛苦不堪,怀疑患有不治之症,活着比受罪难过,子女又不在身边,老伴年长体弱,照顾起来力不从心,再加上家里经济又困难,她便想放弃治疗,甚至多次产生轻生念头。___发现后,耐心给予劝导与安慰,终于使她打消了轻生念头,并继续接受治疗。她吃中药不方便,___便亲自调剂煎熬,甚至给她煮稀饭、炖排骨。经一段时间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很快康复。黎桂英发自内心地说:“谢医师比自己的儿子还亲,医院就象自己的家。”出院时,她从报销费中拿出人民币三百元用于感谢,被___婉言谢绝。

七十二岁的李大妈,胃病发作,上腹疼痛,急忙来___医院就诊,不慎把看病钱丢失,身心痛苦交加,___知道了,一边安慰,一边给她开方治疗,垫付药款取药,并端水给她服药,很快胃就不痛了。老人对谢医师感激不已。

三、爱岗敬业,默默奉献

___认为是党和人民培育了自己,自己就应该报效党和人民。所以他把救死扶伤当成是自己的天职。只要有病人就诊,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不管是上班还是休假,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他都义无反顾。有时忙起来吃饭也顾不上。特别是前年,手足口病疫情还未平息,甲流又盛行起来。疫情就是命令,医院就是战场,医务人员积极应对疫情的挑战与考验,疫情不休,战斗不止,严守岗位,连续作战。由于较长时间紧张工作,不能得到有效休息,___病了一场,他一边吃药治疗,一边坚持工作,老伴劝他休息两天,他却说“轻伤不下火线,共产党员应冲锋在前”。

同年十一月上旬,他八十五岁的父亲生病了,催他回家看望。但他始终忙于工作,脱不开身,只好打电话安慰父亲,并劝他在附近诊所就诊。过几天,又接着家里电话,父亲病情加重。这时他才心急如焚,要家人送父亲来自己所在的医院治疗。见到父亲咳喘难受的样子,他顿时流下了眼泪,哽咽地说:“爸,儿不孝,儿让您受苦了。”老父亲微笑地说:“爸不怪你,现在甲流时期工作忙,我理解。你不仅是爸的好儿子,更是人民的好儿子。工作需要你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目前,___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尽心尽职,坚守岗位,努力工作,医院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医生医德主要事迹体现1500字【篇4】

黄晓婕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的一名主任医师,她也是佑安医院援助大凉山防治艾滋病的第五位医务工作者,他们在大凉山上履行救死扶伤的职业信条,把知识、技术和爱都献给了这里的百姓,每个人都用日记的形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国家抗艾的故事。

1月10日周一阴转晴8℃

美姑县人民医院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团队

国家卫健委第一阶段脱贫攻坚行动使整个凉山州的艾防工作有了质的飞跃,取得了”三升三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成功率和感染者发现率稳步上升,新发感染率、母婴传播率和单阳家庭配偶传播率明显下降)的历史性成就。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乡村振兴和艾滋病防治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及“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北京市卫健委积极落实,启动第二阶段艾防攻坚十四五规划,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和北京市性艾协会协积极配合,落实帮扶任务。

会诊艾滋病母婴阻断失败HIV感染合并细菌性肺炎6个月宝宝

在这种大背景下,10天前,2021年最后一天,肩负不同专业使命的我们长途跋涉来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大凉山美姑县,全年最冷的季节,几天前大雪封山,湿冷的天气真得让人一瞬间冻成冰块,加之高原反应,水土不服。但是热情好客的彝族父老乡亲让我们的心又瞬间暖了起来,感谢美姑县人民医院乌体院长非常周到的安排,衣食住行很快就安顿好了。10天来,我与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及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心的兄弟姐妹朝夕相处,共同查房,讨论疑难病例。艾滋单阳双阳甚至三阳家庭,无辜的艾滋病儿童,母婴阻断失败的宝宝,感染结核的一家六口,艾滋合并丙肝肝硬化,艾滋合并结核肠穿孔,都是非常棘手的难治病例。忘不了那一双双无助和绝望的眼神,在听说我们是国家派来的专家,想尽各种办法找寻各种资源为她们找到解决方案之后,一双双眼睛又突然有了光。这一刻想到了乌体院长说的:“我们要拯救自己的父老乡亲,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一样帮助每一个患者,为了自己,更为了美姑的下一代”。行医18载,此时此刻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不停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彝族兄弟姐妹。

会诊颈部淋巴结结核6岁患儿

一周内通过与主要负责艾防工作近两年,也是众多援助专家中有着深厚民族情怀的沈贵州老师,乡村医生及同伴志愿者的定性访谈,初步了解到乡村艾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三分靠治,七分靠管理。这边的同伴教育管理模式一直走在大凉山的前列,结合北京的经验我提出了建设示范村的建议,这样可以集中精力凝练美姑长期摸索成熟的先进管理工作模式,并将之推广至全州。

会诊一家六口结核病患者

针对艾防一线人员对疾病早诊早治认知不足的问题,连续三天不间断给当地艾防工作中比较关键的五股力量(同伴志愿者-全县各乡镇卫生院艾滋病骨干-县及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母婴阻断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艾滋病,梅毒、丙肝和结核诊疗技术培训。

艾滋病合并肠结核肠穿孔患者查房

短短10天,克服了气候恶劣,高原反应,饮食不适应等多重困难,培训全县基层医生及志愿者骨干50余人,县人民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医务人员200余人,提高了艾滋病等各种传染病的筛查意识,规范了抗病毒及抗结核药物的合理应用。

艾滋病合并多药耐药结核病患者多学科讨论

如何将县医院变成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全县乃至全州艾防人才成长的黄埔军校,如何将感染科建设成重点学科,怎样才能改变人才流失的尴尬现状,这是10天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美姑县艾滋病志愿者骨干能力建设培训会

相信通过接下来一年的援助,在北京佑安医院领导及凉山州卫健委、美姑县人民医院领导支持及指导下,能够切实帮助到彝族同胞亲人,尤其需要在督促落实完成各项艾防目标上下足功夫,早日终结艾滋病,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情怀,是所有奋斗在大凉山援助专家的共同愿望。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医生医德主要事迹体现1500字【篇5】

张玉杰,男,59岁,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河南省南召县皇后乡凉水泉村卫生所执业医师,从医43年。

张玉杰从1964年担任村卫生员开始,四十多个寒暑春秋,他为了基层卫生事业,为了村民的身体健康,默默无闻,辛勤耕耘,为农村基层防疫保健医疗工作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心血,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一个乡村医生的人生追求。

一位无怨无悔,在村卫生所建设上贡献突出的“赤脚医生”

他热爱卫生事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关爱患者、服务群众落实在自己工作的全过程,把村卫生所当作自己的家,甚至比家还重要。2000年,河南省开始推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他按照县卫生局、乡卫生院的部署,率先在本村试点执行,投入资金,配备了相应的医疗器械,落实“三室分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使该村卫生所成为全县第一批甲级卫生所。2005年,全省开展村卫生所达标建设工作,他积极响应,为筹集扩建资金,他把家里的两头猪和一只羊全部卖掉,想尽一切办法筹集了7200元,在全县率先达到了“四室分开”和其它有关要求,使农民群众就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当年就被县卫生局命名为“示范村卫生所”,2007年又被市卫生局命名为“示范村卫生所”。工作中,他十分注重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利用墙报、标语、村里开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医疗保健、计划免疫、优生优育知识。对全村所有出生儿童都及时建卡,严格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做到了一个不漏,接种率达到100%,使全村多年来杜绝了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生。2006年,新农合在全县实施,他把新农合政策知识宣传贯穿在日常工作中,每年的参合筹资工作中村卫生所成为重要的工作力量,受到村委会连年表彰。

一位潜研医术,屡有成就的乡村“老土帽”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从未停止过在医学求知道路上的探索和追求。尽管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但他还要坚持每天挤出3个小时来学习钻研。就是这样,只有初小文化的他,坚持参加了一系列培训,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中医本科文凭,从一名村卫生员成长为乡村主治医师,并于2006年考取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同时,他还不断进行学术总结和研究,撰写了医学论文10余篇,其中在学术期刊上发表5篇。1994年,他独著的《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辨证关系》一文,被“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南阳日报》于2001年12月21日以《南阳医学自考考生扬名海外》为题对此作过专门报道。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经过潜心钻研,对诸多疑难杂症总结了自己独特的治疗经验。

一位舍己为人,被群众衷心拥戴的“喜来乐”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人们谈“非”色变,张玉杰作为一名最基层的乡村医生,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他一方面利用墙报、标语加强科学预防宣传,另一方面免费向群众发放中药汤剂进行预防。当时,该村有两名从广州返乡的人员有了高热、咳嗽的疑似症状,他马上对病人进行隔离检查,每天6次定时测量体温,直至病人排除疑似。1981年秋天的一天,正患痢疾已高烧3天的张玉杰正在卧床休息,卫生所来了一位邻村无依无靠的78岁患病老人陈平,卫生所的其他乡村医生想把他支走去别处治疗。张玉杰得知后就立即起床带病给老人诊断。确诊老人患的是输尿管结石后,马上给他输液,煎中药、喂饭,刚把老人安排好,自己就昏倒在地上。后来老人的症状缓解,张玉杰出院后又给他治疗7天,直至病情稳定,治疗费用250多元,他分文未收。行医四十多年,他做的这样的“傻事”还有很多。2001年7月,村民张万林患了严重的肺结核,家里孩子小、经济困难,为让他得到有效治疗,张玉杰把病人送到县卫生防疫站,透视、化验、吃饭、路费等都由他负责。1983年10月本村五保户张俊柴患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张玉杰每天给他煎药喂饭、端尿擦屎,不管刮风下雨,都按时前往。一天晚上刚下过大雨,他在回来的路上滑倒在地,导致肱骨骨折。四十多年来,张玉杰为困难群众垫支的医疗费用累计达3万多元,有人说他太傻了,他总是乐哈哈地说:“咱当医生的,就是为了救死扶伤,病人没钱,也得叫人家吃药啊!”

医生医德主要事迹体现1500字【篇6】

古语云: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凡人皆知小儿疾病诊疗不易,戏称儿科为“哑科”。小孩子都是父母心头肉,任何一点不舒服都会引起孩子哭闹,长辈的骄纵,父母的疼爱伴随着孩子们的哭声,所有承载给儿科医生身上都是压力。小孩子身体适应性低,体质敏感娇弱,容易生病,所以医院里儿科门诊一直人满为患;所以,做儿科医生要付出的不仅仅是爱心和耐心,还需要强健的体质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说起中医院儿科医生朱培林,他那质朴、正直、平易近人为很多人所称道。有很多家长小时候吃着朱医生中药长大的,如今自己的孩子生病了还是找他看。他作为一名中医儿科门诊医生,每天要面对大量的门诊病人,遇到有季节性流行病时,门诊量更大。孩子们来看病了,只要挂了号就必须看完,有时候一个上午坐诊下来,连喝茶的功夫都没有,即使这样他也能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无论孩子有多闹,他都不厌其烦。给小孩子看病不同于大人,没有明晰的说明,更多的需要医生多询问细观察。儿科门诊有一个奇怪现象,医生一搭脉,家长就不说话,总觉得医生摸摸听听就能知道原因了,这时候就需要医生耐心地问诊了,可是这一问不要紧,家里来的人少还好,一问一答之间思路也很明晰,就怕家里来的人多,医生一问,家长抢着答,单选题立马变成多选题。还有的家长更奇怪,怕医生用药重了,刻意将病情说轻点,有的家长怕医生不重视,又刻意说重点,这时候就要考验医生的诊断水平了。朱医生总是能通过细致入微的望闻问切,给予准确的辩证施治,他开的中药一般被家长称作为“香茶”。

对滥用抗生素副作用的担忧也让家属带孩子看病的同时依从性很差。有时候孩子的病看过了,药也拿来了,朱医生也交代清楚了:中药如何服,配合的西药如何吃。结果家属还是问个不停:中药苦不苦?西药有没有副作用?喂不下去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人应接不暇。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在家药喂不下去,将孩子带到医院喂。生病总得有个过程,道理人人都懂,但是作为家长一旦遇到孩子生病了,就会有些不理性,总希望可以药到病除。经常有的孩子回家才吃一两次药,家长就打电话询问朱医生,烧为什么还没退完?咳嗽为什么还不停?这样的电话几乎每天都接到,可无论白天晚上,他都是耐心给予解答。他经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为人父母,能理解家长的心情。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除了有过硬的医术外,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有一次,有位家长半夜里打电话给他,说发现孩子用药后面色通红,一直睡觉不醒。在电话里看不到患儿情况,他让家长立即将孩子带到医院,亲自查体再加上仔细询问之下才发现,原来家长给孩子一天药量当成一次喂进去了。虚惊之后家长也很不好竟思,毕竟大半夜里还惊动医生。他却安慰家长,能理解家长的心情。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除了看病还要面对一些医学之外的问题。曾经在门诊亲眼见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子生病了,家里来了父母还有老人,朱医生在看病问诊的时候就听那小夫妻抱怨带孩子的老人,一定是给孩子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衣服也穿少了。眼看着两代人在为孩子生病引发的争吵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了。小小的诊室里孩子的哭声,家长的吵架声,沸腾着至少有80分贝的噪音,再加上一些孩子排泄物的气味,让人不堪忍受。没想到他倒是一副淡定自若的样子,一边看病一边劝架。既要安抚老人委曲,还要指导年轻父母负起责任。真是打心底里佩服他,换作旁人估计吵就被吵晕了,还谈什么看病!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而在美国,这一数字为1.46位。医患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儿科医生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转,而朱医生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体现的也不仅仅是奉献精神,更是无私的境界。正所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医生医德主要事迹体现1500字【篇7】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医疗卫生战线处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广大党员、医务工作者是抗击疫情的主力军,他们逆行向前、迎难而上,不顾个人安危、勇挑重担,以无畏精神与病魔较量,是抗击疫情一线最耀眼的那颗星。

我是党员,我先上。

“我是共产党员,也有救治H7N9患者的经历,我先上。”在新冠疫情救治最前线,__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__坚定地说。他知道,面对疫情,作为一名党员,理应在组织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在救治患者最关键的时刻冲上去。

他没有犹豫,也没有退缩,正如他说的那样冲在了最前面,任医院救治组副组长,承担__市首例新冠疫情确诊患者的主诊医生。从接任那一刻起,询问患者情况、查看CT片、邀请专家讨论病情,全身心投入到医疗救治中去。

在举家团聚的春节,隔离病房成了他的驻扎地,新冠疫情患者成了他的“家人”。1月29日,是他儿子10岁生日,爸爸的生日礼物是电话里头的祝福,还有一则首例新冠疫情患者解除隔离转到普通病房治疗的好消息。

在__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呼吸支持、加强营养、增强免疫、预防并发症、院感防控等一系列治疗,经两次核酸检测阴性,病人于2月2日出院。

“自疫情发生以来,像__这样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__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付茂军说,先后有300余名医护人员志愿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已有约160名医护人员坚守在医疗救治第一线。

就是这样一名普通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践行入党誓言,坚守医者初心,始终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把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当好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我是党员,跟我来。

留在医学观察点的群众都是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疫区回乡的人员,是最靠近“危险”的地方之一,存在较大感染的风险,可以称为“隐形炸弹”。

面对危险,武胜县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唐杰文在武胜县医学观察点的前期建设和运行管理中,他逆向前行、身先士卒,带领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干部在面对困难时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初心与使命,展现了医者甘于奉献和大爱无疆的精神风貌。

半个月里,他带队奔赴乡镇筛选医学观察点、指导建设运行。先后指导建立了中心、宝箴塞、红军小学等7个集中医学观察点和1个备用医学观察点。对各医学观察点的区域划分、人员培训,流程梳理等方面进行全程参与,对各医学观察点的医务人员开展系统性培训和演练,确保医学观察点高效、有序、安全、稳定运行。

医学观察点的建设工作琐碎而繁重,随着留观人员的增多,医务人员不足,大家都十分辛苦,为避免交叉感染,唐杰文带领工作人员打扫房间、开展消杀灭工作。同时,还要奔波于各医学观察点轮转指导,应对突发状况。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让唐杰文感到头晕目眩,但他依然坚持工作。每当工作人员劝他休息一会儿,他总是坚定地说:“大家都很辛苦,我是党员,应该带头多做一点,坚持一下就会好的”。留观群众看到他的拼命,就给他取了个亲切而又让人心疼的外号“唐三郎”。

正是这样一个个“拼命三郎”,把堡垒筑在防控疫情斗争最前沿,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我是党员,我不退

“发热门诊每天三班倒,必须轮流上班,如果我请假的话,科室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就会相应加大,更忙不过来,所以同事间都要相互体谅,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打赢这场抗击“新冠”疫情阻击战。”“我是党员,我不退”她最后坚守地说。

说话的是__中医医院医生邹鑫。疫情突发后,她放弃休假直奔医院。从正月初四开始,她就在内一科住院病区和发热门诊间来回切换,虽然身患感冒,却自始至终坚守工作岗位,一边打着点滴,一边给患者诊疗,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咨询问题。

疫情面前,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争当最最美“逆行者”,在防控新冠疫情的战场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汇聚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强大力量,坚决打赢打好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6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