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伟人的事迹五篇800字以上

| 郑诗2

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历史伟人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历史伟人事迹1

尝君姓田,名文。他的父亲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因为孟尝君的生日是五月初五,按照当时的习俗,说这样的孩子一旦长得跟门框一样高了,对他的父母是十分不利的。于是,父亲便想把他扔掉,可是母亲舍不得,坚持着把他养大了。

长大后,他问父亲为什么不要自己,父亲不耐烦地说出缘由。不曾想,孟尝君的一番话令父亲大吃一惊。孟尝君说:“人生究竟是受制于天呢,还是门框?如果受制于天,那你再忧虑也是没有用的,如果受制于门框,那就把门框抬高就是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孟尝君的才能越来越显现出来,父亲也抛弃了偏见,让他主持家政。父亲去世后,他接替了父亲的爵位及封地。

孟尝君的门下有三千多门客,他们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到了孟尝君这里,都能受到相同的待遇。

秦昭公听说了孟尝君的名气,就邀请他到咸阳去,说是要拜他为丞相。孟尝君的门客们知道后,都极力反对,可是,孟尝君犹豫一番,最终还是到秦国去了。秦昭公亲自欢迎他,孟尝君则把一件纯白的银狐皮衣送给秦昭公作见面礼,秦昭公十分高兴,命人把它藏在内府的库里。

秦昭公本来真心打算拜孟尝君为丞相,可是,他的大臣说:“这个人是齐国的贵族,手下又有那么多的门客,他当了丞相,一定事事先替齐国着想,哪里还会想着我们秦国呢?”

秦昭公一听,有些后怕,马上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后悔没有听取门客们的意见,冒险到秦国来。到了这时,只得想方设法地逃出去。他打听到秦王身边有个受宠的妃子,便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救你们并不难,不过我也希望能有一件银狐皮衣。”

皮衣只有一件,已经献给秦昭公了,哪里还能要回来这时,有一个门客站起来,说:“您放心吧,我有办法。”

当天夜里,这位门客便潜入王宫的内府库里,把那件银狐皮衣偷了出来。

孟尝君把银狐皮衣送给了那位妃子,妃子果然在秦昭公耳边大说好话,并一再为孟尝君求情,秦昭公真的释放了孟尝君,并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国。

孟尝君一刻不敢停留,急急忙忙往函谷关赶去。他怕秦昭公反悔,半路上更改了通行证,连自己的姓名也换了。半夜里,他们来到函谷关,只见关门紧闭,根本无法出去。依照秦国的规矩,关口要在鸡叫的时候才能开关放人,可现在离鸡叫的时候还早,如何才能过关呢?

正在大家愁眉苦脸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学起了鸡叫,他一声接一声地叫着,竟把关里的公鸡引逗得全都叫了起来。

守关的兵士以为天要亮了,便开了关门,放孟尝君他们出去了。

孟尝君他们出关不长时间,秦国的追兵就赶到了。原来,秦昭公真的后悔了,他要杀掉孟尝君,可惜追兵晚到了一步,孟尝君已经跑远了。

其实,这两个立下大功的门客初到孟尝君门下时,许多人还瞧不起他们,自从有了这次经历,大家都很佩服他们。

孟尝君回到齐国,当了齐国的相国,他手下的门客就更多了。

一天,有一个叫冯谖的人,听说孟尝君善待门客,就穿着草鞋来见他。孟尝君把他安顿在门客们居住的传舍里,让传舍的舍长善待他。谁知,这个冯谖每天吃饭的时候,都用手指弹自己的佩剑,一边弹,一边唱:“长剑回去吧,吃饭没有鱼。”

孟尝君听了,觉得很有趣,就对舍长说:“给他鱼吃。”

冯谖吃到鱼了,可是,他依然弹剑唱歌:“长剑回去吧,出入没有车。”

于是,孟尝君给他备了马车。

这个冯谖“得寸进尺”,又弹剑唱道:“长剑回去吧,没有钱养家。”

孟尝君一打听,知道冯谖家里有个老娘,马上派人送去许多吃的和穿的。如此一来,冯谖不再唱歌了。

有一天,孟尝君派冯谖到他的封地薛城去收账,临行前,冯谖问孟尝君:“回来的时候需要买点什么?”

孟尝君说:“你看着办吧,家里缺什么,你就捎点什么回来。”

冯谖到薛城之后,收回了十万利息钱,他用这些钱置酒宰牛,把所有借债的人召集在一起,大家开怀畅饮。酒至半酣,他让众人把债券拿出来一一核对,有能力付出利息的,重新约定期限;没有能力付出利息的,就把他们的债券一把火给烧了。

冯谖对大家说:“孟尝君放债,是为了让贫穷的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之所以收利息,是为了养活那些门客。现在,已经富足的百姓与我约定了付利息的期限,还很贫穷的百姓,孟尝君已经免除了他的债务这是多好的主人啊,我们可不能辜负他呀!”

众人一听,感激涕零。

冯谖回来后,孟尝君十分生气地问他:“你把债券都烧了,我这里的三千人吃什么?喝什么?”

冯谖说:“我临走的时候曾问您需要买点什么,您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些回来。我觉得您这里什么也不缺,就是缺少对老百姓的‘情义’,所以,就为您把‘情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这才恍然大悟。

后来,齐王听信谣言,罢了孟尝君的官,他的三千门客一哄而散,只有冯谖一个人陪着他。他们回薛城的时候,百姓出城百里迎接,场面之大,让孟尝君十分感动。

孟尝君对冯谖不停地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历史伟人事迹2

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

历史伟人事迹3

唐中宗李显他自己是皇帝,父亲是皇帝唐高宗李治,弟弟是皇帝唐睿宗李旦,儿子是皇帝唐少帝李崇茂,侄子是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更要命的是他妈也是皇帝圣神皇帝武则天。

于是历史给了他一个很光耀的名字:六位帝皇丸。

那么,位炮制出“六味地黄丸”的创新型皇帝是如何走上创研新药、造福人民的科学之路的捏?

众所周知,大唐是一个伟大开放的年代。唐王朝的第二任掌门人唐太宗李世民老年时,把一位号称“武媚”的十四岁美女纳为才人(嫔妃的一种名号)。十四岁,还属幼女,这事儿要是换了现在,那可是重罪!他老人家非得坐上几年牢不可。老李过世后,他儿子小李唐高宗李治不但继承了他老子的江山,也继承了他老子的女人武媚。

经历了两任皇帝的武则天,把唐高宗李治摆弄得神魂颠倒。在李治晚年,武则天已经能和他老公李治一起“垂帘听政”了。李治死后,他的儿子、唐太宗的孙子、创新型皇帝登李显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了,号称唐中宗。李显只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三子,本来皇帝的宝座是轮不到他的。但他的两个亲哥哥李弘和李贤都被武则天杀了。虎毒尚不食子,武则天却连续杀了三个儿女,正如现代京剧《沙家浜》里所唱的:“这个女人不简单”。

俗话说的好,好事总是多磨,李显只做了两个月的皇帝,屁股都还没捂热,就被他老妈武则天赶到湖北房山神农架去当“野人”了,取而代之的是他四弟唐睿宗李旦。这个李旦同样没坐多久的皇帝宝座,武则天正式撇开儿子,自立为皇帝,而这也正为李显“六位帝皇丸”的创造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在争议声中渐渐老去,李显又被他老妈武则天记起了。当他老妈派去召他回来当太子的队伍到达神农架时,李显以为是老妈派来杀他的,吓得差点上吊自杀。还好没自杀成,不然,六味地黄丸的伟大工程将会半途而废。在大唐忠臣们的努力下,李显第二次登上皇位,仍称唐中宗。

唐中宗李显由于六味地黄丸还未研究成功,没有补药可吃,性格和身子骨都比较孱弱,竟然被曾经在神农架大山里相濡以沫的老婆和女儿毒死(真的是有什么样的婆婆就有什么样的儿媳妇)!他的儿子李重俊在老爸被毒死后,继位皇帝,挑起他老爸未竟的事业,继续着六位帝皇丸的研究工作。不幸的是,李重俊的堂兄妹,他四叔李旦、也就是曾经的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和女儿太平公主,在杀了三婶、也就是李重俊的老妈后,又把无依无靠的孤儿李重俊拉下皇位。李旦和他三哥一样,第二次登上皇位,仍叫唐睿宗。接下来顺理成章了,李旦晚年“被主动”退位,李隆基继位,史称唐明皇或是唐玄宗,开元盛世到来了!

历史伟人事迹4

叶祖珪生于公元1852年,去世于公元1905年,是清朝末年著名海军将领,多次率领清朝海军对抗外国侵略者的入侵。

公元1867年,叶祖珪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驾驶班,四年之后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成为学堂第一届毕业的学生。

公元1876年,叶祖珪与刘步蟾、萨镇冰等人一同被派往出国,成为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批留学生。这一批留学生归国之后,都成为清朝海军的领军人物,为中国海军的建设奠定基础。

公元1877年,叶祖珪进入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后在英国海军“索来克伯林”号装甲战列舰以及“芬昔勃尔”号巡洋舰实习。公元1880年,叶祖珪期满三年归国。

公元1881年,在英国订造的“镇中”、“镇边”两艘炮舰归国,叶祖珪以都司衔尽先守备,管带“镇边”。

公元1887年,叶祖珪奉旨接待“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舰,后因接待有功被授捷勇巴图鲁勇号。

公元1889年,叶祖珪经李鸿章奏准,叶祖珪以花翎副将衔部署海军要缺,管带“靖远”舰。两年后因操办海军有功,得纳钦巴图鲁勇号。

公元1894年9月17日,中日黄海大战爆发,叶祖珪随“镇远”舰陪同在旗舰“定远”号身旁,一同抗击日本舰队。“镇远”号在战斗中遭遇包括“吉野”号在内的4架战舰围攻,中弹十余处,“水线为弹所伤,进水甚多”。

危急之时,叶祖珪临危不乱,一边稳妥的指挥战斗,一边命人修补战舰,“镇远”号得以安存。后来旗舰“定远号”桅杆被毁,无法指挥战斗,叶祖珪代替旗舰指挥海军,最终击退日本舰队。

第二年,日本舰队进攻威海卫,威海卫保卫战爆发。这场战斗是北洋水师的覆灭之战,北洋水师在这一站中全盘皆灭,从战舰到大部分的将士,包括丁汝昌、刘步蟾在内的海军将领,全都选择了与水师一同覆灭。

此战过后,叶祖珪被革职处分。公元1899年,清朝重建北洋海军,叶祖珪被重新启用,加提督衔,授北洋水军统领、浙江温州镇总兵、广东水师提督。

叶祖珪此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重建北洋水师的工作中,为此奉献了自己的后半生。在日俄战争期间,俄国军舰侵略我国水域,叶祖珪领兵奋力作战,维护国家主权。

公元1905年,叶祖珪在巡视沿海炮台及水雷营时,劳累过度又染伤寒,于上海军中病逝,享年53岁。叶祖珪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清朝水师,是一位值得人敬仰的海军前辈。

历史伟人事迹5

小时候,我的家乡很穷,没有地方可以买书。即便有买书的地方,我也没有钱,所以,借书成了我主要的阅读方式。我像一只警觉的猎犬一样,无论大人和孩子,只要我能闻到那股特有的书香味道,我一定会软磨硬泡把人家的书借来不可。因为别人催得紧,所以我看书速度很快,差不多是一目十行,估计我的快速阅读法就是借书养成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同学家里,看到他正坐在苹果树下的小桌子上读书,那是一本发黄的很厚很厚的书。

“什么书,我看看!”不容分说,我就从他的双肘之下将书抽了出来。

同学很不高兴地说:“我正看得带劲呐,是《红日》。很好看。”

我说:“我先看,我看得很快的。”

他说:“不行不行,我也是借来的。再说,我正看到精彩处,不看,难受。”

我说:“我家里正炸麻花,我带你去吃。先借我看吧!”

我这么一说,他就动心了。毕竟,物质的诱惑远远大于精神诱惑,我看他很贪婪地咽了一下口水,喉结那里一动。我们谈妥了,三根麻花换三天先看书的权力。

《红日》这本书,差不多像砖头一样厚。发黄以后,就像发酵的馒头一样,膨胀了许多,就显得更厚了。我不分白天黑夜玩命地看起来了。而那个同学,差不多每天都要问我看了多少页,催命鬼似的。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弟弟睡在一张炕上。电灯的绳子被爷爷接了一根布条,长到可以放在爷爷的枕头边上。爷爷每天晚上负责熄灯,催促和监督我们睡觉。那天夜里,我看得入迷,爷爷说:“快睡,我要关灯了。”我说:“等等,还有几页,马上就好了。”不知道过了多久,“吧嗒”一声,爷爷把灯关了。屋子里黑乎乎的,我没脱衣服,就钻进了被窝,但是,那看过的故事情节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闪现,而故事的发展又牵动着我的神经。我睁着眼睛,注视着窗外的夜色,直到听见爷爷的鼾声,我又悄悄地拉亮了点灯。

“明天还上不上学啊,啊!”突然,爷爷大喝一声,吓得我一哆嗦,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醒的。他的声音很大,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显得格外响亮。

我赶紧又钻进被窝,脱掉衣服,这一次,假装真的要睡的样子。

灯熄灭了。爷爷的鼾声像摩托车发动机的声一样响起来了。

我突然感到腿边有个冰凉的东西,顺手一摸,呀,手电筒。我欣喜若狂,看来可以继续阅读了。

我用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缩作一团,开始看书。我不时要掖掖被角什么的,怕手电筒的光亮暴露我的秘密。但这样的小心,总不能持久,因为故事太迷人,书太好看,所以警惕性就渐渐放松了。

突然,我发现自己的被子被人揭开了,很冷。爷爷哈哈大笑几声说:“你跟我玩捉迷藏呀。”我说:“我睡不着啊。”这一次,爷爷没有生气,而是慈祥而又关切地说:“天都快亮了,你睡一会儿吧。”

啊,天快亮了?可不是吗,窗外天空中的黑色像海水退潮一样慢慢远去。我赶紧丢掉手里的书,合上了眼睛。

多年后,我一直保持着躺在被窝里看书的习惯。看书累了,睡梦会格外香甜。

6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