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医生工作岗位主要事迹

| 福萍

1983年刚毕业,李广歆就在双楼村卫生室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双楼村人口一千余人,双楼村地广人稀,却没有一名乡村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李广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就报名到商丘卫校学习,毕业后他回家干起了乡村医生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

在平凡而艰巨的工作岗位上,李广歆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到卫生院、县医院虚心请教。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2003年正当“非典”无情的肆虐祖国大地,外出返乡人员如潮水般涌回,李广歆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日要给五十多名返乡人员上门监测体温,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卫生院,并自费数百元打印“非典”预防宣传手册和黑板报,发送到家家户户。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累计行程数千公里,不计个人得失,乡党委和卫生院领导给予高度赞扬。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不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诊现象也很普遍。还记得在1997年9月的一个夜晚,时间已是十二点多,劳累了一天的李广歆刚刚睡觉。突然间,邻村的两个村民在门外大声敲门,说他们村有人服了农药,李广歆急忙起床,向他们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背起药箱,不顾一天的疲倦,立刻赶到现场,对病人进行抢救,终于,病人得以脱险了。像这样半夜出诊的事对于李广歆来说真的是太多了。三十年来,李广歆共接诊病人四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却从没有收取群众的一分出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少诊疗费用数十万元。这三十年来,李广歆跑遍本村和周边几个村每一条小道,熟悉了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由于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过他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2010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四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在我县实行医改以来,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他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积极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廉洁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相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好医生工作岗位主要事迹篇2

在省党代会报告中,“民生福祉不断增进,高品质生活成为新的追求”这句话,让乡村医生陆敏贤深有感触——“以前人们有病才求医,现在大家更加了解健康常识,更注重养生,更倾向于‘治未病’。”

12月9日早上6点半,陆敏贤早早打开了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建东村卫生室的大门,患者已经在这儿等候针灸推拿诊疗了。“卫生室正常是7点半上班,我提前一小时,方便大家错开上班时间来接受治疗。”陆敏贤说道。

因为有口皆碑的中医针灸推拿技术,陆敏贤在当地小有名气,年门诊量达到2000人次以上。

2001年从学校毕业后至今,陆敏贤已在村医岗位上干了20年,今年刚刚评上中级职称。谈及未来5年的小目标,陆敏贤说:“从个人来说,我要向更高一级的职称努力,提高自己的中医技能,更好地打造中医特色诊室;从团队来说,目前村卫生室的人员缺口比较大,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可以加入到村医行业中来,一起当好村民的健康‘守门人’。”

今年年初,建东村卫生室乔迁新址,总面积由原来的120平方米扩大到320平方米。全新的村卫生室内,门诊、治疗、药房、输液室等一应俱全,还专门设有中医阁,彰显中医特色。“卫健部门和村里给我们配备了颈腰椎电子牵引床、全新的办公座椅、6把输液椅、5张输液床、7张中医诊疗床等新设备。”陆敏贤饶有兴致地介绍,“地方大了,环境好了,村民们的就医体验感更好了,也更愿意来了。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患者基本在村卫生室就可以得到处理,不用跑很远的路去大医院了。患者接受针灸推拿时,基本可以做到一人一间病房,隐私得到更好的保护。”

陆敏贤的办公桌上放着几张名片,供村民取用。记者看到,名片上印有他的姓名、电话和微信二维码,并特别备注“针灸、推拿、理疗”。“不少人有颈椎腰腿痛的毛病,通过针灸推拿可得到有效缓解。大家用电话或微信提前一天和我预约,我会安排好时间,第二天过来就不用排队了。”陆敏贤说,“根据统一定价,现在一次诊疗费用56元,医保报销后自己只掏28元。”

作为已经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大学生村医,几年前,陆敏贤通过公开招聘考核纳入备案制管理,生活有了保障,收入直线上升。陆敏贤透露,纳入备案制管理后,他的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参照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奖励性绩效工资与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家医签约等工作完成情况挂钩,“五险一金”参照企业职工,并享有与同类事业编制人员同等的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培训、进修、假期、工会福利等待遇。此外,每年3到4次的上级医院培训,也让陆敏贤这样的村医得到了更多学习的机会。

“我们正在为村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就我自己来说,过去5年来,乡村医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收入在提高,今年年收入保底20万元。现在的我充满干劲,生活有奔头,也盼望着我的小目标早日实现。”

好医生工作岗位主要事迹篇3

河有多深,能不能过?过不了!这是新疆乡村医生居马泰护送小病人阿革兰时在路上和同伴的对话。乡村医生居马泰被冰河拦住了回诊所的路,他怀里抱的孩子名叫阿革兰。只有8个月大,由于上呼吸道感染发高烧已经两天了,在这样的高原和高寒地带,随时可能会转发肺炎,危及生命。牧场里缺少药品,居马泰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兰带回到50公里外的诊所。而这天山最艰险的一段路程被当地的牧民称之为“魔鬼路”。

冰看一下!冰看一下!可以过得话,我们看一下,抓紧时间,过不去!冰太软!绕过山从那边走吧!阿革兰。高烧不退的小阿革兰,一直哭闹不止,居马泰想尽办法,逗小家伙开心,8个月大的小阿革兰很快就跟他熟悉起来。阿革兰的笑容让48岁的居马泰想起自己的三个孩子。居马泰满心愧疚。他的大女儿高哈尔说:我爸一般都说: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吗能干什么呢?

我们都上学的,这次居马泰出门诊前,妻子刚刚的做完子宫切除手术,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马泰就又要出发了。他必须赶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药品送到冬季牧场把危重病人转移出来。因为自己是天山深处一块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场中唯一的医生。女儿高哈尔说:我爸走的时候,我妈就又掉眼泪说肚子疼,然后我爸就给她给了一些药说可能过几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托给15岁的大女儿和9岁的小女儿照顾,居马泰的心一路上牵挂。可这时,他却不得不将精力放在眼前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离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马泰在冬季牧场出诊已经在这根溜索上来回20年了。可是这一次,要抱着小阿革兰。他双手根本没办法抓住溜索。居马泰把小阿革兰紧紧绑在自己身上。路过的牧民找来绳子,把他俩拉过了河。

阿革兰!阿革兰!居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着哭闹的孩子。小心点!邻近傍晚小阿革兰体温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严重了。居马泰停了下来,给小阿革兰喂了仅剩下的一点药。拔山涉水后。大家都很疲惫。居马泰却一个人在冰河边剃起了胡子。这也是他每次转诊病患孩子时必须做事。居马泰说;一边打鞭子,一边抱孩子。那时候看看娃娃的体温怎么样,这样子面对面(测体温),但是娃娃不舒服,胡子刮掉好。上午十点回诊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兰病情加重,但回诊所,却要面对4200米的雪山。在这样的冬季翻雪山被当地牧民认为是最危险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盖着无数的悬崖和冰川。居马泰在这条路上往返20年,熟悉这里每一条路的分布,可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他的三匹马都曾摔死在这样的路上。我和马一块下去了,摔倒了,马死了,我活着。这让居马泰身上留下了三处旧伤,每到寒冷天气就会伤痛加剧。可他还是毫不犹豫的承担起最危险的用自己的身体为阿革兰和妈妈开辟出一条安全道路。峰顶气温骤降到零下25度,扑面的冷风空气让人无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让每一步移动都非常艰难。4个多小时不停息的赶路,马终于支持不住了。

两昼夜的奔波,居马泰已经体力透支了极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兰最后的生命保障,无论脚下的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无论还要面对怎样的风雪,除了坚持他已别无选择。两个小时后,居马泰带着孩子终于回到诊所。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小阿革兰恢复了健康。

他是居马泰在天山深处“魔鬼路”上转诊的第92个病人。在这20年中居马泰救治过192位病人。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极地行走,守护着1500多户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问居马泰:北京冷吗?居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对我们来讲,刚刚过去的这个元旦是三十年里最冷的一个元旦。零下十几度相当于您那儿的什么季节居答:现在我们那儿是零下30度。在这种天气下,您还得进行巡诊,继续巡诊。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历,我仔细看了这份病历,分别是居马泰所在那个县和所在的州医院所开的病历证明,这上面医生写的是什么,心力衰弱,您有这么重的心脏病换个人行吗?换个人去,换个人也行。但是我们牧民想有点担心。担心什么?担心他们为了需要我们这样子。我们担心他,担心别人对路途不熟悉是吗?到底有多危险?又高又那个啥?滑的很,雪也大,学业厚。那样子,特别危险。一走就是20年。据说您是从父亲的手中接过的药箱。嗯!对,我父亲留给我的。这个药箱你想传下去吗?想传给谁?那个药箱,传给谁?我的丫头,儿子他(们)用。几个孩子您?一个儿子,两个丫头。年纪最大的是女儿是吗?对!她希望当医生吗?她也希望当医生。

有请居马泰的大女儿高哈尔登场献奖!小姑娘今年话不能不到16岁,家里很多活要她干。自己想当医生吗?想!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像我爸爸这样的医生。其实居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乡村医生。这一家人对周边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护卫,真应该向他们致敬。这座奖杯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实的乡村中国,上面绽开的是岩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圣的医生责任,向所有乡村医生致敬!向居马泰致敬!

好医生工作岗位主要事迹篇4

110省道上,大货车轰隆隆地行使着,连路询问合川区清平镇瓦店村卫生室李菊洪,村民们都能清楚的说出来,“玻璃厂过去第二家就到了”。

踏入李菊洪的卫生室,一头短发的李菊洪用手撑着板凳,正在跟村民拿药。“这个药一天吃三次,饭后吃,不能乱吃”李菊洪嘱咐着村民。

因为感恩,立志学医为乡亲解除病痛

在村卫生室,每个药柜前都摆放着板凳,李菊洪用板凳作“脚”,走到药柜前,用手一撑,身体一跃,熟练地坐到药柜前的凳子上。这样的操作在外人看来很吃力,可对于李菊洪,却是每天习以为常的事,她早已习惯这样的方式。

这样的情况源于1983年,当时的李菊洪才四岁,放学回家的她被卷入大货车底下,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生命,却不得不截肢,导致现在腿部剩余不到3厘米。

从那开始,父母便成了李菊洪的腿,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父母每天背着她上学放学。为了让李菊洪能够自己学会平常的行走,李菊洪8岁时,父亲做了两根小板凳给她,从此,就把板凳当作自己的脚。

初中毕业后,李菊洪的家人担忧,“没有腿能做什么?”李菊洪也在思考着,这几年因为自己的不方便,家庭困难,父母也生病,期间得到同村很多乡亲的帮助,所以,李菊洪想着学医,用她说的话就是“为乡亲解除病痛,以前没有卫生室,乡亲们看病需要半天时间,很不方便”。

2001年,从重庆江津特殊教育学校中医学专业毕业后,李菊洪回到瓦店村当上了一名村医。她说:“我也没有高大上的梦想,我只想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然而这一坚持就是18年。

18年来,近30个小板凳陪她“走”过10万公里村医路,累计为7000余人次行医施治,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无腿白衣天使”。2016年,李菊洪先后荣获“中国好医师”、“中国好人”、“重庆好人”、“2015年度感动合川十大人物”、“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第十届中国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从质疑到信任,把病人当做她的亲人、朋友

正如大家担心的那样,22岁中专毕业的李菊洪,村里的人都不信任她,“自己都是个残疾能治好别人吗?”、“自己都照顾不好,还能看病?”、“小妹儿,看起都不成熟,治病效果好不好哟?”等这样的质疑声时刻发出。

李菊洪听到这样的质疑也很沮丧,但是还是默默的告诉自己,“坚持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每天早上7点,瓦店村卫生室就开门了。上午李菊洪的坐诊时间。问诊、写病历、开药,诊室到药房,正常人几步的距离,可是对于李菊洪来说,却要上上下下很多次。

下午,她就入村随访,每走一家,李菊洪就记录大家的情况,同时会把村民们能享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给他们讲一遍。她就像一个行走的档案库,哪家是怎样的家庭情况,哪个人有什么病,她都记得清清楚楚。1300多人的村子,基本的她都了解情况。

所以在随访路上遇到村民,都有可能收到李菊洪的念叨,“肥肉不能吃哟”、“伯娘,你的血压药不能断,断了后果很严重哟”、“来伯伯,拷哈血压正常不”,村民们对于这样的念叨,没有一丝的厌烦,相反觉得很暖心。

73岁的李婆婆平常身体一有不舒服就会来找李菊洪,这天,李婆婆又因为头晕找到李菊洪,“菊洪,你跟我检查一下,我最近最觉得头有点昏搓搓的。”李菊洪立马放下手中的书,笑眯眯的看了下李婆婆,“还有其它症状没有,之前给你开的药,每天按时吃没有,来,我跟你测下血压,估计是血压增高引起的”李菊洪边说边翻开抽屉准备好测压器。“婆婆,你看,你的血压有点偏高,所以一定要把药吃起。”

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李菊洪却能让每个人都感受到她的温暖。她为自己立下了三条规矩:无论谁来看病,都要笑脸相迎、耐心细致;到了吃饭时间,必须留看病的老人和孩子吃饭;困难户来看病,只按成本价收费,特困者全免。因此,几年下来,获得同村人的信任。

“你帮助别人,我就帮助你”,丈夫成她第二双腿

瓦店村位于华蓥山麓,山峦挺拔,沟壑纵横,林木幽深,风景优美,对于李菊洪来说,却是一道道难迈的“坎”。

“李医生虽然行动不便,但随叫随到。”村民唐庭贵说,李菊洪从来没有拒绝过病人。李菊洪话语坚定:“乡亲们的召唤,就是我行走的力量,就是太费板凳。

2002年初,经人介绍,李菊洪认识了25岁的刘兴堰。她的坚毅乐观也深深打动了刘兴堰,“我愿意背你一辈子;你帮助别人,我就帮助你。”婚后,刘兴堰不仅包揽了家务,还成了李菊洪的“双腿”,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总会背着李菊洪去行医。

以前的松木板凳,几个月就要走坏一对。刘兴堰特地找来宽厚的老枣木,为李菊洪特制了两个板凳。两根板凳重九斤左右,枣木制成的板凳楔子不容易松动,材质更坚硬耐磨。

提起一件让自己难忘的事,李菊洪告诉记者,几年前的腊月二十九,家住五里坡的林萍(化名)突然昏迷,家人怎么都叫不醒,有人凭经验说是“中了邪”,准备请道士来作法驱鬼。之后却情况不见好转,立马给李菊洪打电话。接到电话后,李菊洪立马启程。“去的那条路非常陡”李菊洪回忆道,丈夫骑三轮车只能送到山下,其余的上坡路全靠丈夫背,五公里的崎岖山路,李菊洪一共用了二十分钟。

李菊洪一看患者的情况就急了,“遇到这种情况应该立即叫医生”李菊洪紧张地说道。经过李菊洪的经验判断,林萍可能是脑部出血,如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她就直接呼叫了“120”。

最后林萍得到了及时的治疗,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被诊脑癌,却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就在李菊洪以为会一直这样“走”下去时,命运再一次跟她开了个玩笑。

去年8月,李菊洪开始觉得头痛,起初以为是准备考试太紧张太累了,可考试过后症状却越来越明显。在家人的陪同下到北碚区中医院一查,李菊洪的脑子里有个和鸡蛋一般大小约4厘米阴影。

脑子里大于3厘米的肿瘤都是巨大瘤,且李菊洪的肿瘤挨着脑干,手术成功机率很小。

经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联系,去年11月1日,李菊洪在北京天坛医院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手术很顺利,连医生都认为是奇迹。

记者看到,即便切除了肿瘤,但病魔给李菊洪身体带来的影响仍在——她的右脸麻木,连吃颗瓜子,都不知道在嘴里哪儿,还要拿手去摸;右耳听不到,帮人看病时,她身体不得不往右倾,用左耳倾听;右手无力,所以她的行动只能局限在卫生室内,写字也变得歪歪扭扭,甚至拿勺子舀药都只能换成了左手。

但李菊洪并没有因此停下来,她的卫生室里仍不时有人来看病。“乡亲们离不开我,我动手术那段时间,他们天天都盼着我回来呢。”说这话时,李菊洪的脸上露出阳光般的笑容。

同时,李菊洪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科技术水平,通过自学考取医学证书。2016年,获得“乡村全科助理医师”;2017年,获得“职业中药师”;2018年,获得“职业助理医师”。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是在任何时代背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她们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初心,在完成使命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不少困难,但都克服过来了。她对乡亲们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尽管个人力量十分有限,但也在竭尽所能的造福乡里,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了实处,把医者仁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天使之心悬壶济世,以善良之本立身于世”,这是她初始从医的人生信条。救死扶伤是她选择的生活,走在这条路上,她觉得充实,觉得无愧于天地,她是真正的医者!

李菊洪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正是这种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的无私精神,才巩固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保障了一方百姓的身心健康。

好医生工作岗位主要事迹篇5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__,是__市中医院的医生,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院骨科主任__的先进事迹,我汇报的题目是《好医生__》。

提起__主任,经过他治疗的病人,没有人不夸他好,他的好,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的好,似陈年酒酿,越品越香。自198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我们医院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始终用真心与大爱做一名患者满意的好医生。

跟着__主任工作,使我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做一名好医生,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__主任平时工作再忙,也能挤出时间学习。每遇疑难病例、复杂手术,他时常翻阅资料,反复推敲到深夜。他的治疗方法突出中医特色,善长中医正骨手法和小夹板外固定技术。他自创消肿止痛膏、接骨续损膏等配方,供临床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他的骨科多项手术做得漂亮,造诣很深。

有一次,一位患者慕名找到__主任,他因腰痛伴双腿无力,行走困难,曾到处求医、治疗,花费了巨资病情反而越来越重,下肢几乎瘫痪,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因为久治不愈,患者住院后信心不足,心情烦躁,__主任多次到病房安慰鼓励,使患者的情绪安定下来。与此同时,__主任认真查阅患者厚厚的一叠影像学图片和就诊资料,组织全科室人员对患者的症状展开讨论,通过综合分析和脊髓造影,最终断定是因为脊髓受压所导致。

内行人都知道,人的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髓腔里都是神经与纤细的血管,要摘除椎管里的肿物,谈何容易?做还是不做?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医生,遇到这么复杂和凶险的手术,本可以转送上级医院治疗。可是我们的__主任考虑病人的身体状况,在他们家属再三请求下,毅然承担了手术的责任。

那天上午9点整,病人被推进手术室。我是一名新手,没有机会进入手术室观摩__主任精彩的医术,只好陪着患者的家属在手术室外等待。2个小时、3个小时、6小时过去了,从手术室推出来的病人一个又一个,可就是没有我们等待的患者。他们的家属紧张的握着我的手,不断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是呀,此时此刻我确实不知道手术是否成功,也不知道手术室里发生了什么。但是我清晰的记得,我们的__主任患有梨状肌综合症,站着做6个小时的手术,是多么不容易呀。我也清晰记得,已经是下午3点钟了,我们的主任还没有吃午饭呀。

3点30分,手术室的门徐徐打开,病人被推出了手术室。__主任右手撑着腰,拖着双腿,移步到手术室外,疲倦的脸上露出微笑,轻轻地说了句“靓呀。”听到__主任一句“靓呀,”我高兴地一把抱住__主任跳了起来,我知道,这是他手术成功后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我们__主任还是一心只为病人着想的好医生。他不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随叫随到。20__年的大年三十,__主任腰腿痛得厉害,不得不回家休息,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和家人吃个团年饭,偏偏急诊科来电话,说有个患者因车祸小腿骨折急需手术。__主任放下筷子就想走,可一阵刺心的疼痛使他差点栽倒。妻子知道他丈夫的脾气,此刻劝阻肯定无效,只好叫儿子骑摩托车送他。__主任在助手的搀扶下进了手术室,这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__的除夕比较冷,可护士还数次帮他擦去额头细密的汗珠,直到凌晨四点多完成手术,又痛又累的__主任一下子跌坐在椅子上。

__主任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在他的身上,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广东医生的大爱情怀!

__主任不仅是患者的好医生,还是他们的好朋友。跟着__主任学习的日子长了,我渐渐发现,在__主任的患者群体中,多数是贫困的患者群体,他的手机24小时开着,他的手机号随时告知任何一个患者,他的微笑常年挂在嘴角,成为千百个患者的“定心丸”。

__主任有一位特殊的老友,是一位在附近种菜的民工,总是亲切地叫他“老罗”,因腰椎手术住院期间没钱交费,几次面临停药,都是__主任从家里拿来现金帮他度过难关,因为经济条件差没钱住院,只能回家休养,__主任多次亲自到他家里探望,还为他买上需要的药品,在这位菜农心里,早已把老罗当做最亲的人了。十几年过去了,每次蔬菜成熟的时候,他总是仔细地绑好一把自己种的青菜,洗得干干净净的,亲自送到__主任家里,__主任也经常去菜园里帮老友锄地,他很自豪地说“我还下过乡呢,是个好手!”听说__主任给菜农垫付了4000多元医药费后,我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却笑笑说:“哎,不算什么,一个菜农能有多少钱来看病啊。”从一个普通医生到骨科专家,他一路走来,记不清救治过多少患者,听到过多少发自肺腑的感谢,患者送锦旗最多的医生,总是__主任。

__主任还是我们骨科的好家长,在科室里,__主任对下属就像兄弟姐妹,和风细雨,真诚相待。但他也有发火的时候,那是几年前,他发现个别新医生给患者开了大处方,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他严厉批评当事者,并且按制度扣除相应的奖金,同时,他以管理不善为由,对自己也作了罚款处理。在他的带领下,骨科整个团队形成了爱岗敬业、钻研技术、处处为患者着想、细心为患者服务的好风气。小刘护士长期受__主任的委托,一直在暗中帮他做一件事,就是保管患者亲属手术前送来的红包,并在手术后悄悄“完璧归赵”,退还给他们……

“丹心一片如天使,白衣高洁蕴深情”。这是一位患者对__主任这名好医生的高度评价。从__主任的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叫“雷锋精神”,什么叫“广东医生”!

谢谢大家!

好医生工作岗位主要事迹篇6

医者仁心,止于至善。

在我国,400多万名医生每天都在为守护生命苦战!每一次的治疗,都是与病魔的厮杀;每一次的抢救,都是与死神的争夺!

名医大家,灿若星河。日前,中宣部和国家卫健委共同推选出10名“最美医生”和1支“最美医生团队”,他们生动地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

仁术济世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做一个人民的好医生,把爱心奉献给渴望光明的患者”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主任医师魏文斌的不懈追求。

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魏文斌带领眼科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展眼内肿瘤局部切除和局部放射治疗,打破了眼恶性肿瘤必摘眼球的传统;首次进行治疗驱逐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手术;勇敢地闯入眼底手术禁区——以微米为计量单位的“黄斑区”,在眼科领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对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饶明俐来说,“我就喜欢当医生,当大夫是我这辈子最快乐的事,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当大夫”。

今年88岁高龄的饶明俐,一直深耕于神经内科领域。行医60余年,在我国神经内科领域早已名满天下,耄耋之年本可以颐养天年,但她仍坚持每天出诊。

中国卒中学会授予她“终身成就奖”的颁奖词中这样评价:治病救人是她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为此她甘愿付出一生,无怨无悔;人们授予她名医的称号,是全面肯定她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和无私的人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柴嵩岩,行医70载,坚持“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的信念,为无数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疑难杂症的妇女送去健康,被渴望孩子的家庭誉为“送子观音”。

近30年来,柴嵩岩先后师带徒10人,培养了一支在业界享有盛誉的中医妇科团队,带出一个中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国家级重点专科。同时,她总结梳理70年积累的临证经验,指导学生撰写《柴嵩岩中医妇科精粹丛书》,惠及后人。至今,她仍坚持每周出诊四次,年门诊量逾万人次。

在健康扶贫的征程中,有一支“最美医生团队”,他们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通过签约服务管理、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对口支援帮扶、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增强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可及性。多年来,这支健康扶贫团队提升了贫困地区百姓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甘于奉献

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宁静,4.2万名医护不顾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奔赴疫情最为严重的荆楚大地。

“从投身护理工作那天起,我就想好了,此生要用爱心和双手,为天下患者服务。”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护师杨惠云说。

2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到组建130人国家医疗队指令,杨惠云毫不犹豫,主动请缨。经过筛选,杨慧云入选医疗队并担任副队长。2月9日凌晨,这支医疗队接管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该病区收住48名重症病人。

杨惠云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每天连续工作4~6个小时,不吃不喝,不能上厕所,脸上留下的是护目镜深深的勒痕。哪一床病人缺鞋子,哪一床病人没吃的了,细小之事,杨惠云都记挂心上。

我愿天地炉,多衔扁鹊身!在各地医务人员从四面八方奔赴湖北时,还有大量的医护人员坚守当地,死死护住了当地百姓的安危。

广东省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蔡卫平,30多年来,一直战斗在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第一线,先后参加了非典、禽流感、登革热等重大、突发传染病的收治工作,在感染非典的情况下仍坚持指导临床治疗,为广州市、广东省成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蔡卫平又站在了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线。作为广东省抗击新冠专家组的成员,医院隔离病区总负责人,蔡卫平肩负着“指挥官”和“战士”的双重身份,不仅战略部署快速,治疗上更是胆大心细,不断优化治疗策略,救治了很多患者。

福建省福清市城头镇吉钓村卫生所医生王锦萍,是村民们信赖的“海岛120”。为了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王锦萍放弃和家人春节团聚,除夕当天便背着药箱回到吉钓村,24小时在岗,保障着近600名岛民的健康和安全。

勇攀高峰

为了救死扶伤,医学探索从无止境。

有一位家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蒙宜乡的藏族姑娘,全家6口人,其中有4人因罹患被称为“虫癌”的肝包虫病去世,而她也未能幸免。

为了救治这个年轻的生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医师王文涛决定到当地医院开展手术。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王文涛吸着氧气走上手术台——患者肝脏及其周围重要血管已被包虫吞噬殆尽!强忍着高原反应,经过15个小时的手术,王文涛终于完成了这台世界巅峰级的肝脏外科手术。

肝包虫病在四川藏区患病率极高,难以通过传统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经过探索,王文涛将“体外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技术”成功运用于晚期包虫病的治疗:将患者的肝脏从体内取出,在体外将病灶剔除干净,再把剩余的肝脏移植回体内。因技术难度极高,全球仅有几家医院可开展。

医者术精,才能从死神手里抢回一个又一个生命。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主任医师丁文祥,是中国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开创者,也是我国小儿心胸外科临床手术完成数量纪录的保持者。

为使小儿心血管外科技术在全国推广,20世纪80年代起,丁文祥在国内首创了培训班。至今辐射全国50多个地区100多家医院,累计培训小儿心血管专业医护人员千余人次;为全国30余家单位建立小儿先心病诊治中心,培养了成套专业队伍,共同搭建起国内小儿心胸外科的大平台。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肖颖彬,从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开展婴幼儿先心病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到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胸腹连体儿分离、全球罕见“异位心”婴儿心脏复原等一系列高难度手术,不断突破禁区,一次次站在了心脏外科医学的制高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30余年,率领团队完成多起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病原学调查,包括1999年苏皖大肠杆菌O157∶H7暴发、2005年四川人感染猪链球菌、2005年脑膜炎奈瑟菌4821序列群暴发、2006年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暴发等9起在我国有较大影响的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

8月19日,是我国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悬壶济世,仁者为医!向天下的医者致敬!

好医生工作岗位主要事迹篇7

储昭云,男,38岁,中专文化,执业全科医师,安徽省岳西县温泉镇榆树村人。自1993年至今担任乡村医生,17年来,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超多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曾多次受到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其主要事迹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1990年刚毕业,昭云同志安排在乡卫生院工作,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对于九十年代初大别山革命老区岳西来说,当时经济较为落后,农村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他家所在村人口二千五百余人,地广人稀,却没有一名乡村医生,群众就医十分不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3年他毅然辞去卫生院工作,只身回家干起了乡村医生工作,这一干就是十七年。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经常到卫生院、县医院虚心请教。由于个人的发奋,先后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全科医师资格。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2003年正当“非典”无情的肆虐祖国大地,外出返乡人员如潮水般涌回,他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人员,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危,每日要给一百多名返乡人员上门监测体温,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中心卫生院,并自费数百元打印“非典”预防宣传手册,发送到家家户户。在两个多月的时刻里,行程数千公里,不计个人得失,镇党委和卫生院领导给予高度赞扬。

2008年,在手足口病防治过程中,昭云同志因交通事故右胸重度损伤,但仍然忍受剧痛每一天坚持在一线,到患儿家中消毒杀菌,督导和宣传疾病防控,深得患儿家属及广大群众的感动。与此同时,可又有谁知道他家孩子因患手足口病正住在县医院传染科理解治疗呢,他自我却没有去探视一次,更没有去陪护一天。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每一天上门就诊的病人十分多,十七年共接诊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从没有收取一分钱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免诊费数十万元。他跑遍乡村每1条小道,深知每一户村民身体健康状况,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在他心里一清二楚。由于工作繁忙,他从没睡一个安稳觉,从没过一个简单愉快的节日。

2000年5月9日,那是昭云医生新婚的晚上凌晨一点,急促的手机铃声把他和妻子从梦中惊醒,原来是邻村村民储转香丈夫打来电话:“喂,储医生,我老婆哮喘病发作了,十分危险,此刻已经到了你卫生室门口,快救救她吧。”从语气中显然能听出很焦急,新妻听说病人十分危险,便对他说:“叫病人到医院去吧,以免引来麻烦”。可此时的他那里听得进去,立即起床直奔卫生室,当时只见病人呼吸十分困难,口唇四肢青紫,呼之不应,透过仔细检查,立即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缺氧、轻度昏迷”。此时他深知病人十分危险,如果不即时抢救,病人有随时死亡的危险,但是卫生室的条件十分简陋,又无氧气,但他一点没有慌乱,立即一边有条不紊的给病人开通静脉通道、注射肾上腺素、氨茶碱等药物进行抢救,一边拨打120求救。就在此时,他想起卫生室到公路还有一公里的小路,万一救护车不能透过那该怎样办呢。夜静悄悄的,此时卫生室只有他们三人,患者丈夫吓得不知所措。此时昭云医生显得十分冷静,向卫生室邻居借来板车,拉起病人就跑。抢救病人,时刻就是性命,他完全忘记了白天的疲倦。一向将患者拉到公路交叉路口,可还不见救护车到来。他心想不能拉着病人就此停下,病人早一点得到有效救治,性命就多一份期望,他继续拉着车沿着公路向前跑着,一百米、两百米、四五百米又过去了。最后见到了闪烁着的绿色灯影,车来了,车来了,病人最后得救了。

爱心是昭云医生行医信念和做人根本。多年来,他先后减免孤寡老人、困难户、军烈属医药费近万元,陈旧近乎发黄的欠条达五万余元,可他从没有主动上门去催收过。对于大病就医困难户更是伸出援助之手,同村村民金友旺年过六旬,妻子早年过世,2007年其老母亲和39岁的儿子相继离开人世。同年八月,九岁的孙子头痛经县医院诊断为脑瘤,需要省级医院手术治疗。生活如此捉弄人,此时金友旺家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支付如此高额的手术费用。孙子活着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没办法他只好拖着虚弱的身躯四处乞讨。昭云医生得知此状况,当晚和村民汪仁国一齐赶往县医院看望患儿金勋杨,当场捐赠人民币一千二百元,并安慰金友旺不好急,大家一齐想办法共度难关。第二天昭云医生便和汪仁国立即复印求救告示,四处张贴,向社会伸救援之手,救救孩子,短短数日就收到社会各方捐款两万余元,帮忙小勋杨顺利的完成了前期肿瘤摘除手术。之后透过媒体的力量,小勋杨被一家大医院免费做了后期手术。因此昭云医生还免除了金友旺家多年来数百元的欠款。

记得前年三月的一个中午,村民汪光软,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前来就诊,昭云医生透过仔细检查思考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患者在既无亲人又无钱的状况下,昭云医生透过多方联系,县医院最后同意为患者免费治疗。患者住院期间,昭云医生多次前去探望并送去营养品。患者出院后,并免费为其做好后期相关治疗。

由于他技术过硬,口碑极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得到昭云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四、与时俱进,用心支持医改工作

2008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昭云同志被选为第一届村卫生室主任,他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六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用心开展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先后成功接待省内外领导、团体前来村室检查指导工作达20余次,获得一致好评。

由于过度疲劳,2009年9月昭云医生经县医院诊断为频发室早、左心室功能不全,需要住院治疗,在同事和家人的再三嘱咐下,只住院了三天,便带病回到村卫生室坚守岗位,有时白天太忙了只好深夜回家自我给自我扎针挂水,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泪水涟涟,可怎样劝说他就是不听,就这样坚持了两个多月病情才得到基本缓解。

今年我县做为医改首批试点县,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于乡村医生来讲,这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一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昭云医生没丝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样工作在自我的岗位上,用心正确宣传医改政策,言传身教给其他乡村医生做思想动员工作,坚信党和政府,困难是暂时的,也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严格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从不多收病人一分钱。认真开展公共卫生项目工作,免费为村民进行健康体检,规范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昭云同志以他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在乡村医疗事业中做出了扎实的成绩,他赢得了农民群众的心,也赢得了组织的信任,去年11月,昭云同志被评为全县优秀乡村医生。作为卫生战线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我想,都就应引昭云同志为自豪,以昭云同志为榜样,像他那样用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医风、过硬的医术,解群众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无私奉献青春热血。

69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