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习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个人事迹有感心得

| 傅维2

近日,第十五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在京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获“人民科学家”奖并演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0学习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个人事迹有感心得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2020学习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个人事迹有感心得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1

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消息传来,海河儿女倍感振奋。

昨晚,记者电话连线张伯礼校长,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和、谦逊。“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占了全国医护人员的功,占了中医药之功。感谢党和国家的鼓励和信任!我将再接再厉,倍加珍惜党和国家给予的荣誉,做好充分防控准备,打赢抗疫决胜之战。”张伯礼告诉记者。

张伯礼再三表示自己获得的这份荣誉太高太重了。“抗疫期间全国医护人员都在努力奋战,从中央到地方到各行各业的人员都在全力支援,湖北、武汉人民做出了重大牺牲,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张伯礼对记者说,“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给予整个医务界的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给予中医界的无上荣誉,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努力尽职而已。对我来说,被授予的国家荣誉称号不是给个人的,自己只是个代表。“很多医护人员做得都比我好,尤其还有一些同志牺牲了,这让获得荣誉的我感到不安。在抗疫前线,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张伯礼告诉记者,他刚刚填了首词,用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清平乐·人民才英雄》

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好汉,数英雄独颜汗。

中央经略济生,举国众志成城。中西协和防治,环球凉热彰明。

张伯礼告诉记者,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给了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团队很多关怀和帮助!我和团队将此化为动力,做好新冠疫情预防工作,为秋冬可能到来的疫情做好充足准备。近日带领团队围绕新冠疫情预防和治疗药物研发及生产开展了大量工作,同时在市卫健委的支持下,培训了中医医院的防疫队伍,积极开展防疫技术学习。此外,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刚刚获批,也在积极组织项目,尽快研制出更好的药来回报党和人民。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2

张伯礼院士泪洒会场!有一种落泪,叫责任与担当

中国有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

张伯礼教授,一位年逾72岁的大龄逆行者,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不顾个人身体,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他此次的落泪,与其说是难过,不如说是对如今国内取得的良好效果的感动。

正如张伯礼教授曾经在一次直播中的讲话所言:

我在武汉待了82天,我把看到、听到的,都跟大家说,有些事情确实值得我们去反思。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这一点,才能赢得抗疫工作的胜利,才能救治每一个患者,不管你是多大岁数,不管你是穷人、你是富人,都是如此。哪个国家能做到呢?

中国,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重自己的祖国、爱国,才造就了如今这样的高效、安全,爱国教育也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如张伯礼教授这般,不顾个人安危的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明明已经在各自领域拥有很高的地位,按理说,他们“犯不着”去一线冒险。

可是,他们毫不犹豫,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去武汉,只为真正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正如张伯礼教授、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

他们是真正的“逆行者”之光!

把“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

张伯礼教授作为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当初疫情发生,就乘坐飞机紧急奔赴武汉一线,加入到中医医疗队。

张伯礼教授接到任务之后,就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曾经2003年时的誓言,他到了2020年依然践行!

抗疫期间,张伯礼教授因为过度劳累,甚至不得不进行胆囊切除手术,而在手术后的第三天,他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这是一位将自己的“胆”留在武汉的“逆行者”!

而张伯礼教授的辛勤付出,也取得不俗的成效:入住中医方舱医院的患者,无一人转重症!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3

在武汉深入一线探索,运用中医药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张伯礼感触很深,对于如何加强中医药防治疫病也有了更深的思考。

他直面问题,“第一,虽然中医有了定点医院,但数量及床位仍较少,缺乏系统全面的中医诊疗体系;第二,中医药诊疗方法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临床诊疗和研究力量的协同性需要优化,形成综合性力量;第三,对中医药的偏见或者说是信心不足还是存在,包括一些患者、医生及管理人员,中医药在非中医院的使用有待推进。”

他总结经验和教训,“第一,我们不但要整理归纳中医药对新冠疫情的临床疗效,更要做理论层面的思考。例如此次新冠疫情以湿邪为主,潜伏期较长,病情发展相对温和,但又存在病情突然加重现象。这些都符合湿性黏腻、重浊持久的特点;同时湿邪易转化,可以化火化毒,所以我们在中医理论方面应该有所创新。第二,在体制机制方面,国家和各地区发布了很多中医诊疗方案,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但也需要中医在第一时间介入防治工作,掌握临床数据,研究归纳疾病的证候规律,基于证候变化特点优化中医诊疗方案就会更有临床指导性。第三,应该成建制地组建医疗队,设置更多的中医定点医院,以后一旦有新发的传染病疫情,中医应该尽早成建制介入。此次疫情中医虽然与SARS时相比参与得更早,但还是晚了一些,以后有类似情况中医一定要早介入,这也需要制度方面的保障。”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4

谁说90后、00后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在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这些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是有担当的一代,是“奔涌的后浪”。90后、00后在抗疫中的优秀表现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全国两会期间也引发代表委员们热议,称赞这些年轻人有情怀、有担当。

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

被抗疫的年轻人所感动,90后是可托付的一代

“在武汉疫情期间,我觉得90后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可圈可点。”5月24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在武汉抗疫期间的所见所闻。他说,90后是让人放心的一代,可托付的一代。

今年1月27日,72岁的张伯礼临危受命奔赴武汉,在武汉抗疫82天。他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疫情期间,一名滞留武汉的大学生志愿者让他至今难忘。

△疫情期间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90后医务工作者

“她过年没有回家,疫情发生后成了一名志愿者,帮急需药品的小区居民买药。有人需要药时,她记在自己本本上。有的药不好买,需要跑十几家药店,还要买最便宜的,送给居民时,她会很用心地写一张纸条告诉药怎么吃。”张伯礼说,除了这名大学生,还有奋战在方舱医院的年轻医务工作者都让他难以忘怀。

在医院一线,这批年轻医务工作者每天都坚持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张伯礼说,“在困难时刻、特别危险的地方,他们抢着往前冲,我觉得他们是让人放心的一代,可托付的一代,非常好,被他们的精神感动。”

人民科学家张伯礼先进事迹心得5

将党的宗旨、大医精诚融为一体,为中医药事业奋勇拼搏,鞠躬尽瘁!——张伯礼

翻开他的简历,映入眼帘的是一长串头衔: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技术副总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张伯礼在这一个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张伯礼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继承发展祖国传统医药,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这个信念使他以惊人的毅力勇攀科研高峰,潜心教书育人,忘我救死扶伤,谱写出当代共产党员的华美篇章。

“我的毕生追求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张伯礼常说:“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现代生命科学所遇到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将从中医药学中得到启发。”30多年来,他呕心沥血,锲而不舍,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20余项。作为科技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专家组组长,参与组织、指导20余个省市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2006年,张伯礼率先提出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战略,他主持的对30个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与产业化研究被列入天津市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4年来,30个品种中年销售额过亿的品种已从2个增加到9个,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新型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同时,张伯礼带领他的团队开始组分中药研究,组建了国内首个组分中药技术工程中心,开展中药数字化分析及中药配伍组分研究,构建了10661个中药组分和235个化合物的中药组分数据库,使中药研发由单纯经验上升为优化设计,用现代科技方法揭示中药成分、作用机理,这项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传统中药生产中存在的剂型落后、工艺水平陈旧、质量控制水平低等问题,张伯礼潜心探索以提高疗效、便于服用为目的的中药现代化之路。1999年,他申报的“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获国家“973”项目资助。他发现了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优选了配伍比例,提出了名优中药小复方二次开发模式,突破了千百年来凭经验组方的局限,为现代中药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2010年,复方丹参滴丸成为我国第一例完成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二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迈出了中药打入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关键一步。

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