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英雄事迹作文550字

| 广辉2

周恩来是民族英雄 人民公仆 世界伟人,接下来小编带你们来周恩来的事迹

周恩来英雄事迹1

周恩来,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1949-1976)。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后来是党的前期重要领导人之一)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后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4年秋回国后,曾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长。1927年3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临近上海的情况下,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7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共5人)。国共全面分裂后,他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于8月1日在江西南昌领导武装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书记。当时中共中央在上海处于秘密状态下工作。他为--中共中央的安全,为联系和指导各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为发展在------统治区的革命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内,他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1931年后,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红军战胜了------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1936年12月,当时驻在陕西西安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由于反对蒋介石拒绝抵抗日本侵略而集中全力----,发动了武力拘禁蒋介石的西安事变。周恩来任中共全权代表与秦邦宪、叶剑英等去西安同蒋介石谈判,和张、杨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团结抗日局面在中国出现。

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代表中共长期在重庆及------控制的其他地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团结各方面主张抗日救国的力量,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他坚持国共合作,积极团结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制止----逆流,克服对日投降的危险。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他率中共代表团同------谈判。1946年夏全面内战爆发。此后他任--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统治区的革命运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副主席等职。他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头几个五年计划,都是他主持制定和组织实施的。他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他对社会主义的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工作和科学文化工作给予特殊的关注,指导这些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他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决策。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挝、柬埔寨三国的独立获得国际承认。他代表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间关系的准则。1955年在亚非29国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他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集团的破坏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非常困难的处境中为使党和国家还能进行许多必要的工作,为尽量减少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1972年患膀胱癌后,仍然坚持工作。在1975年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号召。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主要着作收入《周恩来选集》。周恩来在20年代与邓颖超结婚,无子女。

周恩来英雄事迹2

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才能发挥出来。任何伟人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有他的时代条件,有他的社会背景,有他的群众基础,有他的组织依托。而作为政治领袖,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是极端重要的。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伟大实践,造就了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伟大人物。纵观毛泽东和周恩来一生的合作,一个精通理论,一个善于实践;一个高瞻远瞩,一个宽容大度;一个意志如山,一个变通如神;一个博大精深,一个海纳百川;一个格局宏大,一个气质非凡;一个举重若轻,一个举轻若重。两个人半个世纪的合作,堪称完美。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周恩来最离不开的是毛泽东,没有毛泽东,周恩来不会成为今天的周恩来;毛泽东最离不开的也是周恩来,没有周恩来,毛泽东也不会成为今天的毛泽东。他们的境界和格局、能力和智慧、风格和气质,相生相济,和谐互补,造就了党和国家领导力量中的控制机制和动力机制的有效结合,谱写了中国政治史上的辉煌篇章。列宁在谈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时,曾经讲过,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的这个评价,用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合作和友谊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周恩来同毛泽东的合作,堪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领袖之间合作的典范。这是造就毛泽东和周恩来这样的伟大人物的必要条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范例。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民族解放、民主运动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这座顶天立地、正大庄严的历史丰碑,碑身正面是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毛泽东的字,虎踞龙盘,雄风万古;碑身背面是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周恩来的字,奇逸秀隽,浑然天成。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字,主题一致,风格不同,纲举目张,相得益彰,成为周恩来同毛泽东天造地设般和谐互补关系的最好象征。

毛泽东年长周恩来5岁,两人生于同一时代。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伟大实践、博大精深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修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深造诣,造就了他们根本的共同点。他们都是伟大的爱国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们都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有着坚如磐石的钢铁信念;他们都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政治上高瞻远瞩、远见卓识,行动上脚踏实地、坚韧不拔;他们都是时代造就的伟大历史巨人,怀抱救国家于危难、救人民于水火的厚重责任感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崇高使命感,胸怀大如海,意志坚如山;等等。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任弼时说,谚云:世界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者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作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这些根本的共同点,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结合到一起的根本思想政治基础和文化基础。

但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革命经历又使他们养成了不同的气质和风格。比如,毛泽东浪漫,周恩来实际;毛泽东质朴率真,周恩来文雅机敏;毛泽东大气磅礴,周恩来细致入微。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幽默风趣,但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历史典故了然于心,常常信手拈来,俯拾即是,常用讲笑话的方式说明问题;周恩来则对现实洞若观火,他更喜欢摆事实讲道理,条分缕析,逻辑严谨地阐明自己的见解。毛泽东会一时兴起断然采取行动,而稳健的周恩来在采取行动之前却总是深思熟虑、三温四复。

周恩来和毛泽东虽然都是南方人,但南方人和南方人也是很不一样的。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一个中等水平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期的游学生活使他很熟悉中国农村,又养成了特别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他深知农民的力量和土地的价值。湖南人爱吃辣椒,毛泽东也不例外,他把吃辣椒当成一种挑战,“不辣不革命”。他从童年起就下地帮父亲干活,只能在家里点着油灯断断续续读一些书,后来才进入省会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以后他到了北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他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主要靠自学而成为自学成才的最高典范。他一生只去过两次苏联,再没有离开过中国。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他的父亲是旧官吏,自己是家中的长子。他出生时,虽然家道已中落,但那样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重视的。周恩来由于家庭原因,少年时期就离家从南方到了北方,先后在沈阳、天津读过书,后来又到过日本、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欧洲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周恩来早年就受到外国的影响。在总理任上,他又多次出访,足迹遍布五大洲。有人把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不同性格比喻成“湖南辣椒”和“绍兴黄酒”,是不无道理的。

从两人的革命经历来说,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周恩来在党内的名望高于毛泽东,在社会上也是一位影响更大的共产党人。但是,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大浪淘沙”,使周恩来自觉而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毛泽东才是中国共产党当之无愧的领袖,只有他能使红军重整旗鼓、转危为安,他对毛主席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心甘情愿以自己的才能辅佐毛泽东;而毛泽东则一生注重大处着眼,从来不屑于琐碎事务,经过长期考验,他也确信最复杂的问题只有交给周恩来才放心。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说:长征的另一发展,是毛泽东从周恩来身上找到最亲密的同事以及未来的政府总理。周恩来是个才华出众,有非凡魅力的人物,本能地保持中间立场,以便把组织维系在一起,而同时又聪明得很,从来不想当第一号人物,去和第一把手争夺宝座。他在中共中央当了48年政治局委员,这个打破了世界纪录。周恩来是世界上伟大的政府总理之一,对党和党的领袖赤胆忠心地工作。费正清的认识是中肯的、符合实际的。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和周恩来,谁也离不开谁。毛泽东最离不开的是周恩来,没有周恩来,毛泽东不会成为今天的毛泽东。周恩来最离不开的是毛泽东,没有毛泽东,周恩来也不会成为今天的周恩来。毛泽东对周恩来得心应手,周恩来对毛泽东心领神会。他们之间虽然也有过波折、有过插曲,但这种肝胆相照、朴实真诚、和谐互补,堪称完美的合作关系,从来没有改变过,一直持续到他们相继走完人生里程。

据黄火青回忆:长征中,打胜仗靠的是毛泽东的战略方针路线,周恩来则是以惊人的毅力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具体组织落实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保证了长征的胜利。解放战争中,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事实上成为毛泽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第一助手。

据张清化回忆:周副主席在军事上是党中央、毛主席完全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组织者和指挥者。他运筹帷幄,出谋划策,深得党中央、毛主席的称赞和全军的拥戴。周副主席常常比其他同志都睡得更晚,起得更早。毛主席休息的时候,除了有特急电报,他总是不肯惊扰毛主席。他自己经常是睡上两三个小时,就会被秘书叫醒几次。前线发来的战况报告,如有新出现的情况和地名,他为了使毛主席能集中精力考虑战略决策,总是亲自加上注释,附上小图,再送给毛主席阅示。

毛泽东的重大决策,很多是周恩来共同参与的。从陕北转战到河北的西柏坡,周恩来一直是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的身份,协助毛泽东指挥了全国各个战场的解放战争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周恩来曾说过,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毛泽东则说,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个窑洞指挥了全国的战争。邓颖超说,恩来同志在陕北时实际上是总参谋长。许多作战方案,包括以后朝鲜战争时期的作战方案,都是他先拟好了送给主席看,由主席批,或者他先找主席请示谈好后,由他再来贯彻。

周恩来协助毛泽东指挥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略决战。从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结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人,基本歼灭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是指挥三大战役的最高统帅。周恩来以代总参谋长身份任第一助手。许多重大决策是他们两人之间首先酝酿的,许多指挥文电是他们两人起草改定和签发的。三大战役是党中央集体领导的结晶,也是毛泽东、周恩来天作之合的结晶。

周恩来在外交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科学技术工作等方面决策中的独特贡献,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在长时期的实践中,周恩来深深地认识到,毛泽东总是比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

1960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一行视察长沙,工作之余,到江边散步。遥望橘子洲头,百舸争流,万帆竞发,毛泽东逸兴遄飞,口占一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此联动静相对,意境悠远,三个断句,两处“顶真”,“洲”和“舟”又是谐音,应对难度极大。毛泽东对身边的周恩来说:“恩来,我一时江郎才尽,请你来个锦上添花如何?”周恩来才思敏捷,熟谙地理,了解长沙,竟于瞬间思得佳句:“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天心阁系长沙市内一景,与橘子洲相对。既工整又流畅,整个对联浑然一体,两位伟人相对而笑。

毛泽东历来主张实事求是,多谋善断,他又总能在关键时刻,及时抓住关键性问题,果断决策,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富有远见的。毛泽东在党内的崇高威望,从根本上说源于实践。周恩来对毛泽东的崇敬是发自内心的,来自于他对中国革命的深知深解,对毛泽东的深知深解。1949年5月7日,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着重专门阐述并号召全国青年学习毛泽东。他说:中国人民的大革命已经走向全国胜利,我们青年要加紧参加建设新中国的事业。我们必须有一个大家共同承认的领袖,这样的领袖能够带领我们前进。30年革命运动的实践使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领袖,就是毛泽东。我们这次全国青年代表大会的口号也是“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我们决心举着这面旗帜前进。

1945年9月,毛泽东为争取抗战后实现国内和平,亲自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在周恩来等的协助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斗争,终于签署了《双十协定》,毛泽东于10月11日乘飞机回延安。毛泽东来重庆时,是由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国民党谈判代表张治中陪同的。在毛泽东要返回前,赫尔利准备奉命回国,蒋介石又把张治中派去甘肃省当省主席。周恩来得知这些情况后,立即去找赫尔利,一见面就严肃地对他说:“大使先生,你把我们的主席接出来了,你就必须把毛主席再送回延安。你现在想走,这是不行的,你这个时候走,将失信于天下人!”接着他又去找张治中,情绪激动地对张治中说:“文白兄,你不能失信于天下人,你不把主席送回延安,我们坚决不答应!”后来,周恩来又去见蒋介石,态度坚决强硬地同他交涉,并机智地提出,请张治中亲自护送毛主席回延安,然后再从延安乘飞机去兰州。蒋介石迫于舆论压力和政治影响不得不同意周恩来的要求。就这样,毛泽东在张治中的陪同下,安全返回延安。

在重庆谈判的40多天里,周恩来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毛泽东的安全,对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作了周密的安排。在延安上飞机前,周恩来派警卫人员登机检查毛泽东的座位和安全带。上飞机后,他趁毛泽东向欢送的人们挥手告别的时候,又亲自检查了一遍。并且还特别向随行的警卫人员交代:“到重庆后,要机警,要细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毛主席的安全,不能有任何一点疏忽。”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时候,戴了一顶浅灰色的太阳盔帽子。这也是周恩来建议毛泽东戴的。因为这顶帽子跟军帽相比,与谈判的气氛比较和谐,表示出对和平的诚意。同时又象征着对革命先驱孙中山的一种敬意,孙中山先生就经常戴着这样一顶太阳盔帽子。

到重庆后,周恩来和毛泽东曾在林森公馆住了一夜。林森是国民党政府前主席。一到那里,周恩来就特别交代警卫人员仔细检查住宅及其周围的安全。警卫人员检查完毕向周恩来报告,周恩来怕年轻人大意,不放心,自己又亲自仔细检查。除主要地方外,连床上床下,枕头被褥都看,在椅子上坐一坐,然后才让毛泽东进去。住下后,周恩来又叮嘱警卫人员房间不要亮着灯一直工作到天明。第二天,周恩来和毛泽东搬到了位于化龙桥红岩村十三号的八路军办事处。一切安排妥当后,他还要在毛泽东的床上坐一坐,看是不是摇晃,有没有声响。红岩村十三号是一幢不大的三层楼房,它位于重庆城郊嘉陵江畔的一个红土坡上。它的公开名称是第十八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人们简称为“八路军办事处”。毛泽东住在这里,离市区较远,接见各界朋友不太方便。张治中主动提出把他在市区曾家岩的公馆“桂园”腾出来,给毛泽东使用。在重庆期间,桂园就成为毛泽东在市内的办公地点。每天早上8点左右,毛泽东从红岩村乘车到这里办公和会客。下午6点左右再从桂园乘车回红岩休息。每次毛泽东外出,周恩来总是亲自陪同,坐在一辆车里。

在整个重庆谈判的40多天中,周恩来白天协助毛泽东处理繁重的工作,晚上,他继续召开会议,检查和布置第二天的工作,认真仔细地安排毛泽东的日程。他对主席的关心爱护,比警卫人员做得还细致,甚至连毛泽东喜欢吃红烧肉和炒辣子都反复交代。毛泽东在重庆应酬很多,但他不能喝酒,一杯酒下肚,就满脸通红。在宴会上,人们都争着向他敬酒,周恩来怕他的健康受影响,总是替毛泽东喝光那一杯又一杯盛情难却的酒。毛泽东在重庆期间,尽管谈判紧张,社会活动频繁,但在周恩来的精心安排和照料下连一次小感冒都没有患过,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状态和旺盛的精力。

周恩来英雄事迹3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

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周恩来英雄事迹4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一生为人民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在战争年代,周恩来夫妇为了革命事业东奔西走、出生入死,连续两次失去了腹中的亲骨肉,邓颖超也因此落下病根,无法再生育。夫妇俩膝下再没留下一男半女。有人曾劝周恩来另娶妻室生儿育女,邓颖超也劝过他另娶一门。周恩来听后生气地说:“新中国的宪法是一夫一妻制,我是堂堂大国的国务院总理,如果照你们说的那样做,普天之下岂不全乱了套?我宁可绝后,也不让人背后指着脊梁骨骂!” 就这样,那些劝说的人再也不敢提及此事。周恩来虽说一生没有亲生子女,但他把革命后代当作自己的亲生骨肉,关心爱护无微不至。

认了一个“爱女儿”

李特特,父亲李富春曾任国务院副总理;母亲蔡畅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舅舅是鼎鼎大名的中共早期革命领导人蔡和森;舅母是我国妇女运动先驱、中共早期女共产党员向警予。

1927年6月,外婆将刚满3岁的李特特从湖南老家送到正在上海从事秘密工作的李富春、蔡畅身边。由于当时白色恐怖笼罩,李富春夫妇出于神秘工作需要,很少回家。因此,李特特对父母十分陌生。一次,李富春夫妇经过一番化装,深夜回家与女儿见面。谁知李特特见了父母吓得直想哭,一下扑到身边的周恩来怀里。周恩来抚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好孩子要听话,你的父母是在搞革命工作。他们没时间关心你,我收你做我的‘爱女儿’。”李特特这才停止了哭泣。谁知周恩来走后,李特特想念起慈爱可亲的周伯伯,越哭越伤心,李富春怎么哄怎么劝也劝不住。为防止暴露身份,蔡畅一气之下把泪水纵横的女儿关进了一间黑暗的储藏室里。孩子的哭声惊醒了入睡的周恩来,他急忙下楼敲开蔡畅家的门,从黑暗的储藏室抱出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李特特。他一边给李特特擦泪,一边责怪蔡畅夫妇说:“要耐心引导教育,性急是不行的,体罚更是让孩子增加反感。瞧,这么热的天,把孩子关在黑屋里,你们不心疼我还心疼呢。”李特特撒娇地抱住周恩来的腿,喊了一声:“爱爸爸!”打那以后,“父女俩”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升华。

1928年夏,中央机关从武汉搬回上海,党组织决定把蔡畅在上海的家作为一个联络点。邓颖超以前只听周恩来讲过李富春夫妇的一些家庭琐事,蔡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怀上李特特,差点把她当“包袱”处理掉,只是因为法国禁止堕胎,蔡畅才生下了这个孩子。一天,邓颖超高兴地把李特特抱在怀里,不停地亲她的小脸蛋,问:“做我们的‘爱女儿’好吗?”李特特明亮的小眼珠转了一圈,反问道:“那我能叫你‘爱妈妈’吗?”正在这时,周恩来从外面回来了,邓颖超忙对李特特说:“孩子,快叫‘爱爸爸’。”谁知李特特嘟起小嘴,撒娇说:“‘爱妈妈’晚了一步,他早就是我的‘爱爸爸’!”邓颖超新奇地问咋回事。周恩来把李特特抱在怀里,将从小黑屋里“救出”李特特的事说了一遍。孩子用小手摸着“爱爸爸”的胡须,周恩来高兴地说:“‘爱爸爸’的胡子会扎着你,趁早不要‘爱爸爸’。”李特特又嘟起小嘴,生气地说:“我不、我不,就是不离开你这个大胡子的‘爱爸爸’。”

繁华的上海,对有权有势的人来说犹如天堂,而对李特特来说,却是恐怖的记忆和动荡不安的生活。李特特的父母为甩开国民党密探的跟踪终日东躲西藏,有时为甩开一个“尾巴”,李特特跟着母亲常要气喘吁吁跑过好几条街道。有时家中召开党的秘密会议,母亲就让李特特在门外望风,发现情况就唱一首儿歌通风报信。有一次,李特特看见一个可疑的陌生人径直往家走,她心头发慌,居然把儿歌的歌词给忘了,只好撒腿跑回家中报信。屋内的人刚想撤离,已经来不及了。谢天谢地,来的幸好是自己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这事,李特特被妈妈狠狠教训了一顿。打那以后,李特特懂事多了。后来,李富春一家又搬进一座小洋楼,蔡畅常换上旗袍,俨然一个阔太太,她有时让李特特在临街窗户贴窗花,有时让李特特将一串用线穿好的橘子皮挂在窗外,李特特瞪大眼睛迷惑不解,妈妈告诉她:“小孩子家不该问的不要问!”李特特当时感到十分委屈,直到长大后才明白,原来自己4岁就参加革命工作了。

1938年底,在周恩来的关心下,李特特和部分中共领导人的子女一道被送往苏联,并于1940年进入莫斯科远郊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1941年,李特特报名参加了苏联招募儿童院孩子参加的军事训练。训练时,她和男孩子一样,每天背着几十公斤重的物品滑雪行军上百公里,一天下来,累得骨头像散了架,但她一直咬紧牙关坚持着。训练结束后,李特特获得了“马克西姆机关枪手”光荣证书。后来,李特特又被派往前线。在零下40℃的严寒天气里,李特特与莫斯科百姓一起,在冻得比石头还硬的土地上开挖反坦克战壕,常常一锹下去,手臂被震得发麻。干着干着,她的手被磨出了核桃大的血泡,鲜血从手套里渗出来。即使这样,她也从不叫苦,干脆脱掉手套干活,任凭血和泥土粘在一起。战后,李特特重回莫斯科校园。24岁那年,她与一位俄罗斯小伙结了婚。

1952年秋,李特特回到祖国,刚下飞机就去找“爱爸爸”周恩来汇报工作。后来,国家为减轻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压力,决定开垦东北的北大荒,要将那里变成米粮仓。在父母的鼓励下, 李特特带着年仅3个月的孩子到北大荒参加垦荒,一呆就是3年。后来,在周恩来的关心下,李特特被调回北京华北农业研究所。1976年初,周恩来病情恶化,李特特闻讯哭成泪人儿。1988年,李特特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离休后,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终身理事。从65岁开始,她遍访我国西部贫困地区, 将自己的心血倾注到一生最关注的扶贫事业上,实践着对“爱爸爸”的承诺。

周恩来英雄事迹5

3月5日,84岁的沛县老人张立春的雕像在“徐州好人园”落成。

张立春,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即便沛县当地,也少有人知道他的事迹。

1952年9月6日,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3军67师199团高射机枪连战士,张立春和战友们奔赴朝鲜战场。在鸭绿江边,他和战友停下了脚步,面朝着祖国方向,敬上庄严的军礼!

1953年7月10日,朝鲜石砚洞北山。美军4架战机咆哮着向志愿军阵地俯冲过来。在战友的协助下,张立春单膝跪地,用高射机枪一阵射击,800米外的1架敌机被击中,冒着黑烟栽了下去,其余3架仓皇逃窜。仅仅过了10分钟,敌方6架敌机又发起更猛烈的反扑。张立春双眼死死盯住敌机,机枪“嗒嗒嗒嗒”玩命地打,又一架敌机被击落,敌机顿作鸟兽散。40多分钟的战斗结束了,张立春身下铺了厚厚一层滚烫的弹壳,裤子被烫出好几个大洞,腿上全是烫伤。

在朝鲜战场上,张立春共击落敌机3架,击伤4架,荣立一等功。

“周总理还和我连喝了两杯酒呢!”老人向记者提起这段场景时,显得格外开心:“我1958年回国后,作为志愿军汇报代表团的一员,参加在北京饭店的招待会。杨勇将军向总理介绍我说,这就是击落敌机的能手。总理一听非常高兴,站起来对服务员说:来瓶茅台!总理亲自给我倒酒,和我连干两杯。”

1969年,组织上考虑到张立春战功显赫,特批他不必回农村老家,将他安排在黑龙江省交通部门工作。“我没有文化,不能浪费名额,为国家做不了贡献。”张立春一摆手拒绝了,毅然回到家乡沛县,在县食品公司卖起猪肉。1974年,他又被调到沛县棉纺织厂做保卫工作。当时别人只知道他是个老兵,因为他从不跟别人说自己打了多少仗,立了多少功,更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条件。直到去年,徐州有关部门无意中才发现老人的英雄事迹。“有人说我傻,说我应该拿荣誉向政府邀功,说我闺女下岗时,我应该帮忙给找工作。”老人生气地回答:“那么多战友牺牲在战场,我能活着回来就很幸福很满足了,还谈什么条件!”

到纺织厂干保安时,张立春已年过四十。从1974年进厂到1993年退休,他年年把春节轮休的机会让给别人,从除夕一直值班到初五,连续18年。“我在部队54年就入党,到地方工作也要做党员先锋,就像战场上一样。”想起那些把年轻的生命留在朝鲜的战友,老人眼里闪烁着泪花:“要是他们还活着,能过上现在的生活,该有多好!”

去年夏天,抗美援朝停战60周年纪念日,丹东有关方面邀请志愿军老兵参加活动,张立春作为徐州市唯一代表,回到那个让他魂牵梦绕60年的地方。站在当年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时走过的大桥边,看江水奔腾依旧,张立春情不自禁地像60多年前一样,庄严地敬上一个军礼,当年的誓言忍不住脱口而出:“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争取胜利,不怕牺牲,奉献一切!”

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张立春一遍遍寻找牺牲战友的名字,当看到“贾云明”的名字时,他顿时老泪纵横,“我们是一个村的,一起参军去朝鲜。当时我们俩约定,谁先‘走’了,活着的就帮忙照看家人。”回到沛县的张立春,一直默默地照顾着贾云明的母亲,为她养老送终。

采访结束与记者握手告别时,张立春犹豫了一下,说:“记者同志,我还有一桩心愿,想请你帮忙打听两位战友的下落:一位是涟水的,叫叶树东;另一位是赣榆的,叫尚衍发。有生之年,与他们能见上一面就太好了……”

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