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张连钢典型事迹

| 徐球

2023年度感动中国张连钢典型事迹新鲜出炉,感动中国大家了解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张连钢典型事迹(通用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感动中国张连钢典型事迹

感动中国张连钢典型事迹精选篇1

这一口气,张连钢足足鼓了三十年。凭借自己的专业学识、刻苦钻研,1985年,张连钢参与了“六五”国家重点技术攻关项目——国内第一台采用全可控硅直流调速集装箱桥吊的安装、调试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他参与开发“青岛港前湾三期智能生产控制系统”;2006年,他主持完成大型轮胎式起重机移动供电技术创新,实现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突破并在全国港口推广,赢得业界同行的高度评价,在港口发展大潮中,成为港口科技领域踏浪前行的弄潮儿。

三十年后,当张连钢作为自动化码头项目负责人与四大联盟谈合作时,再次遇到了当年那家公司。这次,对方态度依旧。不承诺工期、不开放系统。“这就意味着我们还要像当年完全不可控,从而因为这一个原因导致项目建设无法组织实施,干到哪算哪!每当遇到问题,我们还得央求着别人飞来为我们调试,费用昂贵。”

感动中国张连钢典型事迹精选篇2

面对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境况,张连钢把“多休息、不能劳累”的医嘱抛到脑后,带着重病之躯,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带领团队搬进在海边临时搭建的集装箱简易房里,迅速展开科研攻关,全力推进集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码头建设工程。他白天奔走在土建、供电、信息系统等施工部位查看进度、解决问题,晚上牵头搞科研。期间,无数难题接踵而至。特别是自动导引车控制系统作为关键技术,经过数月攻坚都没能达标,成为“卡脖子”的难题。张连钢激励团队,“不能退缩、坚决拿下,否则我第一个跳海!”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研发出自动充电无限续航自动导引车、恶劣天气“一键锚定”轨道吊等世界领先的技术成果,成功攻克核心技术难关,为自动化码头自主创新迈出关键一步。2017年5月,码头一期投产,就创下世界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最高纪录。张连钢带领团队,刻苦攻关、永不言弃,以勇挑重担、敢于争先的责任担当,用3年半时间就完成国外常规8到10年的建设任务,创出智慧港口建设运营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感动中国张连钢典型事迹精选篇3

自动化码头二期工程建设中,张连钢没有简单复制一期方案,而是发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选择超越自我、另辟蹊径。他带领团队梳理出1329项攻关课题,组建信息技术、设备、土建、业务流程等9个突击队,夜以继日“玩命”工作,升级核心系统197次,优化功能2200多项,确保二期工程顺利投产运营。随后,他又主持推出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氢+5G”“全球首创机器视觉+自动化技术”等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再次以“中国智造”为全球港航业打造“中国样本”。

自动化码头建成以来,张连钢带领团队连续6次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平均作业效率超过全球同类码头的50%。同时,他作为一名有着27年党龄的老党员,在科研领域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主持完成港口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授权专利40项,发表论文20篇,参与制定行业、团体标准3项。

感动中国张连钢典型事迹精选篇4

突破封锁,从自主创新中寻求自立自强。2013年青岛港要启动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项目,面对国外技术垄断的困境,张连钢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在缺乏外部支持的情况下,依靠自主创新,成功建设并运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以不屈不挠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他们的努力为青岛港的自动化码头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张连钢的故事,是青岛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生动体现,是每一位港口工作者共同努力、不懈奋斗的结果。

制度优势,集中力量跑出“中国速度”。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建设过程中,制度优势的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决策层面的高效率,还体现在资源配置和人才动员的强大能力上。青岛港集团果断决策和对项目组的全力支持,为“连钢创新团队”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正是这种制度优势,使得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完成国外需要更长时间的建设任务,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

感动中国张连钢典型事迹精选篇5

但张连钢并没有满足,他的目标指向全码头生产控制系统,让码头自动化程度和效率从根本上实现质的飞跃。他带领40多位工程人员5年奋战,2022年8月,团队正式推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该系统全域自主,实现了从底层软硬件到上层应用关键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可控,支撑了大型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域多场景运行管控;系统以“类人脑”进行生产指挥调度、规划决策和系统的测试运维,以独有创新技术抢占智慧港口发展制高点;实现“毫秒级”刷新响应,无感升级,生产操作、设备控制、信息处理三位一体智能管控,智能配载效率提升17倍以上,助力码头作业效率。系统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各项指标全面超越拥有30多年应用历史的国外同类产品。经中国航海学会组织评审,认定该项目整体达一国际领先水平。

不仅如此,在自动化码头三期的建设中,张连钢坚持从港口重大装备芯片到传感器、从单机到系统、从底层基础到上层应用的全面自主可控。2023年12月27日,拥有6大自主突破、12项创新攻坚成果的自动化码头三期投产运营,实现了“全国产、全自主”,打造了港口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标志着我国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实现了全自主集成创新应用场景“零”的突破。更为可喜的是,三期工程投产后不久即刷新了装卸效率世界纪录——2024年1月1日,在对“新泉州”轮作业过程中,三期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0.2自然箱/小时,这也是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第十次刷新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印证了新技术在作业中的优势,充分彰显了我国自动化码头领域的科技实力,助力实现港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感动中国张连钢典型事迹精选篇6

在领奖现场播放的短片里,讲述了张连钢在肺癌手术后恢复期仍坚持工作,面对身体敲响的警钟,使命在肩的他选择咬牙挺住。在回答主持人白岩松的采访时,张连钢说:“我觉得把精力心思都用在工作上,并且这个工作又是饱满紧张的,反而对身体好。我倒想起那句话: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自己来建这个码头,国外不相信,觉得我们不行,当面比划我们建成的概率是零。”张连钢在现场讲述道:“我们这个码头建成之后,效率比欧洲要高很多,很流畅,这样的一个目标终于实现了。”

在最后的领奖环节,白岩松提示张连钢对他的妻子说两句话,当做给妻子的“颁奖辞”,因为在他患病期间,是他的妻子一直陪伴着他。“很感激我的夫人,我手术之后能到今天,完全靠她照顾,我觉得我取得的所有成就,至少一半归她。”张连钢说。白岩松从桌上的花篮里拿起一朵鲜花递给张连钢,张连钢现场表白:“老婆,我爱你!这朵鲜花是献给你的。”

感动中国张连钢典型事迹精选篇7

1983年,张连钢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武汉理工大学)毕业后,便一直扎根港口一线。

“爱拼才会赢,当时年轻,就想到一线闯一闯。”张连钢说。参加工作的第10个月,机会来了。青岛港务局决定成立集装箱公司,启动建设第一个集装箱码头。时年24岁的张连钢果断决定放弃机关工作岗位,报名参加了青岛港第一个集装箱泊位——8号码头52泊位的建设。从此,他便与集装箱码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工作没多久,中国港口生产的落后面貌便刺痛了张连钢,从那时起,他便有了要建设中国自己的现代化港口的念头。那时,港口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人力,这是汗水经济,而且效率不高。彼时的青岛港,没有专用的集装箱码头,只是在杂货码头上进行集装箱装卸。岸边没有桥吊等专业机械,只能利用外国货船上自带的起重机实施吊装。

20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