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人物事迹

| 业鸿

“我将不忘初心,继续以高度的工作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接下来的学习生活,力争让少先队工作更上一个台阶。”陆耀坤说。

2023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人物事迹篇2

“‘五四’青年节是一个光荣的日子。我们所拥有的今天,都来自那些曾经为了梦想奋斗的前辈们,他们用汗水和热血,书写了青春的华章。前行路上获得这样的殊荣,让我明白,必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全身心投入事业,在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昨日,王俊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本次表彰中“青年经营管理人才”的代表,王俊清是国内民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除了担任利郎(中国)有限公司零售中心总监外,他还投身创业,独立创办了新品牌万肃,并担任万肃(上海)服饰有限公司CEO。投身零售行业十多年,王俊清从基层销售做起,通过自身的拼搏努力,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集团管理总监乃至品牌创始人。近年来,王俊清不忘初心、回报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作为晋江青商会会长,他积极开展人才培养计划,引入商学院课程,带领晋江青年商会开展创新创业。

2023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人物事迹篇3

在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一个巨大的机房中,40个计算机柜排列成二进制语言“010”的样式,每个机柜有1024个CPU,每个CPU有4个主核,每个主核又带有64个从核——这就是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助理、研发中心主任甘霖每天的工作,就是和这台超级计算机打交道。

超级计算机是什么?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超算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它作为功能最强、速度最快的一类计算机,就像一个最强大脑,为天气气候、地球物理、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算力服务,帮助它们算得更快更准。”甘霖介绍,这些计算看不到摸不着,却支撑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超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众多领域的重要应用,让甘霖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读博时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2015年12月,还在读博的甘霖,与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年轻人来到无锡研发基地,投入“神威·太湖之光”的试算与调试工作中。

“机器是全新的,硬件是全新的,我们的任务是设计软件与应用,就像为一款新手机开发APP。”来到基地的甘霖第一次触摸到庞大的机身,从此与这台国之重器并肩作战,和年富力强的团队共同成长,肩负起为这款国产超级计算机打造系统的重要使命。

开发这一系统的过程殊为不易。甘霖和团队成员们有时候要面对百万行的程序代码,还要克服数学、物理等不同学科的众多关键问题,以此实现基于国产超算的超大规模、高分辨率的科学应用模拟。在重点攻关时期,为精确定位和排除一个细小的程序错误,往往要花费几天甚至几周,有时甘霖一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设计方法、撰写程序、测试代码……甘霖和年轻成员们努力将强大算力真正投入应用,让这台超级计算机既能“算得快”也能“用得好”。

2016年11月,被誉为世界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的“戈登·贝尔”奖揭晓,甘霖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凭借“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项目成果,实现了该奖设立29年来中国团队的首次获奖。“我非常激动!”甘霖说,该成果设计开发了一种新的用于大气动力模拟的高可扩展全隐式求解算法和软件,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有效时间尺度完成了500米以上分辨率的大气模拟,在航空、地学、能源等领域的挑战性计算问题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后,甘霖和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在国产超算系统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将新成果应用到国家急需的重要领域中。

最近,甘霖又带领团队,基于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研发出3900万核规模的复杂地震模拟程序,成功实现多个复杂地震的高精度模拟。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发,有望为地震研究提供更加快速、准确的计算结果,从而助力地震发生机理研究、建筑物规划布局设计。

甘霖还牵头打造“超级计算机进校园”普及课程,组建了一支“神威侠”志愿者团队,依托共青团、青联等,定期走进校园、企业,向年轻人科普科技成果、分享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目前,超算中心已接待参观者超4万人次。

“我们这一代超算人非常幸运地赶上了科技发展的好时候,有更广阔的视野和空间继续前行、接力奋斗。”甘霖说,作为新时代的科研人,有信心创造更多更好的成果,为超级计算贡献青年力量。

2023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人物事迹篇4

获得先进集体的是镇江新区姚桥镇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润果”新农人团队。团队2016年开始投身建设镇江新区万顷良田,围绕乡村振兴开启大田数字农业建设。润果农业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打造高度机械化、信息化、精准化的现代化标杆农场。2017年以来,团队由负责人魏巧带领,以科研精神在“大农业”中书写一篇篇“小文章”,用科技赋能将大田种植从“粗放型”推向“精细化”,用为农情怀发出从“谁来种田”到“我来种田”再到“希望更多有知、有志年轻人来种田”的呼喊。

获得先进个人荣誉的是镇江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润州大队铁骑中队中队长张苏。他架起了汉藏民族的“连心桥”,种出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树”。从2004年参军入伍驻守青藏高原,到深入藏区服务藏族同胞,再到调入镇江情系藏区儿童,19年来,张苏用心只做一件事——守护藏区儿童更好成长,累计捐款和捐赠物资100余万元。

荣获提名奖的是江苏大学能源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志锋。他是江苏大学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现为江苏大学金山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感光学会青年理事。他长期从事碳中和领域一线教学科研工作,矢志推动绿色氢能高效制备以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

2023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人物事迹篇5

昨天,第18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揭晓,共授予21名个人第18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12个青年集体“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19名个人“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其中,来自苏州的朱赟德、张黎星获“江苏青年五四奖章”。

朱赟德是苏州市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扎根田间10年,从一名青涩的毕业生成长为一位精干的“新农人”,流转农田3200亩,致力于优质水稻种植,率先推行农机化服务,使数百亩区域只需要二三名管理者,形成“小而精”特色发展路线。他服务周边农户330多户,改善生产技术、优化生产经营模式,使亩均水稻种植管理成本降低60元,带动周边农民年增收约300万元,推动地方稻米产业化发展。他积极传承稻作文化,带领孩子们了解农业、热爱农业。

张黎星是苏州市卢福英刺绣培训学校副校长。她从小学习苏绣技艺,刺绣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16枚金奖,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收藏。她积极传播苏绣实践技能,持续开展苏绣进学校、社区、企业等活动2000余场。她量身定制苏绣课程,开展青年绣娘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壮大刺绣产业传承人队伍。

2023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人物事迹篇6

34岁“坑长”:三星堆是很长远的事儿

日前,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名列其中,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这也是四川省唯一荣获此奖的青年集体。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四川大学了解到,在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之前,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已经在祭祀区的5、6、7号坑累计工作近30个月、7000多小时。出土数千件珍贵文物,其中不乏有金面具、龟背形网格状器等重大发现。

团队中90后占比超75%

在三星堆一线的挖掘现场,随处可见的都是朝气蓬勃的青春面孔。川大考古队中,参加挖掘工作的川大学生,多为硕、博在读学生,从带队老师到学生都有着90后的身影,团队中90后占比75%以上。

自进驻以来,“早8晚6,7天不休”是川大考古队的常态,时常要通过加班来“给文物争取时间”。每周也会组织多场例会及时调整工作进度、更新发掘方式。发掘工作无疑是辛苦的,不仅需要对重复的内容保持耐心细致,还需要忍得住酸痛、耐得住寂寞的定力。

“累!但是驻地门口那家兔头真好吃。”年轻的队员们也善于“苦中作乐”。哪怕是身着闷热的防护服,他们都能找到全新视角来自我安慰,“这次在工地上穿防护服也省去了洗衣服”。同样是考古文博学院研二学生的赵春玲笑言。与其他考古方向的同学不同,她的研究专业是文物与博物馆学,在真正来到现场后,她找寻到了热爱。

在发掘现场,年轻人的参与不仅带来了蓬勃朝气,还展现了对个性的追求与对生活的热爱。他们能够运用各种“黑科技”,亦能够打破传统,将欢声笑语融入在艰辛的考古日程中。

科技助力考古挖掘和研究

34岁的黎海超,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考古文博)学院最年轻的教授,是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的现场领队,被戏称为5、6、7号坑的“坑长”。对挖掘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黎海超都了然于胸。

受聘川大后,黎海超推动成立了文物分析实验室,让科技助力考古,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料和视角。他说,“我们有考古学科的背景,具有文科的‘根’,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把科技当作工具来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更贴切地解决考古学人所关心的问题。”

黎海超的团队主要负责的三座坑各具特点,其中5、6号坑遗物关系复杂、迹象特殊,现场难以获得良好的发掘效果。团队对两坑进行了整体切割,转移到室内更优的环境中,用更精细的方式进行清理。这样原本只能从一个视角进行挖掘观察的遗迹,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设备固定翻转180°进行反向清理,最大程度地提高发掘水准。在室内还可以使用工业CT等大型设备进行扫描,预知文物的埋藏情况,从而制定更合理的发掘方案。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里,三星堆的铜器都产自本地。但考古队通过高科技手段进行溯源测试,分析铜器的铅同位素、微量元素等,发现产地非常复杂,不同区域的原料、技术、设计风格汇聚在三星堆,展示出三千年前超乎想象的密切交流网。

不仅如此,通过对各类文物系统的科技分析,团队尝试复原三星堆与周边其他区域文化之间资源、文化技术的联系,打破三星堆闭塞的刻板印象,展示区域间资源的往来流通,建立起以三星堆为中心的古代商贸与文化网络,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三星堆文化。

将今后研究规划转向三星堆

谈到获奖感受,黎海超说,“这份荣誉不仅属于川大,还属于共同奋战在三星堆遗址的兄弟单位,属于默默奉献的中国考古人。”

从校内到研究所,再到公众讲坛;从央视新闻到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从微博热搜到B站纪录片,这个以90后为主的团队关于三星堆的科普讲座已经在线上线下开设了数十场,三星堆博物馆超过400万人关注,网友自发仿制三星堆金杖出圈,考古专业报名人数大增。每一项成绩与改变,都是考古人努力的见证,黎海超说,“考古,要去发挥真正的社会价值,走向社会。”

发掘与研究的辛苦与艰难不言而喻,但黎海超从未后悔过曾经的决定,甚至将今后二十年的研究规划都转向了三星堆。

7号坑龟背形网格状器的出土、象牙的完整挖掘与保护、溯源工作的突破——越来越多的好消息传来,似乎都在昭示着三星堆研究的光明未来。黎海超说,“我们把三星堆发掘和研究当成毕生的事业,现在我来负责。我这一辈子能做的事是有限的,但下一辈还要接着去做,这是很长远的事儿。”

在他看来,某种意义上,考古与历史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源头,只有真正将古代具体发生的历史解释清楚,才能为大家呈现往日辉煌。考古,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初的好奇心,更是一种需要承担的家国民族责任。

内存

自1960年川大考古教研室成立开始,川大考古人躬耕田野一甲子,参与了三星堆、金沙、李家坝等一批巴蜀文化的重要发现。如今,川大考古人参与“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课题,以新发现三星堆祭祀区5、6、7号坑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田野考古工作。在这些文物发现成就背后,是代代川大考古人点点滴滴的奉献和坚持,黎海超知道,现在的挖掘只是冰山一角,需要一代代考古人继承、延续。

2023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人物事迹篇7

通往珠穆朗玛峰的曲宗公路被众人称作为“天梯”,这条公路连接了318国道和珠峰大本营。

这条“天梯”的那头,是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地方。有一群人用生命丈量着这世界之巅8848.86米的高度,用青春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他们就是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珠峰边境派出所的移民管理警察。

珠峰边境派出所,辖区总面积124平方公里,边境线长36公里,驻地海拔约4500米,下设一个大本营警务室,海拔约5200米,是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唯一的执法单位。自2008年10月1日派出所成立以来,一代代年轻的移民管理警察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无怨无悔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承担着珠穆朗玛峰核心景区的边境管控、治安管理、人员车辆查验和游客服务等任务。

守望心中的“山”

海拔约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警务室所在地,常年严寒,狂风大作时,沙土飞扬,甚至可以把集装箱掀翻。“每次从所里到警务室,这条路上从不缺‘伙伴’。这里除了蓝蓝的天,变幻多姿的云,还有遍地可见的牦牛、羊群,路边时不时还有雪猪从洞里探出头来。”王普介绍说。他是目前派出所里待的时间最长的民警,自2008年来到这里,一直未曾离开过。

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珠峰地区天气多变,一会云雾弥漫,一会冰雪肆虐。“我们最怕珠峰的风,巡逻的时候,常常吹得我们东倒西歪。游客止步的提示牌、封锁道路的栅栏,时常被吹倒,埋在雪里,我们就一点点从雪里挖出来,再立起来。执勤点的房子被风雪吹得残破不堪,每年都要修一次。”拉茸七林的脸上闪过一丝丝无奈,马上又被乐观的笑容所掩盖。

然而,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早年的派出所,设施简陋、没有网络,执勤点就是简单的两顶帐篷。如今,派出所在国家移民管理局党组和总站、支队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新修了业务备勤用房,配发了取暖、制氧设备、家具、电视、衣柜等,同时,执勤点升级改造为景区警务室,提供雨伞、热水、扫码充电宝,在海拔约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为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派出所日新月异的变化,让移民管理警察感受到了温暖和关心。珠峰边境派出所从无到有、由小变大,这其中汇聚着每一个人的汗水,虽然有许多的艰辛,但卫国戍边、服务群众、护航旅游的峥嵘岁月让他们觉得一切都值得。

请相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

在珠峰核心景区,有很多网红打卡地,珠峰8848.86高程测量碑、绒布寺、帐篷营地等,每年都会吸引众多中外游客。

格桑,时任派出所所长,他记得这几年处理过最困难的一起警情,是一位父亲带着他十五六岁的儿子,双方向来关系剑拔弩张,本来指望共同出游拉近距离,结果刚到珠峰,儿子就失去了联系。接警后,珠峰所民警分两组出动,在海拔5000米到6000米的地段都找遍了,依旧未果。父亲猜测,儿子一定看得到他们,只是一直在逃避。

“其实在天黑的情况下,正常来说,失联游客是很容易找到我们的。”格桑说,“只是这次,我们在明处,他在暗处,而且他一直在躲我们。”到夜里11点,民警们已经在周边山坡上找了七个多小时,孩子终于“主动”出现了。随后,父子俩被带到大本营警务室吸氧、吃泡面,又在民警们的帮助下找到住处。

临走时,从始至终未发一言的男孩突然抬起双眼,看着格桑说了句:“谢谢叔叔。”格桑心里微微一动。

大到游客失联,小到物品丢失,这个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警务室,已经见证过无数次类似事件的解决。每一次接处警,都是挑战,但驻守在这里的移民管理警察从未退缩。据统计,自建所以来,珠峰边境派出所共救助游客 2000余人,有效确保了游客的人身安全和景区的秩序。

用奋斗诠释青春最美“警”色

“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工作无止境”。这是珠峰边境派出所副所长张随新在工作笔记上写的话,这也是他开展群众工作9年的心得体会。

“我们用水终于方便多了!”2023年1月,在派出所院子里,村民旦增背着水桶高兴地说道。

原来,1月3日,张随新和他的同事在前往扎西宗镇办事的路上看到有一群村民背着水桶摇摇晃晃朝山坡方向走去,他们便停下车,上前去询问发生什么事情了。

“今年冬天曲宗村自来水管道被冻住了,20余户村民用水、饮水需要从一公里外的小河中拉运,既不方便又不卫生。”村民潘多皱着眉头说道。

张随新和他的同事得知了这一情况,立即与曲宗村辅警洛桑联系,邀请村民来派出所取水,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需求。

派出所移民管理警察始终视驻地群众为亲人,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警民“鱼水情”不断巩固升华。

为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派出所还创建了“爱心小屋”,并采取“互联网﹢”模式,为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搭建线上、线下爱心平台。据统计,珠峰边境派出所“爱心小屋”自创建以来,先后收到全国各地爱心快递15次,衣物、生活用品、学习用具等物资600余件,总价值2.8万元,受益群众达34人次。

年轻二字,对派出所的移民管理警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担当。他们像一个个刚硬坚毅的石头,任凭风吹雨打,屹立不倒,守住了一片净土,保护了一方平安,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他们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就像一粒希望和坚守的种子,在珠穆朗玛峰脚下扎根发芽,拼命成长。

6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