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事迹心得感悟

| 新华

她播撒的爱在流动和传递

“起床喽,姑娘们,快点呗,还有两分钟上课了。”

每天,天还没有亮,张桂梅就佝偻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学校顶层,开始一天的工作。从起床到出操,再到课间休息,以及晚上睡觉前,小喇叭的声音一直在校园里回响。

从初建校时的94名学生,到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撑女子高中的是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刚进校的第一课,校长并不直接谈高中阶段的专业学科,而是让我们抄写党章。”就读于南方医科大学的毕业生邓婕回忆,“经过高中三年红色文化的熏陶,我变得坚强独立、吃苦耐劳、勤奋勇敢了。”

这是张桂梅的“特殊教育”。

张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塑红色课堂、办红色校报”等教育教学方针,坚持每周开展“五个一”党性教育活动(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经典歌曲、每周开展一次党员理论学习、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她努力“让教育走得更深更远”。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张桂梅说。

一个叫何先慧的女孩,对11年前的那一幕记忆犹新。

2009年,华坪县中心镇河东村,张桂梅来到学生何先慧家里家访。看到何先慧的妈妈衣着单薄,在地里割韭菜,张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脱给了她。知道这件事后,何先慧的眼眶湿润了。她家境贫困,初中毕业后没钱上高中,是华坪女高接纳了她。

现在,何先慧已经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到周末,她就会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帮忙。只要张老师打一个电话,她就会无条件支持。因为她知道,张老师播撒的爱,在流动和传递……

张桂梅事迹心得感悟篇2

清晨5点15分,张桂梅和往常一样,从女生宿舍的钢架床上爬起,坐着宿管员的电摩来到教学楼,在学生到来前,把每层楼的灯一一打开。

10多年来,张桂梅每个上学日都坚持着这个颇具仪式感的习惯。“姑娘们怕黑,提前把灯打开让她们更安心。”她说。

爱人早年病故,张桂梅膝下没有儿女,她把母爱奉献给了女高的孩子。

每逢假期,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抽出时间去学生家中挨个家访。10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丽江市一区四县,行程超过10万公里。

有年寒假,张桂梅到华坪县荣将镇家访。在街头,张桂梅一眼就看到高三学生山启燕正在路边卖甘蔗。“都要高考了,不好好在家看书,咋跑来卖甘蔗?”张桂梅生气地问。

了解到山启燕父亲患病 家庭困难,张桂梅经常偷偷给她塞生活费,直到她顺利考上大学。如今,大学毕业的山启燕已成为一名幼师。

张桂梅名下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她没有房 没有车,所有收入都用在了女高的学生们身上,自己一件衣服能穿10多年。

2018年初,张桂梅病危入院,华坪县县长到医院看望她。躺在病床上的张桂梅拉住县长的手说:“我情况不太好,能不能把丧葬费提前给我,我想看着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我将无我,让信仰的力量传递

9月5日,华坪女高高一新生端坐在操场上,聆听入学后的第一堂“校课”。每周“校课”,小到学习生活,大到理想信仰,张桂梅都亲自授课。

如今,这堂课让张桂梅愈发感觉吃力。63岁的她站在教学楼前,身形有些佝偻,手指 胳膊颈背上贴满了止痛膏药。“早上起床时,脚疼得不敢着地。有时我真想不干了,可看着你们,我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张桂梅对学生说。

看到有学生抽泣,张桂梅连忙说:“不哭不哭,我答应你们,我会好好的,陪你们读完这三年……”话音未落,100多名新生已哭成一片。

前不久,张桂梅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活动。丽江市专门设立了“张桂梅教育基金”,所筹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华坪女高发展补助贫困学生。

让张桂梅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受她的精神感召,许多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投身艰苦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从小穷苦的她,以前愿望是“走出大山赚大钱”,但女高改变了她的想法。2015年大学毕业后,周云丽考取了宁蒗县城的中学教师岗位。听说女高缺数学老师后,她毫不犹豫放弃了县城工作放弃了正式编制,来到女高做代课老师,一年后才转正。

“老师老了,我们长大了。”周云丽说,“我们要继续她未竟的事业。”

张桂梅事迹心得感悟篇3

进入女高的陈法羽很快发现:关爱的同时,是严格的管理。

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课间出操1分钟站好队。张老师每天拿着小喇叭,不厌其烦地喊学生起床、跑步、吃饭、睡觉,“你们迟到一秒钟我也不干!”

张桂梅和病魔斗:“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休止地看病上”;

她和贫困较劲:“挽救一个女孩拯救三代人”;

她对学校老师、学生要求严格:“坚持,再坚持一下呗!”这是张桂梅劝慰大家最多的话。

陈法羽说:“我们来女高读书是来改变命运的,不拼拿什么和别人比?张老师也在拼啊!”

校办主任张晓峰告诉记者,张桂梅老师是在拿命办学,师生们服气。

张桂梅的言传身教也感染着女高老师们。韦堂芸老师受伤左脚骨折,想到还有100多天就要高考,她拄着双拐给学生上课;杨晓春老师悄悄给学生垫付医药费、生活费,却从不往外说——这样已知和未知的故事,在女高还有很多。

张桂梅宿舍里有4张床铺,1张自己睡,3张留给“不听话”的和生病的学生。有名女生性格孤僻,和张桂梅住在一起。不管张老师怎么关心她、开导她,她都不怎么说话。张老师疾病缠身,每天早晨5点起床,忙里忙外一天,晚上还和她聊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痛哭,说一定好好读书。

“女高的许多学生家庭贫困、变故多,她们的心要好好去焐。”张桂梅说。

张桂梅事迹心得感悟篇4

涵养“三色”精神 书写“燃灯”担当

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载,带着1800多名大山女孩儿与命运“叫板”,帮助她们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实际行动书写“燃灯”担当,不愧为“时代楷模”。

当前,项项任务“压肩烫手”,特别需要张桂梅似“桂”如“梅”般忠诚、奉献、纯粹的干部,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擦亮底色、永葆本色、抛光润色。

擦亮底色,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从1998年4月,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入党20多年来,她始终爱党、护党,忠诚于党。她反复说:“你们可以说某个干部不行,但绝不可以说共产党不好,如果没有共产党,哪儿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一句话,她讲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说还要继续讲下去。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绝对忠诚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必须落实到一言一行、体现在一点一滴、贯穿于一生一世,始终像张桂梅那般,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擦亮对党忠诚、对党感恩、对党信赖的底色,永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初心。

永葆本色,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张桂梅同志坚守滇西贫困地区教育事业40多年,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秉持为民情怀,保持铸魂育人定力,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实际行动践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真诚诺言,书写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忘身为国尘氛尽,荡产轻金粪土挥。”党员干部的身份是公职、公仆,职责是公务、公干,无私奉献是党员干部靓丽的本色。坚持像张桂梅那般,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处世态度和最高追求、最高目标,淡泊名利、一心为民,以无私树立正气,维护好党员干部的公仆形象,用真情凝聚人心,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抛光润色,坚韧纯粹、执着追求。张桂梅高洁坚韧、不畏艰难。哪怕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她也坚持走访学生,持续了11年,覆盖学生1345人,行程近11万公里,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基层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担当,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干事品格为贫困山区孩子撑起了一片蓝天。“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当前,疫情反弹风险较大、脱贫攻坚收官在即、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当敢于像张桂梅那般,扎根基层一线,向改革攻坚中的“硬骨头”叫板,敢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烫手山芋”,以“我不担当与阿谁”的追求和担当,创造卓越的成绩书写时代“答卷”,展现时代担当。

榜样是一种力量,是一面旗帜,更是一座灯塔。把张桂梅同志作为学习的榜样,将榜样精神和力量融入到工作中,为新时代新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张桂梅事迹心得感悟篇5

张桂梅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这个活着的榜样,她顽强拼搏、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善良慈爱、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的精神让我钦佩。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30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成绩突出;她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他们。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我们学习她,首先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一个党员,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个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要学习她爱生如子,精心教育学生,辅导学生;学习她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优秀品质;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作为一名彝良的职高教师,我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奋斗。

张桂梅事迹心得感悟篇6

10多年来,张桂梅老师走过11万公里的家访路,走进1000多名学生的家。

有些地方,包车司机都不愿意去,张桂梅虽然因小脑萎缩导致行动失衡,却跋山涉水坚持家访。她握住学生家长黝黑皲裂的手,脱下外套塞给人家,自己冻成伤寒……在她看来,女高不是普通的学校,是连接党委政府和山区贫困群众的桥梁。

“女高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作坚强的后盾。”各级党委政府对女高关爱有加,当地为女高解决了50个教师编制,教师工资和办学经费均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在女高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牌子,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捐款记录。“学生们每天经过这条‘爱心长廊’,会记住得到的帮助。”张桂梅说。

有人联系张桂梅,表示要给女高捐款,但条件是提供学生家庭地址和贫困情况的照片。对于公开学生信息的行为,张桂梅并不同意。她说,对学生的信息要严格保密,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又保护她们的隐私。张桂梅也经常对毕业生说,“走出这里,就忘了女高和我吧。”

如今女高毕业生遍布全国,她们把艰苦朴素、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感恩回报的精神带出了大山,又带回到山里。

周云丽是女高第一届毕业生,20_年大学毕业后考取宁蒗县一中数学教师岗位。正当她准备上岗时,听说母校数学老师紧缺,她毫不犹豫放弃“正式编制”,回到女高任代课教师。陈法羽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学校,之后每月拿出500元钱资助在校贫困学妹,“女高改变了山里女孩的人生,我们也要把张老师的精神传下去。”

张桂梅事迹心得感悟篇7

12月30日的昆明天气寒气逼人,身处海埂会堂内的人们,却因聆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张桂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从心底涌起阵阵热意。

下午3时整,张桂梅同志在工作人员搀扶下,缓缓步入主席台,全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伴随着短片《点亮乡村女孩人生梦想的优秀人民教师》,张桂梅历经磨难却仍坚持付出无私大爱的人生画卷,徐徐在大家面前展开——

63岁的张桂梅,是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创办者,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12年来,张桂梅带领学校奋力前行,让1800多名山区贫困女孩圆梦大学、改变命运,用知识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2002年,作为一名普通山区教师的张桂梅下决心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孩们继续读书。这个梦想源于她在家访中看到的一桩桩山区女孩因贫辍学的悲剧。

“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们拥有公平的起跑线,可这些女孩连站上起跑线的机会都没有。”张桂梅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就必须帮助孩子们走出“低素质女孩成为低素质母亲,进而培养出低素质下一代”的恶性循环。

为建设这所学校,张桂梅不顾他人的白眼和误会,四处奔走、风餐露宿,想方设法筹集经费。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终于建成,她又一次次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做工作,将改写命运的机会送到一个个贫困家庭的女孩手中。

12年来,孤身一人的张桂梅把家安在了华坪女高的女生宿舍里。每天清晨5时许,宿舍楼里就会响起她拿着小喇叭喊大家起床的声音;一直忙到凌晨,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躺下休息……在她的带动和严格要求下,女孩们凭着勤奋和努力书写出了一张张耀眼的人生答卷。但是,终日的奔忙却让张桂梅的身体极度透支,肿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20多种疾病不断折磨着她——如她所说:“我的学生能考到厦大、川大、武大,是用命拼来的!”

报告会上,5位报告团成员依次上台宣讲。他们中有张桂梅的学生,有她照顾的孤儿,有和她并肩奋战的同事,还有多次采访她的记者。随着他们深情的讲述,大家仿佛走进了华坪女高,与张老师、张校长、张妈妈的心贴得更近了。

大屏幕上,不断播放着张桂梅的一张张照片:看到华坪女高终于开办,她在开学典礼上欣慰地笑着;看到福利院里孩子们穿上新衣,她抱起最小的一个孩子,开心地笑着;当说出“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要站在讲台上”时,她眼里带泪地笑着;看到山区女孩们纷纷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她开怀地笑着……岁月流逝,照片里的张桂梅平添了许多憔悴,却似乎总是饱含笑意。

最后一个宣讲的,是张桂梅本人。刚刚听到她的名字,听众席上便再次响起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省委书记阮成发主动起身,与张桂梅老师交换位置,搀扶她坐到了主席台正中央的座位上。此时此刻,每个人都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向这位身型瘦弱却品格高尚的老师表达一份敬意。

如今,华坪女高的学生们正一批批走上教师、警察、医生等岗位,茁壮成长为张桂梅希冀的模样,成长为自立自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有媒体曾问张桂梅,“这辈子的价值在哪儿?”她回答:“不管怎么着,我改变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她们后面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多年来,张桂梅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40多项荣誉。今年6月,云南省委宣传部授予张桂梅同志“云岭楷模”称号;12月,中共中央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宣部授予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是华坪女高的学子们,用汗水立下的铮铮誓言。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这是张桂梅老师用生命唱响的《红梅赞》。

报告会结束,华坪女高学子们向国旗立誓的镜头、张桂梅校长带领教职工向党旗宣誓的画面,好似重叠交映在了一起。让每个人感到,张桂梅所点亮的,不仅是众多乡村女孩人生的梦想,还有更多人心底信仰的力量。

张桂梅事迹心得感悟篇8

那一束光照亮了更多的人

华坪女高成立以来,张桂梅每天都会拿着小喇叭催促学生上课 吃饭 自习 做操。学生们跑步去晨读 跑步去吃饭 跑步去睡觉……每一件事情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们开玩笑私下叫她“周扒皮”。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严峻。学生来自大山,学习基础差,理解能力也不强,教学难度很大。刚开始的几届学生,有些连中考录取分数线都没有过。

在张桂梅和同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的硬件条件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建校12年毕业10届学生,上线率和升学率都是百分之百,综合排名始终保持全市第一,社会认同度不断提高。1800多名贫困女孩在这里放飞了梦想 走进了大学,成就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人们都说,这所学校“低进高出”的背后,离不开学生的苦读 教师的苦教,更离不开张桂梅不顾生死的奋斗。

这些年来,张桂梅将自己的工资 各级政府发给她的奖金,甚至是大家筹集给她看病的钱全部捐给了华坪贫困山区的教育和社会事业,累计有上百万元。她个人没有任何财产,现在还住在女子高中的学生宿舍。但她却说:“我什么都有,我心里有学校 有千千万万个孩子。”

张桂梅就像一束光,一束帮助大山女孩改变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托起无数家庭和学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之光。她无私的大爱,也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和一届届学生。

韦堂芸老师,左脚骨折拄着双拐坚持为学生上课;勾学华老师,婚礼当天上午还在学校忙碌;杨晓春老师,长期资助学生却从不说起……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大学毕业后考取一所中学的教师,听说母校紧缺数学教师就放弃正式编制,回女子高中当了一名代课教师。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打拼的黄付艳,在华坪遭遇水灾时,把自己积攒的钱首先捐给学校……

张桂梅事迹心得感悟篇9

作为在云南待了大半辈子的东北人,张桂梅对待学生成绩时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强和坚韧。

1974年10月,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东北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此后的时间里,她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西南边陲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后张桂梅放弃了大理优越的工作环境,申请调到深度贫困山区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在全县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并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语文和政治课教学任务。

1997年4月,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藏起来,直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住院接受手术。

得知张桂梅身患重病,县妇联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时看望了她。几天后的县妇代会上,全体代表为这个“外来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钱捐款、有人把给孩子买衣服的钱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费……县领导说:“张老师,你放心,我们再穷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这山乡的情义,张桂梅的泪水夺眶而出:“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为华坪做些事。”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从那时起,张桂梅的生命就和华坪、和教育扶贫连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后,张桂梅没有再组建家庭,没有亲生儿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业。2001年,她一边在民族中学当老师,一边兼任“儿童之家”院长,成了众多孤儿的“妈妈”。2003年,维持“儿童之家”的资金面临短缺。为缓解窘境,张桂梅到华坪各部门筹措资金,“求人很丢人,但如果孩子们生活得不好,我这个义务院长更丢人。”

2003年至2007年的寒暑假,张桂梅在昆明为孩子们筹措到两万多元。对此她说,一切辛苦都值了。

张桂梅事迹心得感悟篇10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张桂梅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扎根贫困地区全身投入教育事业,用生命点滴书写出来的人生故事彰显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一辈子。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她响应党的号召,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华坪县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张桂梅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2000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她牢记使命,为民奉献一辈子。40多年来,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张桂梅与孩子们之间有很多故事,每一个都是催人泪下。1997 年 12 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 200 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 10 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神情憔悴,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

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

14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