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

| 徐球

感动中国是释放微光、照亮他人的温情,是不畏艰险、不改初心的坚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大全(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202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

202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1)

俞鸿儒的人生还与另一位“两弹一星”元勋有过交集,那就是力学所的创始人、首任所长钱学森。俞鸿儒的办公室是311,恰好靠近钱学森的办公室,他得以不时给钱学森打个下手,近距离感受大师的言传身教。

1975年,社会上“批林批孔”运动声势浩大。“鸿儒”两字容易招事,钱学森两次建议俞鸿儒改名,连名字都替他想好了——“轰儒”,这样一来,发论文时署名的拼音都不用改,尽显关切之情。

俞鸿儒自认是郭永怀布下的一颗“闲子”。围棋高手对弈,喜欢下几手闲棋冷子,看似无用,却对未来战局影响巨大。

这一“闲子”在工作考核上看起来似乎很闲,却搞出了巨大响动——他在初期的实验中曾多次发生爆炸事故,也因此“炸”出了一条新路。

202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2)

1956年,俞鸿儒报考了力学所的研究生,导师是钱伟长。

这一年10月,经钱学森多次力邀,郭永怀和李佩夫妇冲破美国种种阻碍,带着女儿回到祖国。

回国后的郭永怀出任力学所副所长,刚开始他来不及亲自招生,好在钱学森和钱伟长早有准备,替他招收了包括俞鸿儒在内的5名研究生。

就这样,1957年3月俞鸿儒入所报到时,他的导师改为了郭永怀。从此,他的人生轨迹也随之改变,并被带进“风洞”世界。

风洞,俗称飞行器的“摇篮”。它通过人工产生可控制气流,模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复杂状态。现代的飞机、导弹等,无不在风洞里千“吹”百炼之后,才能上天。

早在回国之前,郭永怀就已经预见到我国将发展航天事业,而高性能、大尺寸的高超声速风洞,是设计航天飞行器必不可缺的。当时主管中科院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曾说:“搞科学,好比下围棋,忙里要注意安排几个闲子,扶植一些冷门,到必要时就用上了。”

202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3)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

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这一装置所运用的“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同济大学杰出校友俞鸿儒。

俞老今年96岁,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经50年。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也点亮了无数新星。

致敬俞鸿儒院士,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202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4)

值得一提的是,俞鸿儒还是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的理论奠基人。这一装置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俞鸿儒在风洞技术领域的深厚造诣,也体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在2024年4月,俞鸿儒被评为2023年“感动中国”人物。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他个人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的赞誉。

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

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这一装置所运用的“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俞鸿儒。

202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5)

前辈布下的棋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

俞老,太让我们感动了,不用去追什么明星,不要去找什么偶像,其实生活中默默无闻地去做事的科学家,他们不为名利,他们深藏功与名,为了国家安全,他们由青丝变为白发,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太感激俞老及所有的科学家带给我们的和平安定的生活。

远到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郭永怀飞机失事,他和警卫员怀里紧紧抱着的就是国家的机密资料,二人遇难,但机密资料完好无损。看到这段往事,潸然泪下。

近到俞老,郭永怀先生的弟子,获得了感动中国的奖项,很激动。和平鸽飞过,是他们带给我们的,我们发展大国重器,因为我们对和平有着最强烈的渴望,唯有势均力敌,才是平衡之道,也是和平之道。

202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6)

老科学家俞鸿儒: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俞鸿儒院士,就是我国高超声速风洞奠基人,研究风洞技术已有60余年。

在国家资金紧张之际,俞鸿儒选择了省钱的研究路径,成功完成试验!在报国家奖项时,作为主要设计者的他却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致敬!

1957年1月,我在清华园第一次见到郭永怀先生。当时郭先生承担主讲清华大学和力学研究所合办的力学研究班'流体力学'讲座,他对我们几个流体力学辅导教员说:实验工作很重要,今后你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准备并指导实验。为此他亲自带我们去北航参观风洞实验室并拜访陆士嘉先生。

力学研究班开学后不久,我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录取通知,便到力学研究所报到。恰巧导师就是郭先生。郭先生当时共指导5名研究生(3名流体力学,2名物理力学),他指定4人做实验,我是4个做实验的研究生中的一个。郭先生自己擅长理论研究,为何回国带首批研究生就让这么多人投身实验工作?

郭先生说: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中国人会做实验的很少。考虑到为中国力学事业打好基础,他引导研究生们投身这一薄弱环节。力学研究所当时只下设研究组,先后成立了弹性力学组、塑性力学组、空气和流体动力学组、自动控制理论组、化学流体力学组、物理力学组、运筹学组、激波管组和等离子体动力学组[1]。从设立做实验的激波管组这件事,可看出力学所非常重视实验工作。

2023年度感动中国俞鸿儒人物事迹介绍(篇7)

1949年,大连理工大学的前身原大连大学到北京、上海面向全国进行招生。青年学子向往解放区,已经是同济大学三年级学生的俞鸿儒,放弃了原来的学籍,重新报考大工,成为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独立为大连工学院)机械系首批学生。

在央视《吾家吾国》节目中,俞鸿儒讲述了自己为祖国奉献终身的动人故事,并展示了1953年写给母校大连理工大学的“决心书”。亲爱的母校:我衷心感谢您四年来的哺育,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候,我向您保证,坚决服从祖国分配,用您教育的科学技术知识,终身不懈地建设伟大的祖国。请您相信:我将用自己的劳动维护您的荣誉并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这封“决心书”表达了俞鸿儒为祖国奉献终身的决定。而这60年来,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承诺。

204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