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一感动中国人物事迹7篇

| 吴泽

吴天一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1

吴天一,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青海民族大学“首席科学家”、“双聘院士”、“终身教授”。曾任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研究员、教授,“七一勋章”获得者。

1935年6月25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1951年至1956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7年1月至1958年9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512医院(朝鲜平壤)工作。

1958年9月至1970年10月,在解放军516医院工作。

1970年11月至1978年12月,在青海西宁第一人民医院担任内科主任。

1979年1月至1983年2月,在青海高原心脏病研究所担任副所长。

1984年1月至2010年3月,在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院)先后担任副所长、所长、院长。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2010年3月,在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院)工作。

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1年6月29日,获“七一勋章”。

2022年3月,入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

2022年6月20日,被聘任为青海民族大学“首席科学家”、“双聘院士”、“终身教授”。

吴天一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2

吴天一扎根青藏高原60多年,是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低氧生理学与高原医学专家。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订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14万名铁路建设工人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工作4年,无一人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 “生命的保护神”。

1958年,23岁的吴天一和妻子响应国家号召建设青海。当时来青海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吴天一发现这些建设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慌、头疼、胸闷等高原反应,有的甚至因此死亡。作为一名内科军医,吴天一迫切地想要医治好这些有病痛的高原建设者。

然而,当时高原病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尚属空白。吴天一摸着石头过河,经过长期研究,认为这是一种高寒低氧环境的特发性疾病,但具体病因及相关对策还需进一步研究。这一研究,就是60多年。

1979年至1992年,吴天一主持了历时10余年、覆盖10万人的高原病大调查,到过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地的大部分高海拔乡镇牧区。每到一个地方,吴天一就问哪里的海拔最高。在他看来,高原医学研究必须要去高、偏、远的地方,不落下一户一人,才能准确掌握疾病分布情况和患病因素。

60多年来,吴天一及其科研团队推动我国高原医学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他创建的慢性高原病量化诊断标准,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定为国际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于 2005 年在国际上统一应用,为高原病防治作出突出贡献。这也是首个以我国地点命名的国际诊断标准。

“走向大地,走进生活”是吴天一高原医学研究的真实写照。在进行高原病普查时,他骑着马,赶着驮满仪器的牦牛,饿了就吃点牧民的青稞糌粑或自带的干粮,晚上同牧民一起睡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帐篷,深夜点着酥油灯整理数据资料……过去,由于文化差异,有牧民忌讳抽血化验,但吴天一穿戴上毡帽、皮袄和马靴,地道的藏语一出口,就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青海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李愈娴记得,2012—2013 年,她和吴天一在模拟海拔 5000 米的高压氧舱,研究该海拔高度对心肺生理功能的影响。当时年近80岁的吴天一每天带领着团队进舱,从没有吸过氧气,一直坚持在舱内完成高负荷的工作。“院士对高原医学事业的奉献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我们也会肩负起身上的重担,追随院士的脚步,把自己的热血奉献给高原医学事业。”

吴天一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3

吴天一,原青海省心脑血管医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高原医学先驱。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扎根祖国艰苦边远地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了高原疾病防治国际标准,启动了藏族适应性生理研究,救治了数万名藏族群众。

青藏铁路建设期间,吴天一院士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高原反应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无一名铁路建设工人因高原反应死亡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者”。80多岁的他仍然带着心脏起搏器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上开展科研工作。

“吴天一院士是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青藏高原工作了60多年,推动了我国高原医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李晓东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吴天一院士夫妇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高原建设青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部队来到青海。吴天一院士发现这些建设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尤其是心悸、头痛、胸闷等高原反应。,让他们苦不堪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一名医生,他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征服高原反应,保护高原人民和高原建设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那时候高原反应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还是空白。吴天一院士在半个多世纪的高原医学研究生涯中,以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的精神,成为一名真正的高原人。”李晓东的深刻记忆。

扎根青藏高原,投身高原医学研究,李晓东认为,正是因为有了吴天一院士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报效国家的理想,求实进取的追求和奉献精神。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用脚丈量大地,用心服务人民,用科学回报祖国,用最真实的体验和最高的精神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一个海内外高级知识分子的赤诚情怀,诠释了一个医生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青海省心脑血管医院副院长王锦是吴天一院士的学生。他说,高原医学研究的核心是人类如何适应高原缺氧环境。吴天一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充分利用世界上最好的高原缺氧天然实验场这一难得的地理优势,常年致力于科学研究。60多年来,不断推动高原医学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

他说,吴天一院士为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榜样作用。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他对高原医学研究的执着和坚持,是他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矢志不渝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是他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心和使命。正如吴天一院士所说,年轻一代出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和国家,肩负着伟大的使命,有很多机会做出贡献,所以他们应该珍惜这些机会,投身于伟大的事业。

吴天一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4

为获取特高海拔地区人类生理资料,1990年,吴天一组织中日联合医学考察队攀登坐落于青海省的阿尼玛卿山。

途中,日方科研人员遭遇了明显的高原反应,不得不中途放弃。而吴天一继续带领中方人员向上攀登,最终在5620米的特高海拔地区成功建立起高山实验室。此次科考成果丰硕,国际高山医学协会授予吴天一“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那些年,吴天一总在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他设计了一座高低压氧舱,是全球首个可模拟上至高空1.2万米、下至水下30米环境的综合氧舱。第一次人体实验谁来做?“我是设计师,我进!”实验中,由于气压变化过快,吴天一右耳“嘭”的一声,鼓膜被击穿了。

1992年,这座国产高低压综合氧舱启用揭牌仪式上,吴天一登台致辞,只字未提奉献和付出,而是即兴引用了一句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事田野调查多年,在强烈的紫外线影响下,吴天一40多岁时双眼就罹患白内障,后来做手术植入了人工晶体;跋涉广袤高原,数度遭遇车祸,全身有14处骨折,右大腿里至今还装着钢板……“不这么拼,怎么能攀上高原医学的山峰?”吴天一说。

年事渐高,吴天一前些年装上了心脏起搏器。“挺好,有了它,我还要继续跟高原病较劲,较一辈子劲。”如今,吴天一仍在登攀。

吴天一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5

一个决定

20世纪50年代末,大批青年怀着梦想,来到青海建设高原。意想不到的是,许多初到青海的内地建设者很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心慌、胸闷、头痛欲裂……

吴天一说,当时高原病在我国医学研究领域尚属空白,国内对它认识不清,国际高原医学领域只有外国人说话。 “我要攻克高原病”,这一决定让他接下来 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高原医学研究。

一个标准

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他走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高海拔地区,诊治过数万名牧民群众,整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藏族牧民亲切地称他为“马背上的好门巴”。他提出的慢性高山病量化诊断标准,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作为国际标准并命名为“青海标准”,于2005年在国际上统一应用,为高原病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生追求

全身14处骨折,双眼白内障,耳朵鼓膜被击穿……吴天一身体饱受病痛折磨,但他仍深深迷恋着这片土地, 扎根高原从医50多年,默默守护着青藏高原的万千生命。

吴天一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6

颁奖典礼上,视频短片里一个个感人的画面,一句句真情的话语,还原了这位耄耋老人的感人事迹。

作为高原医学事业的开拓者,1958年,吴天一响应祖国号召来到青海。当时,国内的高原医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吴天一克服自身头痛、胸闷、失眠等高原反应,频繁出入高寒地带,爬冰卧雪,为牧民治病、收集生理病理数据。受强烈紫外线的影响,吴天一40多岁时双眼就罹患白内障。在高低压实验氧舱进行首次人体模拟实验时,他的鼓膜被击穿,听力严重受损。在调研途中,他遭遇过六次车祸,留下十四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点儿戳入心脏……凭借着一股韧劲,吴天一的高原医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投身高原医学研究60余年,吴天一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

吴天一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7

国宾护卫队护航,礼兵护送勋章入场,国家最高礼遇、党内最高荣誉致敬最闪亮的星。这些功勋党员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终其一生许党报国,不负人民。他们是无数平凡英雄的杰出代表。每一枚沉甸甸的勋章,都是对他们、对所有平凡英雄的崇高礼赞。

吴天一,塔吉克族,新疆伊犁人,1982年5月入党。他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

辛育龄,河北高阳人,1939年7月入党。他是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战争时期,他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多次冲上前线救治伤员。和平年代,他长期致力于我国胸外科创建和发展,是中国人体肺移植手术第一人,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创新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在吴天一身后,是许许多多跟他一样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党员医务工作者。他们有的一生扎根在艰苦偏远的边疆、山村,默默守护当地百姓的健康平安;有的日夜奋战在寂静的实验室里,在技术攻关和药械研发路上披荆斩棘;有的常年与蚊虫、钉螺、病毒打交道,用坚韧与汗水筑起防控疾病的铜墙铁壁……他们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在各自岗位上顽强拼搏,不计较个人得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他们都是可爱可敬、值得铭记的平凡英雄。荣光,同样属于他们。

致敬英雄,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看齐。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他们用行动证明,每名党员都能够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今天,卫生健康事业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各种风险挑战,需要党员医务工作者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继续锤炼坚强党性,牢记初心使命,用忠诚与坚韧,用专业与仁心,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平凡岗位上铸就医者的光荣与梦想。

章体采用党徽、五角星、旗帜、丰碑与光芒、向日葵、大山大河、如意祥云等元素。党徽体现党的领导和核心地位,五角星象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薪火相传,丰碑与光芒寓意党的辉煌历程与丰功伟绩,大山大河体现党员的理想和追求,如意祥云寓意祖国繁荣昌盛、和谐发展,旗帜寓意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革命理想而永远奋斗。寓意在党的阳光沐浴下,勋章获得者一心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3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