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蒋筑英事迹7篇

| 吴泽

感动中国蒋筑英事迹(篇1)

蒋筑英,勇攀科技高峰的光学专家,1939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56年,蒋筑英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期间,他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掌握了英、俄、德、日、法5门外语。1962年,蒋筑英大学毕业后来到长春,成为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并选定了光学传递函数这一开创性研究课题。

1965年,年仅26岁的蒋筑英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此后,他又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就,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上世纪70年代,我国彩色电视的复原技术十分落后,导致颜色失真严重。蒋筑英与王大珩一起攻关,提出了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最后攻破了这一技术难关,使人们得以看到图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电视。

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汗水与辛劳。蒋筑英的妻子路长琴至今对他从未陪自己完整地休过星期日“耿耿于怀”。一到星期日,蒋筑英就让路长琴带着孩子去她的哥哥家玩,而他自己则早早就去了实验室。

“有追求,头勤、嘴勤、手勤、腿勤”,这是蒋筑英的同事史光辉对他的评价。在攻克变焦镜头技术难点的时候,由于这是当时国内第一次对这项技术进行攻关,因此,当所有技术攻关结束后,要把国内生产的仪器和日本的仪器进行对比检测。蒋筑英做得非常仔细。结果发现,我国研制的镜头和日本的相比,传递函数质量差距不大,但是颜色偏红,有点失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蒋筑英对所有数据逐一进行了分析,最后终于发现,他们使用的玻璃质量存在缺陷。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蒋筑英一生坎坷,因家庭出身一直解决不了入党问题,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坚定信念,没有改变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他常说:“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但党的事业是永存的。”他爱帮助人,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很少想着自己。他总说:“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我愿意别人踩着我顺利走好人生之路。”

在利益面前,蒋筑英总是最后一个想到自己。所里盖了一个小楼,当时分给蒋筑英一套,但是他三番五次找到所里,说还有比他更困难的同志,他不想要;几次提职和提工资,他也都主动打报告说要往后排;蒋筑英掌握5门外语,翻译了大量外文资料,但从不占为己有;他帮助同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论文,可是发表时却不让提他的名字;他和别人共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学界的重视,被邀请出席学术会作报告时,他让一起合作的同志去。

1982年6月,在蒋筑英生命的最后4天里,他收拾好新建的试验室,修好院里被破坏的柏油路面,帮助同事家里修理了下水道,又忍着腹部的疼痛到成都,替一位家有急事的同事出差。飞抵成都的当晚,他就召集验收组人员开会直到深夜11时。次日一大早,他换乘两次公共汽车,步行了3段路程到达工厂,忍着病痛开展工作。

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难忍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他因长期积劳成疾,患有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病、急性肺水肿等多种疾病。因抢救无效,蒋筑英于第2天下午去世。

蒋筑英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生前一再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去世前不久所里已批准他填写了《入党志愿书》。他去世后,中共吉林省委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感动中国蒋筑英事迹(篇2)

蒋筑英,1938年8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是著名光学科学家,一直从事光学传递函数研究工作。曾与他的研究小组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和镀膜要求,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1982年因病逝世,被国务院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聂荣臻元帅称赞其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019年9月,蒋筑英被表彰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

不断攻克难关

蒋筑英质朴、正直、勤奋,是一块好钢。在导师的指导下,蒋筑英选择了光学传递函数这一开创性课题。60年代初,国外光学传递函数理论已开始应用于生产实践,这是应用光学的理论课题,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技术,而这个科研领域在中国当时还是个空白。

蒋筑英开始在崎岖的科学小路上顽强攀登。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克服重重难关。蒋筑英说:“科学研究的道路本身就是不平坦的,不会一帆风顺。居里夫人把自己关在小木屋里,节衣缩食,废寝忘食,4年之后才发现镭。我们还没搞到1年呢。要打起精神,继续干!”

在王大珩的带领和指导下,蒋筑英在科学研究中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很快就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初露锋芒。1965年,年仅26岁的蒋筑英和他的研究小组经过700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日本学者村田和美参观之后,惊异地说:“想不到中国这么早就研制出了这样高精度的装置。你们应当把它报道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的才能。”

_爆发后,蒋筑英没有工作可干,但他耐不住寂寞,经常到实验室,把实验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大多数人放弃知识的时候,他依然每天读书,几乎是书不离手。妻子路长琴说:“蒋筑英和我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社会进步还得靠知识。”

_结束后,蒋筑英和他的研究小组努力攻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他们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建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接着又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并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许多关键性技术。蒋筑英渐渐成为中国光学界光学传递函数计算、装置、测试以及编制程序、标准化等方面的专家。

“中国有内行”

1979年,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派蒋筑英去西德进修。他省吃俭用,半年时间省下不少钱。朋友劝他给家里买台彩电,回国的时候,蒋筑英用节省下来的外汇给所里买了1台英文打字机、1部录音机、19台电子计算器和一些光学器材部件。剩下的钱,全部交给了所里。

吉林省进口了一批光学器材,商检部门请蒋筑英帮助检验产品质量。他和同事们使用自己设计制造的测量装置,对其中的镜头进行检查,发现质量不符合标准。他把拍摄下来的照片和材料交给有关部门,主张向外商索赔。外商看了检验报告后,佩服地说:“中国有内行!”蒋筑英一丝不苟,不仅使国家免受经济损失,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长春几家光学仪器厂,一直都把他当作参谋和顾问。王大珩评价他的学生说:“蒋筑英是科学界的雷锋。”

蒋筑英十分关心群众的疾苦,在生活中,他总是无私地帮助别人。妻子曾说他“什么活儿你都揽,谁的事儿你都管,吃饭走路你都嫌浪费时间”。大家称他为“不管部长”,所里的老同志说他是“永动机”,他把自己比作“铺路石”。

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蒋筑英总是为国家着想,为他人着想,却很少想到自己。他的门牙脱落了,抽不出时间去镶;身体有病,不肯抽时间上医院去诊治。他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腹痛越来越厉害,他的爱人多次催促他看病,他老是说:“等明天吧”。

1982年6月,在蒋筑英生命的最后4天里,他收拾了新建的试验室,修好院里的柏油路面,帮助同事家修理下水道,又忍着腹部的疼痛到成都替一位家有急事的同事出差。飞抵成都的当晚,他召集验收组的人员开会直到深夜11时。次日一大早,他换乘两次公共汽车,步行了许多路到达工厂,忍着病痛开展工作。

6月14日深夜,蒋筑英因腹痛难忍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他患有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病、急性肺水肿等多种疾病。6月15日下午5时3分,因抢救无效,蒋筑英在医院去世,终年43岁。

作为中国光学界一位颇有影响的中年科学家,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当代知识分子的奉献之歌。蒋筑英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中共吉林省委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感动中国蒋筑英事迹(篇3)

【满腔热血赤子心】

蒋筑英,浙江杭州人,1938年出生在贵阳。尽管是战乱年代,父母却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一到年龄便送去读书。日本投降后不久,蒋筑英一家回到杭州。1956年蒋筑英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期间,他学习刻苦,不仅认真学习专业课程,还同时还掌握了英、俄、德、日、法五门外语。

1962年,蒋筑英迎来了人生中的一大转折。大学毕业时,他不知道该到什么地方工作,开明的母亲很希望他回杭州或上海工作,但是为了祖国的需要和儿子的前途,她也鼓励蒋筑英到长春工作,因为长春是祖国光学事业的重要基地。最终,蒋筑英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毅然选择了长春,来到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并考取了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

【迎难而上攀高峰】

蒋筑英对国家和科学的热爱,让他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外科学家开始使用光学传递函数来评价光学系统质量,并逐步应用于实践。这是应用光学的理论难题,也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基础技术,当时在我国这还是个空白。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王大珩就建议蒋筑英以光学传递函数理论为研究课题。

光学传递函数理论是法国人杜费尔于1946年最早提出的,1949年塞德第一次运用,在1962年的国际光学第六次会议上得到世界公认。为了攻克这个新课题,蒋筑英废寝忘食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五色斑斓的光学世界里。1964年,他终于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当日本东京第七次国际光学会议上刚刚出现第一批光学传递函数的专题报告时,蒋筑英在一海之隔的上海也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光学传递函数论文。这时他还是研究生,只有25岁。他用两年时间走完了别人要多年才能走完的路程。

然而,理论突破只是一个基础,研制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才具有真正的实际价值。为此蒋筑英白天进行实验和设计,晚上查阅国内外文献。这是一项极具开创性的工作,要克服重重难关,有的人在巨大的困难面前退缩了,蒋筑英却说:科学研究的道路本身就是不平坦的,不会一帆风顺,居里夫人把自己关在小木屋里,节衣缩食,四年之后才发现镭,我们还没搞到一年呢,要打起精神,继续干!最终,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奋战,1965年蒋筑英负责的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装置研制成功。

【不计得失奔波忙】

在人们印象中,蒋筑英是一个从来闲不下来的人。不论搞科研,主持学术会议,还是协助工厂破解难题,帮助研究所里解决大大小小的事情,20年如一日,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为了工作他经常奔走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地,常常连续出差,星夜赶路,有时下车连口水都来不及喝就去察看仪器,解决问题。而且,他也极善于利用时间,工作之余为计算机房修理过冷冻机,更换宽行打字机的光源等等都是常事。

因为通晓五国语言,蒋筑英是长春光机所外文翻译方面的“专家”,找他帮忙的人很多。而且,他在科研中翻译外文资料时,一旦遇到对别人有用的资料,也常常主动翻译出来,誊写清楚后送给人家。因为常常泡图书馆,他对馆内的文献情况很清楚,为方便大家查阅,他主动到图书馆帮助编书目,又到情报室帮助编辑《光学设计与检验》资料索引,他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大量文献卡片送给情报室,供大家查阅资料时使用。后来,他发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光学资料也不好查找,他就设计了一个书目编排方案给人家寄去。他自己收集和撰写的宝贵资料,只要别人来找,他也都慷慨地贡献出来,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鞠躬尽瘁只为国】

蒋筑英一心为公的高尚情操,源于他对党无限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无限忠诚。“_”中,他对极“左”路线敢顶敢斗,对不正之风敢于批评,对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同志敢于仗义执言。他自己的父亲也长期蒙冤入狱。这些,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科研之余,他认真学习马克斯思、列宁、毛泽东的著作和中央文件,坚决要做一个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1979年,在一次出国前,他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可是直到1981年父亲被平反后,他的党员梦才出现转机。1982年5月26日,党支部讨论了他的入党问题。刚刚填完入党志愿书,组织上还没有来得及讨论,他又接受了新任务,去成都参加X射线天文望远镜空间模拟装置的验收工作。当时,已经带病工作很多天了,但他依然将病情置于脑后。在出差前一天,他又收拾了新建的试验室,修好了院里被损坏的柏油路面,帮助同事家里修理了下水道。

到达成都的第一天早晨,他感觉腹部疼痛,可是他还是没有休息,用手按着肚子工作了一整天。第二天下午由于病情加重才住进医院。可是,由于病情急剧恶化,经抢救无效,蒋筑英于1982年6月15日17时零3分逝世,终年43岁。

蒋筑英一生是光荣的一生,对国家对亲人没有任何要求,有的只是付出和贡献。他没有遗言,留给世人的只是对事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一片赤诚。1982年7月7日,中共吉林省常委会一致通过,接收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他的追悼大会上,全国十几个省市近百个单位发来了唁电、唁函。党和国家领导对蒋筑英的事迹给予了充分肯定,聂荣臻元帅亲书“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蒋筑英”!

感动中国蒋筑英事迹(篇4)

蒋筑英(1938年8月1日~1982年6月15日),浙江省杭州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1956年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

1962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的蒋筑英远离家乡杭州,来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考上了王大珩的第一个研究生。王大珩是中国光学第一人。上个世纪50年代,他在长春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光学研究生产基地。师从王大珩先生,是蒋筑英最大的向往。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外光学传递函数理论已开始应用于生产实践。这是应用光学的理论课题,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技术,在中国当时还是个空白。王大珩为蒋筑英选定了这个研究课题。在王大珩所长的指导下,1965年,蒋筑英带领的4人小组,设计并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那一年,蒋筑英只有27岁。

光机所原第四研究室主任史光辉,回想起第一次见蒋筑英的情景时说:“那是1963年的元旦,室里开晚会,他当时用法文朗诵了一首歌颂居里夫人的诗,而且当时他就说,自己非常佩服居里夫人。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非常有理想的人。”蒋筑英的一生都是在追求着知识与光明。

_到来后,蒋筑英尽管没有工作可干,但他还经常到实验室,把实验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大多数人放弃知识的时候,他依然每天读书,“几乎是书不离手”,妻子路长琴说,“他和我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社会进步还得靠知识,别人不学,我就学。”正是靠着这种韧劲儿,他在科研道路上创造出了许多成绩: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编写了《彩色电视变焦距镜头技术标准方法》,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及镀膜要求。蒋筑英撰写的《关于摄影物镜光谱透过率》,对中国电影、电视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他的研究成果,使x光射线的检测精度达到一根头发丝的十万分之一,以其高超的水平和独创性,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一次,吉林省进口了一批光学器材,商检部门请蒋筑英帮助检验产品质量。他和同事们使用自己设计制造的测量装置,对其中的镜头进行检查,发现质量不符合标准。他把拍摄下来的照片和材料交给有关部门,主张向外商索赔。外商看了检验报告后,佩服地说:“中国有内行!”不仅使国家免受很大的经济损失,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声誉。国内十几个省和长春市的光学产品生产厂家,都留下了蒋筑英的足迹。长春的几家光学仪器厂,都把他当作参谋和顾问。王大珩说:“他是科学界的雷锋。”

蒋筑英善于攻关。过去,中国彩色电视彩色复原技术还不过关,电视显示出来的颜色很难看。蒋筑英经过艰辛努力,编写出《彩色电视摄像机校色矩阵最优化程序》一文,提出了解决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终于攻破了这一技术难关,使人们能够看到图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电视。

1982年6月的一天,在成都出差的蒋筑英,由于过度劳累突发多种疾病,经医院多方抢救无效去世,年仅44岁。他被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蒋筑英逝世的近30年里,他的名字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大家淡忘。聂荣臻曾说,蒋筑英是“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2019年9月,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

感动中国蒋筑英事迹(篇5)

1982年6月15日,年仅43岁的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筑英在出差成都的过程中,因过度劳累而病逝。

蒋筑英的一生平凡而短暂。1939年,他出生在杭州一个旧职员家庭。1956年,蒋筑英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65年,年仅26岁的蒋筑英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此后,他又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就。蒋筑英一生坎坷,因家庭出身一直解决不了入党问题,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坚定信念,没有改变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他总说:“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我愿意别人踩着我顺利走好人生之路。”

在利益面前,蒋筑英总是最后一个想到自己。所里盖了一个小楼,当时分给蒋筑英一套,但是他三番五次找到所里,说还有比他更困难的同志,他不想要;几次提职和提工资,他也都主动打报告说要往后排;蒋筑英掌握五门外语,翻译了大量外文资料,但从不占为己有。

1982年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难忍被送进医院。医生诊断,他长期积劳成疾,患有化脓性胆管炎、败血病、急性肺水肿等多种疾病。因抢救无效,蒋筑英于第二天下午去世。他去世后,中共吉林省委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感动中国蒋筑英事迹(篇6)

作为一名入所的新职工,在人事处的组织下很荣幸观看了《蒋筑英》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深深的被蒋筑英同志的事迹和所体现出的精神所感动。

在新中国的建设之初,尤其是我国的光学事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蒋筑英作为一名优秀的毕业大学生,毕业之后毅然的选择了长春光机所,选择了祖国的科研事业,投身于科技报国的行列之中。虽然我和他处在一个不同的年代。但是从电影中反映出他的真实事迹尤其令我感动。主要以下几个方面令我体会颇深。

1 早年的求学精神

蒋筑英在他还很年幼的时候,父亲由于被错判而入狱。作为家里的长子承担了家里的全部重担,但是他并没有忽略学习。在艰苦的条件下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大学期间,一边打工挣钱,要供自己生活、学习的费用;而且还要照顾家里。骑着自行车不断的往返图书馆的求学精神着实令人敬佩。这正是我们现代的学生所缺少的刻苦拼搏、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想想当今我们处在一个家庭和社会为我们创造的一个多么优越的环境下,很多大学生不珍惜,挥霍时间。没有在这个优越的环境中好好学习、好好的锻炼自己。最后一事无成。有的没找到工作、有的在工作中也不会什么。如果我们以蒋筑英那样的精神来要求我们自己,怎会如此。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应该学下的榜样。

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的求学时代。与蒋筑英同志有着深深的差距。浪费了求学时代一部分美好的时光。没有好好珍惜,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的海洋里。当然一切没有如果。如今步入了工作岗位,正是弥补的一个机会。又一个学习的新的起点。要以蒋筑英同志为榜样。在工作中刻苦钻研、努力学习。不断的丰富充实自己。

2 工作的认真负责,知识的实事求是

在工作中蒋筑英同志,身先士卒、夜以继日的忙。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和家庭。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一个接一个的会议,忙不完的实验。连续的出差开会。为了我们国家的权利与外国人据理力争。做到了他一切能做到的。他带着一颗科技富国的心全身心的投入到祖

国的光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也正是这样的勤奋无形中拖垮了他的身体。

其次对于知识的实事求是。影片中他的学生未经他的同意就擅自署了他的名字发表文章。为此他勃然大怒。严令他的学生发表声明更正。对知识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切不能作假。联想当代的学术造假、学历伪造。蒋筑英是何等的高尚。治学严谨、实事求是才是我们科学工作者最应该具有的。这样科研水平才能提高,才会有创新。我国的科技事业才能发展。

3乐于助人、打抱不平的道德品质

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这种见义勇为、打抱不平的精神更应该被提倡,尤其是我们这些知识分子,更应该具备这样的品德。因为我们是受过多年高等教育的人,多少年传承下来的道德品质。在影片中,蒋筑英同志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大家都往上前抢着上车,一位妇女抱个小孩却上不去,这个时候蒋筑英同志去和售票员说理让妇女带个小孩先上去,可那个售票员态度蛮横不讲理。此刻是一个多么鲜明的对比。最后蒋筑英把他们一直送到了车站。当代我们各个城市的人群都是拥挤着上公交车。谦让都被丢到了脑后。更别提看到不平的事上去打抱不平了。而且他在出差患病急需马上手术的时候,还把立刻手术的机会让给了国际友人,这又是何等的精神。令我们敬仰。

作为我们青年人,更应当从中学习这种精神,谦虚礼让,打抱不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这一点。那我们这个社会会何等的和谐和美好。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是多么的舒适、温馨。

4 无比坚定的爱国之心,父子之情

记得在影片中,蒋筑英和他的学生的一段对话。他的学生因为国外的科研条件比较好,准备出国去发展。在蒋筑英马上要去出差的时候,跟他的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关于日本留学生的话。他说:日本的留学生在国外学成之后,准备回来报效祖国,可是国外的人不让回来,并且回来不让带走任何的资料。当时就有学生剖腹自杀,然后把有价值的资料放在肚子里回国去。虽然这不是他经历的,但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蒋筑英当年一心要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的决心。这当然在他的工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身为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所敬佩,为之所打动。

当今我们国家正处在告诉发展的时代,需要的是高科技的人才。对于我们这些热血青年,更应该立志报效祖国,学位所用。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在蒋筑英早年,父亲错判入狱,没有照顾到他。而且在工作中也由于父亲的背景没有入党。对于这些蒋筑英没有埋怨。虽然影片中没有过多的描绘,但是我们可以体会到蒋筑英的孝心,他们爷俩深厚的父子之情。中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首先要做到孝顺,我们才能干好其他的事情。

蒋筑英同志作为知识分子的楷模,英年早逝。我们深深的为之叹息。在观看影片结束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留下了泪水。真是内心的为他的事迹所打动。他的精神深深的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时刻激励我们做为祖国的科研工作者,作为我们长光人应该具有的精神品质。

如今,作为刚入所的新职工,这种精神传到我们这,我们一定要做一名合格的接力手。以蒋筑英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在工作、生活中的优良品质。怀揣一颗爱国之心,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奉献出我们无悔的青春。

感动中国蒋筑英事迹(篇7)

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如今我国更是世界电视制造和消费大国。然而,20世纪70年代,我国彩色电视复原技术还十分落后,图像颜色严重失真。攻破这一技术难关的正是我国著名的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筑英。

把国家需要作为毕生追求

1956年,蒋筑英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读书期间,他异常刻苦。由于家境困难,蒋筑英靠助学金完成学业,他常说:“生育我者父母,教养我者党。”

1962年,蒋筑英大学毕业前夕,母亲写信催他回上海或者杭州工作。蒋筑英最终说服了母亲,选择去当时条件艰苦的长春,成为我国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的研究生。从此,国家需要成了蒋筑英的毕生追求。

20世纪60年代初,国外光学传递函数理论已开始应用于生产实践,但这个科研领域在我国却还是空白。蒋筑英和他的团队经过700多个日夜的努力,克服重重难关,于1965年设计并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当时,蒋筑英仅27岁。

20世纪70年代初期,蒋筑英又在导师指导下,提出了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并取得成功。此后,蒋筑英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果,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他编写了《彩色电视变焦距镜头技术标准方法》,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电子分色机的分色特性及镀膜要求等,对我国电影、电视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祖国科技现代化做更多铺路工作

“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我要做更多的铺路工作,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为更多的年轻科技人员攀登高峰创造条件。”蒋筑英生前经常说的这句话,在同事的回忆中总能找到答案。

研究所评职称、提工资,蒋筑英都多次主动让给别人;他帮助同事一遍遍地修改论文,发表时却不让署他的名字;他从不封锁资料,即便是一些极不容易得到的资料,他也会慷慨地贡献出来……

出国进修时,国外卖得最便宜的鸡骨架是他难得的大餐。可攒下来的钱,他全拿出来,给研究室添打字机、录音机和一些紧缺的光学部件。那时候,电子计算器很珍贵,他却一下子买了20台,分给同事们。

这个在事业上追光的人,从未追求过个人利益。

信仰照亮追光之路

1981年,蒋筑英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下:“一个人总应该有信仰,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过好生活,而要为社会负责。”蒋筑英时刻想着国家、想着事业、想着他人,却很少想着自己。腹痛越来越厉害,爱人多次催促他去医院,他却总是说“等明天吧”。1982年6月12日,蒋筑英赴成都验收X射线天文望远镜空间模拟装置时,由于工作劳累致使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于6月15日在成都去世,年仅43岁。

这位为中国光学事业奋斗了20多年的“永动机”停止了,他的精神却始终在我们身边。蒋筑英去世后,被中共吉林省委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被国务院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他的事迹与精神更是在一代代青年学子和科研人员中传颂。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姜会林37年前曾担任过蒋筑英事迹报告团成员,他说:“蒋筑英忘我工作的勤奋态度和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一直鼓舞着我。”这些年,姜会林带领团队承担国家“973”“863”等多项重点项目,在应用光学领域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

在蒋筑英奋斗过的长春光机所,科研人员更是秉承“蒋筑英精神”,不断实现光学科技领域从无到有的突破:研制出多个系列“太阳辐射监测仪”,使我国空间太阳辐射测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m量级高精度SiC非球面反射镜集成制造系统”通过验收,使我国在大口径光学制造领域的制造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有着“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美誉的长春理工大学,更是把王大珩、蒋筑英等一代代科学家的精神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引领更多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献智献力。

4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