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灯盏事迹片材料

| 梦荧

自1978年从教,到1989年退休,再到鲐背之年,叶连平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那么关于不灭的灯盏事迹片材料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不灭的灯盏事迹片材料,仅供参考。

不灭的灯盏事迹片材料

不灭的灯盏事迹片(篇1)

1965年,命运坎坷的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和县卜陈村,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当地乡民没有把他当外人,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最善意的帮助。没有工作,乡亲们就安排他到卜陈石跋河窑厂干活,当炊事员,然后又加入生产队;没有住的地方,村民们用土给他垒了两间房子,让他安了家。

直到1978年,因为人员调动,卜陈学校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有人上课。有人推荐了叶连平,当时已经50多岁的叶连平终于重新回到热爱的讲台,当了一名语文教师,也成为了一位名师。和县一中、二中要调他去工作,他婉言谢绝,甚至有机会去南京工作时,他都放弃了。他爱卜陈这块热土,他要用自己全部的爱回报卜陈这块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故土。

1990年,延迟两年退休的叶连平终于还是退休了。退休后的叶连平,几乎没有休息一天,到附近的各所学校代课,但凡是哪位老师生病了,离职了,他不问待遇,不讲条件,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们面前,就这样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一晃又是10年。

2000年7月,叶连平腾出一间房子,开设了家庭课堂,后来更名为“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为留守的未成年人辅导语文、英语等课程。19年来,他分文不取,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其中700多名是留守儿童,现在还在上课的孩子,仍然有156个。

不灭的灯盏事迹片(篇2)

1928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上面两个异母姐姐,下面两个同胞妹妹,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养尊处优,备受宠爱。父亲给外国人做厨师。

叶连平8岁那年,举家迁往天津,上过私塾,小学由日本老师教日语。

1940年随父亲到上海进光夏中学读初中。

18岁时,他随父亲到南京进入到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在大使馆工作的三年零六个月里,叶连平认识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等公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

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合伙开办了夜校,开始做扫盲工作。

不灭的灯盏事迹片(篇3)

“我浪费了23年,补不回来了,只能玩儿命地干!”新接手的班级有48名学生,每天上课却不足20人。于是,叶连平提着马灯满村跑,用45天走访了全部学生家庭,把孩子一个个“找回教室”。在他的悉心教导下,那年中考,班上有11名学生考上中专,创造了学校建校以来最好成绩。当时的教学手法比较单一,很多教师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硬背。叶连平大胆改革,自创中学语文“四步教学法”,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在原巢湖地区示范推广。除教语文外,他还组织学生勤工俭学,采中草药、打楝树果子、剪老牛盘角、饲养家兔等,用卖来的钱购买图书文具和运动器材……

后来,落实政策的叶连平有机会回到南京,可他没有回去,当地两任教育局长想把他从乡村学校调到县里中学,也被他谢绝了。“我留下来,哪都不去,乡亲们的孩子需要我。”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了。那天,他捧着教材、参考书和两个省下的黑板擦,一起交给教导主任戴继明后,趴在桌上痛哭流涕。“你退休了,哭什么家伙?”“我舍不得离开,我真的舍不得离开!”

不灭的灯盏事迹片(篇4)

上午9点半,下课了,叶老师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抄着英语短句,开始准备下午的课。

“几十年来,叶老师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他还常提醒我们,不备课绝不讲课。”

叶连平的学生、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说。

半小时后,叶连平拿着一份名单走下讲台,自豪地递到记者面前:“瞧!这是今年卜陈学校的中考成绩,500分以上有9名同学,6个人在我这里上过课。”

不灭的灯盏事迹片(篇5)

5岁了,普通教师叶连平仍然心系教育,成为教师中的楷模和典范。细想一下,许多人到了95岁了,连自己过去的身份都忘记了。但叶连平没有忘记自己教师职业和岗位,多少年来,一直情系教育,心系学子,好多故事片段让我们激动得泪流满面。最普通的教师,最伟大的热爱,最美丽的教育人生,最壮丽的教育情怀。

家中独子,养尊处优,备受宠爱。给外国人做厨师的父亲。上过私塾,学过日语。随父到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认识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等公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 也算是出生不简单,小小年轮见过大世面。因特务莫须有被审查,身陷牢狱,1985年,民办老师转正,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那天,捧着教材、参考书、两个黑板擦,交到教导处,久久没有走出来,“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样”,他舍不得那三尺讲台,不愿意离开他的学生。珍惜自己老师的岗位,流着眼泪退休退伍,又有多少人想叶连平老师有对于教师岗位的留恋和大爱?

20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