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

| 福萍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1

2023年4月20日,在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黄令仪因病去世,享年86岁。

80多岁时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以年华书写奉献,以实干恪守初心,以坚持织就“中国芯”,2002年,黄令仪带队研制出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一号”,打破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心中有理想,肩上有担当”。广大青年干部当以黄令仪同志为标杆,刻苦钻研、勤学苦练,敢于斗争、乐于斗争,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用“中国心”织就“中国芯”。

致敬黄令仪,砥志研思、苦心孤诣,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钻研精神织就“中国芯”。为了逃脱美国的垄断,为了打破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局面,为了让中国在芯片领域有一席之地,1990年,从美国回来的黄令仪,潜心钻研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从建立版图库,时序库开始,到寄生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时钟树的形成,全局规划,时序驱动布线……刻苦研究全定制,标准单元,宏单元的设计方法,用户包括华为的程序控制芯片,计算所的模糊控制芯片等等。“龙芯”的成功,少不了黄令仪的苦心钻研,少不了无数次失败的积累,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辛苦的付出和勤奋的学习。古人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只有增长学识、乐于钻研,才能用好“学问之弩”,才能百不失一、一箭穿心,要坚持以学促行、以行求学,在学习中摸索,在探索中积累经验,遇到困难和难题,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扬起耳朵多听、俯下身子多学,用“中国心”促“中国学”。

致敬黄令仪,不惧艰辛、砥砺前行,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织就“中国芯”。20世纪90年代,当时从美国进口的高性能计算机,用于天气预报、石油勘探等民用目的,但是在机房外都要盖一个玻璃墙,美国商务部会让技术专家来监督,不能用于军事目的。铁人王进喜曾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签订了《瓦森纳协定》,对包括计算机在内的中国尖端科技实施全面封锁,迫于国际压力、国内需求,以胡伟武、黄令仪为首的“中国芯片人”,迎难而上、逆流而行,从空白一步步走向世界,终于在2002年2月10日凌晨,一台安装“龙芯一号”芯片的计算机顺利启动,这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CPU芯片,也是“中国芯”在世界芯片领域站起来的标志。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绝不能有“不愿斗争、不敢斗争”的畏难心理,更不能“推”字在前、“躲”字当头,在斗争中拔地而起,在斗争中锤炼党性,在斗争中练就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用“中国心”扬“中国志”。

致敬黄令仪,不畏风险、勇挑重担,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织就“中国芯”。2004年9月,在圆满完成微电子所的各项任务后,黄令仪因身心太疲劳,请求退休,此时她已67岁了。退休回到桂林老家后,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给她写了一份非常感人的信,要她继续为龙芯的理想而奋斗,并让他爱人晋红。龙芯骨干杨旭、钟石强在桂林找到了黄令仪,此时此刻,她没有理由拒绝,回到计算所后,坚持在2D、2E、2F、2F2中完成了她所承担的工作。无谓年龄,不畏风险,于荆棘中摸索,在泥潭中匍匐,历尽千辛万苦,“龙芯1号”“龙芯2号”“龙芯3号”接连问世,靠的就是她心底的坚守,靠的就是“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不为名利、不图虚名,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与担当,多接“烫山芋”、多啃“硬骨头”、多做“热锅蚂蚁”,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民、无愧于国家,敢于当“出头鸟”,摒弃“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观念,用“中国心”担“中国责”。

黄令仪曾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广大青年干部要厚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保持“初生牛犊怕虎”的斗争姿态,在平凡岗位中争做“善学习”“敢斗争”“想担当”的有志青年,牢记初入“机关门”的初心与使命,用最纯粹的“中国心”打造最硬核的“中国芯”。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2

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退休干部黄令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4月20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公开资料显示,黄令仪,女,出生于1936年,1958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随后进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深造。1960年学成返校,在母校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创办半导体专业和实验室。1962年加入中科院计算所。

从二极管、三极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CPU芯片。黄令仪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作为“龙芯”芯片研发团队项目负责人之一,黄令仪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2020年1月,黄令仪获中国计算机学会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肃奖。

中国计算机学会给黄令仪的获奖理由是,“黄令仪研究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在研发一线,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龙芯CPU芯片的研发过程,为我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CCF奖励委员会决定授予黄令仪研究员2019年“CCF夏培肃奖”,以表彰她在计算机核心器件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李国杰曾在《研制龙芯CPU的策略考虑》一文中提到,“龙芯一号做了三次不同的物理设计,设计最成功的是由计算所自己完成的C方案,能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感谢中科院微电子中心的黄令仪研究员,是他把计算所的系统设计人员领进了微电子设计的大门。”

“共青团中央”2022年9月曾刊文介绍,1962年,黄令仪被调到了中科院计算所工作。1965年,为了突破“两弹一星”中的瓶颈,国家开始成立计算机所二部,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等项目,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在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缺材料的情况下,她带领团队呕心沥血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随后步入艰难的芯片研发之旅。

196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空间计算机成功问世。1973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作为集成电路上的载体,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国家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黄令仪和她的团队,为了能够尽快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一步一步开始突破,她们研制的芯片也即将到达世界先进水准,1978年赢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截止1984年时,晶体管研发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发展已经无限逼近于世界水平。

但是不久后,因为中科院经费紧张,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被叫停了,得到消息的黄令仪蹒跚的走出计算所大楼的北门,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1989年,黄令仪受邀参加美国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偌大的会场里,她跑遍了展台却没有发现一家中国企业,她在日记中写道:“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黄令仪曾公开说过: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已经进入了退休生活,但她的志向还没有实现。此时,中科院胡伟武教授,向全国发出了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他亲自找到黄令仪,邀请她一起搞芯片。面对经费不足等重重困难,黄令仪还是毅然选择加入龙芯研发团队,成为了项目负责人。

2002年8月10日,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虽然性能上差距很大,但却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在黄令仪和同行的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复兴号高铁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歼20等先进军事装备,配套了相控阵雷达,换上了中国自已的“心脏”。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中,以黄令仪为代表的芯片人,从二极管、三极管、微型计算机、大型集成电路等,一路披荆斩棘,打造出了中国人自己的芯片。这一场逆袭和突围,可谓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坚守于挫折之下,崛起于不屈之中”。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3

“您不能退休!”2003年,广西一名67岁老太因工作太累,想回老家休养。不料没多久,就有人找上门让她回去继续工作。

“我宁愿匍匐在地,也要擦干净祖国身体上的耻辱。”这是1936年出生的黄令仪,在经历过日军侵华战争后,看到饱受苦难的国人和祖国,暗自为自己立下的铿锵誓言。

黄令仪是中科大的一名院士,也是“龙芯之母”;而前来劝说她不要退休,继续工作的,是中科院教授胡伟武,他此次前来,是邀请黄令仪教授继续进入中科院研究中国芯。原本对中国集成电路心灰意冷的黄令仪教授,见到眼前的年轻人,仿佛又一次恢复了当年自己驰骋集成电路的沙场时的意气风发,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胡伟武教授的邀请,继续投身于中国芯事业。在不懈的努力之下,2018年,中国终于研究出了自己的第一枚国产芯片——龙芯3号;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黄令仪教授毕生所追求的理想。

十八岁时,黄令仪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华中工学院),而后,黄令仪顺利毕业。毕业以后,黄令仪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半导体。之后,黄令仪又回到母校继续深造,但是由于经费不足,半导体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也正是因为经费不足,半导体的研究被搁置了下来。

但是,上世纪的中国青年,仿佛就有一股子冲劲,黄令仪带领一群刚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一穷二白的贫苦条件下,硬是研究出了我国的第一批半导体。

1966年,我国“两弹一星”进入了瓶颈期,原因就是我国没有微型计算机,无法测量精确的数据和控制导弹卫星的发射,而黄令仪他们的团队,在研究出第一批半导体后,信心大增,国家也注意到了这样一支团队,于是,黄令仪受邀参与国家的微型计算机研发项目,同年八月,她就带领团队研究出了我国的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两弹一星”工程得以继续,而黄令仪,也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们的大肆赞扬。

正当中国的半导体事业以飞速发展即将跃居世界前列之时,研究院的领导却找到了黄令仪,领导面露难色,在黄令仪的追问下,才缓缓道出难处。原来,我国百废待兴,正处于国库比较空虚的阶段,能腾出资金支持他们研究科技就已实属不易,而现在,研究院已经掏不出经费来支撑他们进行研究了。这令黄令仪很是挫败,一来,中国的芯片已经日趋成熟,只要再稍加研究,定能一跃而出,二来,这样的科技壮举,在国际上也是十分有影响力的,这也是壮大我中华的一条光明路。然而事与愿违,研究员还是驳回了黄令仪的意见。

在这期间,1989年,美国召开的一芯片展会上,黄令仪在展会中仅仅发现了两名来参观学习的中国同胞,这更让她大受冲击。如今不能继续研究,她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不过机会总归是有的。2000年,日本一家洗衣机企业需要芯片,中国这边的合作商找到了黄令仪,希望她能研究出芯片,黄令仪当然接受了,而且,对方也付了5000万元港币的预付金,但是这样一来,黄令仪的压力就上来了,如果芯片研究不成功,那么她们非但拿不到钱,还会面临来自日本的质疑。

那段日子,几乎是黄令仪最累的时候。一天掰成好几天,分秒必争,可就当他们成功的时候,日本却突然降价,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辛苦钻研的成果被这样贬低,黄令仪下定决心研究出自己的芯片。可是,她面临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资金问题。研究院一直以没有资金为由驳回她的意见。2003年,黄令仪心灰意冷,决定退休了。

就在这时,胡伟武找到了她,邀请她加入他们对龙芯的研究。

在一群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下,龙芯1号和龙芯2号相继问世,但是相比国外,还是有很大差距。于是黄令仪又开始了龙芯3号的研究。在龙芯3号收官之时,黄令仪几乎不敢睡觉,这是他们最后的实验,但是当大家宣布,龙芯3号可以正式投入使用的时候,黄令仪松了一口气。夙愿终于实现,而她也光荣退休。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为国家奋斗、拼搏,我们才能有底气。更自信地站在国际舞台上熠熠生辉。黄令仪教授是我们的英雄,是我们一生所追随的榜样!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4

引言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人在生活中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加以学习以弥补自身不足。对于国家来说也是这样,只有时常检讨自身发展的不足,取百家之长为自己所用,弥补发展短板,才能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来,我国在智能芯片领域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导致我国这一方面的科技发展长期受制于美国,据统计每年我国向发达国家进口芯片的总价值已经超过1.4万亿。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一枚小小芯片,却关乎着我国工业、国防等多领域发展。

《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才在芯片研究的领域中取得不错成绩,而黄令仪就是芯片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位。

1936年生于广西南宁的黄令仪,于1958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而她研修的主要课题是关于半导体器件,后来她还参与过“两弹一星”相关项目芯片研发,黄令仪是当时我国为数不多的半导体专业的领军女科学家。

黄令仪的科研之路始终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电子管打交道,从二极管到简陋的三极管,到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再到由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芯片,每一步都有她的身影。1960年黄令仪在母校留校任教,并创建半导体专业,率领着年轻的教职工和学生们成立研究半导体二极管的实验室。

当时国内科研的环境还不成熟,做研究的条件和基础都非常的差,本来就先天不足的中国科研事业又遇到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这些都使得中国在科研事业发展的初期遭遇许多困难。

黄令仪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带领着年轻的学生们进行实践探索,遇山开山,遇水淌水,居然真的凭借一己之力研究出半导体二极管,得到各界的赞誉,当时的科学院长郭沫若都对他们的成果表示由衷的鼓励。

后来国家发展遇到三年困难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不畅,百姓的生活难以为继,甚至已经到食不果腹的地步,无奈之下学校只能对一些专业做出紧急调整,半导体专业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取消。

但是黄令仪的科研事业仍在进行,后来她到中科院计算所进行科学研究,她研发出的远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制导计算机,航天计算机也由此发展开来。1989年,黄令仪赴美出差,在拉斯维加斯参加了一场大型国际芯片成果展示会,而令黄令仪失望的是,她跑了整整一个星期,也没有发现中国人的摊位。

黄令仪心中十分难过,毕竟她非常清楚在1963年时我国的微电子技术在国际上并不落后,而如今却出现如此大的差距,这怎么能不让她失落呢?黄令仪便暗暗地下定决心,自己一定要设计出一款属于中国的高端芯片!

回到中国后,黄令仪便投身到研发芯片的事业中,认真研究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她也取得一些成果,研究芯片还在德国纽纶堡召开的博览会上被评为银奖。但黄令仪认为自己研究的芯片层面和国际上差距还是太大,要想真正实现突破,还需要不断努力。

即使到退休年龄,黄令仪仍然没有走下科研一线,她放弃优渥的退休生活,义无反顾地扛起打造"中国芯"的大旗,在2002年,黄令仪院士还以66岁的高龄和从事系统设计的胡伟武进行合作研究“龙芯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令仪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研制出“龙芯2号”,其芯片的各项性能都远超国际的平均水平,功耗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这标志着我国芯片事业的重大进步。目前“龙芯2号”系列的芯片也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工业控制、行业终端、数据采集、网络安全等领域。

黄令仪院士仍没有停下脚步,随即又在82岁时成功研制新一代的“龙芯3号”,打破美国严密防护多年的技术,挽回我国的亿万市场,如今中国国内芯片行业的蓬勃发展,可以说离不开黄令仪院士的辛勤奉献。

结语

如今,已经84岁高寿的黄令仪院士还仍活跃在科研前线,带领着新一代的科学工作者们保持初心、砥砺前行。黄令仪院士突破技术难关,不断攻克困难,为国家芯片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正是因为有像她一样不为功名利禄,国家富强的科学工作者,中国才得以有今天繁荣够富强的局面。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5

一代枭雄曹操曾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新中国从诞生那天到如今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这70多年苦寒岁月当中,整个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携手共进还有了我们当下的幸福岁月。

如今的我们终于不用再惧怕西方国家的武力威胁,但在新兴的科技领域或者是高精尖的精密仪器制造等相关产业,我们依旧处处受制于人。

为了冲破"敌人"的围剿,一群怀揣着中国梦的科学家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砥砺前行。

黄令仪就是这样一位已经年过八旬的老人。

从16年到20年中国在科技领域和高精尖的制造领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毫无廉耻之心的美国总统特朗普频频撕毁国际合约,企图用强硬的手段来打压中国的发展。

为了能够迫使中国妥协,甚至不惜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略,围攻中国的科技企业,中兴国际、华为等民营企业屡次遭受打压。

芯片研发和制造似乎成为了挡在中国发展面前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其实在这背后,一直有一部人在为此默默的奋斗着。

今年已经是84岁老人的黄令仪就是其中的一位。

对于这个名字或许我们并不熟悉,但提到她倾注无数汗水的"龙芯",恐怕大多人都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黄令仪出生在全民抗战前夕的1936年。她是在硝烟弥漫的战火的陪伴下长大的,对于战争她应该没有太多的记忆,但日本投降时举国欢庆的那段记忆是她脑海中无法抹去的痕迹。

当黄令仪走过懵懂的青葱岁月成长为花季少女时,国内已经是一片祥和的气息,中华好儿女们正鼓足干劲、收拾这满目疮痍的祖国河山,而她也考入了华中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华中理工大学。

1956年慧眼如炬的__和周恩来总理看到了半导体事业对于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性,当即在清华大学创立了半导体专业。

两年以后以优异成绩从华中工学院毕业的黄令仪,被安排进了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继续深造,由此也开启了她与微电子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

两年以后学成归来的黄令仪在华中工学院创办了半导体专业和专用的实验室,开始为新中国培育新一代的半导体人才,那时候从事半导体研究事业的人才是极度缺乏的。

为了能够加快半导体的研究,成绩优异、又有数年学习经验的黄令仪,被安排进了中科院的计算机所,潜心从事研究,为国内的半导体事业添砖加瓦。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外资的逐步进入,国际上相对先进的技术和制造设备陆陆续续的进入到华夏大地。

中科院也深深的认识到了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之后,中科院决定公派一部分能力卓著的人出国学习。

黄令仪就是其中的一位,她被公派到一家美国的企业展开合作和交流、学习。

只有直面人生的惨淡,才有信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这一年多的出国工作当中,黄令仪被外面的世界深深的震撼到了,60年代初国内的半导体事业虽然不敢说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我们的研究能力并不弱于他们。

但时隔30年国际展会上再也看不到中国产品的身影了。

这一刻彻底触动了怀着浓烈报国之心的黄令仪,她要回国将自己这一年多来的所见所学带回到国内,让国人们意识到差距,要让中国的半导体事业才会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归国后的黄令仪一头就钻进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研发工作当中,从电路的设计到版图库的建立,每一步黄令仪都如履薄冰般的亲力亲为。

拳拳赤子心,巾帼报国志。这中间走过多少困苦只有她和她的团队知晓,是迷茫的夜色当中,是心力交瘁的炎炎夏日,黄令仪从未有一丝一刻想要放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经过十年的披星戴月,黄令仪带着她的产品再次走向了国际的展台。

在琳琅满目的展会上,国外都是以公司为单位进行参展,而我们似乎是举全国之力才拿下一方毫不起眼的展台。

但归国的路上黄令仪脸上露出了许久未有出现过的笑容,2000年已经年过6旬的黄令仪坐在飞机上,看着满头的青丝渐已斑白,稍有宽慰的写下了一句诗"神州之尊重泰山,赤子荣辱轻鸿毛。灵台无计四十载,不觉青丝已成雪。"

这是对于自己在半导体事业上走过的四十年的辛苦历程的总结,也是她对于半导体事业,对于国家的那一份挚爱。

幸福总是短暂的,人终究还是要向前看。成功是短暂的,只有不断的超越才是对于自己事业的最大敬意。经过短暂的调整之后,黄令仪再一次钻到了实验室里。

此时的她考虑的不仅是半导体微电子事业的研究,而是我们终究要去往何方。科学的发展总是要回到现实当中,设计的再好如果不能安排到实际的生产当中也只不过是一件摆设而已。

她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站在高台上领奖,而是能让产品回归到生产车间当中。

面对经费紧张、人员不足、经验不足的残酷环境,经过多个日夜的思考之后,黄令仪接下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参与到CPU的物理设计当中。

经过寒冬酷暑的努力,象征着完全由中国人研发设计的"龙芯"摆在了世人的面前。

从简单的二极管到集成电路,再到最后的龙芯的横空出世,黄令仪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龙芯"的一代、二代、三代一直到如今最先进的一代都有着黄令仪的身影,每一颗新一代的CPU上都沾着黄令仪的汗水。

2020年这位已是84岁的耄耋老人再次走上了颁奖的舞台,获得了极具有象征意义的夏培肃奖,而这也正是对于她在半导体事业上所作出的贡献的认可。

如今这位早已两鬓斑白的老人,依旧坚持在龙芯国际的最前线上,为了祖国新一代的半导体事业默默坚守在实验台上。

对于这样的一位老人我们还能说些什么?感谢,感谢她数十年来如一日的坚持。感恩,感恩她在祖国科技领域上默默耕耘的岁月。

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

"人生取决于思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命运取决于选择,成于正义,败于诱惑。一生取决于内心,大爱常乐,小我恒苦。一世坚持于正念,风雨无阻,雷鸣失声。"

这是她用一生的真实写照给我们留下最大的财富,往后余生当中祝福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6

一则“‘中国‘芯片之母’黄令仪逝世”的消息令国人悲痛不已,这位老奶奶是我国集成电路和芯片事业的首批创建者之一,“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龙芯CPU芯片的研发”黄令仪50多年如一日,始终奋斗芯片研发的第一线,因此被誉为“中国‘芯片之母”。这位经历了旧中国任人欺凌的女性,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70多年来,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她以柔弱之躯打破了美国芯片的垄断,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位广西籍女科学家人生,看看支撑她奋斗一生为祖国擦净身上耻辱的感人事迹。

黄令仪的故乡在广西桂林全州县两河镇鲁水村,上世纪30年代父亲带领全家到省城南宁谋生,1936年,生下黄令仪。小时候的黄令仪聪明好学,但是没有一片清净的国土可以安放下她的小小书桌。此时日本帝国主义正进行着罪恶的全面侵华战争,尽管广西处在中国西南,但这里不是大后方。1939年、1944年日军从越南两次攻陷广西,侵略者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所到之处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年幼的黄令仪经历过山河破碎的绝望,见证了国弱遭人欺的悲哀,所以从那时起,她就立下了救亡图存、立志报国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黄令仪终于可以安心的学习了。1954年黄令仪怀揣科教兴国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1958年毕业时,由于成绩优异,被推荐进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继续深造学习。毕业后回到母校,一边教书,一边开始半导体的研究工作。当时全国正经历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期,物资非常匮乏,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黄令仪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研究实验室,并研发出了我国的首个半导体二极管。新中国自诞生之日起,西方就全面封锁中国,1958年起中苏关系破裂,中国的“两弹一星”研制只能靠自己了。在这种情况下,崭露头角的黄令仪在1962年被调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为“两弹一星”研制控制系统所需要的集成电路和元器件,从此开启了芯片研究的人生。

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又在1966年迎来了__,30岁的黄令仪和同事们,排除一切干扰,克服重重困难,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半导体三极管、集成电路、空间计算机等三项重大突破在短短的数年间完成。

上世纪60年代后期,微型化的硅片集成电路(即芯片)由于体积小、成本低、能耗小,已经开始被应用到计算机电路中,中国也在1973年开始研制芯片,中科院计算所的黄令仪就是主持研究的成员之一。当时我们与世界水平的差异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大,黄令仪团队的研究成果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到1984年时,她们的晶体管研发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中国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发展已经无限接近世界水平。

但是芯片研究毕竟投入大,见效慢,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改革开放,一切都以经济效益为重,在这种浮躁的背景下,全社会都充斥着“造不如买”的思维,于是黄令仪已经初现成效的芯片研究项目被叫停了。听到消息的黄令仪蹒跚的走出计算所大楼的北门,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她不是为自己哭,是为中国社会的短视而哭。

虽然黄令仪的芯片研究项目被取消了,但她在国际芯片研究领域已经闯出了名声,1989年,美国的一家芯片公司邀请黄令仪参加国际芯片展览会。在会上的上千家芯片生产企业中,竟然没有一家中国的企业,这令黄令仪深感悲伤和忧虑,她在日记中写到:“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虽然国外企业愿意高薪聘请黄令仪继续研究芯片,但她毅然拒绝了橄榄枝,回到国内继续从事芯片研究。没有了国家的支持,芯片研究缓慢,许多同行都放弃了研究,转行做其他见效快的事情,只有黄令仪仍然在坚守。他曾经对学生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正是这种精神让黄令仪坚持了下来。

在随后的几年中,中国与美国、日韩等在芯片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大,真如欧美人嘲笑我们所说的:“中国人制造八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我们被摁在低端制造领域,沦为世界廉价工业品的制造工厂。放弃自主研发芯片的恶果开始显现,每年我们要花费几千亿美元来购买芯片,别人漫天要价,我们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这种状况终于引起了国家的警惕,2000年国家出台知识创新工程扶持中国芯片的研发。2001年5月中科院计算所争取到了知识创新工程的扶持,成立了龙芯课题研发组。

但此时黄令仪已经在2001年年初退休回桂林老家养老了。龙芯课题研发组成立不久中科院的胡伟武教授向全国研究芯片的同志们发出了打造中国龙芯的集结令,胡伟武教授亲自到桂林来请黄令仪出山。国家召唤,67岁的黄令仪二话不说,放弃了含饴弄孙快乐生活,再次披挂上阵,主持龙芯的研发工作。幸亏这些年没有放弃研发工作,在黄令仪的指导下,龙芯研发神速,当年8月份,龙芯1研制成功,10月份龙芯1号通过了中科院的鉴定;2003年10月,龙芯2号研制成功;2006年9月,改进后的龙芯2E研制成功,并获得了全球销售权。

在随后的几年中,70多岁的黄令仪不辞辛劳,亲自在电脑上查阅资料、设计电路,不断攻进龙芯2号性能,研发出可以和Intel、AMD等相媲美的芯片,其中的龙芯2G被应用在笔记本电脑,可以长时间的平稳运行。龙芯系列芯片的成功研发,打破了美国芯片的垄断,结束了中国无芯可用的历史。

2004年68岁的黄令仪准备正式退休,回桂林安度晚年,但是龙芯课题研发组又遇到困难,已经回到桂林的黄令仪再次被召回。老人家没有怨言,拖着疲惫的身体毅然回到北京,开始新的征程。为了设计出性能更加优秀的芯片,黄令仪长时间的坐在电脑前,亲自设计,她的学生心痛的劝道:“这些事交给我们年轻人来做吧,您给我们把关就可以了”。虽然她接受了建议,但是在工作中,仍然会情不自禁的亲自上阵,在她的感染下,学生们学会了独立钻研的风格,逐渐成长为芯片事业的接班人。

这一干又是10几年,在黄令仪和中国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到2017年,龙芯3A、龙芯3B、龙芯2K、龙芯1H等一系列性能优良的芯片相继问世。有了这些芯片,我们国家的安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国家全部换上了中国自己的“心脏”——龙芯!复兴号高铁换上龙芯后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减少了来自外部的隐患;歼20战斗机和配套的相控阵雷达有了龙芯可以减少敌人的干扰,增强了战斗力;北斗卫星装上龙芯,可以放心的将这套导航系统全面运用于军事和经济建设生产。

2020年1月1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2019颁奖大会上,将CCF夏培肃奖颁发给黄令仪,这是对她一生从事中国芯片研究工作的肯定。八十四岁以后,黄令仪才从一线退下来休息,但她哪是闲的住的人,仍然会到计算所中指导年轻人的工作。没有享受几年悠闲的时光,黄老师就病倒了,2023年4月20日早上5点, 黄令仪老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去世,享年86岁。“两鬓斑白终不悔,路途艰辛已无惧,一腔热血赤子魂,铸就一颗中国芯”!黄老师生前发下的心愿“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早已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已是不可阻挡的的洪流,愿黄老师在地下安息!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7

个人价值的实现,必然是与他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相联系的,而爱国的理念则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指向,是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的指路明灯。而这样的爱国观念在古人的诗句中也同样有所体现。“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等诗句都是对爱国之情的完美诠释。

纵使巾帼,亦是英雄

说到爱国英雄不论是什么人,上到八十老翁,下到稚龄儿童,总是能够列举出一二来,比如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不但是诗人亦是保家卫国的将领,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等等。基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历史文化,爱国主义者从来从来便是不缺乏的。但是说到巾帼英雄,除了耳熟能详的花木兰,穆桂英,文成公主,之外也并不少,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最终没能被我们所铭记罢了。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件可以说是名不虚传的一位巾帼英雄了,她叫黄令仪。黄令仪——1936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在很小的时候便聪慧机敏,学习成绩优异,可以说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其后大学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这所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985,211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是与国家卫健委共建医学院的十所院校之一,是拥有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四所大学之一。1958年黄令仪正式从这所被称为科技的摇篮之一的大学毕业。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之时,黄令仪主修半导体器件。

其后,在接下来的将近半个多世纪中,黄令仪女士一直致力于研究各种各样的电子管和不同的电子管打交道。期间,黄令仪女士还曾参与过两弹一星芯片的研发,是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有功之臣。黄令仪女士也是当时我国为数不多的半导体专业的领军人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我国的芯片发展史从一个小小的二极管到简单的三极管,再到后来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再到如今的中国自主研究的芯片。黄令仪女士是这其中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领军者,她见证了我国芯片制造行业的成长。

然而,这样发展进程之中,必然遇见过数不清的困难,天灾人祸。1960年,黄令仪女士再次回到她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这次是以一位讲师的身份呆在华中科技大学。在这里,她创建了半导体专业,带着一批年轻的教职工和学生成立了半导体二极管研究室进行相关研究。当时的中国,半导体科技研究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设备,面对这样的专业更是零基础,然而国外的相关研究更是将技术封锁。

但是,这群人并没有放弃,她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最终居然真的将半导体二极管给研究了出来。但是就这这个即将见到希望的时刻,恰巧遇到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哪个粮食紧张,生活的基本需求都极难满足的时刻,半导体二极管的研究就只能成为无奈之下暂时需要被割舍的部分。最终,华中科技大学只能够暂时取消半导体专业。

辗转波折,再次决心

就这样,半导体二极管的研究暂时搁浅。时隔两年后,也就黄令仪女士进入了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再次开展了她的一系列研究,并且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在这里她研究出了远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制导计算机,也由此发展出来了航天计算机。

1989年,黄令仪女士被派遣到美国出差,恰逢拉斯维加斯的一所大型国际芯片成果展示会开展,为此黄令仪女士便迫不及待地赶到当地,准备进行为期一周的参观。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当她逛遍了整个展会,参观了几近成千上万的摊位,却始终没有看见我国的摊位。面对这样的状况,黄令仪女士无端地感受到了心寒,还有隐藏在其中的愤怒。

对于国内的情况黄令仪女士是最清楚的人,早在1963年的时候,我国的微电子技术尚且是与国际所同步的,然而短短的几年时间,便出现了这么大的差距。于是,黄令仪女士当即便下定了决心,她放弃了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决心创造出一款属于中国的应用于高端领域的芯片。

龙芯现世,突破封锁

此后回国,黄令仪女士便再次潜心研究,刻苦钻研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方法,她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一切从零开始,观摩设计图,研究版图库时序库。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黄令仪女士所设计的作品在德国纽伦堡召开的集成电路及芯片博览会上被评为了银奖。

但是,高兴归高兴,黄令仪女士心里也十分清楚中国在芯片层面上与国际的差距。可是,打造中国芯片也是刻不容缓事情。特别是进入了21世纪以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手机,电脑,卫星,潜艇等等,不论对哪样东西来说,芯片都是不可或缺的。于是在2002年,当黄令仪女士遇见了胡伟武,两个人几乎是一拍即合,便开始了龙芯系列的芯片设计。

此时的黄令仪女士已经66岁高龄了,可是她仍然不辞辛苦,认真详细地查看课题中每个人的工作汇报。黄令仪女士所定制设计的龙芯一号,是中国第一颗完全由自主设计研究制造出的高性能通用型CPU,它终结了我国计算机相关产业没有芯片的历史。龙芯2号的表现也十分优异,各项性能远远超出国际水准,功能耗费也低于国际上的其他同类芯片。而如今,龙芯片系列的芯片也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领域。

二十年来,如今82岁高龄的黄令仪女士在两年前,由她主导参与研制的龙芯3号也成功问世,突破了美国严密防护的技术,更是应用到了北斗卫星上,这些年国内芯片产业也蓬勃地发展了起来。而龙芯3号,应用了最新的64位运算处理内核,挽回了我国的亿万市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巾帼又岂让须眉?黄令仪女士的事迹便是最好的体现。

黄令仪先进事迹及学习心得体会精选篇8

“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上,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22岁进入微电子领域,66岁放弃安度晚年的机会,重新回到研究所,只为研发出完全自主产权的芯片,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

她,就是“中国龙芯之母”黄令仪。

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全州,那个时候正值日军侵华时期,黄令仪小时候最大的记忆,就是冒着被日军飞机扫射或轰炸的危险,跟着父母东躲西藏。那个时候,年幼黄令仪不止一次地问母亲,为什么日军要来轰炸我们?母亲只能含泪告诉她,因为我们的国家太贫穷,太落后。

自此,一颗小小的种子就埋在了黄令仪的心中,长大之后一定要好好读书,用知识报效国家,让祖国不再挨打。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黄令仪正在读中学,但由于父母亲旧时代的身份问题,工作一时间难以落实,一家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别说拿钱来供黄令仪读书。走投无路之际,不甘心的黄令仪找到了学校的团委书记。

当时团委书记知道黄令仪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校的表现良好,就顶着压力为她开具了免学费和发放助学金的证明。当黄令仪拿着证明高兴地跑回家时,母亲搂着她喜极而泣,告诉她是国家给了她继续读书的机会,叮嘱她努力学习报答国家。

中学毕业之后,黄令仪如愿考上了华中工学院。好不容易奋斗得来的上学机会,让黄令仪在大学期间学习更加刻苦,也因此在毕业之后,被学校选派到清华大学进修。

当时清华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开设了半导体专业,黄令仪成为清华半导体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因此与“微电子学”结下了终身之缘。

1960年,黄令仪从清华大学毕业,回到华中工学院创建半导体专业。除了亲自讲授半导体的课程外,黄令仪还带领一批教师和学生,创建了华中工学院的第一个半导体实验室。

直到很多年过去,黄令仪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实验室的样子。整个实验室空空荡荡,只有一个身穿白大褂的小伙子蹲在电炉旁,电炉上架着一个玻璃烧杯,里面放着几块指甲盖大小的紫蓝色硅片,这就是当时要做的二极管。

条件虽然简陋,却没能阻挡黄令仪科研的脚步。她带着助手亲力亲为,经常为了攻关,几天几夜不睡觉。短短几个月过后,黄令仪就研制出了半导体二极管。就在黄令仪为研究上有所突破而兴奋,准备卯足劲儿大干一场时,噩耗却接踵而至。

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粮食供应紧张,全国上下共克时艰,半导体项目不得不被迫叫停。黄令仪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哭着跑到领导办公室,为实验项目据理力争。但任凭黄令仪如何争取,国家困难是摆在眼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就这样,黄令仪被分配到中科院计算所工作,但黄令仪心中非常清楚,那些小小的晶体管,终有一天要成为国之重器。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二部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团队,专攻微型计算机,黄令仪被任命负责研制半导体三极管。初期的工作困难重重,黄令仪将全体组员排成三班倒,作为组长的她更是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

在黄令仪带领全组成员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就是靠着这台计算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上天。当收音机中传来卫星传回的《东方红》乐曲时,黄令仪整个团队都哭了……

1977年,中科院引入“电路预研”项目,黄令仪被点名负责集成电路、器件工艺和芯片研制几项工作。由于当时国外封锁严密,很难找到资料,黄令仪就带领团队采用“笨办法”,将集成电路的关键环节逐一拆解,逐个攻破。

那个时候,黄令仪和研究小组几乎整天泡在办公室,拿着几个版图来回比对,直到把主流集成电路的原理完全摸透,才研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并拿下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这一成果,在当时已经非常接近世界先进水准了。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很有可能追上欧美国家,让中国的芯片跻身世界尖端芯片之列。只可惜时不我待,黄令仪的研究再次被迫中断。

艰难坎坷的集成电路事业

从1980年开始,为了控制宏观经济的严重混乱局面,压缩投资金额,中央相继停建、缓建了四百多个大中型项目,其中包括一大批尖端高科技项目,包括军用项目和众多的重大民用工业科技项目。

1984年中科院召开会议,讨论要不要研究大规模集成电路,黄令仪斩钉截铁地表示支持,如果做计算机设计的人只知道用芯片,却不懂如何制作芯片,怎么能设计一台好的计算机呢?

但当时的领导完全没有听进去黄令仪的建议,只是淡淡地说所里经费紧张,拿不出钱来继续支持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究。任凭黄令仪如何争取,中科院还是关闭了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

这对于黄令仪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深刻地知道项目取消,不仅仅意味着之前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在芯片技术上,将会和世界水平越差越多。

可以说当时我国虽然面临欧美技术封锁,但芯片水平与欧美相比,已经不相上下,更是领先韩国、台湾多年。

在安顿好最后一名同事后,黄令仪独自走出办公大楼,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十几年的研究,就这样被一句话结束了。

万般无奈之下,黄令仪转到微电子中心工作,年过半百的她开始了CAD的研究。

1989年,黄令仪公派到美国,和当地的一家公司洽谈合作。当时正好有一个国际芯片的展览会,黄令仪听说之后立刻前去参观。整整一周的时间,黄令仪转遍了参展的所有展台,没有找到一家中国公司。

正当黄令仪失望之际,突然在人群中发现了几名中国人,她立刻兴奋地上前询问他们的展台在哪里,结果却被告知他们也是来参观的。黄令仪听罢心中一震,当年我国集成电路的研究水平,和国外是相当的,几十年下来居然没有立足之地了。

在那一天的日记中,黄令仪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当时黄令仪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设计出一款高水平的芯片来参展,让中国重新站起来。

1990年回国之后,黄令仪开始潜心钻研各种集成电路的设计方法,并获得了两项专利。随着黄令仪在业界的知名度越来越高,2000年,有关单位推荐她带着专利前往德国,参加国际发明专利博览会。

这是我国第一次向外界展示芯片类产品,也是德国第一次邀请我国科研人员参加。

那一次的展会,外国友人见识到了中国的崛起,也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坚持和毅力。回国途中,黄令仪接到组委会电话,她设计的产品被评为银奖。

得知自己设计的产品获奖,黄令仪特别兴奋,当即写下一首小诗抒发自己的感情。但在兴奋之余,黄令仪又想,中国有了设计芯片的工艺,但没有制造芯片的设备,依旧无法自主制造属于自己的芯片。

因此,当上级领导视察微电子所时,黄令仪在座谈会上坦言,一个科技工作者最大的痛苦,就是他用心血灌溉的珍贵芯片做不出来,没有用。有好心人说黄令仪只会干活不会说话,但那些话却是黄令仪的肺腑之言。

就在黄令仪苦恼自己的设计无法落地,无法为祖国做出贡献时,新一任的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上任了,他就是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夏培肃院士的学生,李国杰。

在国外芯片飞速发展的年代,关于中国要不要做通用CPU芯片,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不能做,因为我国的芯片核心技术和国外差距实在太大,中国没有实力参与竞争;另一种意见是无论花多大成本都要做,不能在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

李国杰作为中国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身上肩负着打破国际巨头控制的重大使命。因此他上任之后做出的重大决策之一,就是研制和生产我国通用CPU芯片的工作即刻上马!

首先,李国杰大胆其中了一批青年科学家,其中就包括他的两名师兄弟,唐志敏和胡伟武;随后他毫不犹豫将芯片定位于高性能、通用、一步到位;最后他向全社会公开宣布计算所研制芯片的计划,让全国人民都来监督、督促。

芯片研制分为两大步骤,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在第一块实验芯片的逻辑设计完成之后,很多人劝说课题组将物理设计交出去,毕竟计算所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但胡伟武坚持“一竿子插到底”,除了查阅大量的资料外,胡伟武想到了微电子中心的黄令仪老师。

2002年,黄令仪接到计算所的邀约,请她一起参与芯片设计。当听到胡伟武那句“我要让全体中国人都会设计CPU”的话时,黄令仪被感动了。但得知全实验室的可用经费只有100万元时,黄令仪差点就要说出“拒绝”两个字。

经历过之前因为经费短缺而项目夭折的事情后,黄令仪对于这种经费紧张的项目十分慎重,她实在不想承受第二次半途而废的打击。但黄令仪转念一想,如果自己有生之年还想做出让自己骄傲的芯片,错过这次机会,还会有更好的机会吗?

经过反复衡量之后,66岁的黄令仪毅然决定放弃退休,毫不犹豫敲开了计算所负责人办公室的门:

“我来和你们一起加油干!”

为“中国芯”奉献一生

虽然黄令仪过去有过研究芯片的经验,但毕竟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她所熟悉的那一套工艺规范,早已经不适用于当下。于是黄令仪抓紧时间恶补相关知识,虽然偶尔也觉得力不从心,但课题组的工作氛围,总能让她找回年轻时候拼搏的感觉。

设计之初,黄令仪就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同时设计两款芯片,两个芯片互为备份,并且都要试产。只有这样,设计出的芯片才能投入使用,研究才有意义。

课题组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计算所的年轻人一个个都面无血色,更别说黄令仪这位66岁的老人。但在这齐心奋战的日子里,让黄令仪找到了当年在华中工学院奋斗的感觉。

这正是她热爱了一生的事业,为此她愿意付出所有。黄令仪的加入,让芯片物理设计的进程大大加快,实现了课题组自己进行物理设计的梦想。

在那一段日子里,黄令仪经常做噩梦,梦里实验到处都是错误,醒来一查发现又没有错。虽然每天都心惊肉跳,但黄令仪丝毫不给自己留退路,她知道如果芯片做不出来,中国人将永远无法改变低头求人买芯片的日子。

长时间的伏案工作,让黄令仪的身体难以承受,医生叮嘱她必须要卧床休息。整整一个月时间,黄令仪在床上不安地度过,一块芯片回来了,她也不敢去看,直到计算所给她打电话,告诉她成功的好消息,黄令仪的身体也奇迹般地好了。

紧接着另一块芯片也传来了捷报,这就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块CPU芯片。

2004年,在龙芯研发进入新的阶段后,黄令仪选择了告老还乡。这一年,黄令仪已经68岁了。然后黄令仪回到老家没多久,龙芯研发又陷入了僵局,在这种情况下,院里领导、骨干全体出动,又把黄令仪请了回去。

在往后的十多年时间中,每一张设计版图,每一项设计,黄令仪都要一一过目,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的闪失和偏差。在黄令仪的努力下,龙芯芯片快速迭代,每一块芯片都凝聚了她的心血。

随着“龙芯一号”“龙芯二号”相继诞生,我国自主研发的芯片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特别是2015年,我国发射了首枚搭载“龙芯”芯片的北斗卫星,彻底摆脱了美国人对中国芯片领域的掌控。

2018年,82岁的黄令仪带领团队研发出了“龙芯3号”,打破了美国封锁多年的技术,让高铁“复兴号”实现了百分之百国产,歼-20的雷达和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

“龙芯3号”的诞生,让我国每年能够省下几万亿从国外购买芯片的钱。

2019年,黄令仪带领团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研制出的芯片性能,已经能够追上美国AMD挖掘机CPU的水平。黄令仪因此也获得了CCF夏培肃奖项,以表彰她在芯片发展过程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2023年4月20日,中科院微电子所发布讣告,86岁的黄令仪因病抢救无效去世。黄令仪的离世,成为中国芯片事业的一大损失。回顾黄令仪走过的50多年的芯片长征路,有失望,有遗憾,更有无数的困难,但黄令仪都不曾放弃心中的信念。

黄令仪先生为国家芯片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将会被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谨以此文沉痛悼念黄令仪先生。

10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