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

| 泽慧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精选篇1)

杨瑞清坚持“学会赏识”,让孩子阳光自信;“学会发现”,孩子都有闪光点。1985年,江苏省第一所行知小学诞生,从五里小学到行知小学,名称的改变,走行知路的办学方向也更加明确。他创造性地通过行知基地培养“小先生”,让孩子们一个个当起了即学即传的乡村教育“小先生”,使每个学生都成了教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的纽带。数百名“小先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在“行知基地”学到的科技知识带进每一个家庭,村民们也能这样通过“行知基地”学习到农业科技知识。

对于如今劳动课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再次受到关注,杨瑞清也分享了自己的认识:“劳动教育绝不只是说搞一个小活动,种一个小菜园,它把全面教育的很多要素都聚焦在这上面。劳动教育有目标任务,有场景,有工具,还有事件,真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

行知小学的标识及校徽等设计,是毕业于行知小学的一位校友完成的。“当年是杨老师的发现与鼓励,像一个杠杆一样撬动了我。他发现我对色彩与线条的敏感,鼓励我走上美术之路。”如今,当年的孩子已成为大学副教授。

在杨瑞清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星,他们彼此紧密地挨着,谁也不排挤谁,每颗星星都用自己的光和热告诉自己的存在。杨瑞清倡导和实践“闪光教育”,让孩子快乐自信、健康成长是行知小学教育的新思维、硬道理。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精选篇2)

“扎根、舒展、绽放”,是行知教育集团的学风,正如学校的吉祥物“陶娃”(乐乐和淘淘),学校希望学生如乐乐这般健康快乐,也允许学生像淘淘一样偶尔淘气。

提起陶娃的设计者,杨瑞清一脸自豪。陶娃的设计者叫朱仁洲,现在是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副教授。早年,朱仁洲在行知小学读书时很顽皮,成绩总是倒数。孩子的父亲找到学校,要求留一级打基础。杨瑞清却发现朱仁洲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就让他担任美术组长,并为他在全校办画展。在杨瑞清的引导下,朱仁洲的自信心一点点地恢复了,成绩也随着自信心跟了上来,不仅没有留级,还顺利上了中学,后来还凭美术特长考上了西安轻工学院工业设计系。

朱仁洲的成长故事,带给杨瑞清长久的感动和启示。在他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更要学会欣赏生命,学会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然而,现实中的教师和家长,常常习惯于挑孩子身上的毛病和缺点,喜欢用食指教育,指责和抱怨太多,不懂得用大拇指欣赏和教育学生。那天晚上,他摸黑拿起枕边的笔记本,写下了“学会赏识”这4个字。

杨瑞清认为,留级率高历来是农村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留级使孩子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为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1986年,杨瑞清率先搞不留级实验班,并提出了“学会赏识,走进生活,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的赏识教育思路。

赏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学生优点的实事求是。为了鼓励学生,杨瑞清在学校给每个学生都设了优点卡,记载着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优点卡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灯,听话的孩子越来越优秀,调皮的孩子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长处。

此后,行知小学再也没有出现一个留级生。不少中学老师也明显感到,和别的小学的学生比,行知小学的学生更自信、开朗、活泼、大方、动手能力强,在升入中学后后劲更足。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精选篇3)

1981年,杨瑞清开设了全国第一个“行知实验班”。从“学会发现”开始,找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以“学会赏识”为核心,让每个孩子阳光自信;让“学会生活”(包括学习)成为可能,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1985年,杨瑞清把学校更名为“行知小学”,这也是江苏省第一所行知小学。校名改变,表明杨瑞清走行知之路的方向和决心也变得更加明确和坚定。

1994年,杨瑞清发扬“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利用周边资源,创办江苏省第一家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命名为“行知基地”。“行知基地”精心设计的“‘行知教育’课程”,不仅引来了上百所南京城区内的学校在基地挂牌定点,组织学生前来进行研学实践,而且还吸引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地的师生来此研学,极大地传播了中国教育的好声音,也增强了中外师生之间的国际理解和彼此友谊。

就这样,杨瑞清一步一个脚印,辛勤的付出、汗水和成果,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如今,当年破旧简陋的乡村小学,已变成由“幼儿园、小学、中学和行知基地”组成的、具有乡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和规模化的集团校。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精选篇4)

杨瑞清,1963年6月生,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人,中共党员,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小学高级教师。1981年,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杨瑞清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京市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工作。41年来,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取得优异成绩。他坚持扎根乡村办教育、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走出了一条现代乡村学校独具特色的时代新人培育之路。他两次拒绝进城,创办的行知小学从一所简陋破旧的乡村小学发展成为集幼、小、中和教育实践基地为一体的集团化现代学校。

他创建教育基地,把乡土生活作为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学生校外活动、劳动实践、生态教育模式。他曾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精选篇5)

行知小学的标识及校徽是一位校友设计的,他当年因学习成绩不好而自卑,是杨瑞清的鼓励燃起了他的希望之光——“你对色彩与线条那么敏感,一定是个美术人才”。后来,这个“后进生”不仅考上了大学,还走上了艺术设计之路,现在已是副教授。杨瑞清“赏识教育”理念再一次被证实。

几乎每一个行知小学的学生都对杨瑞清心存感激和怀念。1986届毕业生王荫霞“重读四年级”倾注了杨瑞清太多的心血,这位荣获2018“南京好人”“中国好人榜”的优秀校友曾在很多场合表示,是杨瑞清老师在自己心中种下了善良的种子;2001届毕业生张兴海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此生无悔入行知》的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行知学校给予我的是精神的力量、精神的气质;2013届毕业生杨彩艳身患重病绝望之时,是行知小学师生和杨瑞清的关心帮她渡过了难关……因为他们在孩子心中投射了一束光,所以走上社会的行知学生普遍都很阳光善良、热爱生活。

在杨瑞清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材,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星,他们彼此紧密地挨着,谁也不排挤谁,每颗星星都用光和热彰显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能只盯着考试,只看到分数。”在杨瑞清眼里,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快乐自信、健康成长,才是小学教育发展的硬道理。

多年前,杨瑞清邀请一位农民丁跃生来学校种荷花,如今,丁跃生种出了1000多种荷花,每年有两三百万收入,还成了南京农业大学的兼职教授,是行知小学送给孩子们的另一本活教材。杨瑞清把孩子看到的、学到的归纳为4个字:第一个字是“美”,每年5-11月,万紫千红竞相开放,景色很美;第二个字是“富”,看到种田也能种得那么富有,生活过得那么潇洒,孩子们非常羡慕;第三个字是“高”,高收入是来源于高科技含量;第四个字是“乐”,丁老师总是笑呵呵的,种荷花让他快乐,劳动致富更让他快乐。杨瑞清认为,这四个字有巨大的教育价值,“有人生观、价值观在里面,有理想在里面,有美感在里面”。

杨瑞清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行知学子,也感染着越来越多的教育同人。

202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成果奖评选,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的《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践》获特等奖。此外,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生动的实践总结,杨瑞清撰写的著作《走在行知路上》被列入“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正式出版。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等十余种荣誉称号。

从五里小学到行知教育集团,杨瑞清带领师生用40余年走出了一条乡村学校“逆袭”之路。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对此评价:“行知教育集团这个经验很宝贵,让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推动乡村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和教育发展。”

步入行知教育集团,迎面便可看见一尊陶行知先生的全身塑像,校园环境清幽,碧水映荷,它们仿佛穿越时空,凝望着杨瑞清41载“行知路”上的欢乐与艰辛、付出与收获。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精选篇6)

杨瑞清于2015年组建教育集团。开展教学做合一、以美育人、研学课程、云播课程4项新实验。深入学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梳理和总结大情怀育人体系,优化育人生态,推动品牌共享,深化了学校与家庭、中小学与幼儿园、校内与校外、乡村与城市、国内与国外教育文化的融合,带动国内外200多所学校开展行知教育实验。2017年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8年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017年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2021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23年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杨瑞清说:“我真切体会到,是弘扬‘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精神,走‘村校一体、城乡联合、国际交流和品牌共享’办学之路,让我们学校获得了长足发展,也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精选篇7)

20年前,新加坡口福集团董事长庞琳先生,作为新加坡新智读书会会长,感觉到新加坡教育越来越强调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倡导终身学习,这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完全契合,于是组织书友们导读杨瑞清的《走在行知路上》一书,引发热烈反响,从而推动了一批又一批新加坡中小学师生走进南京行知苑,开展中华文化浸濡活动,至今已累计超过50所学校5000多人。

20年后的1月10日,“马来西亚行知教育学苑”办事处举办了启用仪式,这是马来西亚莫泽林先生特意选择的日子,因为38年前的这一天,是杨瑞清命名行知小学的日子。莫泽林说,今后每年,我们可以一同庆祝生日、喜迎新春佳节了。这已经是继“新加坡行知文教中心”“新加坡行知学苑”“马来西亚行知文教发展中心”“马来西亚爱心教育协会”“美国行知教育学校”之后,在杨瑞清的推动和协助下成立的第六家以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为特色的海外文化教育机构。

2023年春节,在省市区侨务部门的支持下,杨瑞清举办了第三届“五洲同庆·云端送福”网上拜年活动。活动中,杨瑞清连线新加坡、马来西亚、科威特、西班牙、德国、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五大洲近30个国家上百位的华文学校校长、教师和华裔企业家代表,他们因为共同热爱和践行“行知教育”而相聚在一起,共叙彼此友情、分享实验收获和畅想教育未来。

杨瑞清说:“从1981年创建行知实验班以来,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农家子弟已经3000多人了,来我们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城市学生超过50万了,来学校学习中华文化的境外师生超过了1万2000人。我们将邀约更多有缘人,在行知路上携手同行,共同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精选篇8)

在探索乡村教育出路的实践中,杨瑞清越来越认识到,乡土情怀、乡村资源依然是乡村学校发展的根基。以乡村文化滋养乡村学校教育,乡村教育才能有自己的个性,才能更好地发挥贴近自然的天然优势。

挖红薯,采茶叶,摘柿子,赏荷花......在杨瑞清的带领下,学校开始放大生态美育的育人价值,让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更多地去亲近田野,动手劳作。1994年,学校里行知基地正式挂牌,杨瑞清和老师们开发了三农课程,后来拓展了生命安全实训课程、军训课程和奥林匹克课程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2007年,行知基地被授予“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的称号,在营地建设、校外活动、劳动实践、生态教育方面,引起社会的关注。杨瑞清发挥乡村教育特色的办学思路使学校走上了快速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今的行知校园里,村小原貌完整地保留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现代化教学楼群淡雅素净,现代气息与田园风光比邻,书声与鸟鸣相得益彰。

300亩校园,3000多名师生,基地近年来每年接待4万多城市学生......曾经落后的村小如今已经发展成集一所幼儿园、三所小学、一所初中、一个基地于一体的国际化教育集团。

“虽然乡村教育这些年来发展不错,但是孩子们在视野、科技和才艺方面还是较为欠缺的,乡村学校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杨瑞清说,“我想,不必再纠缠于城乡学校、中外学校,也许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应该一起来办世界学校。”

走在行知路上四十余载,杨瑞清心中对未来教育实践的规划越发清晰,他认为新时代已经到来,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化、全球化的平台进行工作。行知教育,让理论根基更加牢固,而世界学校则让办学视野更加开阔。

2020年,新冠袭来,行知教育集团成立云播中心,设立中文、中餐、中医、书法等8个直播间,给美国孩子在线开设一二三年级中文课,为新加坡学生开展线上中华文化学习课程,和马来西亚爱心计划全国工委会举办了20多场在线交流活动。2020年累计开展80多次线上交流活动,吸引了境外2.8万人次参与。

教育部原副部长、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认为“行知教育集团这个经验很宝贵,让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推动乡村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和教育发展。”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精选篇9)

从业41年,当被问及遇到的困难时,杨瑞清笑着说一直在困难中往前走。“首先是乡村教育办学条件艰苦,当年我用一个小煤炉,一日三餐自己做饭,自己料理生活,买菜要步行八 九里路到集市上去,一周买一次菜。但是受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感染,这对我影响不大,我们能过苦日子。乡村教育最大的困难是很难有积累的效应,一直留不住骨干教师。这个一度成为我最大的挑战。”

后来,杨瑞清开始向内开发,学习大专课程、本科课程,促进自身成长。“我经常提醒自己要读好三本书:读好实践这本活书,读好生命这本天书,做好行知这本大书。鼓励教师们一起学习,加快成长,让成长的速度大于流动的速度,乡村教育就能有一支好的队伍。”成长这条路给了杨瑞清力量,“后来我们又有一个惊喜,就是从这里调出去的骨干教师,往往又能成为学校的资源,学校的骄傲,学校的信心所在。我们总结了一个重要的办学策略方法叫做‘学会联合’。我们的联合最早是跟村里面叫‘村校联合’,后来有‘城乡联合’,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再后来还有国际联盟,所以你只要有开放办学的理念,就可以整合到无穷无尽的资源,因此,乡村教育我们越走越有信心了。”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事迹(精选篇10)

在行知学校,有一片小树林是校友们的网红打卡地,那是杨校长和学生们一起种的,当时准备给孩子们打课桌椅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杨校长就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重视劳动教育。

“1981年我来到这所学校,我记得当年我们开辟一个小菜园,自制器材办了小气象站,种了一片小树林,后来有茶园、果园、玉米地、红薯地,后来又种荷花,做陶艺,我感觉到整个过程让我们师生非常受益。”杨瑞清说,“我们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我们学校劳动教育是一块基石。其实道德的成长,智力的开发,美感的升华、身体素质的提升,劳动教育都是非常好的渠道。通过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了我们学校在育人方面非常重要的道路。学校师生都从中受益,不仅自己受益,我们后来还把这些乡土资源开放给城市学生,算是乡村教育对城市教育的反哺,也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今后劳动教育我们还会进一步扎扎实实地做下去,我觉得劳动教育绝不只是说搞一个小活动,种一个小菜园,它把全面教育的很多要素都聚焦在这上面。劳动教育有目标任务,有场景,有工具,还有事件,真正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当年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

2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