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海纹等烈士人物的事迹介绍

| 徐球

李大钊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烈士事迹大家了解哪些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王海纹等烈士人物的事迹介绍(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关于王海纹等烈士人物的事迹介绍

关于王海纹等烈士人物的事迹介绍(精选篇1)

在江苏省盐城市新四军纪念馆展橱内众多的文物中,一件旗袍十分引人注目。它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件旗袍的主人叫王海纹,原名俞中和,1924年秋天出生于上海,她父亲是上海著名的爱国律师俞钟骆,曾为“孙凤鸣刺汪精卫案”和“沈钧儒、史良等七君子案”做过辩护律师,新中国成立后为最高人民法院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顾问。

在表哥赵明(经徐韬介绍加入左翼剧联,后来成了著名导演,曾导演过电影《三毛流浪记》《铁道游击队》)的影响下,王海纹和她的大姐王海波(俞启英同志)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界救亡协会,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他们组织剧团、演出话剧,如《日出》《阿Q正传》等。由于王海纹爱好戏剧,文艺特长突出,很快在舞台上崭露头角,也因此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40年冬天,为了保护王海纹,组织决定让她到当时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学习。

鲁艺华中分院是皖南事变后为了培养抗日救国的专业艺术人才,刘少奇、陈毅亲自指导筹建的,由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兼任院长。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有志抗日的文化工作者汇集在此,如薛暮桥、骆耕漠、钱俊瑞、孙冶方、夏征农等众多知名学者和文化人,使盐城一度名声日隆,也使得华中鲁艺成为新四军艺术的摇篮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堡垒。

关于王海纹等烈士人物的事迹介绍(精选篇2)

提起黄桥烧饼,人们定会想起它的香甜,定会想起传唱大江南北的《黄桥烧饼歌》: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烧饼慰劳忙……这首歌的词作者,就是李增援。

1937年,李增援在武汉参加了正在筹建中的新四军。1940年,黄桥战役中,当地民众拥护新四军,积极支援前线。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运子弹、抬伤员,成群结队地把美味的黄桥烧饼送上前线,慰劳新四军,情景十分动人。李增援目睹这一切后非常激动,完成了《黄桥烧饼歌》的歌词。这首歌的歌词从黄桥烧饼入手,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深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揭示了我军取得胜利的根源。

1941年,李增援在医院里为掩护重伤员撤退英勇牺牲,时年28岁。

关于王海纹等烈士人物的事迹介绍(精选篇3)

边境一线,陈红军始终是官兵眼中的标杆。

“构筑工事,几十斤重的大石头,我们抱一块,他肯定也抱一块。”下士王钰说,“战士衣服脏了,营长身上也绝不会干净”。

在战斗最激烈时刻,上等兵杨旭东亲眼看到——面对外军人多势众、咄咄逼人的态势,陈红军一边冲锋一边大声喊:“党员干部跟我顶在最前面,义务兵往后靠……”

平时甘苦与共,战时生死与共。那场战斗中,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我官兵上下同欲、生死相依,是以少胜多的关键所在。

战斗结束清理战场时,王钰在陈红军等人牺牲现场看到,一名战士紧紧趴在营长身上,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这名战士是陈祥榕——陈红军平时关爱最多的“娃娃兵”之一。

关于王海纹等烈士人物的事迹介绍(精选篇4)

1928年10月6日张云峰壮烈牺牲于广州东校场,时年仅28岁。在就义前两小时,他写了封绝笔书给母亲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叶浣娥。“母亲、浣娥:还有二点钟,我就要受死刑了,我是笑的死,不是哭的死,请你不用悲伤,当我成了佛,只觉得对你们不住,未报天高地厚之恩,所以为憾矣。苦命的母亲,请浣娥扶持扶持,好了,永诀了,来生再见。云峰绝笔”。

这封绝笔书,是张云峰用毛笔写在一张梁培基发冷丸说明书背面的。写好后交给狱中的难友、原广州工代会的杜伟,然后由杜伟移交给张云峰爱人叶浣娥。绝笔书现在仍保存于广东历史博物馆中。从绝笔书工整有力的毛笔字中可以看出,张云峰即使在还只有两个小时就要受死刑了,仍然心不惊,手不颤。

张云峰烈士牺牲已许多年了,但他那种铮铮铁骨、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奋进。

关于王海纹等烈士人物的事迹介绍(精选篇5)

中国共产党老党员、忠贞的革命战士鲍浙潮同志,不幸于一九八四年三月十一日病逝于杭州浙江医院。

浙潮同志是一位勇敢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长期的监狱生活中,经受了敌人残酷的刑审考验,表现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他在抗日战争年代、特别在浙西的几年,利用国民党的派系矛盾,几番进入沦陷区,同日寇、汪伪、国民党__进行斗争,显示了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他被误认为“托嫌”分子以后,长期被切断组织关系,但始终跟着党,忠于党,为党的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浙潮同志是宁波市人,于一九二五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为吾浙早期入党的一位革命老战士。他的数十年革命生涯,主要也是在浙江度过的。一九二七年__失败后,浙潮同志从武汉潜回宁波。参加宁波县委工作。从一九二六年到一九三九年,他的家庭就作为党的联络机关;他的母亲被很多同志称为“众家妈妈”。一九二八年三月,浙潮同志在宁波第一次被捕,被囚禁于杭州陆军监狱。他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始终没有任何口供,保护了省委文件和县委机关。他在国民党监狱里度过了整整七年,曾任狱中党支部委员,同很多难友一起,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一九三五年冬,他在上海新知书店工作时第二次被捕,经过一个月的斗争和组织营救,敌人不得不将他释放。出狱后,浙潮同志回到宁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为开展群众运动打下了基础。

一九三七年他跟朱镜我同志等一起恢复宁波党的组织,建立中共浙东临时特委,他是特委的主要领导成员。一九三八年夏天,他改名鲍曙林,被党派往余姚县担任县政治工作队副干事长,负责统战工作。他同其他同志一起,使政工队的进步力量迅速壮大,政工队的活动完全由我党所领导。

20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