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人院士事迹简介

| 刘慧

顾建人院士事迹

9月27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获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著名病理学和肿瘤分子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顾健人同志,因病于2022年9月27日16时2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现定于2022年10月3日10时在龙华殡仪馆大厅(漕溪北路210号)举行顾健人同志告别仪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介绍,顾健人院士1932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一个医学世家。1954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同年入党。1985年创建“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医药卫生学部常委,国家“863”计划专家组长,“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以及美国General Motor癌症基金会国际癌症大奖评委等。

顾健人始终坚持前沿医学研究,是我国癌基因和基因治疗研究的开拓者,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先行者,肿瘤系统医学的倡导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光华工程科技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和首届上海市科技功臣。他从医执教60多年,培养了一大批医学领军人才,推动了医学事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顾健人提出肿瘤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的概念,“快乐”对于癌症患者的康复几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曾表示:肿瘤的形成就是因为中枢性调控系统“不作为”、外周器官/组织的调控系统“乱作为”。肿瘤就是“黑社会”,自我膨胀,破坏警察系统(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应该是攻击癌细胞的,结果变成了它的保护伞,“肿瘤好比组建了一个体内的独立王国,这是肿瘤难治的根源。”

顾健人还提出关于癌症“三个1/3”的说法,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3病人死于癌症发展的自然规律,比如90%死于癌的转移;1/3病人死于过度治疗,把人给摧毁了;1/3病人死于恐惧与高度忧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被吓死的”。前两点是现在肿瘤防治的难点与热点,最后一点是他格外关注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明,经常克制自己、压抑愤怒、有不安全感及不满情绪、悲观厌世的人,非常容易与癌症不期而遇,甚至加速癌细胞的扩散。

作为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名誉所长,顾健人非常注重人才培育。他曾亲笔写下“明德、博学、创新”的所训,这不仅是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他们的厚望与期待。

“院士是科学家,更是教育家,提携培育青年人才是责任所在。”在顾健人看来,人才是支撑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创新的关键。在他的推动下,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环境,优秀科技人才不断涌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什么级别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含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均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各学部每次增选名额的分配,由院士大会的常设领导机构根据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院士候选人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推荐,不受理本人申请。

(一)院士直接推荐候选人。每次增选,每位院士推荐候选人限额不超过两名;获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荐为有效。对居住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侨居他国的中国籍学者、专家的推荐,仅适用此款。

(二)国内各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按组织系统推荐候选人。此类候选人,必须经过其主管部门、中国科协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初选。

他们为何成为2015年中国工程院增补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每两年进行一次增选,堪称学术界“奥斯卡”。


早在一个月之前,网上就热传今年院士增补名单。此次官方名单的公布,揭晓了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悬念。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医药卫生学部

外科独占三元

在中国工程院2015年医药卫生学部7名增补院士中,外科领域独占三元,分别是心血管外科高长青、泌尿外科孙颖浩和口腔颌面肿瘤外科张志愿。

高长青:“军中一把刀”

高长青,教授、主任医师,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全军心脏外科研究所所长、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主任。2014年1月29日,高长青教授当选为法国国家外科学院外籍院士。

在国内率先应用da Vinci S 全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中国首例不开胸心脏手术。

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联合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重症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孙颖浩:创前列腺癌“中国式”疗法

孙颖浩,主任医师,教授,第二军医大学校长

擅长泌尿系肿瘤(尤其是前列腺癌)的诊治及微创泌尿外科技术的应用,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解剖性前列腺癌根治术及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方面的先进技术,首创并改进了多项微创泌尿外科技术。

2013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孙颖浩教授牵头的《前列腺癌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成果,荣膺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成果,找到了前列腺癌的“中国式”疗法。

张志愿:情系口腔医学

张志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

擅长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的诊治,尤其是口腔颌面部晚期恶性肿瘤侵犯颅底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侵犯颈动脉的颈动脉移植术以及口腔颌面头颈部血管瘤、大型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手术治疗。201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内科宁光独占鳌头

相比于外科领域,内科方面由内分泌代谢病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占得一席。同时,他也是糖尿病疾病领域的第一位院士。

宁光:潜心研学 偏爱大数据

宁光,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

擅长内分泌代谢病疑难杂症,包括难治性糖尿病血糖控制和糖尿病并发症。

2014年,宁光教授在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第23届科学年会上,荣获国际内分泌学大奖。

药学两位专家平分秋色

此次医药卫生学部院士增补名单中,有两位药学专家。一位是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所长、创新药物研究专家李松。另一位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专家黄璐琦,也是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同事。

李松:抗H7N9新药研发第一人

李松,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分子设计与创新药物研究,重点是针对重大疾病的基于新机制新靶点的创新药物研究。

李松师从中国著名理论化学家唐敖庆院士,在发展大规模虚拟筛选药物新方法的基础上,成功研发了5个创新药物,包括抗流感病毒的1.1类化学新药帕拉米韦、糖尿病治疗专利新药太罗、促进能量代谢的氟诺艾力等,已实现了近80亿的市场价值。成功设计了磷酸奥司他韦全新的非叠氮合成工艺,并实现产业化,建成全球单产能力最大的生产线,为应对流感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璐琦:“最年轻院士”

黄璐琦,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药研究所所长

在此次新增选院士名单中,黄璐琦最“年轻”,为47岁。

黄璐琦主要从事中药资源与鉴定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复杂性研究中,立上中医药的课题,从新的角度探讨了脏腑关系、方证相关等中医药领域的重大问题。尤其,在应用复杂系统的熵理论研究方证相关,对推动复杂性科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础医学一枝独秀

在5月份公布的《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等基础医学学科专家有十余人,最后获选的是医学组织工程学专家顾晓松。

顾晓松:组织工程神经转化医学开拓者

顾晓松,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通大学党委书记

顾晓松教授主要从事神经损伤与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工作推动了我国组织工程神经研究与转化走在国际的前沿。

他发明了生物可降解人工神经移植物,在国际上率先将壳聚糖人工神经移植物应用于临床,受试患者操作肢体功能明显恢复;他研制了生物力学性好、降解可调控、低免疫原性、有利于血管生长和神经导向生长的组织工程神经,发明了构建组织工程神经的新技术和新工艺。Science(2012)杂志撰文在特别栏目中称“顾教授是组织工程神经转化医学的开拓者”。


3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