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以及事迹

| 舒洪

历史名人以及事迹篇1

一向深受我们大家的喜爱,为了能够让我们初中的同学们对于他的这个故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学大教育的专家们就为我们的同学们带来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说,期望我们大家能够认真的`去看。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去彭泽县令,从此名垂千古,被认为是表示文人的骨气,是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但陶渊明解职归田,真是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并非如此。

清代林云铭曾提出:“陶元亮作令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竟成千秋佳话。岂未仕之先,茫不知有束带谒见之时,孟浪受官,方较论禄之微薄,礼之卑屈耶?”陶渊明曾出仕四次,又归隐四次,为什么出而复隐,隐而复出呢?只是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

我们先来看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件事情的原委。《陶潜传》中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难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乃即日解印绶去职。”‘督邮’是一种官职,是专门来考查县令治绩的。陶渊明以前当过八十三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这天,你要穿戴整齐去见领导。陶渊明说:“我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迎接上司检查,让他穿的正规一些,干净一些,有什么不对。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穿衣是个礼节问题,穿的正规一些,干净一些是净化自己,关乎自己的形象,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就正因这些挂冠而去,实在让人难以明白。陶渊明穿戴整齐去迎接检查理应是分内之事,更是礼仪之事。没有人侮辱他,很难说有什么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汚的精神。

历史名人以及事迹篇2

他一生似乎都与月光有一种无形的牵绊。

夜间,月光倾泻而下,在地上散下一片温柔的银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李白在看到月亮时随口诵出的诗句,是何等潇洒,但在字里行间却又流露出连绵的伤感与怀念,他那时在想什么?是想起了古时的哪位令他敬佩的前人吗,又或者是,他已故去的亲友。这样的情感,表达的含蓄且真切,让我们这些后人为这诗句动容。

又是夜间,他坐在窗边,影伴身旁,却久久不能入睡,远在他乡的李白,在对亲人浓的化不开的思念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虽没有他那样的文采和那样浓厚的情感,可住校时晚上也略有那样的思亲之情。

还有在那放逐了自己的月夜,独自一人,和着皎洁的月光,和自己的影子一起浪漫吟诗,笙歌曼舞,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千古名句,这本是十分孤独的事,却在李白潇洒的态度下有了不可言说的韵味,于我,于大家何尝不是这样呢?独自学习,看似是一件孤独的事,但真正会学的人却能从中学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就像月光,孤独却皎洁,凄清却美丽。

在灯火阑珊中,家家户户其乐融融,妻子在河边用木棒捣着衣服,子女在一旁嬉戏,诗人在一片热闹中写下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这句子虽没有前两首那么有名,却在热闹中衬托出了那位妇女的忧虑,没有自己的丈夫,家中只有自己,诗人是想借这女子来写自己的孤独,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在这偌大的长安城中,无依无靠。而我,独自在学校中求学,父母都不在身边,有什么委屈也只能自己化解,但这有什么呢,成功路上总是孤独的。

在月光中寻找李白,这时照着我们的月光,是不是那片曾经照着李白的那片呢?独自在月光下,总会有些感触,李白也是这样的吧!学习他那份浪漫,潇洒的情怀,做那个在月光下思考的自己。

历史名人以及事迹篇3

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一百周年前,居里夫妇为了钋和镭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实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

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对此提出来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她提出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他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支起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炼化然后送到废弃的破棚子里溶解、沉淀、分析。

尽管破棚子很破但居里夫妇也只有这么一个地方能当化验室了。经过三年又九个月,居里夫妇终于从成堆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镭拥有极美丽的颜色,是晶莹的的蓝色,在黑暗的化验室里闪着微弱的荧光,尽管只有0.1克,可这对科学的意义却是巨大的。玛丽.居里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的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居里夫人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6个名誉头衔,特别是曾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但她却把奖金捐赠、奖章供自己6岁的小女儿当玩具。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一头扎进科学研究的工作上,直至67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女儿和实验室。

直到她身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的释放......居里夫人高尚的品德宛如黑暗丛林中优美的百合,是黑暗中灿烂耀眼的阳光,满谷飘逸着美德的馨香。她的科学精神永驻于我们的心中。

历史名人以及事迹篇4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着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历史名人以及事迹篇5

宋濂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3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