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刻苦的名人事迹1200字优秀作文

| 郑诗2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勤奋刻苦的名人事迹范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勤奋刻苦的名人事迹优秀范文1

任何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不会绕过巴赫。他第一个把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成功地糅合在一起,他为人类谱写了几百首不朽的传世乐章,他一生的创作被后人评价为:“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使音乐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点。”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音乐家,几乎全部受过他的滋养。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却在有生之年一直没有摆脱卑做的职位和贫穷的窘迫。

巴赫于1885年出生在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给这位未来的伟大音乐家安排了巨大的磨难: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兄长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抄下来,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晚年不得不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但是他对于音乐的执著并没有打动兄长,当兄长发现了弟弟的秘密时,不仅无情地没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还严厉地惩罚了他。

15岁的巴赫忍受不了兄长的虐待,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巴赫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但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的老师长期的指导。但是正因如此,他如同一只辛勤的蜜蜂,到处寻找与吮吸营养。后来,他在一家室内乐队当小提琴手。1723年巴赫38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27年中一直担任这个收入很低的卑微的职位。

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处于一种封建贵族割据的分裂状态,一个城堡便有一国诸侯,领土不大的德国居然被瓜分为352个各自独立的小国。大大小小的领主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豪华,一般都设有歌剧团和宫廷乐队。民间艺术家们为求生存,大都沦为宫廷或教会的乐工、奴仆。当时的德国,无论在宫廷还是教堂,都把乐师视作与勤杂工、看门人、厨师等完全相同的奴仆。

在巴赫的一生中,贫困与死亡像一对可怕的魔影紧紧相随。他不仅从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从9岁起就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开始感受到死亡威胁,长大成人当父亲后,又眼睁睁地将自己孩子中的11个送进了坟墓。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他前奏曲;100多首其他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他乐曲;总计起来他写出了800多首严肃乐曲。

但是,巴赫在世时作品一直不为人们所欣赏,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后来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折服。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这首曲子被认为是所有宗教音乐中最伟大、最丰富的典范。

今天,全世界任何一个严肃的音乐场所都在演奏巴赫的音乐,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世界公认:他的出生,是世界的幸运,也是音乐的幸运。

勤奋刻苦的名人事迹优秀范文2

他,15岁参军,一边挖煤养猪,一边却将诺贝尔奖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曾一举攻克汉字手写输入技术,成为中科院破格录取的在职博士生。

他的汉王笔,一度拥有75%的市场占有率,是汉字手写输入市场上一骑绝尘的王者;现在,他面对的是亚马逊,抢夺的是未来可能孕育出世界500强的电子阅读器市场。

他就是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一个看上去仍然有着军人气质的企业家。

商海洗礼

一切源于大学时的一个梦想——1978年,十年如一日挤出时间读书的炊事兵刘迎建,终于顺利考入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在对汉字编码的研究中,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无需繁琐的编码、符合中国人的习惯、甚至脱离键盘的输入方法呢?

4年后大学毕业,刘迎建被分配到总参通讯部下面的一个连队,担任助理工程师。2年后,他的“联机手写汉字识别装置”问世,一举拿下北京市软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中科院自动化所将他破格录取为在职博士研究生。

1990年,一个寻找商机的台商考察团来到了自动化所。其中一家公司看中了刘迎建的技术,委托他开发手写识别产品,并爽快地拿出8万美元。

紧接着,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彻底改变了刘迎建。1992年之前,台湾和香港都使用他的手写识别技术。然而成立于1991年的台湾蒙恬科技,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迅速抢占了台湾和香港的市场。

刘迎建震惊了。对手的冲击让刘迎建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市场的强大力量。

击退摩托罗拉

1993年,刘迎建牵头组建了汉王公司,公司名称意为“汉字输入之王”。

1995年,刘迎建正式结束了军旅生涯,转业到中科院自动化所。就在这一年,汉王建成了大陆第一条电脑笔硬件生产线。1997年5月,汉王电脑笔的单月销量突破千台。

然而,就在汉王笔销量呈现上升势头之时,摩托罗拉旗下莱克斯公司的同类型产品“慧笔”杀入中国市场。这几乎是一场小帆船与大军舰的对抗,胜负似乎毫无悬念。

仔细研究“慧笔”产品后,刘迎建找到巨人的破绽,也为汉王抢得绝地反击的先手。刘迎建一边在技术上也放开内存空间的限制,加入连笔模块;一边抢占零售渠道。他亲赴各个省会城市的市场一线,挑选了40多家经销商,以货品和资金的形式入股,与他们在各个省会城市共建渠道根据地。

摩托罗拉不甘下风,市场上很快传出“慧笔”将推出语音识别的功能,而全球只有几家巨头公司掌握该项技术。

情急之下,刘迎建想到了求援,他一连跑了3趟IBM研究所,最终痛下血本40万美元,买来当时还不太成熟的IBM 语言识别技术,并立马将其植入汉王笔上。推出了售价1500元的“汉王读写听”,打出了“非键盘输入”的概念,每个卖场的零售终端,都有汉王的促销员一边高声朗读,一边奋笔疾书,市场反应火爆异常。

此役胜负已分。1998年汉王笔销量达到5万台,猛增了150%。1998——2000年,汉王年销售额从几千万元上升到1亿多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慧笔”连续3年亏损,莱克斯公司最终被摩托罗拉砍掉。

下沉之险

自2000年起,刘迎建开始驾着“汉王”号四面出击。作为一名技术专家出身的企业家,彼时的刘迎建商业构想极其简单:突破一项技术,打造一个产品,攻克一个市场。贪大心切的后遗症很快显现:有的技术由于无法得到优势资源(比如资金、人员等)迟迟无法攻克难关;有的技术转化成了产品,却由于前期市场判断有误,不为市场接受……43个项目中,大部分事与愿违地以失败而草草收场。

最为惨痛的教训是“智能电话” 项目。当时手机价格比较贵,普及率远不如座机电话,而且很多老年人也没有手机,更不会发短信。如果把手写识别植入座机电话,让座机电话也能够像手机一样收发短信,那么这种“智能电话”必将掀起一场座机电话的升级革命。

刘迎建认定,这又将是一个可以使汉王加速前进的漩涡,于是毫不犹豫地指挥“汉王”号冲了进去。

但是,市场发展的演进与预期大相径庭。

2006年,眼看着迟迟不见回报的“智能电话”快要把公司拖垮,刘迎建无奈之下,只好剥离了这个曾经被他视为一柄尖刀的团队。

电纸书的布道者

经过几番波折,2008年7月,刘迎建的第一款汉王电纸书问世。它的广告语也十分生猛:让读书人狂喜,让印书人跳楼!

紧接着,连续3个月,每月砸下七八百万元的广告费,尤其是让汉王电纸书搭载神舟七号飞船上天,赚足了消费者的目光。空中奇兵的狂轰滥炸,让汉王迅速成为市场焦点,而汉王的地面部队也顺势兵分三路掩杀而来。

第一路是基于传统IT产品渠道的升级。刘迎建推动汉王原有渠道的再次细分,由分区域分产品线的独家经销制,改为分区域分产品的独家经销制,让每个经销商更专注于一种或几种产品,尤其是电纸书。于是,汉王电纸书在1000多个销售终端,开始接受消费者投来的惊奇眼光。

第二路是一条特别的销售渠道——新华书店。经过谈判团队3个月奔波于各地的谈判,汉王终于在湖北新华书店集团打开缺口,2008年9月,汉王电纸书进入武汉市场。

这第三路,刘迎建瞄准了政府采购。政府办公讲究节约、高效、环保,但会议多、资料多、文件多,导致纸张费、打印费相当高。汉王电纸书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刘迎建巧妙借助了国内时下“学国学,读经典”的热潮,购买了1000本正版经典图书的版权,将其预装进汉王电纸书里,使得汉王电纸书更受政府机关的欢迎。

三路出击,颇有斩获。

一条完整而强大的产业链战线,已经逐渐拉开。在这条战线的整体推进中,汉王电纸书的销量节节攀升。

2009年9月,汉王电纸书销量超过索尼的电子阅读器,成为排在亚马逊Kindle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电子阅读器品牌。2009年末,汉王电纸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5%,年销量近50万台,按照平均每本2000元的价格推算,年销售额近10亿元,将汉王的年总销售额强势拉升至10亿元以上!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漩涡世界里曲折迂回10多年,57岁的刘迎建似乎正在将“汉王”号引进理想中的巨大漩涡。此时此刻,他已经看见下一年的两条激流,一是汉王科技上市;二是电纸书年销量突破200万台。另外,他还远眺着那个追寻已久的彼岸——世界500强。

勤奋刻苦的名人事迹优秀范文3

1994年,61岁的梁从诫放下了从事多年的史学研究,与朋友创办了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不久,他们就收到一则求助信。云南某县为解决财政困难,准备砍伐100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而那里正是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梁从诫当即找人在媒体报道,给中央领导写信。他们的努力成功了。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梁从诫赠给他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照片。克林顿问:“这种金丝猴还有多少?”梁从诫回答:“不足1200只,这是灵长类中除了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克林顿说:“哦,那是我的表亲!”在场的人都笑了,也提醒人们要善待这些“表亲”。

20世纪90年代,藏羚羊羊绒披肩“沙图什”是很多欧洲人追捧的奢侈品,大批藏羚羊因此被偷猎者射杀。青海省治多县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组织了“野牦牛队”,与偷猎者搏斗,甚至献出了生命。“自然之友”与媒体合作,宣传“野牦牛队”事迹,筹款建立“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英国是“沙图什”主要经销国,梁从诫致信首相布莱尔,请求打击国际藏羚羊制品非法贸易。布莱尔很快回信,并在访华期间与梁从诫见面。1999年春,国家有关部门发动了著名的“可可西里1号”行动,严厉打击了盗猎分子。

不过,事情并不总是那么顺利。一次,梁从诫应邀到某国家机关演讲,前来听讲的却只有五个人。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如果我能在你们五个人心中种下五颗绿色的种子,我就很欣慰了。”

1995年,他与一位官员同去风景区。官员随手往车窗外丢矿泉水瓶,梁从诫下车把瓶子捡回来时,官员极不耐烦:“这有什么关系,扔的人多着呢!”

他以一种堂吉诃德式的勇气坚持着。1999年,梁从诫应邀参加全球500强财富论坛,他直言不讳地说:如果十几亿中国人都过上你们那种生活,中国的资源能支持得起吗?如果现在中国要达到美国1990年的生活水平,把全世界的能源供应中国都不够。这不仅是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他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然而在一些人看来,不过是荒唐、傻气的言语罢了。

还有一次,“自然之友”去内蒙古沙漠义务植树。当地人每隔七八里就横上一根木头,拦车索要“过路费”,理由是雨天行车会轧坏他们承包的路段。他们不断解释是去义务植树,改善沙漠环境,却没有人理会。结果,两个半小时的路他们用了五小时,过路费花了几百元。

在宁夏,他看到一对姐弟在沙漠里挖发菜,换取几分几毛钱维持生计。挖发菜对草原有致命威胁,但看着这对在严重缺水环境下长大、至今可能没怎么洗过脸的孩子,他实在不忍心责备,“与那些连基本生存都难以为继的人谈环保,我有一种负疚感”。

梁从诫意识到,必须有一个可行方案来解决实际问题。他说,“自然之友”最大的成就不是保住了哪一座山或哪一种动物,而是为许多关注环保的人找到了一个共同发挥作用的可能性。

“自然之友”做的都是小事情:拒用一次性筷子、不乱丢弃废旧电池、留下洗衣服的水冲马桶、给孩子们举办环保夏令营、组织观鸟小组、到学校巡回宣传等。

他首先从自己做起,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两室一厅的房子几十年没有装修,家里没有一件新家具;每次在外吃饭,他都自带餐具;他和“自然之友”专职工作人员的名片都是用废纸印刷,办公室的打印机、文件柜、保险柜,都是别人淘汰下来的;连他坐的沙发也是捡来的……

作为政协委员,他穿着布鞋、骑着自行车去政协开会,结果被警卫拦住。“你给谁报到?”警卫问。当梁从诫说,他给自己报到时,警卫吃了一惊。

这位将后半生献给环保事业的老人,有着声名显赫的祖父和风华绝代的父母。他是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之孙,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子。

梁从诫坦言:我们祖孙三代如果说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社会责任感。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不能不尽我们的力量,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他又说,亿万人的警觉,会形成宏伟的力量,而亿万人的无知和漫不经心,也会给地球带来沉重的负担,乃至巨大的灾难。

2010年10月28日,这位可敬的老人在北京逝世。

勤奋刻苦的名人事迹优秀范文4

2010年12月31日,这一年的最后一个凌晨,6点。一辆救护车呼啸着冲进茫茫雪雾之中。救护车护送的,是一个肝脏,它刚刚离开陪伴了59年的躯体,现在它要继续前行,去履行一个庄严的使命,延续另一个垂危的生命。

“能呼吸时,就要有尊严地活着;临走时,我要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生命像接力那样传递给别人。只要我身上还有一件对别人有用的器官,当最后离开现实世界时,就一定无保留、无条件捐赠他人。”

他怕冷,他盖着自家的那条羽绒被走了,却留下了他的脊椎、大脑作为医学研究;留下了肝脏给濒临绝境的患者带去生机。彻骨的寒夜,一瞬间,被一个叫“史铁生”的名字温暖了。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九个字放在史铁生身上,是那样令人心酸地契合。17岁中学未毕业就插队去了陕西一个极偏僻的小山村,一次在山沟里放牛突遇大雨,遍身被淋透后开始发高烧,后来双腿不能走路,运回北京后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症”,致使双腿永久高位瘫痪。20岁便开始了他轮椅上的人生。

史铁生与各种病痛周旋了三十多年。十多年前肾病加重,转为尿毒症,必须频繁地做肾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只有中间不做透析的两天上午可以做一点事。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停止写作。他曾不无幽默地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在最生龙活虎最狂妄的20岁青春年华里,突然没了双腿,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且暴怒无常。他常常会突然狂暴地捶击自己,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母亲扑过去抓住他的手:“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好好活。”事实上,这个时候母亲的肝病已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宿整宿睡不了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

母亲猝然离去之后,仿佛一记闷棍将史铁生敲醒——在他被命运击昏了头的时候,他一直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人,其实孩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母亲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20岁的儿子。积郁于肝,才让她四十来岁便被肝病夺去生命。他懂得了母亲临走前未说完的那半句话:他与妹妹两人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当史铁生的头一篇作品发表的时候,当他的头一篇作品获奖的时候,他多么希望他的母亲还活着,看到儿子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了一条小路,至少她不用再为儿子担心,欣慰他找到自己生存下去的道路和希望。当他被生活的荆棘刺得满心疼痛时,他没有沉沦,而是勇敢地抬头,他看到母亲的眼神是荆棘上开出的美丽花朵,在陪伴他一路前行。他有一次在广州刚去医院透析完,就去领奖。透析之后是很痛苦的,然而他就那么静静地、微笑着面对每个人。

他一路弹着命运的琴弦,高歌。

“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就像他自己,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就那么永远而执拗地扯紧命运这根弦,不去看那空茫而又无情的人生。

勤奋刻苦的名人事迹优秀范文5

闫妮18岁考上一所财经学院,大学毕业后,和许多同班同学一样,按照家人的要求,她专业对口地找了份会计工作。可是,她对枯燥的数字根本提不起兴趣,整天迷迷糊糊,朝着外面的天空发呆,想辞掉这份工作。母亲劝她:“女孩子,做个会计挺好的,不脏、不累、不重。”她对着母亲淡淡一笑,毅然辞掉了这份来之不易的会计工作。

辞职后,待在家里的闫妮发现自己迷上了表演,常常陶醉于电影里演员的出色表演。她发现模仿表演的时候,自己再也不迷糊。她知道,这是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经过刻苦训练,她考上了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然后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表演,毕业后分到空政话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天道酬勤。12年后,她凭借在《武林外传》中成功饰演风情万种的佟湘玉而一举成功。

现实中的闫妮和剧中精明算计的佟湘玉相差甚远,和她合作过的一个明星直言不讳:“人家丢三落四,闫妮是丢五落八。”闫妮微笑着说,母亲现在还会给她打电话念叨:“幸好你没干会计,要是让你管钱,人家肯定得把你法办了。”

还有一个女孩,与闫妮的人生一样。

她是柴静,17岁时考上长沙铁道学院会计专业。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呢?母亲说祖上开过票号,再说山西人天生会算账。但她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会计,无法成为那种中规中矩的会计。别的女孩子的课本永远是干净整洁,重要的知识点下永远有用尺子打着的红线,可是她的课本,永远是卷着边的。她是班里最沉默、最灰色、最普通的孩子,不爱张扬,学习成绩在班里从来没有进过前十名。

大学毕业后,柴静的工作单位已经分配好了,一份稳定的会计工作。然而当时的她,并不想选择这条路。平时听话的她不顾母亲的劝阻,听从内心的声音,去了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做一档名叫《夜色温柔》的晚间谈话节目。“关键不是别人给我做什么,而是我要做什么,然后就寻找一个空间去做。”从她瘦弱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拼搏之美。三年后,她北上寻找更大的舞台,到了央视《新闻调查》节目做记者。跋山涉水,她却乐此不疲,辛苦并快乐着。“如果让我做会计,我应该是史上最糟糕的会计之一。”已经成为央视知名记者的柴静给自己这样一个评价。

闫妮,也许不是一名好会计,却成为一名优秀的影视演员;柴静,也许做会计真的会糟糕,却成为一名眼神犀利的新闻女侠。

人生都是在不断变换着的,有许多人终其一生在一条道路上奔走,但他们没有想过,这条路适合不适合他们。而有些人,能够把握自己的优势,让自己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那么,如何选择自己的路呢?木桶理论说:一只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没错,但我们毕竟不是死板的木桶,而是变通的有思想的抉择者。陈景润教不好中学数学,却能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沈从文在西南联大课堂上说得结结巴巴,却写得风生水起,成为文坛大家。对闫妮,会计是短板,表演是长板;对柴静,会计是短板,新闻是长板。

成功者大多都不是“略懂”的平均主义者,而是独树一帜、独当一面的“精深”专家。一个人能登多高、能走多远,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最擅长、最精通的专业能力。人生就是这样,总有适合你的一份工作,总有展现你才华的舞台。关键是你要学会变换,敢于变换,才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