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个人先进事迹简介

| 启智

教育科研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1)

男,中共党员,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他扎根针灸科研一线30余年,在针刺作用机理研究、针刺手法规范化及量效规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石学敏院士指导下,他带领团队成功申报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确立了天津针灸在全国领先地位。他多年致力于针刺技术推广,促进针灸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推动针灸技术向世界的传播。作为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他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教育科研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2)

女,中共党员,蓟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主任技师。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她带领团队第一时间请战,每天与病毒“零距离”交锋。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管理,为应对核酸检测量剧增的现实困难,她不断优化PCR实验室的检测流程,第一时间实现了待检标本的“0库存”。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她不断拓展检测项目,提升检测能力,实现了全区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卫生目标。她曾荣获天津市疫情防控工作“三八”红旗手称号。

教育科研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3)

男,中共党员,天津城建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他立足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在大跨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先后承担百余座大跨桥梁技术服务工作,解决施工过程中技术难题,确保桥梁建设安全质量,有力提升了我市在大跨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国际国内声誉。他将社会服务取得的成效反哺教学,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他主持、参与的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教育科研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4)

小李,工作过程研究室燃烧过程设计与匹配专业技术骨干,主要承担HPD柴油机燃烧过程匹配及燃烧室廓形设计优化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参与了多项国防基础科研及国防预研项目的研究,负责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仿真分析研究工作及燃烧系统匹配优化工作,为项目指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其中参与的两项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另外其创新性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高强化柴油机的唇形壁面导流燃烧室,升级了燃烧系统,成功应用于HPD系列发动机,提升及优化了性能,获得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教育科研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5)

高晨宁是801班班长,在老师眼中,她是一个遵守纪律的学生;在家里,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她热爱班级,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把理想付之于实际行动。从入学以来,总是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在老师的精心教导和培育下,一切从自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起表率作用,秉着全心全意为同学这一宗旨去开展工作,经常为班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老师做一些管理班上的工作。如学校开展班级篮球赛,她积极带领班中队员参加。学校开展“五一”书画展,她就亲自收拾好同学的书画,帮老师把书画贴好,做同学们的榜样。

她学习,勤思考、爱钻研、求知欲强烈,各门功课都努力去学,学习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地听讲,思想从不开小差,积极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遵守课堂纪律。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每次都会认真地完成好。

对人十分有礼貌,助人为乐,她人有困难,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帮助。平时,若遇同学的学习用品缺了,总是第一个帮助解决;下雨天,见同路的同学没带伞,就主动上前招呼,撑伞送她们回家。

在家里,体贴工作忙碌的父母,生活中,坚持自主自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帮父母做力所能极的家务活,为父母分忧,让父母安心工作;在工作上,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做到以身作则,每次清洁劳动,总是在前头,不拍辛苦为班级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总之,她将以自己百倍的努力,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回报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源于不懈地努力,汗水练就扎实的技能。在科学技术的世界里,她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她自由翱翔,绽放光芒。创新与追求是她的本色,乐观和勤奋是他们的态度。相信在前行的道路上,她将不懈进取,带着希望满载而归。

教育科研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6)

李__,三二0一医院病理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得者,第四届汉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即将来临,70年在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一瞬间,但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今日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满足着越来越多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着中国在世界上越来越独特的魅力!广大科技工作者们是引领科技创新的先行者,他们身上闪耀着科学和理性的光芒,他们瞄准前沿、奋发勇为,用魄力和毅力助推科技强国梦的实现。

守初心、担使命,求精准,除疾患。我作为一名从事病理研究的工作者,深知把握病理诊断这个“金标准”对患者的重大意义。站在健康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医学科研与创新有着比任何时期都无比广阔的前景,在精准医疗的年代,病理人肩负着精准医疗的第一关,为每一位不幸患病的患者提供最精准的诊断和最精准的治疗信息,是所有病理人不懈努力的方向。新时代铸就新梦想,希望我们全体医学科技工作者以昂扬的斗志砥砺前行,潜心钻研,为服务更高水平“三市”建设而努力,为助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而做出新的贡献。

教育科研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7)

人物介绍

宋__,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瓯江实验室主任。

满脸亲切,时不时挂着腼腆的笑,远远见到记者,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瓯江实验室主任宋__停下和身边人的交谈,举着手打招呼,儒雅又绅士。

作为__省重点引进人才,去年9月起,他在温州开展了一系列老年病研究,并入职温州医科大学担任学术副校长。不久前,坐落在温州的瓯江实验室挂牌,其“掌门人”宋__的亮相再次受到关注。

说起科研,他侃侃而谈;聊到未来,他又感慨满怀,期待青年人才。他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更多面。

“我也是一名新生”

选择来温州继续科研,宋__很坚决。从了解__科研环境,到全职入驻温州,整个过程只花了两个月。去年9月开学季,他来到温州医科大学,幽默地跟医学生们说:“大家好,我也是一名新生。”

宋__是四川人,出生在医学家庭。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在神经医学研究领域有所建树,而后辗转到国外学习生活,并曾任教著名学府。长期以来,他持续钻研阿尔茨海默病,找到该项老年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有效防治方法,是他的毕生追求。

“其实过去很多人不了解、不认识阿尔茨海默病。”宋__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类疾病,随着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衰退,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失语、失知,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患病后目前无法治愈。它已成为严重危害全球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

人口老龄化的国情,加速老年病研究,也是宋__选择来温州做科研的主要原因。过去30年时间里,他一直保持跟国内相关专家开展交流,或参与学术活动。

辗转北京、重庆,来到__,良好的科研环境、人才氛围及政策支持,吸引宋__扎根温州。到温一个月,他就在温医大揭牌老年研究院,在自己制定的中长期目标里,他划下重点:专注于老年脑健康与重大疾病,还要在温州打造一个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和一家老年医院。

在温医大生物医药科研楼17楼,该校老年研究院装修一新,宋__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实验室里摆放着各类药剂、瓶瓶罐罐,另一旁的新办公室还在布置。目前研究室处于招兵买马阶段,他期待着更多人加入老年病研究团队。

“让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未知”

此次被聘为瓯江实验室主任,宋__的一项重中之重任务,是给实验室招兵买马,汇聚一批高层次人才,推动系列科技创新成果。

作为再生调控与眼脑健康__省实验室,瓯江实验室专注于解决“脖子以上”的问题,围绕组织器官再生与重塑、眼疾病与视觉功能康复、脑疾病与认知功能康复、再生医学材料、高端医疗器械(装备)五大方向开展研究。宋__计划为瓯江实验室招聘2000多名人才,其中他主要牵头研究“脑疾病与认知功能康复”,顺便“夹带点私心”,他也希望团队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受到更多关注。

“我们马上就要在暑期开始一项大行动,就是围绕全市百万老年群体开展普查性研究。”宋__的眼神里满是期待,在他看来,老年痴呆症的发病因素越发多样,需要探索发病机制,关键还是要走近患者的生活,去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寻找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而前期的一长段铺垫,都是为收获结果做准备。在瓯江实验室大楼,宋__同样有一个办公室,接下来他要迁入一部分实验室,搭建动物模型、研究基因分子,开展全方位研究。长远期规划,了解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特点,寻找致病因素,并针对性的研发药物。

“现在我们认识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小儿唐氏综合征有着必然关联,我们的研究也发现胎儿时期的营养及维生素缺乏,年老后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项全生命周期的研究,值得去不断深入。”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成因和预防机制,宋__都做出了大量的设想,他期待随着研究进展,样本的精细化,让各项研究得到验证。

而在实验室,他也对人才提出了灵活培养计划,“科学是没办法预判的,当然对于科学人才,要给予足够的自主权。”在他看来,实验室要建立鼓励创新的环境,提供容错机制,让科研人员大胆地探索未知。

“让科研力量发光发热”

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性阿尔茨海默病只占1%,绝大多数后天成因导致,致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老年病,出现脑供血不足,“睡觉打鼾,都可能是老年痴呆的诱因。”因此,宋__团队招募也不受专业限制,目前的团队里,也包括精神医学、麻醉学、儿科等专业的研究生。

面向全市老年群体开展样本调研,他希望寻求与有关单位合作,在社区建立一套预警机制,在团队长期追踪同时,科普老年痴呆知识,让社区老人早筛查、早诊断、早预防。

“可以说,这是新的研究方向。”按宋__的话来说,这也将是他科研生涯的新节点,“不过,探索未知的过程可能99%都是失败的,我们必须踏踏实实研究,求真务实,等待发现1%的那一刻。”

在浩渺星河中,追寻那一颗最璀璨的科学之星,这是宋__的初心。他最开始学习儿科,而后转为研究更让他好奇的神经科学,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当了8年精神科医生。从医过程中接诊老年患者深受阿尔茨海默病的苦恼,让他决定踏出国门,再次探索未知。

宋__给记者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当医生面对的是患者,可以改变的是患者的生活;当老师面对的是医学生,培养更多的医生去救治更多的患者;而当科学家,研究治病机制、甚至成功研发药物,受益的是全世界的患者。”

自由与广阔的科研视野,并没有让宋__忘乎所以,他甚至悄悄地告诉记者,其实他面对镜头诚惶诚恐,很多领域未涉猎,只有讲到阿尔茨海默病,他可以不用准备,张口即来地讲上“一堂课”。

除了科研,宋__还有很多爱好,喜欢逛博物馆、看音乐剧、宅家连夜追橄榄球比赛,也爱看小说和电视剧。“想不到吧,那些偶像武侠剧我也看。”他略带诙谐地说。这也与他的科学人才培养理念如出一辙,他觉得科学青年不能“死读书”,要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还要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养成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过,首先要始终保持对所从事事业的热爱,这样你才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在温州半年多时间,宋某某感受到了浓郁的人才氛围,“我们期待温州人精神持续激发科技创新精神,让科研力量持续发光发热。”他说。

54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