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国先进事迹简介
朱志国先进事迹简介篇1
朱治国18岁入党,党龄比工龄更长。
他用日复一日的行动,诠释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在母亲眼中,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每天准时去上班,却从不准点回家。为了工作他经常睡在办公室,十几年下来,行军床就换了4张。在儿子眼中,他是个不知疲惫的“永动机”。去世后,朱治国16岁的儿子写道:“他有着2倍速的工作效率,有着2倍速的学习方法,有着2倍速的生活节奏,却没想到,也以2倍速离我们而去……”他还是基层干部心中的“知心大哥”、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群众口中的“好尕娃”。舍小家顾大家,忠诚履职为国家。他勤勉敬业、精益求精,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多次得到中央有关部门肯定,赢得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和赞誉。学习朱治国,就是要学习他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学习他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始终坚信幸福的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
朱志国先进事迹简介篇2
走进朱治国的家,很难想到这是一个厅级干部的家:沙发是当年的老款式;餐厅被改造成了书房;冰箱、洗衣机等家电都是老物件;整个家里值钱的家当应该算是几年前朱治国给母亲买的一个按摩椅。朱治国的“家底”早就被妻子屈敏的病给掏空了。
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困难,他从来不会向组织叫一声苦、提一个要求,也从不会利用职权之便为家里谋取一分私利。朱治国与妻子屈敏两地分居,他从未向组织开口,后来妻子通过公务员招考进入了西宁市人社局。他的姐姐为照顾他的小孩来回奔波两座城市,想调动工作离他们家近点,都不敢向他提。和认识几十年的朋友一起吃饭,都约在家里或小馆子,要求绝不许带“一个外人”。他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田’,不是‘自留地’”。向朱治国看齐,就是要学习他始终奉行“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人生信条,学习他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行,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永葆共产党人清廉本色。
朱志国先进事迹简介篇3
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手中的权力却一尘不染,朱治国同志在廉洁上的“零污染”,有力保证分管工作的清风正气。大家一致表示,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今天,党员干部只有保持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始终做“赶考”路上的奋斗者,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坚守“赶考”的初心,才能做好新时代的“答卷人”。
“自始至终对权力保持敬畏”,河南省鹤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田开胜表示,身为党员干部,只有像朱治国同志那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坦坦荡荡为官,才能行得稳、走得远。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委组织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孙贻儒认为,公道正派是组织工作的鲜明特质,组工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公私界线,在工作中不存私心、不徇私情,不留“暗道”、不开“天窗”,维护选人用人清风正气。内蒙古鄂托克旗委组织部韩睿杰说,“党徽配翠竹”“以正治国”处处体现着朱治国同志对权力的敬畏之心,作为一名入职不久的年轻组工干部,如何正确看待权力是最先要想明白的根本问题,从朱治国身上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如何书写清清白白的纪律答卷?朱治国自戴“紧箍咒”,自设“高压线”,不越“雷池”、不乱“章法”,无论是处理家事还是对待公事,都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给人以启迪。广东省英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袁新建表示,朱治国坚持把“为人干净,做事才能坦荡”作为人生信条,从没因家人朋友在公家事上多说一个字,没让亲友们沾自己一点光,要把这种优良风范传扬下去,展现新时代组工干部的精神风貌。山东省东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忠远表示,要以朱治国同志为标杆,学习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廉洁底色,以过硬作风、过硬素质展示组工干部过硬形象,牢牢守住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田”。
“两袖清风来,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南省威信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罗雄深情地表示,朱治国同志并未远去,他的生命将会以另一种形式在广大组工干部身上延续下去。
朱志国先进事迹简介篇4
学习朱治国,走好赶考路。站上历史的又一个山巅,向下一个山巅远眺,大家表示,尤需学习朱治国同志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精神品质,在推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起而行之、勇挑重担,接力续写赶考路上的新答卷。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云南省剑川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兵说,朱治国同志的事迹就像一面镜子,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尤其是组工干部认真对照、躬身践行,“作为一名基层组织部长,我将时刻牢记组工干部职责使命,以实际行动带领剑川党员干部扎实巩固脱贫成效、奋力推进乡村振兴,以高质量组织工作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在打造党员、干部、人才‘三个之家’上谋思路、求突破,为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江苏省常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潘浩表示,自己要带头认真学习朱治国同志专注专业的实干担当精神,始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工作,始终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辽宁省台安县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周子淞说:“我将时刻以朱治国同志为榜样,对照________和党的____描绘的宏伟蓝图,立足岗位、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党员、干部、人才服务,担起建设好基层的使命。”重庆市永川区委组织部杨杰认为,我们要深入学习朱治国同志“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爱岗敬业精神,始终保持“上前”的意识,增强“上手”的能力,用辛勤和汗水深耕基层党建“责任田”。
许多地方将向朱治国同志学习活动与深入学习贯彻________、学习贯彻党的____精神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工作、谋划未来发展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青海在全省组织系统开展一次专题座谈、组织先进事迹报告团开展专题宣讲、谋划一次主题教育活动载体等9项学习活动,努力在学习宣传朱治国同志先进事迹中走前列、作表率;国家应急管理部人事司以党小组分组学习研讨的方式,组织全司党员集中学习,深入交流研讨,号召大家把学习榜样焕发出的激情斗志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河北在“河北共产党员”网开设向朱治国同志学习系列评论专栏,集中刊发广大组工干部学习心得;宁夏银川市要求全市各级组织系统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____精神,深入学习朱治国同志先进事迹;江西南昌、上饶、九江等地组织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大家纷纷表示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积蓄薪火相传的奋进力量。
春山可望,草木蔓发。大家表示,榜样照亮前程、使命催人奋进,在新的时代征程上,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____精神,自觉用________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用实际行动书写初心答卷、投身壮阔征程。
朱志国先进事迹简介篇5
朱治国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手中的权力,一尘不染。
2004年底从格尔木市调到省委组织部工作,妻子屈敏还在格尔木的电视台当播音员兼记者。异地两年,他没为妻子调动找过一个人。
姐姐朱治华回忆,屈敏热爱新闻工作却一直没等到省里媒体招考的机会,为了团聚,只能多次参加西宁市、青海省的公务员考试。格尔木到西宁800多公里,屈敏孕期挺着大肚子坐车十几个小时去面试,朱治国能做的,只有偶尔请假去车站接送一下。
2006年,屈敏考入西宁市人社局。搬家时,朱治国不愿多请假,不想麻烦别人,还在哺乳期的屈敏整理打包东西、办理离职手续,实在顾不过来,只能把孩子暂时交给也在产假中的姐姐照顾。
屈敏2013年查出癌症,朱治国把新房低价卖了去给妻子看病,没向身边人开口借钱。
姐姐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工作,没敢跟他提过一句想调到西宁市的话。
姑姑家的表哥马建立是一名厅级干部,他说,“治国约定的,在家称兄弟,外面称职务。自家人最清楚,他,绝不会在公家事上多说一个字。”
做朱治国的朋友也要“清心寡欲”。
约了赵超聊聊天,他却常常中途失约,“又来了急活儿,我先走”。
一起吃饭,都约在家里或小馆子,两家妻儿参加的聚会,朱治国要求绝不许带“一个外人”。
多年来,赵超从社区街道一步步干到西宁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在街道工作超过了10年,从没指望朱治国能在个人发展方面给一丁点“帮助”。
“老有人故意激我,你和老朱到底是不是师兄弟啊,怎么约他吃个饭你都约不出来?”
朱治国没让亲友们“沾”自己一点“光”,对部里的干部也是又严又细。干部三处张蕾11年前遴选到省委组织部,第一位领导就是朱治国。“写材料,十次有九次被当面指出逻辑、标点甚至错别字等问题”,张蕾倍感受挫想打退堂鼓,“发现我压力大,他来聊天安慰,还推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鼓励,严管又有温度,我打心底里服气他。”
朱治国在干部工作中最见不得“小人”。当面恭维的,打政策擦边球的,提着礼物、揣着信封来跑待遇跑项目的,背后传播小道消息的,在他这里都走不通。常跟着他下乡的年轻人都知道,为了避免有人趁他不注意往车上放东西,他上车前都要检查,当面打开,退回去。
正是这种“零污染”,成就了朱治国和他分管工作的清风正气,他带出来的干部,都敢说真话,知道劲儿往哪儿使。
朱志国先进事迹简介篇6
朱治国加班连轴转,前些年常睡办公室,一米宽的行军床,睡坏了四张。
近几年,妻子屈敏的病越来越重,母亲杨熙茹的身体每况愈下,儿子朱轶凡从初中到高中,只要凌晨四点前能忙完,朱治国也要往家赶,每天回来看一眼才能安心。
已经71岁的母亲从没跟儿子提起,他晚归的夜里,她总是睡不踏实,半夜走出卧室看门口是拖鞋还是皮鞋,如果是皮鞋,那就是他回来了,她回头还能睡一会儿。
母亲、妻子、姐姐都习惯了朱治国太忙不接电话、不回信息,除非是急事大事,一般不打扰他工作。
低调、内敛,关心都在行动上,多少深爱都放心里,这是朱治国全家的相处方式。
母亲说,养了个好儿子,娶了个好媳妇,婆媳比母女还亲,儿子儿媳感情特别好。
好景不长在。2013年屈敏确诊肺癌,朱治国倾尽所有带着妻子到处看病。他先是搜集医学书籍、论文了解病理,硬是把自己逼成半个专家,在他的照顾下,屈敏与病魔抗争了8年,成为小有名气的“抗癌使者”。
去年9月,朱治国有幸到北京参加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不到一个月,屈敏病情加重,他放弃学习机会回到西宁,白天上班,晚上在医院陪护。
春节前,怕影响医护人员放假,朱治国把肿瘤转移脑部、双眼失明的屈敏接回家照顾,吃饭把碗筷放在她手里,上厕所拉着手送到马桶边,还学会了打针。
回想这8年的朱治国,好多人感动落泪。他省吃俭用,网上买一件衣服穿好久,买四五百元一片的进口药却眼都不眨;他一有空回家就打扫、做饭,自己能多干一点绝不让母亲和妻子辛苦一下;姐姐朱治华至今不敢打开手机里最后一张全家福。“拍下这张照片后第三天,屈敏又住院了。那是年初五,治国终于撑不住,打电话问,姐姐能不能到医院看护两天。”
心疼弟弟,朱治华泣不成声:“即使我在,他一夜也睡不了两个小时,屈敏神志不清,只一遍遍叫朱治国。”
妻子屈敏因病去世四个月后,6月11日,朱治国也溘然而逝。朱治国发病时,母亲杨熙茹去搀扶,把腰摔成了粉碎性骨折,告别仪式后,从殡仪馆被直接送去了医院。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七八种慢性病,一天吃药好几把,药物副作用叠加,她经常从短暂的睡眠中惊醒。
“梦到治国了,他还在加班,盒饭太难吃,他胃疼喊妈妈……”杨熙茹流泪自语,朱治华忍不住抱着母亲痛哭。
16岁的朱轶凡帮奶奶和姑姑擦眼泪,他声音颤抖,忍着哭回忆了爸爸最后的时光:20多天紧张筹备会议,吃住都在办公室和会场;紧接着加班准备资料,带专家去平均海拔4200米的玉树调研;回西宁后提着行李箱直接回办公室投入工作,去世前一夜忙到凌晨两点半才回家……
“那天是周六,上午九点多,爸爸起来后没急着去加班,我看篮球赛,他还陪我坐了一会儿。”朱轶凡说,那天,最喜欢的球星拼尽全力得了43分,爸爸燃尽生命,永远停在了43岁……
6月12日,朱轶凡扶着奶奶迎接吊唁的人。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络绎不绝。许多人情难自抑,泪如雨下。
那是一场特殊的告别仪式。
朱轶凡说,遵从爸爸送别妈妈的要求,家中设鲜花灵堂,不收花圈,不烧纸,不随礼金。
朱志国先进事迹简介篇7
学习他对党无限忠诚,心中有信仰。对党的无限热爱,决不是一句口号式的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感悟和行动。朱治国同志的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从小,父亲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特别是对党的忠诚和对党的事业的执着与挚爱,更是深深地植入他的心田,影响着他一生做人做事的态度。在43年的人生中,他始终做到“党让干啥就干啥,接过来就必须干好”,高标准完成党赋予的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他最见不得那些溜须拍马、阳奉阴违的“小人”,从不给他们机会,绝不玷污共产党员的名节,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坚守着心中的崇高信仰。
学习他始终保持头脑清醒,眼里有方向。他始终笃定“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以担当作为的硬脊梁和铁肩膀,不管走到哪里都全力以赴地干好本职工作,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朱治国同志不说“干不了”,总想“怎么干”,始终不怕困难、不畏艰险,以“时时放心不下、事事放心不下”的敬业对待工作,展现了组工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良好形象。他用行动证明,共产党员就要在艰难困苦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和高风亮节,始终以党的利益为重,向党指引的方向前进。
学习他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做到肩上有担当。在朱治国同志的工作经历中,他走遍了青海的草原戈壁,一直把服务群众当作自己的初心使命,在努力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征程上奔波忙碌着。“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就是他二十多年如一日的真实写照。由于常年加班工作,办公室里一米宽的行军床,他就睡坏了四张;对每一份文稿的“逐页讨论、逐句推敲、逐字打磨”,为党员干部树立了精益求精的干事标准。我们学习他,就要像他一样,以近乎苛刻的要求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努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学习他始终坚守为民情怀,脚下有力量。不管是当乡镇上的普通科员,还是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治国同志始终不变的,是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拼搏精神。全省4149个村庄他走过一大半,他一次次进牧区、上高原、走村舍,推动解决干部素质提升、村(社区)干部报酬偏低、牧民安居等实际问题,把党的温暖送到干部群众心坎上。我们学习他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我”之中,立足平凡的本职岗位,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