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

| 徐球

十位年度人物,或倾一己之力,或践一生之诺,用卓越的成就和感人的事迹成为大家的榜样,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推荐1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1

风洞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而俞鸿儒院士,就是我国高超声速风洞奠基人,研究风洞技术已有60余年。

在国家资金紧张之际,俞鸿儒选择了省钱的研究路径,成功完成试验!在报国家奖项时,作为主要设计者的他却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2

刘玲琍是湖南衡阳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她扎根讲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让听障孩子在有爱的环境中,学习开口说话。刘老师自编教材,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境教学法,每天一对一教学,让学生感受气流的大小,声带的震动。

33年来,她教的80多名听障学生中有20多名考上了大学。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3

去年7月30日,北京强降雨致K396次列车迫停在门头沟落坡岭站,近千名乘客被困。“只要有我们一口吃的,肯定有你们的”,这是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孟二梅给全体乘客的承诺。你家出米,我家出面,落坡岭社区的居民把家里所有的物资都拿了出来,想尽办法让被困乘客在暴雨中免于冻饿。

回忆起当时救援的场景,孟二梅动情地说,“只有灾难真正到你身边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当时那个艰辛。”从无人知晓到感动中国,她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了近千名滞留乘客的生死安危。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4

世锦赛、大运会、亚运会、世界杯三站,2023年,张雨霏参加59个项目,拿下23块金牌,平均4天一场比赛。

“有些比赛是为了国家,将国家的责任扛在肩上,只有一个字:做!”巴黎奥运倒计时,张雨霏说想做世界的“蝶后”,加油!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5

今年60岁的农业专家杨华德,援助非洲布隆迪已有9年。在杨华德和团队手把手的帮助下,布隆迪水稻产量由平均每公顷3吨提升至10吨。杨华德带出的布隆迪学生,不仅自家水稻种得好,还被派往邻国传播先进经验。

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6

89岁的国家一级演员牛犇,70多年来精心刻画了200多个经典荧幕形象。

即便是很小的角色,他都会全力以赴;他从不给别人添麻烦,没有助理,不用替身,受伤后打上麻药也要完成角色。“我不用人扶,哪儿跌倒哪儿爬起来。”一位一生演小角色的大演员,致敬!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7

穆言灵和她的丈夫,都是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

他们创立了“鼓岭之友”,并奔走于美国的东西海岸间,寻找那些尘封在鼓岭柳杉和欧美式老房子里的人物,让美好的记忆重新鲜活了起来,续写着中美两国民间浓厚情谊往来的佳话。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8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而在立项之初,自动化码头技术被国外垄断。港口专家张连钢带队多次赴欧美考察,却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越遇到困难越来劲,越遇到难题,越能激发我的斗志。”

张连钢和团队留下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和两千多份技术会议记录,用1000多天就完成国外常规8到10年建设任务。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9

香港视障歌唱演员萧凯恩,3个月大时,因眼癌摘除眼球。起初学钢琴,很多老师都不相信她能学会。但凯恩没有放弃,她通过摸盲文点字乐谱和听录音反复背诵,一点一点学会了弹钢琴。学习唱歌时,她也要先把旋律背下来,用千遍的练习熟读歌词。

她在黑暗中追逐音乐梦想,20岁时已赢得超70个音乐比赛奖项。即使身体残疾,她依旧经常参加义演筹集善款,甚至不怕艰苦去贫困山区当义工。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10

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近些年,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勇担使命,驾驶着“轰-6k”战巡南海、绕飞台岛、演兵西太,飞出了不断延伸的时代航迹。

一次考核中,他们在起飞晚了22分钟的情况下,逆转绝境,夺得团体第一名。从单打独斗,到成体系作战,中国空军越飞越高,越飞越强!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11

在茫茫人海中,有这样一位特殊的歌手,她的名字叫做萧凯恩。她的眼睛看不见世界的色彩,但她的心灵却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她的声音,不仅穿透了黑暗,更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唱响了勇气与希望的赞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萧凯恩,感受这位视障歌手所传递的盲人奋斗精神,以及她如何启发我们面对生活的挑战。

萧凯恩出生在香港,从小便因为眼癌不得不摘除了眼球,从此失去了视力。尽管如此,她从未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在她的世界中,没有五彩斑斓的光影,但却有音符跳跃的旋律。她的音乐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学习的艰辛、旁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命运的不公,都没有让她退缩。相反,这些挑战磨砺了她的意志,让她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在公益的舞台上,萧凯恩更是积极参与,用音乐为更多和她有着相同经历的人带去希望。她的故事和行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们。她的每一次演出、每一次公益活动,都是对盲人奋斗精神的最好诠释。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12

在香港有機會聽到蕭凱恩同學歌唱,了解她的成名之路,要感謝曾任香港島南區議員林啟輝先生的推薦,讓我有機會分別於2018年、2019年元旦參加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的“經典名曲之夜”,以及2018年香港海洋公園舉辦的“希望之聲”音樂會。在這三場音樂會中,歌唱名家與經典名曲薈萃一堂,蕭凱恩的演唱令在場聽眾為之動容,掌聲久久不斷,至今記憶猶新。

閑暇之餘,我也在社交網站上聽蕭凱恩演唱的《我的祖國》《天路》《貝加爾湖畔》《Memory》《MyHeart Will Go On》《You Are My Eyes》《You Raise Me Up》《Time To Say Goodbye》《Scarborough Fair》等名曲,她是用心去演繹歌曲內涵,每一曲都能觸動人心,唱出生命的喜悅與力量來。正如一位中學生說,“蕭凱恩小姐演唱絕對是一絕,雖然小姐姐幼時因病失明,但一展歌喉必定能征服眾人。”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13

蕭凱恩的成長之路經歷了太多人間艱辛。出生才3個月,不幸因患眼癌而切除了眼球,自此永久失明。她說,“我以為每個人都有一雙假眼,每天也需清洗兩次,直至參加比賽,需要工作人員帶上台,我才意識到自己的不同,也發現眼球是人體的一部分。”蕭凱恩以正面、樂觀、勇敢、進取的精神,去面對生活、學習和藝術上的困難與挑戰,從未輕易放棄。她的幼兒園、小學及初中時光都在盲人學校度過。她看不見世界,只能通過感受感知這個世界。

她2歲時接觸到電子琴,自此對音樂著迷;4歲學習鋼琴,老師捉著她的手去摸琴鍵,記位置,也會先彈奏一遍,錄音讓她回家練習;10歲時學唱歌,小學六年級首次參加元朗區歌唱比賽就獲獎。她中小學時參加不少公開鋼琴或歌唱比賽,屢獲殊榮,也應邀出席不同活動及表演。感謝上天賜給了她一副動人的聲線,讓她能夠透過音樂感染身邊的人,綻放人生光彩。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14

萧凯恩是首位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港中大)音乐系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视障人士,20岁时她已赢得超70个音乐比赛奖项。

萧校友出生三个月因眼癌摘除眼球,5岁的时候,她问爸爸:“看不见是不是就没有用?”如今20多年过去了,她已经找到了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

多年来,即使身体残疾,萧校友依旧经常参加义演筹集善款,甚至不怕艰苦去贫困山区当义工。而她的梦想,是开一些可以包容不同学生的音乐学校,为祖国不同的孩子作贡献。

《感动中国》栏目事迹大全篇15

张连钢,男,汉族,1960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共代表、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

1983年,张连钢被分配到当时的青岛港务局安技处,先后从事过技术员、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港口设备技术研究创新等工作。2013年,张连钢被选派担当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项目组“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负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筹建项目。通过二期改造,张连钢最终带领团队建成全球首个“氢+5G”的绿色自动化码头。

张连钢先后荣获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第八届山东省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204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