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具体事迹

| 吴泽

甘远志,四川广安县人。1986年,甘远志于四川大学毕业后,在四川省南充日报社任编辑、记者,1994年9月调到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世纪》周刊社工作。1998年,甘远志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甘远志入职海南日报社,就向领导提出,在省报工作,重要的是应了解省情、了解基层,并要求到海南西部的东方市当驻站记者。甘远志沉下心在基层工作,跑政府部门,跑工厂矿区,跑各个农村进行采访,与群众打成一片,撰写大量反映基层实际的稿件。2003年,甘远志回到海南日报社经济编辑部任主任记者,他十分认真地与每个部门对接工作,争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把鲜活的新闻素材奉献广大读者,一些从前少有记者问津的部门,被甘远志跑成“热门”;别的记者不愿跑的部门,成了甘远志报道中最活跃的领城。

作为海南日报经济报道的主力军,甘远志长年奔跑在采访第一线,新闻现场处处可以看到他不知疲倦的身影,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采访、写稿,几乎成为甘远志生活中的全部。《小腌瓜挺进大市场》《台商巨资改造海防林》《把假干部通通清退》《“金大田”香燕跑赢市场》等鲜活的新闻报道作品,让人读得津津有味。

2004年9月4日,甘远志在东方市采访途中,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开人世,年仅39岁。甘远志在海南日报社工作1095天,发表稿件1051篇,几乎每天发稿一篇。新华社的同行对甘远志的事迹表示钦佩,认为在他年轻的生命背后,留下的是一串串扎实、勤奋、拼搏、奉献的足迹。同年9月,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海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甘远志“爱岗敬业的好记者”荣誉称号。2009年,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11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全国“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甘远志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具体事迹篇2

1958年12月13日晚,向秀丽和另外两名年轻女工罗秀明、蔡秋梅在药厂4楼化工车间加班制造化学药剂“甲基硫氧嘧啶”。当时,罗秀明从仓库里领来50斤装的无水酒精,往地上放时,瓶底意外破裂,流在地上的大量酒精,一接触到煤炉的热气,酒精刹那间燃烧起来,车间内顿时变成了一片火海。更可怕的是,7桶60公斤重、用煤油浸着的金属钠就放在离酒精倾泻处不到4米的地方,金属钠遇水或高温便会立即爆炸。到时不仅整个工厂将毁于一旦,还会殃及附近的商铺、居民、学校 。

向秀丽来不及为自己考虑什么,她拼命地用帽子、围裙拨酒精,阻止火势蔓延。大火烧毁了她的帽子、围裙,向秀丽想都不想,直接伸出双手阻挡酒精流向金属钠。她瞬间被大火包围住了,她的双手都被烧焦了,看着几乎变成火人的向秀丽,蔡秋梅失声惊叫:“阿丽,你身上着火了,快走吧!”她急忙冲到向秀丽身边,要为她扑灭身上的火。向秀丽一把推开她,大声说:“别管我,快去叫人救火!”火流仍在迅速蹿动,金属钠已经冒起了白烟。向秀丽拼尽全身勇气和力量猛地扑在地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来势凶猛的火流。大火最终被闻声赶来的工人扑灭了,但向秀丽的下半身却被严重烧伤,双腿僵直无法弯曲,膝盖几乎可以看见骨头 。

被送到医院后,向秀丽整整昏迷了三天三夜,一直处在生命垂危的边缘。检查结果显示她全身烧伤面积达67.25%,其中二、三度伤占64.75%。她清醒后看到党支部书记,第一句话就问:“金属钠有没有爆炸?工厂有没有受到损失?”她的妈妈去探望她时,她轻声安慰妈妈说:“没有烧到工厂,我就安心了。”

经过33天的全力抢救,1959年1月15日,向秀丽因伤势过重去世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具体事迹篇3

谁也无法想象,张定宇在对抗“病毒”的同时,也在也在顽强地同“渐冻症”进行着斗争,直到真相被公布那天。

2017年,一直风风火火的张定宇开始感觉自己的双腿出了问题。刚开始,他以为是膝关节或者髋关节的问题。然而,经过一系列检查,2018年10月,张定宇被确诊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病,即“渐冻症” 。

这是一种罕见的绝症,又称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无药可治。患病早期,主要表现为无力、肉跳、容易疲劳。慢慢地,就会进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直至呼吸衰竭。

医生表示,他前面的路不会太远,不可能再走多长时间。远的话可能会是10年左右,如果不远也就是5年左右。

得知结果后,喜欢做事情,热爱生活的张定宇最开始内心是恐惧的。后来,他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习惯了“渐冻症”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因战“疫”期间超负荷的工作,张定宇明显的感受到自己的双腿在萎缩,他的双腿上下楼越来越艰难了。“我特别怕下楼,必须扶着。平时,我下楼都会抓住我爱人。”

疫情还没发生前,有空的时候,张定宇会去徒步锻炼。因为渐冻症,他走路有些蹒跚,动作已经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自如,连换防护服的时都需要别人帮他套上裤子。

“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

因此,张定宇对时间特别敏感,在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他对自己的年龄做了精准的纠正。“我是1963年12月份出生的,今年应该是56岁,媒体为什么说我是57岁……应该往小了说,因为我愿意多做点事情,想让自己的时间长一点。”

生命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具体事迹篇4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杨善洲从1953年担任区委副书记起,先后担任过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1977年担任保山地委书记,直至1988年退休。他很少呆在机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碰上饭点,老百姓吃什么,他吃什么,吃完结账。

为提高亩产解决群众温饱,他亲自试验并示范推广“三岔九垄”插秧法。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沿用这个方法。他还推动了“坡地改梯田”、改籼稻为粳稻等试验田。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排第一,保山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被人们称作“粮书记”。

他担任地委书记后,按照政策,组织部门上交了他家人“农转非”的报告,他闻讯后坚决要求撤销了报告。他的妻子和大女儿一辈子都在农村。

他担任地县领导干部30多年,可直到退休也没有能力为在农村的家盖一所像样的房子,他家的房子曾经是全村最差的。

杨善洲退休后回到大亮山林场种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元在施甸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了一幢新房。老伴找到他:能不能凑点钱,帮娃们还账?他东拼西凑仅拿出9600元。为了不拖累孩子们,杨善洲做主把房子卖了。

1988年3月杨善洲退休后,婉拒上级安排他到省城安享晚年的厚意,走进施甸县大亮山,与15名职工一道开始了起早贪黑植树造林的生活。

那时,就地取材搭起来的40多间油毛毡棚是大家的栖身处。1992年,大亮山林场盖起第一间砖瓦房,他让给了新来的技术员。在四面透风漏雨的油毛毡棚,老人一住就是9年。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却坚持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最初的几年,林场每月给他补贴70元伙食费,后来调到100元。林场曾多次要给他一个月500元的补助,他总是一句话顶回来:“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22个寒暑过去,大亮山林场人工林面积达5.6万亩,经济价值超过3亿元。2009年,82岁的杨善洲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施甸县政府决定奖励杨善洲10万元,被他当场谢绝。经再三劝说,他接下了保山市委市政府奖励的20万元,捐出16万元用于公益事业,仅余4万元留给他一生愧疚的老伴。

“杨善洲不仅是共产党员的典范,也是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楷模。”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福泉说。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具体事迹篇5

“挎包、胶鞋、中山装”是留在虎城老百姓心中不朽的形象,是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邓平寿同志的生动写照;“公路、蚕桑、小城镇”是树立在虎城老百姓心中不朽的丰碑,是邓书记扎根虎城的毕生杰作;“求真、务实、吃得苦”是虎城老百姓对邓书记的由衷评价,是邓书记工作三十年来的一贯作风;“勤政、廉洁、求发展”是虎城镇党政多年的工作理念,是邓书记坚持三十年不动摇的优良传统。

邓平寿是普通农民出生,他忘不了农民的苦,忘不了农民的穷,他的夙愿就是要让虎城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实现他那算不上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一干就是一生。虎城发展起来了:公路修好了,蚕桑壮大了,居民点建起来了,电视电话自来水进村入户了,企业引进来了,资源开发了,百姓的日子好过了,邓书记却走了,他还没来得及与虎城的老百姓分享幸福就悄悄地走了。

公仆,什么是公仆?邓平寿就是公仆。楷模,什么是楷模,邓平寿就是楷模。他是我们身边的鲜活教材,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邓书记身上得到了体现,邓书记用他一生的先进事迹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真正含义: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工作,一心一意为民。“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心系百姓”是中国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从邓书记身上就可以看到人民公仆的分量到底有多重。邓书记用他的实际行动获得万人敬仰、万人爱戴,用他的先进事迹给党递交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学习邓平寿,萝卜炖肥肉;学习邓平寿,泡菜下烧酒”。“勤俭、节约”是邓书记的美德,也是最受百姓称道的原因之一。邓书记的工资不乱花,就爱花在捐助上;邓书记的公款不乱花,就爱花在修路上。一段时间,镇里的干部有意见,跟着这样的领导,我们吃不好、穿不好、睡不好,没搞头。但邓书记用他的政治头脑和经济头脑为他的干部“洗脑”,并用他的实际行动感化了镇里上下一百多名干部陪他“萝卜炖肥肉、泡菜下烧酒”,镇属单位部门将节约的资金全部交到镇里用于修路、修学校、发展蚕桑等民生大计。

学习邓平寿,硬要沉下去。邓书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没有休息日,天天往村里跑。他曾说:“不沉下去,不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老百姓就不会相信我们,我们的工作就很被动。一定要跟老百姓搞好关系,我们的工作才能推动,只在办公室是不行的。”田间地头有他的身影,农家小院有他的笑声,远山近水有他的足迹。邓书记硬是沉下去了,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什么事老百姓都愿跟他说说、讲讲,干群关系近了,工作也搞起来了。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虎城旧貌换新颜,百姓日子苦变甜。

学习邓平寿,既要心里装着老百姓,处处为老百姓的利益着想,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还要不傲资格、不摆架子、不绕路子、不绕幌子。只有真心、诚心、掏心地对待群众,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我们要向邓平寿同志学习,学习他“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心系百姓”的精神,把他的精神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理想的起点、信念的支点和事业的核心,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了解群众、服务群众,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言人,让广大人民群众相信自己,踏踏实实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公仆。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具体事迹篇6

邰丽华,这位无声的天使,她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用她自己独特的语言为国家赢得了巨大的荣誉;邰丽华,这位“美与人性的使者”,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声音,却用最美的舞姿震撼了世界,感动了中国;邰丽华,这朵无声盛开的鲜花!看完她的故事,我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一闭上眼,满脑子就都是她的身影,使得我一次又一次打开书本,一遍又一遍读她的故事,一回又一回被她感动,为她折服

然而,她看似柔弱的外表之下,却藏着一颗异常坚强的心,并为此选择下一条看似最不可能成功的道路——舞蹈,没有音乐、没有节拍,只有教练的手,只有自己,只有日复一日的挥洒汗水,她,在向命运,在向生活挑战。当然,这其中的酸楚只有默默咽下,终于,不可能成了可能,她成功了。凭借《千手观音》,不仅让全国人民记住了她,也让海外友人,记住了她,她同她的姐妹创造的奇迹,再一次向我们证明:她们不是弱者。她们同样可以为国争光,在美丽的光环包围的时候,在热烈的掌声拥抱的时候,她只是谦虚地微笑、点头,那清澈明净的眼神似乎告诉我们,赞美的歌曲与她永远无缘,属于她的只有不懈的努力和优美的舞姿。

在我们欣赏2005年_上按排的优美舞蹈千手观音时,怎会想到表演的是21位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她们时而如孔雀开屏,时而如佛塔层层相叠,而那位头戴霞冠、身披金甲、仪态庄严却不失亲切的领舞人就是邰丽华.此时我们感受到只是笼罩在她头顶的绚丽光环,却想像不出一位听不见声音的人是如何去感知音乐的世界,去追赶音乐的脚步,这其中付出了什么?

努力的拼搏,使她终于有了展现自我的机会,15岁那年进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雀之灵》成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次飞翔。在排练中,她几度让老师失望地摔门而去。为了能飞起来,为了登上艺术的殿堂,一个旋转动作,她要练上上千次,多少次练得晕厥过去。多么坚韧执著的女孩!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具体事迹篇7

罗阳自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立足航空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建立了卓越功勋。作为沈飞集团公司发展的“掌舵人”,他务实创新,夙兴夜寐,始终坚定地站在党和国家利益的高度,践行“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宗旨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不断创造航空工业的新奇迹,为我国航空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罗阳任职期间,把军机研制生产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多个型号的新机首飞和设计定型,实现了国家战略工程项目和生产能力的新突破。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月,他不知疲倦,殚精竭虑,在两大重点型号的新机相继实现成功首飞后,便赶赴珠海航展为“鹘鹰”加油助威,继而又转战辽宁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2012年11月18日,罗阳以“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身份,进行舰载机首次实际着舰试验。他深知,这次上舰是对他和歼-15的一次考验,责任重大!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罗阳每次都近距离观察飞机起降,最近时不足20米,发动机轰鸣声震耳欲聋,使人的整个胸腔都承受着巨大压力。就在见证了歼-15首次在辽宁舰圆满完成起降训练任务、开创中国航母事业新纪元的光荣时刻,2012年11月25日,罗阳突发疾病逝世。

罗阳以国家之振兴为己任,以企业之发展为己任,三十年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三十年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奏唱了一曲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英雄颂歌。他把全部的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留下的“罗阳精神”——“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矢志不渝、航空报国的爱国热情;恪尽职守、忘我奉献的崇高品德;严于律己、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在实现航空强国梦想的路上拼搏创新、奋发图强!

4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