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

| 徐球

烈士是指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及为争取大多数人的合法正当利益而壮烈牺牲的人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11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篇1

徐雪云烈士(1924-1952),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人。1945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孟良固、淮海和解放上海等战役。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平时工作中,徐雪云同志认真负责,在柳上里战斗中,荣立三等功;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带领战士们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美帝国侵略的进攻。战斗即将结束时,徐雪云同志不幸中弹,壮烈牺牲,英年二十八岁。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篇2

谢荣策,1931年11月13日,诞生在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在他幼年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地主老财仇恨的种子.因此,谢荣策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担任茨榆坨村儿童团长.

谢荣策的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艰难,使荣策幼小心灵上萌发了反抗压迫的信念和力量.

1947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开始战略性反攻.尤其是东北各线进军更是神速,打得国民党部队丢盔卸甲,溃不成军.村里地主老财纷纷逃往沈阳.乡亲们如久旱盼甘露一样的心情,盼望着共产、解放军的到来.12月18日,解放军主力部队开进了茨榆坨村,谢荣策在小伙伴们的推选下当上了村儿童团长.

1948年春天,驻辽中一带的我人民解放军,根据党中央和的战略部署,陆续开往前线.龟缩在沈阳城里的国民党军队,妄图打通沈辽要道,命令一个骑兵团,乘机对辽中东部四方台、茨榆坨一带进行骚扰.在这严峻时刻,刚满16岁的谢荣策经过斗争的锻炼,更加成熟起来.他不顾疲劳,日夜坚守战斗岗位,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

一天,谢荣策和武装队长肖洪义正在农会屋里擦枪,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枪声.不一会儿,有人向农会报告说,从沈阳城窜出来的那股骑兵已经到了四方台,正沿着公路向茨榆坨村扑来.荣策和肖洪义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农会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和儿童团员安全撤出农会后,俩人才分头走出.与荣策同时离开农会大院的还有他的叔伯哥哥谢荣环,哥俩直奔谢家坟走去.当走到村西一座小土岗时,被国民党骑兵发现,敌人追上后,枪口对准他们凶狠地叫嚷:“你们是不是儿童团?快说!不说实话就崩了你们!”荣策不谎不忙地说:“我们是学生.”一个国民党骑兵不耐烦地说:“学生?管他妈干什么的,带走.”于是,荣策和荣环被敌人捆绑着拴在马缰上,带到村子里.

地主宋四环,听说国民党军队进村的消息后,穿上长袍,得意洋洋地走出了家门.当他看见荣策被匪军捆绑着时,幸灾乐祸地走了过去,提高嗓门对院子里的匪兵说:“唉呀?这不是我们茨榆坨村大名鼎鼎的儿童团长谢荣策吗?”宋四环的一句话,惊动了那些正在院子里、屋子里抢东西的匪兵,一个个象恶狼似的向荣策扑来.一个敌军官疯狂地叫嚷:“把这小子带进来,给我打!”几个匪兵把荣策推进屋,抽一阵皮鞭.荣策怒不可遏,咬牙切齿地大骂敌人.当天下午,这伙骑兵押着荣策回到团部驻地四方台村.

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以为荣策年纪小,只要稍用严刑就可以从荣策口中得到我军情报,酷刑一招接一招,“你们的部队上哪去了?你们那帮穷人头子都跑到哪去了?”敌副官恶狠狠地追问.荣策瞪着愤怒的眼睛:“不知道!不知道!”敌人咆哮着:“来人,夹他手指头!”敌人用竹筷子狠狠地夹住荣策的十指,荣策用尽全力反抗着.一会儿工夫,荣策的脸变得苍白,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宁死不屈.敌副官一遍又一遍吼叫:“谢荣策,你到底是说还是不说?”“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接着又是一阵皮鞭落在荣策身上.残暴的'国民党骑兵团长见荣策不怯硬,便耍起软招.当天晚上,狡诈的副官假惺惺地装出一副笑脸,拍着荣策的肩膀说:“受苦了吧?小小的年纪应该放聪明点,干嘛要跟共产党跑呢?”荣策理直气壮地大声说:“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就要永远跟着共产党,死也不向你们投降.”

3月12日早晨,敌副官假惺惺地要请荣策吃饭,被荣策严词拒绝了.但敌人没有死心,晚上,他们把荣策带到团部,荣策虽遍体鳞伤、疼痛难忍,但他仍坚强地挺着腰板走.一进屋,那个副官假献殷勤,对荣策说:“请坐!请坐!”荣策理也不理,怒目环视四周.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来到荣策面前,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这个小孩长得确实不错啊,这样吧,我看你年纪小,又聪明能干,以后就给我当个勤务兵吧.”荣策满腔怒火,他猛地闯到尚其悦跟前说:“呸!我是共产党儿童团长,死也不给国民党干事.你这个团长当不多久了!等我们大部队回来抓到你,我还要审讯你呢!”尚其悦的脸刷地变了,凶相毕露地尖叫着:“好厉害的小兔崽子!你不想活了吗?”荣策正言厉色地回答:“为什么不想活?是你们不让我活!”尚其悦气急败坏,歇斯底里地对士兵下令道:“把这个穷人头拉出去,枪毙!”

3月13日早晨,荣策见到了荣环哥说:“我不回去了,你回去告诉我妈妈,不要难过,革命是胜利的.”

1948年3月13日,天空突变,乌云压顶,北风怒吼,古老的四方台大庙前变得杀气腾腾.人们立刻意识到刽子手要行凶了.敌人押着荣策和肖洪义,谢荣策和肖洪义昂起头,神色自若,步履坚定地登上广场中的一个小土台上.尚其悦骑着马来到荣策面前说:“怎么样,谢团长,你不怕死吗?”荣策慷慨激昂地说:“怕死就不参加儿童团!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打回来,共产党一定会给我报仇!”敌人无计可施,凶残地下了毒手,罪恶的子弹打响了,年仅16岁的谢荣策和肖洪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9年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中县委员会追认谢荣策为革命烈士,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园,并为谢荣策立了纪念碑,碑上刻着:“谢荣策小烈士千古!”

1984年3月,中共沈阳市委决定,进一步修建谢荣策烈士陵园.10月13日,谢荣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阳市委第一书记李涛同志题写的“少年英雄谢荣策”七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怀念和哀思!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篇3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但是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貌,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最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立刻,情绪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先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样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篇4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一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头插了鸡毛,明白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细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篇5

杨靖宇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

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嚷。一个兵痞盛气凌人地说:“怎么啦?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于是,那个高个子男孩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老张一命。那个高个子男孩就是杨靖宇。那几个兵痞不甘心,觉得太丢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叫来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不听。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

1919年的“五四”青年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1923年秋,他考入河南省开封织染学校(今河南工程学院);1926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奉党团组织的指示,回确山县领导农民运动;1927年春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四月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豫南农民起义,即“确山暴动”,组织了五万农民武装围攻确山县城,经过四天的激战,占领了县城,打垮了北洋军阀第八军的一个旅,活捉了县长王少渠,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人民政权——确山县临时维持治安委员会,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6月1日在确山县城关镇老虎笼(地名)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员。7月15日国民党武汉政府叛变革命,新生的革命政权遭到确山县地方顽固势力的反对,杨靖宇和张家铎、张耀昶、李鸣岐等同志率部转移到县东刘店一带继续坚持斗争,开辟新的根据地。9月30日他和李鸣岐、张家铎、张耀昶等领导了刘店秋收起义,重新组织中国共产党确山县委员会,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豫南游击队,杨靖宇任总指挥。这一时期曾与数倍于我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武装的进攻和地方顽固势力的骚扰。这支部队当时控制了东至马乡、南至明港、西至县城、北至水屯一百多里的大片地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指示下,为了开展长期的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把胜利引向全国,后来部队离开平原,奔赴山区,开辟了四望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秋末冬初杨靖宇调往河南省委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入狱,均被党营救获释,随转上海。杨靖宇牺牲后,被安葬在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的靖宇山上。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篇6

毕奇序老人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述了当时村里的抗日情景。村里的铁匠铺炉火烧得通红,打出大刀片、红缨枪。皮匠铺缝出皮带每人一条,扎在腰间。祖祖辈辈的庄稼人,一手拿起武器,一手拿锄头,同日寇抗争。每天早晨,民兵连、青妇队、儿童团都跑操训练,全村呈半军事化状态。山上建起瞭望台、消息树,及时向村里传递鬼子出动的消息。鬼子来了,他们埋地雷,打冷枪,还经常配合区小队、县大队、八路军作战。老人告诉我们,在与日寇周旋的殊死斗争中,毕可芝可是好样的。在抗日的烽火中,毕可芝逐渐成长起来。几年后,由于他思想觉悟高,积极要求上进,组织上决定让他担任本村青妇队的指导员。年轻的毕可芝,深知肩上责任重大。

为配合上级工作,防止敌特进村刺探,毕可芝建立了岗哨治安制度,要求青妇队队员对进出村的人员严格登记,他经常带领队员查岗查哨,不让敌特有可乘之机。毕可芝不但工作细致,而且勇敢机智。有一天,放哨的民兵,急急忙忙跑来报告,说有大批二狗子(日伪军)和日本鬼子前来扫荡,还在村头打死了一个不肯带路村民,毕可芝和大家都义愤填膺,有民兵高喊要跟鬼子去拼命。情况万分危急,但毕可芝非常冷静,他说我们的土枪土炮和土地雷,怎么能抵挡住日寇的正规部队呢!仇我们一定要报,但现在不是时候,他组织村民迅速向山上转移,同时让一部分民兵在撤退的路上埋上土地雷,以阻击日寇追击,又派部分民兵绕到敌人后方道路上,悄悄埋上土地雷。鬼子进村后扑了个空,心有不甘,在二狗子的带领下,追击村民,这样一下子就掉进了地雷阵,一时间炸得鬼子和二狗子,血肉横飞、鬼哭狼嚎,只好停下了追击的脚步,村民们得以安全转移。天快黑了,穷凶恶极的鬼子回到村里,一把火烧掉了村里的房屋,在返回炮楼的路上,他们又受到了土地雷的“招待”,路上横七竖八地躺下了几具敌人的尸体。此后,犹如丧家之犬的二狗子和鬼子躲在炮楼里,再也不敢轻易出来了。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篇7

皖西北的临泉县,是一块革命的热土,在泉水之滨的长官店长眠着这样一位被人们誉为“竖起两根硬骨头,誓与土顽拼死命”的革命英烈,这位英烈就是面对敌人屠刀毫不畏惧的临泉早期优秀共产党员、长官店党组织创始人张蕴华烈士。疾恶如仇追求光明张蕴华,1899年11月12日出生于长官店(现属临泉县长官镇)一个地主兼工商业家庭里。他7岁上学,先后在长官店的陕西会馆、火神庙、李寨等地读私塾。少年时他就勤奋好学,心怀慈善,非常体贴穷人的疾苦。一次,父亲叫他外出讨债,他亲眼看到一位佃户捧出仅有的6块银元还债时,一阵心酸,心想还了债,这家还怎么过年。

于是他果断地说:“欠款不要了,以后也不再要了。”回家后,他向父亲谎报债款在途中丢失,虽然遭到父亲责骂,但他心里却感到一丝宽慰。蕴华在高小读书时,他一边刻苦钻研,一边和穷苦人家子弟交往,经常在物质上给贫寒的同学以援助,因而在学生中威信较高。高小毕业后,因带领学生反对校方将助学金发给富人子弟而遭到忌恨,被学校以不守校规,煽动学潮为名,将其退学,并通知阜阳各中学不接收他入学。因此他改名张振亚,于1917年考入省立第六中学。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篇8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篇9

长征的时候,肖彬在红二方面军6师18团9连当指导员。泽章坝遭遇战中,他负了重伤。过草地的时候,上级给了他一匹马,并安排连里的小通讯员吴玉民照顾他。

小吴这年刚刚16岁,个子不高,黑黑的,长得挺结实。别看小吴年龄小,但是很会照顾人。每到宿营地,他都先找到一块干燥或者背风的地方,把自己那床补丁摞补丁的破被铺在地上,扶肖指导员歇下后,立刻支起小铝锅烧开水,给指导员洗伤、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儿红汞(这是当时他们部队唯一的药品)为指导员换药。

部队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吴的粮食袋越来越轻了。伤势好一些,肖指导员开始硬撑着帮小吴打些下手,到了宿营地,小吴拣柴火烧上饭,然后肖指导员看着火,小吴就去放马。

这几天,小吴不用肖指导员烧火了,放马走的时候,他总是带上小锅,说是能够边放马边烧饭,两不耽搁。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来,把小锅里热腾腾的饭盛给指导员吃。指导员一让他吃,他就笑着拍拍肚子说:“看,鼓鼓的,早吃饱啦!”

但是,指导员总是觉得小吴好象越来越瘦弱了。刚出发时,他每一天都马前马后跑来跑去,不明白什么是累似的,可这一段,他不光不大跑了,而且走路急一些都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指导员让小吴爬坡时抓着马尾巴,小吴总是笑笑,坚持自己走。尽管他老是帮作笑容,可指导员却看出他在瞒着什么。

这天傍晚,小吴安顿好指导员,又去放马了。

肖指导员悄悄跟上了他。但由于腿上有伤,他只有慢慢地爬,被远远地落在了后头。当他在一处小树林追上小吴时,小吴正端着锅,一口一口地吃着什么。

“小吴!”肖指导员轻轻唤了一声。

小吴吃了一惊,一看是指导员,急忙把小锅藏在了身后,稚气地笑着问:“指导员,你怎样来啦?”

肖指导员没有回答,仍然向前爬着。小吴赶紧起身扶他。指导员顺手端起了小锅。小天急忙用手去捂,指导员用命令的口气说:“把手拿开!”

小吴只好拿开了手。

肖指导员凑着火光向锅里一看:天啊,这能叫饭吗?一锅黑乎乎的草根树叶,即使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见了它也就“饱”了,而这位只有16岁的小鬼,为了照顾战友,自己竟用它来充饥……肖指导员的眼睛模糊了,这时,他的耳边断断续续传来小吴低低的哀求声:“指导员,你别生气,你批评我什么,我都理解……”

肖指导员能批评小吴什么呢?他放下小锅,一把将小吴紧紧地抱在怀里……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篇10

小宣传员——石宝芹

石宝芹,1932年11月生,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南林人.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再次占领陈家港后,严密封锁,大镇区内生活资料严重匮乏.石宝芹为谋生计,经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头甲一带去换些玉米,面粉,山芋干等,回去充饥度日,在频繁的往来中.她们与南河区民主政府逐渐取得了联系.1947年秋,开始将南河区民主政府的油印宣传品带进被敌人侵占的陈家港,宣传土地改革,全国解放战争形式等提高群众觉悟.

农历腊月末的一天拂晓前,在新民街巷内挨户地把传单塞进门.天亮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发现了共产党的传单,立即进行追查.由于叛徒告密,当天晚上,石宝芹等四人落入敌手.在牢中,敌人威逼利诱,但她们众口一词;“不晓得”,“不知道什么传单、小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们坚贞不屈.翌年2月16日,四个姑娘被国民党军队押往南潮河闸堤内,反动军官对她们说:“还有最后机会,谁交待了谁就可以回家.”而四个姑娘齐声说说“你们要杀就动手吧,没有什么可讲的.”最后国民党军队残忍地将她们四人全部杀害.石宝芹英勇就义年仅16岁.

革命烈士先进事迹大全篇11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十分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20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