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平李增援等人物的烈士事迹

| 徐球

烈士们的存在是历史上闪耀的丰碑,烈士事迹大家想了解哪一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林心平李增援等人物的烈士事迹(推荐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林心平李增援等人物的烈士事迹

林心平李增援等人物的烈士事迹精选篇1

林心平(1919—1942)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英勇抗日烈士。出生于浙江平阳,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上海从事地下交通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机要秘书。1937年,前往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毕业后在中共中央长江局和中共浙江省金华特委从事统战工作。1939年秋,林心平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文工团副团长,并在溧阳县新昌协助开辟新区工作。她通过办夜校、宣传、发动群众,组织贫农小组、妇抗会和青抗团,发展党员并建立党支部。

1941年3月起,担任金坛、溧阳、宜兴、武进和丹阳五县抗日联合政府文教科科长。同年夏,为了扩大抗日武装并分散敌人兵力,党组织决定让她兼任宜兴县官村区区长,负责开辟长滆东南边区的抗日武装斗争。经过数月的工作,林心平将张河港大河抗日游击区扩展到滆湖南岸的新桥一带。然而,1942年6月,她不幸被叛徒出卖,被日军逮捕并杀害。林心平的遗体被日寇投入硝镪水池中毁尸灭迹,尸骨无存。2014年9月1日,林心平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林心平李增援等人物的烈士事迹精选篇2

1941年6月初,为了保卫根据地,华中鲁艺提前结束了专业课学习,将师生编成三个中队和一个服务团,深入到盐城各地农村,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实习。一边帮助群众劳动,一边进行抗日宣传,动员了近2000名农民参加自卫队或参加新四军,彰显出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队伍的蓬勃力量。

年轻的王海纹逐渐成长为一名党的文艺战士。她既是话剧队的演员,又是合唱队的歌手,还是戏剧系女战士班的副班长。她在《重庆二十四小时》中饰演孔二小姐,引来台下观众一片叫好。著名戏剧家刘保罗、许幸之认为她是最有前途的演员,陈毅军长多次称赞她的舞台表演。若是能够活到解放后,可以预想出她如鲜花般绽放的未来。

这场花季终止于1941年的夏天。随着新四军军部的重建及华中鲁艺的广泛宣传,苏北地区的抗日形势如火如荼,盐城也成了国民党与汪伪政府的围攻重地。鲁艺师生奉命随部队转移。

7月24日凌晨,一路冒雨行军的师生们刚到达北秦庄。突然,“突突突”的马达声刺破了黎明前的寂静。是日军的汽艇!只见日伪军100多人向北秦庄气势汹汹地扑来,子弹像雨点般从四面八方袭来,师生们不断倒在敌人的扫射中。

写出了《第七连》《叶挺印象记》等优秀作品,被郭沫若誉为“我在他的作品里发现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先影,我觉得中国的作家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人”的著名作家——31岁的教导主任丘东平在枪林弹雨中组织突围,以身殉国,后来人们在收殓遗体时,发现他的挎包里装着《茅山下》的手稿,上面沾满了血,已完成的五章成为他的绝笔。

林心平李增援等人物的烈士事迹精选篇3

1937年6月,李增援在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毕业,由该校教师王家齐带领,从南京去武汉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七七事变之后,在风起云涌的救亡运动中,李增援期望施展抗日抱负,在所担负的《保卫卢沟桥》繁重的演出任务中,他抽暇创作了不少宣传抗日救亡的剧目,其中《盲哑恨》深受群众欢迎。《盲哑恨》写的是一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盲人老汉,携着小女儿和哑巴儿子流落街头,卖艺求生,遭到汉奸流氓的凌辱……老汉痛诉亡国之恨,激起群众的同情与义愤。

这个剧本不但政治内容好,且有娴熟的写作技巧。《盲哑恨》的每场演出,都激起了观众的强烈爱国之心,不时地爆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我们不做亡国奴!”的愤怒口号声。《盲哑恨》很快传遍全国。三1937年底,李增援在汉口参加了正在筹建中的新四军,后成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最早的成员之一。他把火热的激情、精湛的技艺全部奉献给抗日救国事业。

作为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组成员中唯一的科班出身者,他先后担任戏剧组组长、剧团副主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新四军一师战地服务团剧团主任等职。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成立之初,戏剧组大部分成员都是刚离开校门的爱国青年,对于编、导和演戏均是门外汉。为了把这一班年轻人带好,李增援费尽了心血,从怎样念台词、怎样表演到怎样掌握戏剧的节奏,他都一点一点地教给大家。在指导排练时,由于他善于诱导启发,亲自示范,演员们很快就掌握了表演技巧,并成功地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阿Q正传》《一年间》《魔窟》等名剧。戏剧组一成立就赶排节目,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李增援不但会写、会编、会演、会唱,而且还会舞台装置、道具设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戏剧全才。

林心平李增援等人物的烈士事迹精选篇4

1935年,刚满20岁的陈发鸿毅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0年,陈发鸿随八路军第5纵队东进苏北。皖南事变后,第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陈发鸿曾任第3师第22团团长。陈发鸿领导的第22团,战斗力强,作战英勇,在新四军第3师中号称“虎团”。陈发鸿则被黄克诚誉为“虎将”。

1944年10月,苏北地区军民向日伪军展开攻势作战。陈发鸿指挥部队,攻下多个炮楼。但是,盘踞在合德的侵华日军仍死守据点,依仗坚固的工事,拒不投降。我军围困两天后,再度发起总攻。陈发鸿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激战中不幸中弹。陈发鸿深知自己伤势严重,但还是鼓励在一旁垂泪的同志们。当天,年仅29岁的陈发鸿终因伤势过重,光荣殉国。

林心平李增援等人物的烈士事迹精选篇5

1943年,徐佳标参加新四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盘踞在淮阴、淮安两城的日伪军拒绝向我抗日武装投降,新四军军部遂决定发起两淮战役。这是一场极为艰巨的攻坚战,也是徐佳标所在特务团成立以后遇到的第一场攻坚战。

9月6日下午,第10旅等部对淮阴守军发起总攻击。当时,最壮烈的战斗场景发生在城南门。在进攻淮阴南门时,特务团突击连战士在火力掩护下迅速越过护城河抵达城墙脚下,将强攻云梯架到城墙上。徐佳标背插红旗,快速攀梯而上。守城敌人集中火力向他射击,竭力阻止他登上城墙。

徐佳标双手紧紧攀住城垛不放,想抬起右腿翻身上城墙,但此时他两腿已受伤、鲜血直流,根本不听使唤,云梯也被敌人炸断,整个人就高高悬在城墙上。就在这危急时刻,徐佳标发现自己右侧城墙上一处暗堡内的机枪又响起来,封锁住护城河上的木桥,阻碍我军后续部队靠近城墙。看到战友倒在敌人枪口下,徐佳标使出最后力气,双手死死抓住城垛,艰难地将身体往右挪动,最终将自己的身体堵在敌人枪口上。随即,我军后续部队迅速通过木桥,攻上城头。徐佳标当时年仅19岁。牺牲时,他上身伏在城墙边上,双手紧紧抓住城垛,身体上布满弹孔。

20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