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骕名人事迹故事简介

| 徐球

胡先骕事迹与秉志联合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还创办了庐山森林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胡先骕名人事迹故事简介(8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胡先骕名人事迹故事简介

胡先骕名人事迹故事简介(精选篇1)

作为最具国际知名度的中国植物学家,胡先骕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在1948年,与同事、学生郑万钧(1904-1983)共同发现、命名了活化石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 Cheng)。具有几千万年历史、经历冰期浩劫的孑遗树种的重新发现,震惊了世界生物学界。胡先骕本人也颇为欣喜:“水杉之发现乃西南植物中最重要与最有趣之新发现,其科学重要性不在禄丰龙和北京人之下”。[5] 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钱耐(Chaney)则誉之为一世纪中最有趣之发现。

水杉这种古老而神奇的珍稀植物,被几代中国领导人作为国礼,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根。1972年,周恩来总理将2公斤水杉种子赠给金日成,表达中朝友好情谊。1978年邓小平同志访问尼泊尔时,带去了两棵水杉苗,并亲手种在皇家植物园。2015年9月,________向清华大学和华盛顿大学联合创办的全球创新交流学院(GlX)赠送了水杉树苗,更是为水杉的传奇续写了新的篇章。

身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胡先骕还作了科学长诗《水杉歌》,1962年经陈毅推荐,发表于《人民日报》,全诗长达五百多字。

1954年春天,胡先骕回家乡南昌讲课,4月取道上海返京。在沪期间,他与老友秉志、任鸿隽还一同到访了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并与馆前的水杉合影,这可能是最早栽种于上海的一株水杉,今日已成参天大树,这也是目前仅见的胡先骕与水杉的同框照片。

胡先骕名人事迹故事简介(精选篇2)

1916年,胡先骕以优秀成绩获得加州大学农学士学位,他当即返回祖国。1925年获得哈佛大学植物学博士学位后,他又立即回到祖国。他感到肩上,有太多的使命要去完成。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北平沦陷。日本人得知胡先骕和日本裕仁天皇同为美国哈佛大学同班同学,便邀请他出任伪职,被胡先骕一口拒绝。1938年,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他的演讲提振了许多爱国志士的信心:“日本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国家,隋唐以来,一千多年来都是向中华称臣。我与天皇同是哈佛大学的学生,都学生物,又在一个班;但我学习成绩就是比他好,你说气人不气人?由此可知,中国一定能战胜日本。”1939年,东京帝国大学的理学院院长中井猛之亲自来邀请胡先骕为日本服务,再次被胡拒绝。

____同志曾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一次会议上,称赞胡先骕“是中国生物学界的老祖宗”。20世纪初,中国虽然坐拥植物资源的“聚宝盆”,却在植物学研究上一片空白,落后世界300余年。胡先骕多次谈到:“自17世纪以来,中国的植物不断被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俄国的传教士、探险家、专业采集队、商贩和园艺家大摇大摆地采走,上万号的植物标本,成千种的花卉、果木种苗,都被他们带回各自的标本馆、博物馆等研究机构和大学标本室收藏,或在植物园内加以驯化。

胡先骕名人事迹故事简介(精选篇3)

治学从来不该是闭门造车,胡先骕先生很快认识到,要想祖国的生物事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光有完备的教材远远不够,交流、切磋、互补,实为学术之刚需。为了使各地植物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互通声气,促进全社会学术交流,胡先骕毅然担下《中国植物学杂志》总编辑一职。无数个埋头审稿的漫漫黑夜,无数次苦心孤诣的真理探寻,尚好的青春,谁不愿及时行乐?可胡先骕却选择了潜心学海,向世人渗透进步的思想,让越来越多的人摆脱封建迷信的桎梏,开始以科学的眼光审视生物、审视世界。一本杂志的影响,看似不大,但对世人思想引领的作用,实不容小觑。

不得不提到的是,胡先骕先生当时的治学环境并不安宁。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胡先骕所创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被日军看中,恐难以保存。他急赴云南寻找后方基地,获云南省政府教育厅的资助,在昆明创建了“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胡先骕的远见卓识,保留住了一支造诣很深的科研队伍及一大批珍贵的科研资料。 现如今,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安心学习的我们,无需为学习资料匮乏而发愁,更不会因纷纷战火而流离失所,只当迎着潮头,奋力拼搏,无愧于一代生科人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

“____”期间,已是风烛残年的胡先骕受到冲击。据其女儿胡昭静回忆:“植物所来了许多人送大字报,把我们住房的窗户全糊满了,室内一片黑暗。……绝大部分的生活用品,大量的书籍、文物字画、文稿、信件和首饰等物均被抄走,连过冬的大衣也未留下一件。”

胡先骕名人事迹故事简介(精选篇4)

胡先骕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植物学家。他是第一个命名植物新属(秤锤树属)和新科(鞘柄木科)的中国人,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中国植物志属》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的植物谱系,为后续几十年的中国植物研究打下了基础。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他在1948年与郑万钧鉴定命名的被学界认为灭绝已久的“活化石”水杉,轰动了世界。而水杉叶子现已成为国家植物园标志的一部分。

而比个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胡先骕创建了中国植物学体系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与动物学家秉志创建了中国国立大学第一个生物系——国立东南大学生物系(1921)、中国第一个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22)、“中国最有成就的生物研究机构”——静生生物调查所(1928,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和动物所),牵头发起中国植物学会(1933)、庐山森林植物园(1934,今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1936,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他创办了好几个生物学专业期刊、编写了三部大学植物学教科书、亲手培养了大批植物学人才,使中国的植物学事业很快便登上世界舞台。胡先骕还校订了几代中学植物学教科书,使得植物学知识成为中国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始终不变的是他“科学救国”的初心。

胡先骕之所以能得到国内外学界的认可,在于他敬畏科学,怀揣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态度。2016年,卢开运著、胡先骕审校的《高等植物分类学》修订稿在旧书市场上被发现。全稿388页,胡先骕的批注修改多达700余处,删节120处,提出疑问15处,修改图注8处。然而后来在为此书作序时,他仅褒奖作者“用功甚勤”,未提及自己的校改勘误。

胡先骕名人事迹故事简介(精选篇5)

早已被宣判灭绝的水杉,如今为何又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一切还得从一株扎根在山沟里的参天古树说起。1941年底,南京一所大学森林系教授干铎前往四川途经湖北,在位于鄂川交界的四川省万县一处名为磨刀溪(现名某道溪)的山沟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参天大树。这株古树伟岸挺拔,高耸入云,高30余米、胸围6米多,3个成人都难以合抱,但不知是什么树。

1943年,我国林学家王战由重庆赴湖北恩施接洽关于去神农架考察事宜,路过万县时,从该县农校教务主任杨龙兴处得知当地磨刀溪有“神树”存在,于是改水路为陆路,到磨刀溪采得“神树”标本,并鉴定“神树”为水松。2年后,“神树”标本辗转到了南京一所大学森林系树木学教授郑万钧的手中,又被确定不是水松而是新物种,但究竟是何物种无法判定。

九江市史志办刘浔豫援引史料告诉记者,直到1946年,在胡先骕的帮助下,事情的发展迎来了转机。“胡先骕于1894年出生于南昌,1912年赴美学习农业和植物学,回国后先后受聘为江西省庐山森林局副局长等职,并牵头创办了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庐山森林植物园等。1940年10月至1944年4月,他在南昌的一所大学担任校长。1944年4月18日辞职后被该校聘为生物学系研究教授。1946年10月,他举家迁至北平(今北京),主持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刘浔豫介绍道,“那年秋天,为探明‘神树’的‘身世’,郑万钧将标本邮寄给身在北京的胡先骕。”胡先骕收到标本后十分重视,对其进行了多次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相关依据,鉴定“神树”属于“活化石”——水杉。

胡先骕名人事迹故事简介(精选篇6)

1934年,在第二届中国植物学会年会上,胡先骕博士被选举为首任会长。这一年,在胡先啸的倡议和亲自指导下,“静生所”与江西农业院合作,在庐山创建庐山森林植物园(庐山植物园前身)。1934年8月25日,是庐山植物园的创立日。那天,胡先骕博士向报界宣言“庐山植物园之设,一方面为栽培国产植物作科学研究,一方面即为训练明白国产植物之人才。”半个多世纪过去,庐山植物园,正像胡先骕先生期望的那样,为中国植物科学研究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日本投降后,胡先骕于1946年10月回到北平继续主持“静生所”工作。这时他收到郑万均寄来的水杉标本,胡先骕经过反复研究和查实文献,认为这种植物与日本三木茂博士1941年根据二种植物化石在日本植物学杂志发表之Metasequoia属形态相同,乃确定水杉属于化石属Metasequoia。胡先生认为,这种植物在新生时代广布于北半球,由于冰川的摧毁,仅留下化石。在我国中部,因无大陆冰川的影响,故能得以残存到现在,实为孑遗的古植物“活化石”。于是,胡先骕与郑万均共同将水杉学名定为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在科学上提出新发现,需要严谨的研究和踏实的工作,更需要过人的胆识和坚定的自信,需要一种不俯仰随人的首创精神。经过反复斟酌,胡、郑二人于1948年联合发表《水杉新科及生存之水杉新种》一文,正式把这种采自四川万县的植物命名为水杉,公诸于世。一种早已“不复存在”的物种的重新发现和命名,引起了世界各国植物学家特别是古植物学家的重视,他们纷纷取以修正自己的著作,将这次发现视为植物学界近一世纪中最大发现之一。

胡先骕名人事迹故事简介(精选篇7)

胡先骕是江西人,1894年生。曾祖父胡家玉,是道光年间的探花,担任过贵州学政、太常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胡先骕以“步曾”为字,是要步曾祖父的后尘,光耀门庭。

胡先骕两岁才会说话,家里人曾以为他是哑巴。他记忆力很强,四岁左右就认识几千个字,并开始学《论语》和《诗经》。据说,胡先骕五六岁时,家里来了客人,曾在酒席上以“五龄小子”考他,他马上以“七岁神童”相对,满座为之惊讶。后来他父亲去陕西做官,他与母亲到码头送行。临开船时,他呈上一张小方纸,上面画着乌云密布,水鸟低飞,小船逆水而行,旁边还有题诗:“连日风和雨,孤舟远远行”。船至汉江,他父亲恰好遇上画中情景,便续了两句:“可怜儿七岁,犹解宦游情”。1904年,胡先骕在南昌府应童子试,文章写得很好,却因为在交卷时不慎滑倒,被泥水弄脏试卷,未被录取。当年的主考官沈曾植是胡家玉的部下,虽然对这孩子非常赏识,却也无能为力。考完后他去沈府拜师,看到家中到处是书,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像老师那样,学富五车。

1909年,胡先骕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颇有诗名,被誉为“太学十君”之一。1912年,他考取江西省赴美留学资格,第二年进入加州柏克莱大学农学院。1915年加入中国科学社,开始在《科学》发表文章。1916年,他学成回国,先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担任英语教师,后来回到江西,担任庐山森林局副局长。

胡先骕名人事迹故事简介(精选篇8)

胡先骕一生编写过多部植物学教材,他与邹秉文、钱崇澍三人合作完成的《高等植物学》于1923年出版,是中国学者编写的第一部植物学大学教材。

1954年冬,胡先骕完成了《植物分类学简编》一书的写作,这本书是应他的学生、四川大学植物学教授方文培与西南师范学院植物学教授戴蕃瑨的请求而写的。当时,国内大学缺乏合适的植物分类学教材,为此胡先骕着重说明了理论与技术两个方面,他还根据苏联学制模式,增加了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两个章节,特别是考虑到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以及国内植物分类学家对之研究甚少,胡先骕都作了详尽叙述。从胡先骕撰写的自序看,他对这本新教材还是比较满意的。1955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将此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用书的一种,正式出版发行。

在1954年完成的这部新教材中,胡先骕以自己的专业水准和大无畏的勇气,为读者特别增补 “介绍” 了当时苏联颇为盛行的 “李森科新见解”:

“近年来李森科在苏联发表他 ‘关于物种的新见解’ 以为新种总是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而成为与母种截然不同的种。李森科发现在外高加索山区异常恶劣的条件下生长的小麦,在许多麦穗中发现了黑麦的籽粒。如果把这些籽粒继续播种,便会长出典型的杂草型的黑麦植株。该处的农夫经常认为黑麦是由小麦变成的。这便是一种飞跃地由一种植物变成另一植物典型的例子。李森科认为新种便是可能如此发生的。”

208742